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仁川港工兵和各艦合作下,月尾島的防禦陣地終於在兩天時間裏建立起來,整個島上有著五門200毫米大口徑火炮,21門75毫米和47毫米速射炮,尤其是對著飛魚峽的入港通道,還裝了兩道從揚州艦、蘇州艦上拆下來的防魚雷網,按照炮台指揮長顧守城中校的說法,火力配係實乃月尾島建立陣地以來之冠,就是遊進一條海狗,也會被打出狗腦子來,頓時讓第一艦隊上下洋溢著莫名的自信。
7月24日,按照朱先釺建議,在補充了浙柯艦、烈陽艦拆下來的速射炮後,緊急搶修安裝武備的烈陽艦,帶著雷鳴、雷炎、雷電三艘雷擊艦,開始了第一次戰巡。
7月26日,海軍都督府來電,通報朝鮮第二艦隊已經編組完畢,準備即日出發,提示仁川方向注意接應。
7月31日,海軍都督府再次來電,通報第二艦隊在黃海中部遭受北虜水師攔截,29日夜再次遭受北虜水師第三鎮雷擊艦襲擊,損失慘重,浙江水師巡洋艦一艘、直隸艦隊炮艦兩艘、補給船一艘被擊沉,殘餘艦船已退迴鬆江基地。
收到消息後,整個朝鮮第一艦隊頓時又變得愁雲慘淡,朱先釺接到開會的通知後,再次在揚州艦見到唉聲歎氣,不過已經掛上海兵少將銜的邵鐵均指揮官。
會議伊始,隨著指揮官的悲觀態度,軍官們開始慌亂起來,固守派也變得動搖,考慮是不是做好突圍準備。
這時候,反倒是炮台指揮長顧中校開始強調仁川港安全性,並且寬慰眾人,隻要仁川港還在,朝鮮戰局就還有救,並且力排眾議,堅持以仁川港為基地,繼續對外戰巡,相信都督府有能力解決問題。
隨著戰局不斷進展,第一艦隊方麵的求援電報,像流水一樣不斷的發向海軍都督府,最少一日三催,從一開始的遮遮掩掩的申請支援,慢慢變成明目張膽的質問支援時間,到後來開始直截了當的問啥時候有支援,好歹還顧著上官的臉麵沒有破口大罵。
8月4日淩晨五點半左右,在沒有任何通報的情況下,一條蒸汽快船用著將近15節高速靠近月尾島,在月尾島炮台的射擊警告後,打出了“海州高南升,後有追敵”的旗語,並且放下了小劃子,玩命的劃向月尾島,自己減速後熟門熟路的駛往飛魚峽入口。
確認是海州征用的商船後,仁川港內的雷鳴、雷炎、雷電三艦出港接應。不到十五分鍾,海麵上出現了數道煙柱。
依托陸上射擊平台,200毫米重炮的射擊精度和射程明顯優於搖晃不停的艦艇平台,其時各國均已知道,艦隊與岸上炮台對射,吃虧的肯定是戰艦,所以沒有一定把握,很少有戰艦和岸上玩命。
在月尾島炮台兩門200毫米重炮警告性射擊後,巨大的水柱讓追擊的敵艦開始轉向,並且發射了數枚大口徑炮彈進行還擊,可惜在五海裏以上的對射中,彈著點大部分偏南,落入飛魚峽入口的淺灘上,濺起的淤泥像雨點一樣紛紛揚揚的落下去。
等到高南升號入港後,仁川港駐守的海兵陸戰隊迅速接管了船隻。很快,船老大郭青超被帶到了揚州艦上,把情況向第一艦隊指揮部進行了匯報。
原來在組建鬆江第二艦隊時,海州鎮守府也接到調派運補船隻的通知,原計劃在鬆江港匯合後,由第二艦隊護航駛往仁川,海州港實際距離仁川隻有383海裏,高速蒸汽快船一個晝夜就可以駛抵,如果到鬆江港匯合,海上航程需要近500海裏,反而來迴要折返兩百多海裏,因此海州鎮守府報請都督府同意後,搭載物資的高速船自行前往,低速船在海上與第二艦隊匯合後前往仁川。
因此,海州鎮守府考慮到第一艦隊老底子都是從海州出發的,怎麽也算是自家子弟,於是基本上把自己庫存搜刮一空,高南升號優先搭載了仁川方向急缺的藥品、彈藥、小口徑火炮和醫護,淩晨四點左右出海州港,用著13節的航速,一路飆向仁川港。
