出了海兵科辦公樓,朱先釺搖了搖頭,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由於重傷初愈,這次走的有點遠了,感覺很累,朱先釺看到離通濟門不遠處的地方,有幾個茶鋪挑著高高的招牌,門口向外散發出白汽,剛好可以歇歇腳。
撩開厚布門簾,進了茶鋪,朱先釺剛準備坐下來,跑腿的小二走了過來,“這位客官,看您這身打扮,可是海兵出身的”。
點了點頭,小二又接著問道:“您這是去海兵科報到還是遞書的”。
“看我這打扮,像是去報道的嗎”?朱先釺苦笑著迴道。
“這麽說,您啊是從朝鮮迴來的”?
“是啊”。
“這樣啊,我們掌櫃的吩咐過,凡是朝鮮迴來的,我們小茶鋪概不接待”。
“這”?
“就是”,茶客們聽到小二和朱先釺對話,紛紛抬起頭看著雙方,有的還接話說道:“朝廷花了數億的銀元,又是派艦到黃海去,又是派兵到朝鮮去,三番兩次,報紙上一會一個大捷,一會一個捷報,聽起來讓人高高興興的,沒想到真打起來都是一幫花架子,搞了半天,小小的北虜和倭寇一個都沒打贏,兵敗如山倒,朝鮮也丟了,戰艦全沉了,俺們還要加增朝鮮特別稅,殘兵敗將們反倒是這幾日不停的到海兵科遞書,也不曉得自己多丟人現眼,活比掉醜”!
難怪來海兵科路上,各個商家看向自己的眼神都不對。
“這什麽大明海兵,朝廷白養了一幫子廢物,光花錢辦不成事。還有臉出來晃蕩”。
茶鋪裏麵有了新話題,茶客們頓時興奮起來,七嘴八舌的數落著海兵,就連店小二也是橫起膀子,得意洋洋的看著朱先釺,一付幫眾人出氣的模樣,甚是可惡。
朱先釺懶得和茶客們爭論,訕訕的退出茶鋪,看向外麵的陽光,覺得這天氣都變得陰沉沉的。
看了看懷表,感覺時間還早,這地點離小妹代課的學校也近,那就過去轉轉吧。
下午四點,小妹代課的三牌樓學校準時響起了放學鈴聲。
孩子們像潮水一樣湧出校門,有的是家長來接,有的是自己走迴去,校門口一片嘈雜聲。
朱先釺小心的遮住身子,站在對麵花壇邊上,不停的向學校裏麵張望,又過了十幾分鍾,在學生們向老師的招唿聲中,小妹朱先顏和幾個同伴有說有笑的走出校門。
甫一出門,朱先顏就看到路對麵有個熟悉的身影在向自己招手,幾個同伴也看到了,頓時笑著說道:“啊呀呀,今天又有人來接小妹啦,快去快去,這小夥看起來模樣倒是老實,接妹子居然空著手,不像以前的公子哥們那麽油滑,快去快去”。
同伴們一起伸手把朱先顏向路對麵推過去。
“不是這樣的,這是我哥哥”,朱先顏爭辯道。
“知道,知道,來的都是你哥哥,快去吧,這小夥看起來身子骨有點弱,小妹記得矜持點啊”,在同伴們哄笑中,朱先顏喜滋滋的走向路對麵。
一見到大哥,朱先顏就笑著埋怨道:“小妹到了京師快五年了,這是大哥第一迴來接小妹吧”?
“額,這下大哥有空了,以後天天來接你”,朱先釺撓了撓頭,訕笑著迴道。
“拉倒吧,快說,你來接我有什麽事”?
“大哥今天真的是沒什麽事,剛好過來看看,今天我請客,怎麽樣”?
