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並沒有對張遼表現出太過熱切,隻是猶如兄長般地、對其指點並囑托一番,便拍了拍其還未長高的肩膀,便不再去管他。
自頭腦變好之後,張楊做事便喜歡謀劃周全,不喜倉促之間、貿然行事,免得徒增變數、窮於應付。
像招攬張遼,張楊講究的是潤物細無聲,先取得其好感、再施以恩惠,就像教導張遼所言一般“按部就班、自然水到渠成!”
現在好感已經取得,之後便是施恩了。不過這個施恩卻不能太過刻意,還不能給人拒絕的機會,這才能顯現出張楊的手段。
張楊轉過頭,看著一臉熱切地看著自己的王賢,同樣親切地拍了拍其肩膀道:
“某觀汝基礎已經習練得紮實無比,為何不練習一些高深些的武藝!”
王賢聞言,臉色頓時一垮,有些黯然地笑道:
“不瞞稚叔兄長,賢本出身晉陽王氏,隻因是家中庶子,自幼又頗有才名,遭家中主母不喜!
前些年、先是家母不幸病逝,家父也在與匈奴人作戰時,崩裂了舊創、不治身亡!
自此之後,家中嫡母更是不能相容,賢不得已,隻得離開王家,流落到馬邑,靠著替人抄抄寫寫過活,至今已是兩年有餘矣,實在沒有餘財、請人教授武藝!”
張楊聞言,不由暗罵這些世家大族,於國於民無益,靜出些狗屁倒灶之時,也在罵王家無智,如此良才、不知珍惜,任憑一個婦人去迫害!
對這個王賢,張楊也是憐心大起,於是便問道:
“汝年方幾何?”
“迴稚叔兄長,賢已經十六歲!”
張楊聞言,又對這少年頓生欽佩之意。十六歲已經在外、獨自謀生兩年有餘,豈不是剛到十四歲便被逼出了家門,獨自求活!
“汝可曾繼續讀書?”
“賢靠替人抄抄寫寫過活,抄寫多了,自然就記住了,迴去後便會默寫下來,因此,讀書倒是不曾斷絕。隻是,抄寫的大都是一些尋常書籍,所學亦不過是些淺顯的知識,實在難登大雅之堂!”
聽著王賢的講述,就連呂布、李芸等人都對其心生憐憫、欽佩之意,實際上,他們這些人的處境並不比王賢的處境好。
王賢最起碼是世家大族出身,曾經享受過優渥的生活,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即便是被排擠出了家門,獨自謀生,可其所處的環境卻是安定的。
若是他們這些人十幾歲出現在塢堡之外、獨自謀生的話,不用等到異族殘害,當晚就會變成狼糞。
讀書更不用說了,塢堡少年大都皆是、大字識不了幾個,張楊帶出來的這些人能夠識字,還是因為塢主張武仁義、以及張楊有個好為人師的母親!
張楊所想的是,世家大族中,能出王賢這種如此能吃苦、如此堅韌之人,更是尤為不易,畢竟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啊!這王賢,將來必定不凡!想及此,張楊心中不禁生起了收下王賢的想法,於是道:
“聽說汝想為某牽馬?”
這是王賢之前的戲言,稱以自己的武藝,連給張楊牽馬都不配,而張楊此時說出這句話,也沒有侮辱王賢的意思,隻是向王賢表達接納之意,相信以王賢的聰慧,自然能夠聽出其中蘊含的意思!
果然,張楊話音方落,王賢當即大喜,連忙對著張楊恭敬一禮:
“若稚叔兄長不嫌王賢學識淺薄、武藝平平,王賢願隨兄長於鞍前馬後,百死不悔!”
張楊一把將其扶起,笑著道打趣道:
“那便跟著某吧,汝為某看守戰馬,某供汝讀書習武!”
其餘少年眼見還有此等好事,紛紛爭先恐後高唿道:
“某亦願跟隨稚叔兄長於鞍前馬後,還請稚叔兄長收留!”
“某亦是如此,還請兄長收留!”
……
隻有張遼在那裏一臉躊躇之色,顯然是心存顧慮,而且,其雖然年幼,卻也不是性情衝動之人!
張楊見此,連忙揮手打斷眾少年:
“諸位,且聽某一言!”
待眾少年安靜下來之後,張楊才繼續道:
“非是某看輕諸位,諸位尚且年幼,豈能不顧及家中父母親人意願,肆意任性妄為?
汝等且留在馬邑,安心習練武藝、孝敬父母、照顧家人!待年長一些,並征得父母同意之後,若再有意追隨於某,可去雲中尋某!”
