塢堡內的傳來的警鍾聲,頓時讓張楊一家警覺起來,張楊停下了手中的動作,與父親張武默契地去快速披甲佩刀、背弓持戟。
大漢民間是不能私藏鎧甲弓弩的,不過此地是雲中,可以說是大漢的法外之地,大漢也沒有臉麵要求雲中的百姓、去遵守大漢的律法。
不過由於鎧甲太過珍貴,一套普通全身鎧甲的價值,與一匹戰馬相當,更何況要通過特殊途徑獲得,因此價格更要高昂上許多。
因此,張家塢堡這些年來,也隻是積攢了十餘套、漢軍士兵穿戴的普通鐵甲,而且還僅是沒有肩甲的上身甲。
完好的皮甲倒是也有二十餘套,這些皮甲沒花錢,皆是張楊父子帶著張楊的幾個叔伯,去偷襲落單的鮮卑騎兵繳獲的。
張楊的佩刀乃是、張楊將那段記憶中,有關後世唐代大橫刀的夾鋼鑄造工藝、告訴了父親張武,張武與塢堡中鐵匠費了許多鐵料,終於將張楊的橫刀打造出來。
此刀與環首刀極其類似,隻是去掉了環首,延長了刀柄,使得長刀可以雙手握持,更好地利用腰力劈砍。
刀身平直、刀背厚實,使得長刀極其堅固、劈砍時不易折斷。刀尖呈斜麵,尖端兩側開刃,利於捅刺破甲。
為了照顧自己力大、身高、臂長的特點,張楊將此刀設計得足有六尺,刀身四尺五寸、刀柄一尺五寸,刀背增厚、刀身增寬,如此,在馬槊揮舞不開的地方,便可用此刀進行馬上搏殺。
至於長弓,因為沒有好材料,而且兩石以上的強弓、製作難度極高,所以張楊用的還是張武在軍中獲得的兩石弓。
大漢軍中弓箭手,一般用的是一石或一石二鬥的長弓,再強的弓不是拉不開,而是射不了幾箭便會脫力,而且也沒有了準頭。
張楊父子皆是有一身怪力,即便是在馬背上,僅靠雙腿夾緊馬腹,便能輕鬆拉開兩石強弓。
張楊甚至曾用呂布的三石弓,在馬上拉開大半連續射擊,也不費力。可惜,好弓就如好馬一般,萬中無一、實在難求!
父子二人快速準備停當後,牽過戰馬就要去塢堡大門處迎敵。張楊在剛滿十六歲時,便跟著父親,不斷地抗擊前來劫掠異族,對於今日這種情況、也是司空見慣了,因此,沒有絲毫的慌張。
在二人就要出門時,門外一陣馬蹄聲傳來,片刻後,程遠便闖進門來、大聲稟報道:
“稟塢主,鮮卑狗賊又殺來了,吾等發現時,其距離塢堡僅有三十裏。
此次人數不少,有五六百騎之多,無法探查其身後、是否還有大股騎兵!鮮卑狗賊沿途已經擄掠了、數百的漢人百姓,驅趕著無數搶來的牛羊,向著張家塢堡與李家塢堡的方向而來,怕是所謀不小!
某讓陳青繼續遠遠地盯著,自己便火速迴來稟報!”
張武聞言稍加思索便道:
“若是驅趕著百姓,此時,怕是距離張家塢堡尚且還有近二十裏,不必驚慌!走!去塢堡青壯集結之地再說!”
張楊的母親郭氏,聽聞敵人乃是五六百鮮卑騎兵,甚至還驅趕著數百漢人百姓,顯然是要攻打塢堡的跡象,頓時有些驚慌失措起來。
因為張楊父子作為塢堡的塢主與少塢主,每戰必定要擋在最前麵,護佑塢堡百姓,所以處境也是最為危險的。張楊見此,便笑著安慰母親道:
“母親,不必擔心!又不是首次碰上鮮卑狗賊劫掠,況且,父親乃是沙場宿將,區區鮮卑蠻夷、豈能傷他分毫!
至於孩兒,母親更加不用擔心!最近孩兒武藝大進,想必父親深有體會,強如父親,亦不是孩兒數十合之敵。”
說到此,張楊一手扶刀,青龍戟斜斜地向上一舉,做出睥睨天下之狀,傲然地道:
“就憑孩兒腰間橫刀,掌中長戟,殺起鮮卑狗賊來,如屠豬狗!莫說僅有區區數百鮮卑狗賊,即便是再多上一倍,在孩兒麵前、亦是猶如草芥一般,隨手便可將其殺散!”