“那感情好,小妹今天想吃三牌樓的熱食,一起走吧”,說完,朱先顏跨起大哥的手,蹦蹦跳跳的帶路出發,讓路對麵的同伴們看到以後驚嚇不已。
隨著接近三牌樓夜市,路上行人逐漸變得多起來,天色漸晚,朱先釺也不像剛開始一樣,將自己的海兵大衣遮遮掩掩的。
至於說三牌樓,相傳國朝宣德年間,有一對夫妻到了應天府以賣豆腐為生,住在當時還很荒涼的三牌樓這地方,當然彼時地名已經不可考,因為他們的豆腐做得味美可口,所以日子過得也還說得過去,可是這對夫婦年紀越來越大,卻一直無子女。
一天晚上,外麵下著鵝毛大雪,當家男人聽到門外有嬰兒的啼哭聲,於是披衣出門一看,就見門口果然放著兩個剛剛出生的男嬰。男人趕緊把兩個男嬰抱了進來,婦人見了就說:“這準是哪個窮人養不起孩子,知道我們膝下無子,給我們送來的”。
說來也奇怪,沒過幾個月這婦人懷孕了,居然也生了一個男孩,不過這樣一來,家裏一下子多了三張吃飯的嘴,夫婦倆要養活三個孩子實在是力不從心,隻得用豆漿喂養他們。到了讀書的年齡,夫婦倆省吃儉用,一視同仁,讓三個孩子都去讀書,三兄弟很懂事,學問長進很快。
後來,三兄弟同科考中進士,被傳為美談。三兄弟做官後,為官清正廉潔,政績卓著。英宗皇帝知道後,認為夫婦扶貧救弱,教子有方,就下令三兄弟每人為父母建一座牌坊,以示表彰。三座牌坊一字兒排開,十分壯觀。久而久之,老百姓便把這裏叫做三牌樓。
因此,有了這個典故,三牌樓的豆腐更是出名。
看到華燈初上,行人熙熙攘攘,路邊小攤子上商販們叫賣聲此起彼伏。
“大哥,我要這個”,朱先顏嘴巴裏咬著章魚串,口齒不清的指著前麵攤子上的烤豆腐說道。
“好好好,你在此不要走動,大哥去排隊去”,朱先釺笑著迴道。
古往今來,凡是有美食的攤子邊上,總是不缺排隊的食客,尤其是這家鼎鼎有名的“黃家烤豆腐”。
朱先釺遠遠的站在隊尾,就看攤子上的年輕老板穿著很單薄,麵前的鐵板下麵熱火升騰,年輕老板有節奏的不停翻著豆腐,讓兩麵烤的更加均勻,間或撒上孜然、辣椒等各種調料,隨著鐵板下的火力不斷升騰,各種滋味侵入已然開始變得焦黃的豆腐,香氣同樣在空氣中彌漫開來。
等火候差不多了,抄起調羹,撒上自家秘製的醬汁,然後鐵板上升騰起一片香味,排在前麵的人頓時歡唿起來,看來這一板的烤豆腐出來了。
站在年輕老板邊上的一個女子,在烤豆腐時,操著不太熟練的應天府口音大聲向著熙熙攘攘的街麵上吆喝,“又香又甜的黃家烤豆腐吆,快來看一看,一個銅板兩塊”。
看豆腐快出爐了,這位女子笑著向排隊的食客們說道:“這位大爺,您這是要幾塊啊”。
排在第一位的仁兄笑嗬嗬把幾個銅板放到邊上鐵盒子裏,快活的說道:“五塊豆腐,四塊打包,一塊串起來”。
“好勒,您稍等啊”,收錢的女子麻利的用夾子把四塊豆腐夾到牛皮紙袋子裏,折好封口,然後用竹簽串起一塊,一並交給第一位食客。
第一位食客左手接過放豆腐的紙袋子,右手拿起串好的烤豆腐,一邊向外走,一邊咬下去,被燙的直哈氣,然後還很滿足的說道:“小狗咬腿肚子,一等香啊”。
簡直就是個現場打廣告的托啊,盡管如此,這賣相、這香味、這滿足感,讓後麵排隊的人頓時湧起嚐嚐鮮的欲望。
朱先釺看著前麵的食客們,或是幾塊打包,或是串一塊拿在手上邊走邊吃,每個人都是一副很滿足的模樣。
有時候,生活就是這樣,不管有多少煩心事,至少一塊小小的豆腐就能讓人忘卻眼前的煩惱。
第一板豆腐沒趕上,朱先釺安心站在隊伍裏排著隊,等著第二板豆腐出爐,就當沒事看人間百態吧,耐心有時候也是一種美德。
由於重傷初愈,這次走的有點遠了,感覺很累,朱先釺看到離通濟門不遠處的地方,有幾個茶鋪挑著高高的招牌,門口向外散發出白汽,剛好可以歇歇腳。
撩開厚布門簾,進了茶鋪,朱先釺剛準備坐下來,跑腿的小二走了過來,“這位客官,看您這身打扮,可是海兵出身的”。
點了點頭,小二又接著問道:“您這是去海兵科報到還是遞書的”。
“看我這打扮,像是去報道的嗎”?朱先釺苦笑著迴道。
“這麽說,您啊是從朝鮮迴來的”?
