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明海兵長期以來關注的“友好”老朋友,盡管三景艦建成後就從未出國訪問過,不過大明海軍都督府職方司可對這三個老朋友非常上心,千方百計的搞到了詳細信息,三艘巡洋艦隸屬鬆島級,排水量均為4200餘噸,艦長99米,艦寬15.39米,吃水6米,最大航速16.5節,安裝一門320毫米主炮,由佛蘭西國的艦船白勞易設計,建造目的就是對抗大明水師的徐州級鐵甲艦,采用了佛蘭西風格濃鬱的艦體內傾設計,輪機部外側裝甲厚125毫米,炮塔裝甲厚300毫米,炮塔頂蓋裝甲厚100毫米,裝甲防禦甲板厚50毫米,盡管紙麵上看性能優秀,由於受建造經費限製,噸位一減再減。
至於艦上布局就有點奇葩了,縱隊中旗艦鬆島號,艦首兩舷懸掛主錨的後方各開有一個炮窗,分別安裝一門47毫米哈乞開司炮,在炮窗下麵左前方,還有一個長方形開口,裏麵分別布置一具旋迴式黑頭魚雷發射管,前部甲板上安裝了兩門120毫米速射炮,指揮艦橋後麵是一座三腳桅杆,艦體後部安裝了一門320毫米主炮,兩側交錯安裝了各五門120毫米速射炮。
第二艘橋立艦在前主甲板上安裝了一門38倍口徑的320毫米主炮,據說如此設計,像是在海戰中,兩艘一組,一前一後組合起來炮擊徐州級鐵甲艦,後麵是一座厚度300毫米的裝甲指揮艦橋,後麵是一座粗壯的單煙囪,再後麵兩側各安裝了五個高低交錯的120毫米速射炮耳台與舷側炮房,尾部變成一門120毫米速射炮,此外全艦一共安裝了12門輕重不一的47毫米哈乞開司炮。
第三艘艦是嚴島號,設計與橋立號類似,隻不過艦首主錨兩側的47毫米速射炮的炮窗沒有內陷,射界有限,也是與橋立號最大的不同之處。
三景艦中,鬆島號識別線為黃色,橋立號為紅色,嚴島號為黑色,遠遠看去很好識別。
這三艘艦,起名分別來自著名的“日本三景“,即宮城縣仙台灣的鬆島、廣島縣廣島灣西南的嚴島神社,以及京都府宮津灣的天橋立。在大明海軍都督府眼中,這三艘艦屬於典型的“小船抗大炮”,也就是放大版的蚊子船,四千多噸的戰艦上,光一門主炮和提彈裝置就有242噸重,開火時穩定性嚴重不足,主炮轉向兩舷時,整個艦體都要傾斜3度左右,君不見七千餘噸的徐州級,也才裝了兩門雙聯裝300毫米火炮,而且舷側火炮裝的很少,所以專門給三景艦起了個外號叫“抗刀裸男”。
至於縱隊後麵的築紫、高雄、比叡、扶桑、八重山、金剛等艦,盡管名字起的威風凜凜,實則僅是防護與浙字級炮艦類似,戰鬥力與有著“黃海戰列艦”之稱的浙字級炮艦相比,那是萬萬不如的。
此時鬆島號的艦橋上,戰前剛剛晉升的伊東佑亨海軍中將,立在指揮台後麵,端著望遠鏡一言不發的觀察著對麵明國戰艦。
在大本營討論對明國開戰,研究對手作戰戰術時,伊東佑亨曾極力反對與明國海軍直接作戰,認為隻要明國四艘鐵甲艦仍在,就可以把整個聯合艦隊送入海底,日本聯合艦隊的職責是戒護登陸場,運送陸軍部隊上陸,其曾與艦隊參謀釜屋忠道私下談道:“在佐世保集結的軍艦有幾十艘,但令人可悲的是,對於艦隊旗語識別卻存在著很大的弊端,完全熟悉艦隊戰陣的將佐寥寥無幾,就是在堂堂正正的一舉一動的信號指揮下仍然行動困難,因此隻能在每日的閑暇,令各艦派出小蒸汽船,到佐世保港外進行模擬編隊訓練,希望通過努力彌補其欠缺”……
後來得知明國兩艘鐵甲艦在清國夜襲中戰沉後,伊東佑亨又變得積極主動,牽頭組織了7月初佐世保集訓和戰術兵推,報經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同意,考慮到本方艦隊戰艦航速不一,確定遇到明國艦隊後,整個聯合艦隊分為兩部分,吉野等高航速四艦作為遊擊戰隊,前出擔負偵察、誘敵和牽製任務,寄希望於牢牢拖著敵方主力艦隊,然後等聯合艦隊趕上後給予致命一擊。