眾少年聽聞張楊之言,雖是拒絕了他們,但心中卻是為之一暖,紛紛安靜下來,隻是看待張楊的眼神,卻是更加地熱切了許多。就連張遼也是鬆了一口氣的同時,看張楊的眼神也是更加崇敬了許多!
張楊見時機差不多了,該施恩了,於是便繼續對眾少年道:
“之前聽聞,汝等要尋某指點武藝,某張楊亦非吝嗇之人,這就將自身戟法傳於諸位。”
說到此,張楊便跳上戰馬,提起了镔鐵青龍戟,眾少年連忙阻止道:
“稚叔兄長且慢,正所謂法不輕傳,此地人多眼雜……”
張楊聞言,絲毫不以為意地笑道:
“無妨!若無某講解,僅憑遠遠看上幾眼,便能將某之戟法學去,那某這戟法豈不是太過尋常!
這是某總結自身所學,新創的一套基礎戟法,雖是基礎戟法,卻是某一身武藝的精華,其中包含了刀法、槍法、矛法、棍法等,因此,無論汝等使用何等武器,皆能有所借鑒。
此戟法汝等學去之後,亦可擇良善忠義之人傳授,隻要不是所托非人即可!
願此戟法,能對並州義士有所裨益,能助並州男兒人人如龍,再也不受異族欺淩!”
張楊的話,使得在場所有人的內心之中,皆是翻起了驚濤駭浪。此時的武人無不敝帚自珍,除親人或弟子,不會輕易傳授自身武藝。
頂多是指點一番,那便是天大的人情了,可見張楊的心胸,是何等的寬廣。尤其是最後一句話,更是襯托出了張楊的高尚情操!就連呂布,看待張楊的眼神,也是一陣異彩連連。更遑論是他人!
張楊確實不怕別人將自己的戟法盡數學去,他此時演練幾遍,講解一些要領,隻能讓這些少年勉強記住,甚至是通過自身的努力去練熟,對自身武藝有所啟發罷了。
想將此戟法徹底領悟、並融會貫通,沒有張楊在側長時間的提點,根本做不到!若是有人能做到了,張楊隻能說,有那份天資,何必學他張楊的戟法,自創一套戟法便是了!
他傳戟法於這些少年,自然是為了不著痕跡地施恩張遼。而讓這些少年將戟法傳出去,自然是施恩並州遊俠兒,吸引人才去雲中。畢竟,僅憑雲中那些窮困百姓,能出幾個人才……
自頭腦變好之後,張楊做事便喜歡謀劃周全,不喜倉促之間、貿然行事,免得徒增變數、窮於應付。
像招攬張遼,張楊講究的是潤物細無聲,先取得其好感、再施以恩惠,就像教導張遼所言一般“按部就班、自然水到渠成!”
現在好感已經取得,之後便是施恩了。不過這個施恩卻不能太過刻意,還不能給人拒絕的機會,這才能顯現出張楊的手段。
張楊轉過頭,看著一臉熱切地看著自己的王賢,同樣親切地拍了拍其肩膀道:
“某觀汝基礎已經習練得紮實無比,為何不練習一些高深些的武藝!”
王賢聞言,臉色頓時一垮,有些黯然地笑道:
“不瞞稚叔兄長,賢本出身晉陽王氏,隻因是家中庶子,自幼又頗有才名,遭家中主母不喜!
前些年、先是家母不幸病逝,家父也在與匈奴人作戰時,崩裂了舊創、不治身亡!
自此之後,家中嫡母更是不能相容,賢不得已,隻得離開王家,流落到馬邑,靠著替人抄抄寫寫過活,至今已是兩年有餘矣,實在沒有餘財、請人教授武藝!”
張楊聞言,不由暗罵這些世家大族,於國於民無益,靜出些狗屁倒灶之時,也在罵王家無智,如此良才、不知珍惜,任憑一個婦人去迫害!
對這個王賢,張楊也是憐心大起,於是便問道:
“汝年方幾何?”
“迴稚叔兄長,賢已經十六歲!”
張楊聞言,又對這少年頓生欽佩之意。十六歲已經在外、獨自謀生兩年有餘,豈不是剛到十四歲便被逼出了家門,獨自求活!
“汝可曾繼續讀書?”
“賢靠替人抄抄寫寫過活,抄寫多了,自然就記住了,迴去後便會默寫下來,因此,讀書倒是不曾斷絕。隻是,抄寫的大都是一些尋常書籍,所學亦不過是些淺顯的知識,實在難登大雅之堂!”