在今日淩晨兩點左右,高速航行的高南升號了望手,借著漫天的星光,發現左舷五海裏以外有燈光閃爍,不到十分鍾時間,對麵也應當發現高速航行的高南升號,接著對麵開始發送識別信號,由於事先並沒有接到有大明水師在該海域活動的通知。
船老大郭青超很謹慎的讓舵手開始調整航向,並且開始燈光管製,在對麵再次發出識別燈光後,郭青超讓信號手將燈光信號原樣發送迴去。
如此兩次後,對方知道被愚弄了,先是打出了一發照明彈,在夜空中緩緩劃過的火光下,40萬燭光的亮度,將高速向西南航行的高南升號照的纖毫畢現,船老大郭青超讓舵手開始加速,並且用通話管將所有的司爐的叫起來,準備玩命。
不到一分鍾時間,對麵一艘艦開火,炮口帶出的橙黃色火焰,讓自身的艦影也顯得格外清晰,作為大明退役海兵的值班了望手汪德福,一瞬間報出了開火戰艦型號,北虜二等巡洋艦齊海級,緊接著,更多的戰艦開火,汪德福不假思索的報出艦型和方位距離,恍惚間以為又重新迴到大明水師的戰位上。
夜間開火原本誤差較大,不到二十秒時間,炮彈在高南升號周邊次第轟起十餘米高的水柱,最近的一發距離側舷也就不到30米。
夜間射擊落點居然到了如此近的距離,讓高南升號的船老大郭青超大吃一驚,頓時下令讓受到驚嚇的值班二副開始加速,並且親自指揮舵手進行避讓。
原來北虜掌握大明成立第二艦隊,並準備支援仁川方向情報後,北虜水師傾巢出動,企圖在最短時間內伏擊出發船團,盡快達成與日本方麵海上聯合作戰的協議。
由於北虜水師新老不一,航速差異較大強行合在一起怕趕不上,因此北虜水師第三鎮十一艘大型雷擊艦從大同江緊急出動,按照十五節航速高速趕往長江口外海,利用夜暗進行伏擊。由於海上聯絡困難,因此,海軍衙門又下令第一、二鎮的“九大海”,也就是鎮海、靖海兩艘鐵甲艦,並定海、平海、澄海三艘一等巡洋艦,以及威海、興海、遠海、齊海四艘二等巡洋艦,還有一艘寧海號一等巡洋艦在老鐵山已經戰沉,不然北虜必然會大肆宣傳“十海定清”,現在改稱“九龍鬧海”,就不知道以後又有戰損以後怎麽宣傳。兩鎮從旅順港出發,按照十節左右航速,作為第二道攔截線,在仁川外海進行攔截。
7月24日,按照朱先釺建議,在補充了浙柯艦、烈陽艦拆下來的速射炮後,緊急搶修安裝武備的烈陽艦,帶著雷鳴、雷炎、雷電三艘雷擊艦,開始了第一次戰巡。
7月26日,海軍都督府來電,通報朝鮮第二艦隊已經編組完畢,準備即日出發,提示仁川方向注意接應。
7月31日,海軍都督府再次來電,通報第二艦隊在黃海中部遭受北虜水師攔截,29日夜再次遭受北虜水師第三鎮雷擊艦襲擊,損失慘重,浙江水師巡洋艦一艘、直隸艦隊炮艦兩艘、補給船一艘被擊沉,殘餘艦船已退迴鬆江基地。
收到消息後,整個朝鮮第一艦隊頓時又變得愁雲慘淡,朱先釺接到開會的通知後,再次在揚州艦見到唉聲歎氣,不過已經掛上海兵少將銜的邵鐵均指揮官。
會議伊始,隨著指揮官的悲觀態度,軍官們開始慌亂起來,固守派也變得動搖,考慮是不是做好突圍準備。
這時候,反倒是炮台指揮長顧中校開始強調仁川港安全性,並且寬慰眾人,隻要仁川港還在,朝鮮戰局就還有救,並且力排眾議,堅持以仁川港為基地,繼續對外戰巡,相信都督府有能力解決問題。
隨著戰局不斷進展,第一艦隊方麵的求援電報,像流水一樣不斷的發向海軍都督府,最少一日三催,從一開始的遮遮掩掩的申請支援,慢慢變成明目張膽的質問支援時間,到後來開始直截了當的問啥時候有支援,好歹還顧著上官的臉麵沒有破口大罵。
8月4日淩晨五點半左右,在沒有任何通報的情況下,一條蒸汽快船用著將近15節高速靠近月尾島,在月尾島炮台的射擊警告後,打出了“海州高南升,後有追敵”的旗語,並且放下了小劃子,玩命的劃向月尾島,自己減速後熟門熟路的駛往飛魚峽入口。
