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藩的工作會議也就是一天,正月十六這天結束以後,正月十七,各郡太守、各軍總兵就開始陸續返迴各自的駐地了。分稅製改革讓各郡的太守都十分的興奮,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番。特別是楊競最後表示,經濟搞得好的太守優先提拔,更是調動起了各郡的太守發展經濟的巨大的積極性。
襄平城南門外的十裏長亭,就成了送別官員、詩詞唱和的首選地點。前方千華山翠屏疊嶂,後麵襄平城高大宏偉,右側衍水平原紅塵漫漫,這些進士出身的官員,在此留下了一首首的羈旅宦遊詩詞。然後又在漫天的風雪中,登上馬車,前往任職地任職,留下了一段段佳話。
駐外地的官員們散會了,大遼朝廷中樞的會議還在進行。楊競雖然看著那些政務就煩,但是這是年初,好多工作必須定下大方向,所以不得不強撐精神,和諸位內閣大臣、六部九卿眾官員議事。
“有些話人多的時候,本王沒好直說,現在就剩下六部九卿的官員了,本王有些話要講”一連幾天的會議,讓楊競十分的疲憊,楊競依靠在承運殿的寶座上,有氣無力的說。
“大王是否疲憊了些?可否先休息,明日再議事也好”吳晉有些關心的問。
“無妨,事情太多了,還是先說完吧”楊競擺一擺手,接著說道,“今年的主基調是與民休息,這裏麵的原因本王也是說的很清楚了,現在本王有一個問題,遼藩還有存糧多少?可否支持遼藩近20萬軍隊的食用?”
遼藩現在有邊軍12.5萬人,14個簡編旅7000人,地方守備軍1萬人,神策軍2萬人、羽林衛5000人,長林軍5000人,水師1萬人、鳳凰衛3000人,合計18.5萬人,加上各級官員、王府人員,總共20萬是沒跑的。
大家還以為楊競會說些別的什麽事情,沒想到直接問到了糧食問題。這幾年遼藩耕地不斷增加,糧食產量年年攀升,一時間群臣倒也忽視了糧食問題。
趙石沉吟了一下,開口說道,“大王,去年的農業稅征收5億斤,但是絕大部分賣給了襄平商號和以工資的形式支付給修建運河民工了。軍隊供應的軍糧還是以去年的餘糧為主”
現在遼藩撫順、阜新、鶴城三個石炭礦的工人和修建運河的民夫有30餘萬人,這些人口可是不生產糧食的,全靠購買糧食生活。加之將近20萬的脫產人口,和70餘萬的城市人口,遼藩280萬總人口中,隻有170萬進行糧食生產的純農民,這還是在從高句麗掠取25萬百姓的基礎上才有的數據,不然連150萬的農民都保證不了。
“大王,由於神策軍等王府親軍全部是您的王府出錢出糧供養,咱們先不統計。但說這兵部所轄的12.5萬邊軍、7000簡編旅士兵和1萬地方守備軍,共計14.2萬人。每人每天按照1斤糧食計算,一個月就需要426萬斤糧食,一年需要5112萬斤糧食”兵部尚書宋武出班說話了。
其實在缺少肉食的這個時代,一個成年士兵一天一斤米真的不多,更何況有些部隊還承擔著守備作戰、邊境巡邏的任務,吃的少他也幹不動啊。但是遼藩的每天1斤米的標準還是高的呢,大梁的主力士兵每天也就8兩大米。
現在群臣都有些反應過來了,原來大王擔心的是糧食問題。其實想想也對,整個遼藩能夠吃飽飯也就這一兩年的事情,真要是對外幹涉作戰,首先糧食就不一定能夠保障。
“鼎誠,你說說,截止到今年,咱們大遼有多少耕地?預計可以征收多少農業稅?”