郭氏自然知道自己的孩兒是在寬慰自己,雖然還是有些擔心,不過還是被張楊的怪模怪樣,逗得噗嗤一笑,緊張的神色也隨之緩和了不少。隨即白了張楊一眼,嗔怪道:
“休要在母親麵前胡吹大氣!鮮卑狗賊常年廝殺劫掠,人人箭術了得,楊兒萬萬不可大意!須知戰場之上、刀劍無眼,定要安全歸來!”
張楊鄭重地點了點頭,滿口地答應下來,郭氏這才心下稍安!
張武見到這一幕,欣慰地拍了拍自己的兒子,隨即對著自己的妻子說了句放心,便與張楊、程遠跨上戰馬,疾馳而去!
三人快速來到了距離塢堡大門不遠的一片小校場,這片小校場平日乃是塢堡子弟演武之處,戰時便是青壯集結之地,此時塢堡內的數百青壯,早已持矛挎弓、在這裏集結等候!
雖然人數有數百,不過其中大部分,皆是要為了生計而勞作的中年人。這些人即便年輕時、大多也是弓馬嫻熟,卻也早已因多年忙於勞作、無暇練武,而荒廢了武藝,再也不複當年的勇武。
用這些人防守塢堡尚可,若是出塢堡野戰,便有些力有不逮了!真正有戰力的,便是如張楊這般,因為剛成年、還未有家庭壓力之人。
張家塢堡百姓近千,與張楊差不多大小的也僅有不到百人,不過這些人雖然也是弓馬嫻熟,也大都沒有經曆過戰陣,最多是外出遊曆時見過血,或是合夥圍殺過落單的異族。
這便是所有塢堡的共同現狀,畢竟都是些、整日為飽腹而發愁的黔首百姓,哪有閑暇與體力去操練戰陣!
張武來到了眾人麵前,將敵情複述了一遍後,眾人立即商議起如何守城來,因為對於異族的劫掠、早已習以為常,所以並未有多少懼怕之意。
此次最麻煩的,是被鮮卑騎兵驅趕的那些百姓,他們被逼迫著前來攻打塢堡,屆時作為守護塢堡之人,是殺還是不殺,這是個極大的考驗。
方圓數十裏的塢堡百姓、大都互相熟識,有的甚至還是姻親關係,若是殺,於心不忍,若是不殺,自己塢堡內的近千百姓、便會危險了……
大漢民間是不能私藏鎧甲弓弩的,不過此地是雲中,可以說是大漢的法外之地,大漢也沒有臉麵要求雲中的百姓、去遵守大漢的律法。
不過由於鎧甲太過珍貴,一套普通全身鎧甲的價值,與一匹戰馬相當,更何況要通過特殊途徑獲得,因此價格更要高昂上許多。
因此,張家塢堡這些年來,也隻是積攢了十餘套、漢軍士兵穿戴的普通鐵甲,而且還僅是沒有肩甲的上身甲。
完好的皮甲倒是也有二十餘套,這些皮甲沒花錢,皆是張楊父子帶著張楊的幾個叔伯,去偷襲落單的鮮卑騎兵繳獲的。
張楊的佩刀乃是、張楊將那段記憶中,有關後世唐代大橫刀的夾鋼鑄造工藝、告訴了父親張武,張武與塢堡中鐵匠費了許多鐵料,終於將張楊的橫刀打造出來。
此刀與環首刀極其類似,隻是去掉了環首,延長了刀柄,使得長刀可以雙手握持,更好地利用腰力劈砍。
刀身平直、刀背厚實,使得長刀極其堅固、劈砍時不易折斷。刀尖呈斜麵,尖端兩側開刃,利於捅刺破甲。
為了照顧自己力大、身高、臂長的特點,張楊將此刀設計得足有六尺,刀身四尺五寸、刀柄一尺五寸,刀背增厚、刀身增寬,如此,在馬槊揮舞不開的地方,便可用此刀進行馬上搏殺。
至於長弓,因為沒有好材料,而且兩石以上的強弓、製作難度極高,所以張楊用的還是張武在軍中獲得的兩石弓。
大漢軍中弓箭手,一般用的是一石或一石二鬥的長弓,再強的弓不是拉不開,而是射不了幾箭便會脫力,而且也沒有了準頭。
張楊父子皆是有一身怪力,即便是在馬背上,僅靠雙腿夾緊馬腹,便能輕鬆拉開兩石強弓。
張楊甚至曾用呂布的三石弓,在馬上拉開大半連續射擊,也不費力。可惜,好弓就如好馬一般,萬中無一、實在難求!