沒想到這次交戰,明國和日本的策略類似,都是派遣高航速的戰艦前出對敵,吉野四艦盡管損失慘重,但仍然將敵方主力給牢牢的粘住了。
今天的作戰計劃很簡單,快速在敵正前方轉向,然後利用己方舷側速射炮數量多的優勢,對敵艦進行逐個攻擊,如果攻擊無效,則在穿過敵陣之後持續右轉,集火打擊敵右側的小艦,並迴轉至敵陣背後,再次進行打擊。
盡管計劃很簡單,但是對於陣前轉向來說,尤其是在敵方艦首方向密集炮火下,依靠舷側火炮進行對射,一方麵對己方炮手的炮術提出更高的要求,畢竟對手正麵投影麵積更小,另一方麵由於舷側對敵,己方投影麵積變大,被敵人擊中的概率也更大。
戰至12時43分,鬆島號甲板後方的320毫米加納巨炮在旋轉至右舷極限處,竭力對準明國目標艦,巨大的火炮甚至壓得整個戰艦向右傾斜了將近3度,在幾經調整後,炮長猛地按下激發按鈕,標準裝藥的微煙藥包劇烈燃燒,產生的氣體將全長1120毫米、重450公斤的穿甲彈,猛地從靜止狀態,順著90根膛線不斷旋轉加速,經過近12米長度的加速後,用著700米每秒的初速旋轉著飛出炮口,尾部的火光跟著有將近30餘米長,連帶的衝擊波在海麵上吹起將近半米高的海浪,架退式炮管在巨大反作用力的推動下,順著軌道猛的向後退了近半米,剩餘的推力作用到固定在炮台上的炮架,連帶著整個艦體向後一震。
指揮艦橋上的伊東佑亨海軍中將和艦長橋本知道大佐竭力握著扶手,保持著平衡和軍人的威嚴,在站定之後,迫不及待的端起望遠鏡,看向被瞄準的對手揚州艦,十數秒後,沒等桅杆上的了望手報告戰果,兩位指揮官不約而同的歎了口氣,按照英吉利的炮術規範,第一發略過揚州艦高聳的艦橋,遠遠的落在戰陣後方,激起近百米高的水柱。
緊接著後續的橋立號、嚴島號的320毫米主炮也陸續開火,很可惜,無一中的,想想也是,在沒有校射的情況下,雙方用著近似90度的夾角、18節左右的相對航速,企圖一發中的,簡直就是癡心妄想。隨即,在主炮衝擊波消散後,右邊舷側的各型速射炮也陸續開始射擊,在揚州艦周邊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柱,可惜還是沒有命中。
至於艦上布局就有點奇葩了,縱隊中旗艦鬆島號,艦首兩舷懸掛主錨的後方各開有一個炮窗,分別安裝一門47毫米哈乞開司炮,在炮窗下麵左前方,還有一個長方形開口,裏麵分別布置一具旋迴式黑頭魚雷發射管,前部甲板上安裝了兩門120毫米速射炮,指揮艦橋後麵是一座三腳桅杆,艦體後部安裝了一門320毫米主炮,兩側交錯安裝了各五門120毫米速射炮。
第二艘橋立艦在前主甲板上安裝了一門38倍口徑的320毫米主炮,據說如此設計,像是在海戰中,兩艘一組,一前一後組合起來炮擊徐州級鐵甲艦,後麵是一座厚度300毫米的裝甲指揮艦橋,後麵是一座粗壯的單煙囪,再後麵兩側各安裝了五個高低交錯的120毫米速射炮耳台與舷側炮房,尾部變成一門120毫米速射炮,此外全艦一共安裝了12門輕重不一的47毫米哈乞開司炮。
第三艘艦是嚴島號,設計與橋立號類似,隻不過艦首主錨兩側的47毫米速射炮的炮窗沒有內陷,射界有限,也是與橋立號最大的不同之處。
三景艦中,鬆島號識別線為黃色,橋立號為紅色,嚴島號為黑色,遠遠看去很好識別。
這三艘艦,起名分別來自著名的“日本三景“,即宮城縣仙台灣的鬆島、廣島縣廣島灣西南的嚴島神社,以及京都府宮津灣的天橋立。在大明海軍都督府眼中,這三艘艦屬於典型的“小船抗大炮”,也就是放大版的蚊子船,四千多噸的戰艦上,光一門主炮和提彈裝置就有242噸重,開火時穩定性嚴重不足,主炮轉向兩舷時,整個艦體都要傾斜3度左右,君不見七千餘噸的徐州級,也才裝了兩門雙聯裝300毫米火炮,而且舷側火炮裝的很少,所以專門給三景艦起了個外號叫“抗刀裸男”。