“大王,目前遼藩現有耕地600萬畝,其中可以征收賦稅的是380萬畝,今年預計可征收農業稅6億零八百萬斤”這些數據都是在趙石腦子裏的,所以迴答起來對答如流。
“大王,每年的商品糧至少需要4億斤,其實如此算下來,糧食還是相對緊缺的”吳晉明白了楊競的意思,所以直接替楊競把話題點了出來。
“長平說得有理”楊競點了點頭,“你們看,外麵的大學還沒有停,誰知道今年的雪會下多久。天道茫茫,又有誰能知道今年夏天是澇是旱?靠老天爺賞飯吃,這糧食產量就不穩”
“大王說得在理。襄平一地,雖然風調雨順的年景較多,但隔個十年二十年的,還是會有一次兩次的水災和旱災的”錢峰接話了,錢峰中進士以後就在襄平郡工作,至今已經工作了20餘年了,對襄平的氣候還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既然如此,本王想著,還是要建立糧食儲備體係。具體而言,是軍糧和民糧兩套體係,具體的標準是:軍糧的儲備夠朝廷兵部所屬的各個部隊吃兩年,戶部所屬的糧倉夠遼藩百姓吃一年,按照這個標準執行”楊競給出了具體指標。
“大王,如果按照您的指標,軍糧的儲備能力得達到1億斤,戶部的官倉和義倉的儲備能力得達到9億斤,合計的儲備能力得達到10億斤,這還不包括您王府的糧倉”趙石把楊競的指標給數據化了。
遼王府的財政都是獨立核算的,楊競還沒來得及去攏去年王府的賬目,想著先把朝廷的各項工作捋順,再研究王府的工作。
“這個數據還是可以完成的,現在各鄉(鎮)都是標配1座糧倉,儲備糧食1萬斤,729個鄉鎮加一起就是729萬斤了。加之各縣、各郡的糧倉,現在整個遼藩的戶部係統儲糧能力達到了5億斤,把這個容量擴建一半就行”吳晉也是長於內政的好手,發現楊競定的標準就是將現在的儲備糧食能力擴大了一倍而已。
“臣想著,可以襄平郡儲備3億斤,遼東郡儲備3億斤,遼西郡儲備2億斤,其餘鬆江等6郡儲備2億斤”錢峰給出了自己的意見,其實這個意見就是按照人口和可能的對外戰爭戰略方向定的,問題不大。
“正德的提議可行,今年戶部和工部聯合再修建一批糧倉,爭取九月底前竣工,把咱們大遼戶部係統的糧食儲備能力提高到10億斤”楊競點點頭答應下來。
“臣等領旨”趙石和工部尚書徐文紛紛拱手答應。
“大王,兵部原來也計劃今年修建軍糧倉,但是格局沒有您的大”兵部尚書宋武說道。今年報預算的時候兵部就把這部分預算報了出來,“按照原計劃,兵部今年計劃將糧食儲備能力提高到3000萬斤,距離您所說的1億斤還有一定的差距”
“兵部的軍糧倉主要集中在襄平城、遼東郡安東縣、鐵山縣,遼西郡的赤峰縣、錦州縣,還有山海關地區”兵部尚書宋武點出了6個主要軍糧儲備地點。
楊競點點頭,襄平城駐軍最多,存軍糧沒毛病,安東縣是對高句麗的前線,鐵山縣是水師的駐地,錦州縣和山海關是重要的駐軍地點,赤峰縣則是對突厥的前線,任何方向的軍事行動,這些地點都能照顧得上。
“那就這樣,工部在你們額定的工作量外統一修建”楊競這算是給這個工作拍了板,“工部迴去會同戶部、兵部詳細擬定一下規劃,然後報孤審批,爭取三四月份開工”
趙石、宋武、徐文紛紛答應下來。楊競點了點頭,“手中有糧,心裏不慌,除此之外,要加強糧食儲備的管理,從收購、晾曬、入庫、防火、防潮、防盜、更新和出庫等方麵要進行詳細的規定”
“戶部負責牽頭將本王說的這些形成具體細則,然後形成《大遼糧食儲備管理條例》,以內閣的名義頒行”楊競最後總結道,“本王決心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建立健全大遼的糧食儲備體係,並儲備10億斤的糧食”
“臣等領旨”涉及到的大臣們紛紛領旨。
其實大家也不明白為什麽大王總喜歡將某一件工作細化、然後出台工作條例,什麽石炭條例、國有資源條例、教育條例、婚姻登記條例、加上現在的糧食儲備管理條例,但是既然大王說了,就幹唄,趙石很痛快的答應了下來。
其實楊競出台這些條例,就是為了規範化、製度化的運行這些事情,在管理上,靠製度管理永遠比靠人管理要靠譜的多。等方方麵麵的工作都有法可循了,在把這些單行條例匯總,形成《民法典》,用來規範遼藩的社會經濟生活。
“長平,這次不是有230多名進士觀政結束還沒有授予官職嗎?可以有針對性的設置一些承擔糧食監管職責的官員,隸屬於戶部,加強對各地糧倉的監察”
見吳晉點頭答應下來,楊競又說了,“諸位,糧食儲備涉及整個大遼百姓的生存和對外戰爭的勝負,本王把話撂在這裏,不管是誰,隻要敢打糧倉的主意,本王絕對不會放過他,明白了嗎?”