父子二人快速準備停當後,牽過戰馬就要去塢堡大門處迎敵。張楊在剛滿十六歲時,便跟著父親,不斷地抗擊前來劫掠異族,對於今日這種情況、也是司空見慣了,因此,沒有絲毫的慌張。
在二人就要出門時,門外一陣馬蹄聲傳來,片刻後,程遠便闖進門來、大聲稟報道:
“稟塢主,鮮卑狗賊又殺來了,吾等發現時,其距離塢堡僅有三十裏。
此次人數不少,有五六百騎之多,無法探查其身後、是否還有大股騎兵!鮮卑狗賊沿途已經擄掠了、數百的漢人百姓,驅趕著無數搶來的牛羊,向著張家塢堡與李家塢堡的方向而來,怕是所謀不小!
某讓陳青繼續遠遠地盯著,自己便火速迴來稟報!”
張武聞言稍加思索便道:
“若是驅趕著百姓,此時,怕是距離張家塢堡尚且還有近二十裏,不必驚慌!走!去塢堡青壯集結之地再說!”
張楊的母親郭氏,聽聞敵人乃是五六百鮮卑騎兵,甚至還驅趕著數百漢人百姓,顯然是要攻打塢堡的跡象,頓時有些驚慌失措起來。
因為張楊父子作為塢堡的塢主與少塢主,每戰必定要擋在最前麵,護佑塢堡百姓,所以處境也是最為危險的。張楊見此,便笑著安慰母親道:
“母親,不必擔心!又不是首次碰上鮮卑狗賊劫掠,況且,父親乃是沙場宿將,區區鮮卑蠻夷、豈能傷他分毫!
至於孩兒,母親更加不用擔心!最近孩兒武藝大進,想必父親深有體會,強如父親,亦不是孩兒數十合之敵。”
說到此,張楊一手扶刀,青龍戟斜斜地向上一舉,做出睥睨天下之狀,傲然地道:
“就憑孩兒腰間橫刀,掌中長戟,殺起鮮卑狗賊來,如屠豬狗!莫說僅有區區數百鮮卑狗賊,即便是再多上一倍,在孩兒麵前、亦是猶如草芥一般,隨手便可將其殺散!”
郭氏自然知道自己的孩兒是在寬慰自己,雖然還是有些擔心,不過還是被張楊的怪模怪樣,逗得噗嗤一笑,緊張的神色也隨之緩和了不少。隨即白了張楊一眼,嗔怪道:
“休要在母親麵前胡吹大氣!鮮卑狗賊常年廝殺劫掠,人人箭術了得,楊兒萬萬不可大意!須知戰場之上、刀劍無眼,定要安全歸來!”
張楊鄭重地點了點頭,滿口地答應下來,郭氏這才心下稍安!
張武見到這一幕,欣慰地拍了拍自己的兒子,隨即對著自己的妻子說了句放心,便與張楊、程遠跨上戰馬,疾馳而去!
三人快速來到了距離塢堡大門不遠的一片小校場,這片小校場平日乃是塢堡子弟演武之處,戰時便是青壯集結之地,此時塢堡內的數百青壯,早已持矛挎弓、在這裏集結等候!
雖然人數有數百,不過其中大部分,皆是要為了生計而勞作的中年人。這些人即便年輕時、大多也是弓馬嫻熟,卻也早已因多年忙於勞作、無暇練武,而荒廢了武藝,再也不複當年的勇武。
用這些人防守塢堡尚可,若是出塢堡野戰,便有些力有不逮了!真正有戰力的,便是如張楊這般,因為剛成年、還未有家庭壓力之人。
張家塢堡百姓近千,與張楊差不多大小的也僅有不到百人,不過這些人雖然也是弓馬嫻熟,也大都沒有經曆過戰陣,最多是外出遊曆時見過血,或是合夥圍殺過落單的異族。
這便是所有塢堡的共同現狀,畢竟都是些、整日為飽腹而發愁的黔首百姓,哪有閑暇與體力去操練戰陣!
張武來到了眾人麵前,將敵情複述了一遍後,眾人立即商議起如何守城來,因為對於異族的劫掠、早已習以為常,所以並未有多少懼怕之意。
此次最麻煩的,是被鮮卑騎兵驅趕的那些百姓,他們被逼迫著前來攻打塢堡,屆時作為守護塢堡之人,是殺還是不殺,這是個極大的考驗。
方圓數十裏的塢堡百姓、大都互相熟識,有的甚至還是姻親關係,若是殺,於心不忍,若是不殺,自己塢堡內的近千百姓、便會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