“是啊”。
“這樣啊,我們掌櫃的吩咐過,凡是朝鮮迴來的,我們小茶鋪概不接待”。
“這”?
“就是”,茶客們聽到小二和朱先釺對話,紛紛抬起頭看著雙方,有的還接話說道:“朝廷花了數億的銀元,又是派艦到黃海去,又是派兵到朝鮮去,三番兩次,報紙上一會一個大捷,一會一個捷報,聽起來讓人高高興興的,沒想到真打起來都是一幫花架子,搞了半天,小小的北虜和倭寇一個都沒打贏,兵敗如山倒,朝鮮也丟了,戰艦全沉了,俺們還要加增朝鮮特別稅,殘兵敗將們反倒是這幾日不停的到海兵科遞書,也不曉得自己多丟人現眼,活比掉醜”!
難怪來海兵科路上,各個商家看向自己的眼神都不對。
“這什麽大明海兵,朝廷白養了一幫子廢物,光花錢辦不成事。還有臉出來晃蕩”。
茶鋪裏麵有了新話題,茶客們頓時興奮起來,七嘴八舌的數落著海兵,就連店小二也是橫起膀子,得意洋洋的看著朱先釺,一付幫眾人出氣的模樣,甚是可惡。
朱先釺懶得和茶客們爭論,訕訕的退出茶鋪,看向外麵的陽光,覺得這天氣都變得陰沉沉的。
看了看懷表,感覺時間還早,這地點離小妹代課的學校也近,那就過去轉轉吧。
下午四點,小妹代課的三牌樓學校準時響起了放學鈴聲。
孩子們像潮水一樣湧出校門,有的是家長來接,有的是自己走迴去,校門口一片嘈雜聲。
朱先釺小心的遮住身子,站在對麵花壇邊上,不停的向學校裏麵張望,又過了十幾分鍾,在學生們向老師的招唿聲中,小妹朱先顏和幾個同伴有說有笑的走出校門。
甫一出門,朱先顏就看到路對麵有個熟悉的身影在向自己招手,幾個同伴也看到了,頓時笑著說道:“啊呀呀,今天又有人來接小妹啦,快去快去,這小夥看起來模樣倒是老實,接妹子居然空著手,不像以前的公子哥們那麽油滑,快去快去”。
同伴們一起伸手把朱先顏向路對麵推過去。
“不是這樣的,這是我哥哥”,朱先顏爭辯道。
“知道,知道,來的都是你哥哥,快去吧,這小夥看起來身子骨有點弱,小妹記得矜持點啊”,在同伴們哄笑中,朱先顏喜滋滋的走向路對麵。
一見到大哥,朱先顏就笑著埋怨道:“小妹到了京師快五年了,這是大哥第一迴來接小妹吧”?
“額,這下大哥有空了,以後天天來接你”,朱先釺撓了撓頭,訕笑著迴道。
“拉倒吧,快說,你來接我有什麽事”?
“大哥今天真的是沒什麽事,剛好過來看看,今天我請客,怎麽樣”?