“臣等明白”眾人難得見楊競放狠話,總算明白了楊競對糧食儲備的重視程度。
襄平城南門外的十裏長亭,就成了送別官員、詩詞唱和的首選地點。前方千華山翠屏疊嶂,後麵襄平城高大宏偉,右側衍水平原紅塵漫漫,這些進士出身的官員,在此留下了一首首的羈旅宦遊詩詞。然後又在漫天的風雪中,登上馬車,前往任職地任職,留下了一段段佳話。
駐外地的官員們散會了,大遼朝廷中樞的會議還在進行。楊競雖然看著那些政務就煩,但是這是年初,好多工作必須定下大方向,所以不得不強撐精神,和諸位內閣大臣、六部九卿眾官員議事。
“有些話人多的時候,本王沒好直說,現在就剩下六部九卿的官員了,本王有些話要講”一連幾天的會議,讓楊競十分的疲憊,楊競依靠在承運殿的寶座上,有氣無力的說。
“大王是否疲憊了些?可否先休息,明日再議事也好”吳晉有些關心的問。
“無妨,事情太多了,還是先說完吧”楊競擺一擺手,接著說道,“今年的主基調是與民休息,這裏麵的原因本王也是說的很清楚了,現在本王有一個問題,遼藩還有存糧多少?可否支持遼藩近20萬軍隊的食用?”
遼藩現在有邊軍12.5萬人,14個簡編旅7000人,地方守備軍1萬人,神策軍2萬人、羽林衛5000人,長林軍5000人,水師1萬人、鳳凰衛3000人,合計18.5萬人,加上各級官員、王府人員,總共20萬是沒跑的。
大家還以為楊競會說些別的什麽事情,沒想到直接問到了糧食問題。這幾年遼藩耕地不斷增加,糧食產量年年攀升,一時間群臣倒也忽視了糧食問題。
趙石沉吟了一下,開口說道,“大王,去年的農業稅征收5億斤,但是絕大部分賣給了襄平商號和以工資的形式支付給修建運河民工了。軍隊供應的軍糧還是以去年的餘糧為主”
現在遼藩撫順、阜新、鶴城三個石炭礦的工人和修建運河的民夫有30餘萬人,這些人口可是不生產糧食的,全靠購買糧食生活。加之將近20萬的脫產人口,和70餘萬的城市人口,遼藩280萬總人口中,隻有170萬進行糧食生產的純農民,這還是在從高句麗掠取25萬百姓的基礎上才有的數據,不然連150萬的農民都保證不了。
“大王,由於神策軍等王府親軍全部是您的王府出錢出糧供養,咱們先不統計。但說這兵部所轄的12.5萬邊軍、7000簡編旅士兵和1萬地方守備軍,共計14.2萬人。每人每天按照1斤糧食計算,一個月就需要426萬斤糧食,一年需要5112萬斤糧食”兵部尚書宋武出班說話了。
其實在缺少肉食的這個時代,一個成年士兵一天一斤米真的不多,更何況有些部隊還承擔著守備作戰、邊境巡邏的任務,吃的少他也幹不動啊。但是遼藩的每天1斤米的標準還是高的呢,大梁的主力士兵每天也就8兩大米。
現在群臣都有些反應過來了,原來大王擔心的是糧食問題。其實想想也對,整個遼藩能夠吃飽飯也就這一兩年的事情,真要是對外幹涉作戰,首先糧食就不一定能夠保障。
“鼎誠,你說說,截止到今年,咱們大遼有多少耕地?預計可以征收多少農業稅?”