至於縱隊後麵的築紫、高雄、比叡、扶桑、八重山、金剛等艦,盡管名字起的威風凜凜,實則僅是防護與浙字級炮艦類似,戰鬥力與有著“黃海戰列艦”之稱的浙字級炮艦相比,那是萬萬不如的。
此時鬆島號的艦橋上,戰前剛剛晉升的伊東佑亨海軍中將,立在指揮台後麵,端著望遠鏡一言不發的觀察著對麵明國戰艦。
在大本營討論對明國開戰,研究對手作戰戰術時,伊東佑亨曾極力反對與明國海軍直接作戰,認為隻要明國四艘鐵甲艦仍在,就可以把整個聯合艦隊送入海底,日本聯合艦隊的職責是戒護登陸場,運送陸軍部隊上陸,其曾與艦隊參謀釜屋忠道私下談道:“在佐世保集結的軍艦有幾十艘,但令人可悲的是,對於艦隊旗語識別卻存在著很大的弊端,完全熟悉艦隊戰陣的將佐寥寥無幾,就是在堂堂正正的一舉一動的信號指揮下仍然行動困難,因此隻能在每日的閑暇,令各艦派出小蒸汽船,到佐世保港外進行模擬編隊訓練,希望通過努力彌補其欠缺”……
後來得知明國兩艘鐵甲艦在清國夜襲中戰沉後,伊東佑亨又變得積極主動,牽頭組織了7月初佐世保集訓和戰術兵推,報經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同意,考慮到本方艦隊戰艦航速不一,確定遇到明國艦隊後,整個聯合艦隊分為兩部分,吉野等高航速四艦作為遊擊戰隊,前出擔負偵察、誘敵和牽製任務,寄希望於牢牢拖著敵方主力艦隊,然後等聯合艦隊趕上後給予致命一擊。
沒想到這次交戰,明國和日本的策略類似,都是派遣高航速的戰艦前出對敵,吉野四艦盡管損失慘重,但仍然將敵方主力給牢牢的粘住了。
今天的作戰計劃很簡單,快速在敵正前方轉向,然後利用己方舷側速射炮數量多的優勢,對敵艦進行逐個攻擊,如果攻擊無效,則在穿過敵陣之後持續右轉,集火打擊敵右側的小艦,並迴轉至敵陣背後,再次進行打擊。
盡管計劃很簡單,但是對於陣前轉向來說,尤其是在敵方艦首方向密集炮火下,依靠舷側火炮進行對射,一方麵對己方炮手的炮術提出更高的要求,畢竟對手正麵投影麵積更小,另一方麵由於舷側對敵,己方投影麵積變大,被敵人擊中的概率也更大。
戰至12時43分,鬆島號甲板後方的320毫米加納巨炮在旋轉至右舷極限處,竭力對準明國目標艦,巨大的火炮甚至壓得整個戰艦向右傾斜了將近3度,在幾經調整後,炮長猛地按下激發按鈕,標準裝藥的微煙藥包劇烈燃燒,產生的氣體將全長1120毫米、重450公斤的穿甲彈,猛地從靜止狀態,順著90根膛線不斷旋轉加速,經過近12米長度的加速後,用著700米每秒的初速旋轉著飛出炮口,尾部的火光跟著有將近30餘米長,連帶的衝擊波在海麵上吹起將近半米高的海浪,架退式炮管在巨大反作用力的推動下,順著軌道猛的向後退了近半米,剩餘的推力作用到固定在炮台上的炮架,連帶著整個艦體向後一震。
指揮艦橋上的伊東佑亨海軍中將和艦長橋本知道大佐竭力握著扶手,保持著平衡和軍人的威嚴,在站定之後,迫不及待的端起望遠鏡,看向被瞄準的對手揚州艦,十數秒後,沒等桅杆上的了望手報告戰果,兩位指揮官不約而同的歎了口氣,按照英吉利的炮術規範,第一發略過揚州艦高聳的艦橋,遠遠的落在戰陣後方,激起近百米高的水柱。
緊接著後續的橋立號、嚴島號的320毫米主炮也陸續開火,很可惜,無一中的,想想也是,在沒有校射的情況下,雙方用著近似90度的夾角、18節左右的相對航速,企圖一發中的,簡直就是癡心妄想。隨即,在主炮衝擊波消散後,右邊舷側的各型速射炮也陸續開始射擊,在揚州艦周邊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柱,可惜還是沒有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