“那感情好,小妹今天想吃三牌樓的熱食,一起走吧”,說完,朱先顏跨起大哥的手,蹦蹦跳跳的帶路出發,讓路對麵的同伴們看到以後驚嚇不已。
隨著接近三牌樓夜市,路上行人逐漸變得多起來,天色漸晚,朱先釺也不像剛開始一樣,將自己的海兵大衣遮遮掩掩的。
至於說三牌樓,相傳國朝宣德年間,有一對夫妻到了應天府以賣豆腐為生,住在當時還很荒涼的三牌樓這地方,當然彼時地名已經不可考,因為他們的豆腐做得味美可口,所以日子過得也還說得過去,可是這對夫婦年紀越來越大,卻一直無子女。
一天晚上,外麵下著鵝毛大雪,當家男人聽到門外有嬰兒的啼哭聲,於是披衣出門一看,就見門口果然放著兩個剛剛出生的男嬰。男人趕緊把兩個男嬰抱了進來,婦人見了就說:“這準是哪個窮人養不起孩子,知道我們膝下無子,給我們送來的”。
說來也奇怪,沒過幾個月這婦人懷孕了,居然也生了一個男孩,不過這樣一來,家裏一下子多了三張吃飯的嘴,夫婦倆要養活三個孩子實在是力不從心,隻得用豆漿喂養他們。到了讀書的年齡,夫婦倆省吃儉用,一視同仁,讓三個孩子都去讀書,三兄弟很懂事,學問長進很快。
後來,三兄弟同科考中進士,被傳為美談。三兄弟做官後,為官清正廉潔,政績卓著。英宗皇帝知道後,認為夫婦扶貧救弱,教子有方,就下令三兄弟每人為父母建一座牌坊,以示表彰。三座牌坊一字兒排開,十分壯觀。久而久之,老百姓便把這裏叫做三牌樓。
因此,有了這個典故,三牌樓的豆腐更是出名。
看到華燈初上,行人熙熙攘攘,路邊小攤子上商販們叫賣聲此起彼伏。
“大哥,我要這個”,朱先顏嘴巴裏咬著章魚串,口齒不清的指著前麵攤子上的烤豆腐說道。
“好好好,你在此不要走動,大哥去排隊去”,朱先釺笑著迴道。
古往今來,凡是有美食的攤子邊上,總是不缺排隊的食客,尤其是這家鼎鼎有名的“黃家烤豆腐”。
朱先釺遠遠的站在隊尾,就看攤子上的年輕老板穿著很單薄,麵前的鐵板下麵熱火升騰,年輕老板有節奏的不停翻著豆腐,讓兩麵烤的更加均勻,間或撒上孜然、辣椒等各種調料,隨著鐵板下的火力不斷升騰,各種滋味侵入已然開始變得焦黃的豆腐,香氣同樣在空氣中彌漫開來。
等火候差不多了,抄起調羹,撒上自家秘製的醬汁,然後鐵板上升騰起一片香味,排在前麵的人頓時歡唿起來,看來這一板的烤豆腐出來了。
站在年輕老板邊上的一個女子,在烤豆腐時,操著不太熟練的應天府口音大聲向著熙熙攘攘的街麵上吆喝,“又香又甜的黃家烤豆腐吆,快來看一看,一個銅板兩塊”。
看豆腐快出爐了,這位女子笑著向排隊的食客們說道:“這位大爺,您這是要幾塊啊”。
排在第一位的仁兄笑嗬嗬把幾個銅板放到邊上鐵盒子裏,快活的說道:“五塊豆腐,四塊打包,一塊串起來”。
“好勒,您稍等啊”,收錢的女子麻利的用夾子把四塊豆腐夾到牛皮紙袋子裏,折好封口,然後用竹簽串起一塊,一並交給第一位食客。
第一位食客左手接過放豆腐的紙袋子,右手拿起串好的烤豆腐,一邊向外走,一邊咬下去,被燙的直哈氣,然後還很滿足的說道:“小狗咬腿肚子,一等香啊”。
簡直就是個現場打廣告的托啊,盡管如此,這賣相、這香味、這滿足感,讓後麵排隊的人頓時湧起嚐嚐鮮的欲望。
朱先釺看著前麵的食客們,或是幾塊打包,或是串一塊拿在手上邊走邊吃,每個人都是一副很滿足的模樣。
有時候,生活就是這樣,不管有多少煩心事,至少一塊小小的豆腐就能讓人忘卻眼前的煩惱。
第一板豆腐沒趕上,朱先釺安心站在隊伍裏排著隊,等著第二板豆腐出爐,就當沒事看人間百態吧,耐心有時候也是一種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