“大王,目前遼藩現有耕地600萬畝,其中可以征收賦稅的是380萬畝,今年預計可征收農業稅6億零八百萬斤”這些數據都是在趙石腦子裏的,所以迴答起來對答如流。
“大王,每年的商品糧至少需要4億斤,其實如此算下來,糧食還是相對緊缺的”吳晉明白了楊競的意思,所以直接替楊競把話題點了出來。
“長平說得有理”楊競點了點頭,“你們看,外麵的大學還沒有停,誰知道今年的雪會下多久。天道茫茫,又有誰能知道今年夏天是澇是旱?靠老天爺賞飯吃,這糧食產量就不穩”
“大王說得在理。襄平一地,雖然風調雨順的年景較多,但隔個十年二十年的,還是會有一次兩次的水災和旱災的”錢峰接話了,錢峰中進士以後就在襄平郡工作,至今已經工作了20餘年了,對襄平的氣候還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既然如此,本王想著,還是要建立糧食儲備體係。具體而言,是軍糧和民糧兩套體係,具體的標準是:軍糧的儲備夠朝廷兵部所屬的各個部隊吃兩年,戶部所屬的糧倉夠遼藩百姓吃一年,按照這個標準執行”楊競給出了具體指標。
“大王,如果按照您的指標,軍糧的儲備能力得達到1億斤,戶部的官倉和義倉的儲備能力得達到9億斤,合計的儲備能力得達到10億斤,這還不包括您王府的糧倉”趙石把楊競的指標給數據化了。
遼王府的財政都是獨立核算的,楊競還沒來得及去攏去年王府的賬目,想著先把朝廷的各項工作捋順,再研究王府的工作。
“這個數據還是可以完成的,現在各鄉(鎮)都是標配1座糧倉,儲備糧食1萬斤,729個鄉鎮加一起就是729萬斤了。加之各縣、各郡的糧倉,現在整個遼藩的戶部係統儲糧能力達到了5億斤,把這個容量擴建一半就行”吳晉也是長於內政的好手,發現楊競定的標準就是將現在的儲備糧食能力擴大了一倍而已。
“臣想著,可以襄平郡儲備3億斤,遼東郡儲備3億斤,遼西郡儲備2億斤,其餘鬆江等6郡儲備2億斤”錢峰給出了自己的意見,其實這個意見就是按照人口和可能的對外戰爭戰略方向定的,問題不大。
“正德的提議可行,今年戶部和工部聯合再修建一批糧倉,爭取九月底前竣工,把咱們大遼戶部係統的糧食儲備能力提高到10億斤”楊競點點頭答應下來。
“臣等領旨”趙石和工部尚書徐文紛紛拱手答應。
“大王,兵部原來也計劃今年修建軍糧倉,但是格局沒有您的大”兵部尚書宋武說道。今年報預算的時候兵部就把這部分預算報了出來,“按照原計劃,兵部今年計劃將糧食儲備能力提高到3000萬斤,距離您所說的1億斤還有一定的差距”
“兵部的軍糧倉主要集中在襄平城、遼東郡安東縣、鐵山縣,遼西郡的赤峰縣、錦州縣,還有山海關地區”兵部尚書宋武點出了6個主要軍糧儲備地點。
楊競點點頭,襄平城駐軍最多,存軍糧沒毛病,安東縣是對高句麗的前線,鐵山縣是水師的駐地,錦州縣和山海關是重要的駐軍地點,赤峰縣則是對突厥的前線,任何方向的軍事行動,這些地點都能照顧得上。
“那就這樣,工部在你們額定的工作量外統一修建”楊競這算是給這個工作拍了板,“工部迴去會同戶部、兵部詳細擬定一下規劃,然後報孤審批,爭取三四月份開工”
趙石、宋武、徐文紛紛答應下來。楊競點了點頭,“手中有糧,心裏不慌,除此之外,要加強糧食儲備的管理,從收購、晾曬、入庫、防火、防潮、防盜、更新和出庫等方麵要進行詳細的規定”
“戶部負責牽頭將本王說的這些形成具體細則,然後形成《大遼糧食儲備管理條例》,以內閣的名義頒行”楊競最後總結道,“本王決心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建立健全大遼的糧食儲備體係,並儲備10億斤的糧食”
“臣等領旨”涉及到的大臣們紛紛領旨。
其實大家也不明白為什麽大王總喜歡將某一件工作細化、然後出台工作條例,什麽石炭條例、國有資源條例、教育條例、婚姻登記條例、加上現在的糧食儲備管理條例,但是既然大王說了,就幹唄,趙石很痛快的答應了下來。
其實楊競出台這些條例,就是為了規範化、製度化的運行這些事情,在管理上,靠製度管理永遠比靠人管理要靠譜的多。等方方麵麵的工作都有法可循了,在把這些單行條例匯總,形成《民法典》,用來規範遼藩的社會經濟生活。
“長平,這次不是有230多名進士觀政結束還沒有授予官職嗎?可以有針對性的設置一些承擔糧食監管職責的官員,隸屬於戶部,加強對各地糧倉的監察”
見吳晉點頭答應下來,楊競又說了,“諸位,糧食儲備涉及整個大遼百姓的生存和對外戰爭的勝負,本王把話撂在這裏,不管是誰,隻要敢打糧倉的主意,本王絕對不會放過他,明白了嗎?”
“臣等明白”眾人難得見楊競放狠話,總算明白了楊競對糧食儲備的重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