確認是海州征用的商船後,仁川港內的雷鳴、雷炎、雷電三艦出港接應。不到十五分鍾,海麵上出現了數道煙柱。
依托陸上射擊平台,200毫米重炮的射擊精度和射程明顯優於搖晃不停的艦艇平台,其時各國均已知道,艦隊與岸上炮台對射,吃虧的肯定是戰艦,所以沒有一定把握,很少有戰艦和岸上玩命。
在月尾島炮台兩門200毫米重炮警告性射擊後,巨大的水柱讓追擊的敵艦開始轉向,並且發射了數枚大口徑炮彈進行還擊,可惜在五海裏以上的對射中,彈著點大部分偏南,落入飛魚峽入口的淺灘上,濺起的淤泥像雨點一樣紛紛揚揚的落下去。
等到高南升號入港後,仁川港駐守的海兵陸戰隊迅速接管了船隻。很快,船老大郭青超被帶到了揚州艦上,把情況向第一艦隊指揮部進行了匯報。
原來在組建鬆江第二艦隊時,海州鎮守府也接到調派運補船隻的通知,原計劃在鬆江港匯合後,由第二艦隊護航駛往仁川,海州港實際距離仁川隻有383海裏,高速蒸汽快船一個晝夜就可以駛抵,如果到鬆江港匯合,海上航程需要近500海裏,反而來迴要折返兩百多海裏,因此海州鎮守府報請都督府同意後,搭載物資的高速船自行前往,低速船在海上與第二艦隊匯合後前往仁川。
因此,海州鎮守府考慮到第一艦隊老底子都是從海州出發的,怎麽也算是自家子弟,於是基本上把自己庫存搜刮一空,高南升號優先搭載了仁川方向急缺的藥品、彈藥、小口徑火炮和醫護,淩晨四點左右出海州港,用著13節的航速,一路飆向仁川港。
在今日淩晨兩點左右,高速航行的高南升號了望手,借著漫天的星光,發現左舷五海裏以外有燈光閃爍,不到十分鍾時間,對麵也應當發現高速航行的高南升號,接著對麵開始發送識別信號,由於事先並沒有接到有大明水師在該海域活動的通知。
船老大郭青超很謹慎的讓舵手開始調整航向,並且開始燈光管製,在對麵再次發出識別燈光後,郭青超讓信號手將燈光信號原樣發送迴去。
如此兩次後,對方知道被愚弄了,先是打出了一發照明彈,在夜空中緩緩劃過的火光下,40萬燭光的亮度,將高速向西南航行的高南升號照的纖毫畢現,船老大郭青超讓舵手開始加速,並且用通話管將所有的司爐的叫起來,準備玩命。
不到一分鍾時間,對麵一艘艦開火,炮口帶出的橙黃色火焰,讓自身的艦影也顯得格外清晰,作為大明退役海兵的值班了望手汪德福,一瞬間報出了開火戰艦型號,北虜二等巡洋艦齊海級,緊接著,更多的戰艦開火,汪德福不假思索的報出艦型和方位距離,恍惚間以為又重新迴到大明水師的戰位上。
夜間開火原本誤差較大,不到二十秒時間,炮彈在高南升號周邊次第轟起十餘米高的水柱,最近的一發距離側舷也就不到30米。
夜間射擊落點居然到了如此近的距離,讓高南升號的船老大郭青超大吃一驚,頓時下令讓受到驚嚇的值班二副開始加速,並且親自指揮舵手進行避讓。
原來北虜掌握大明成立第二艦隊,並準備支援仁川方向情報後,北虜水師傾巢出動,企圖在最短時間內伏擊出發船團,盡快達成與日本方麵海上聯合作戰的協議。
由於北虜水師新老不一,航速差異較大強行合在一起怕趕不上,因此北虜水師第三鎮十一艘大型雷擊艦從大同江緊急出動,按照十五節航速高速趕往長江口外海,利用夜暗進行伏擊。由於海上聯絡困難,因此,海軍衙門又下令第一、二鎮的“九大海”,也就是鎮海、靖海兩艘鐵甲艦,並定海、平海、澄海三艘一等巡洋艦,以及威海、興海、遠海、齊海四艘二等巡洋艦,還有一艘寧海號一等巡洋艦在老鐵山已經戰沉,不然北虜必然會大肆宣傳“十海定清”,現在改稱“九龍鬧海”,就不知道以後又有戰損以後怎麽宣傳。兩鎮從旅順港出發,按照十節左右航速,作為第二道攔截線,在仁川外海進行攔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