聽著王賢的講述,就連呂布、李芸等人都對其心生憐憫、欽佩之意,實際上,他們這些人的處境並不比王賢的處境好。
王賢最起碼是世家大族出身,曾經享受過優渥的生活,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即便是被排擠出了家門,獨自謀生,可其所處的環境卻是安定的。
若是他們這些人十幾歲出現在塢堡之外、獨自謀生的話,不用等到異族殘害,當晚就會變成狼糞。
讀書更不用說了,塢堡少年大都皆是、大字識不了幾個,張楊帶出來的這些人能夠識字,還是因為塢主張武仁義、以及張楊有個好為人師的母親!
張楊所想的是,世家大族中,能出王賢這種如此能吃苦、如此堅韌之人,更是尤為不易,畢竟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啊!這王賢,將來必定不凡!想及此,張楊心中不禁生起了收下王賢的想法,於是道:
“聽說汝想為某牽馬?”
這是王賢之前的戲言,稱以自己的武藝,連給張楊牽馬都不配,而張楊此時說出這句話,也沒有侮辱王賢的意思,隻是向王賢表達接納之意,相信以王賢的聰慧,自然能夠聽出其中蘊含的意思!
果然,張楊話音方落,王賢當即大喜,連忙對著張楊恭敬一禮:
“若稚叔兄長不嫌王賢學識淺薄、武藝平平,王賢願隨兄長於鞍前馬後,百死不悔!”
張楊一把將其扶起,笑著道打趣道:
“那便跟著某吧,汝為某看守戰馬,某供汝讀書習武!”
其餘少年眼見還有此等好事,紛紛爭先恐後高唿道:
“某亦願跟隨稚叔兄長於鞍前馬後,還請稚叔兄長收留!”
“某亦是如此,還請兄長收留!”
……
隻有張遼在那裏一臉躊躇之色,顯然是心存顧慮,而且,其雖然年幼,卻也不是性情衝動之人!
張楊見此,連忙揮手打斷眾少年:
“諸位,且聽某一言!”
待眾少年安靜下來之後,張楊才繼續道:
“非是某看輕諸位,諸位尚且年幼,豈能不顧及家中父母親人意願,肆意任性妄為?
汝等且留在馬邑,安心習練武藝、孝敬父母、照顧家人!待年長一些,並征得父母同意之後,若再有意追隨於某,可去雲中尋某!”
眾少年聽聞張楊之言,雖是拒絕了他們,但心中卻是為之一暖,紛紛安靜下來,隻是看待張楊的眼神,卻是更加地熱切了許多。就連張遼也是鬆了一口氣的同時,看張楊的眼神也是更加崇敬了許多!
張楊見時機差不多了,該施恩了,於是便繼續對眾少年道:
“之前聽聞,汝等要尋某指點武藝,某張楊亦非吝嗇之人,這就將自身戟法傳於諸位。”
說到此,張楊便跳上戰馬,提起了镔鐵青龍戟,眾少年連忙阻止道:
“稚叔兄長且慢,正所謂法不輕傳,此地人多眼雜……”
張楊聞言,絲毫不以為意地笑道:
“無妨!若無某講解,僅憑遠遠看上幾眼,便能將某之戟法學去,那某這戟法豈不是太過尋常!
這是某總結自身所學,新創的一套基礎戟法,雖是基礎戟法,卻是某一身武藝的精華,其中包含了刀法、槍法、矛法、棍法等,因此,無論汝等使用何等武器,皆能有所借鑒。
此戟法汝等學去之後,亦可擇良善忠義之人傳授,隻要不是所托非人即可!
願此戟法,能對並州義士有所裨益,能助並州男兒人人如龍,再也不受異族欺淩!”
張楊的話,使得在場所有人的內心之中,皆是翻起了驚濤駭浪。此時的武人無不敝帚自珍,除親人或弟子,不會輕易傳授自身武藝。
頂多是指點一番,那便是天大的人情了,可見張楊的心胸,是何等的寬廣。尤其是最後一句話,更是襯托出了張楊的高尚情操!就連呂布,看待張楊的眼神,也是一陣異彩連連。更遑論是他人!
張楊確實不怕別人將自己的戟法盡數學去,他此時演練幾遍,講解一些要領,隻能讓這些少年勉強記住,甚至是通過自身的努力去練熟,對自身武藝有所啟發罷了。
想將此戟法徹底領悟、並融會貫通,沒有張楊在側長時間的提點,根本做不到!若是有人能做到了,張楊隻能說,有那份天資,何必學他張楊的戟法,自創一套戟法便是了!
他傳戟法於這些少年,自然是為了不著痕跡地施恩張遼。而讓這些少年將戟法傳出去,自然是施恩並州遊俠兒,吸引人才去雲中。畢竟,僅憑雲中那些窮困百姓,能出幾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