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你好好說話,大過年的別嚇著大家”楊競先是玩笑著說了一句,聽見楊競這麽說,群臣鬆了一口氣,這也太刺激了,大過年的,殿下帶著咱們造反玩?
“不過長平說得也有一定的道理。現在遼藩人口240餘萬,帶甲12萬,方圓三千裏,有九郡之多。把中樞框架梳理順暢,也是方便為民造福”楊競先抑後揚,還是表明了要設立中央機構的意思。
楊競倒不是要公開稱帝,公開和朝廷對抗。他隻是想把帝國的框架建立起來,真有一日,和朝廷大規模開戰,體係和人員都是現成的,直接可以投入高效運轉。亦可以培養一批行政人才,真有一日,自己君臨天下,不至於還得依靠那些舊官僚。這些都是設立遼藩中樞的好處。
壞處也很明顯:一是大梁朝廷會更加認為楊競有不臣之心,日後討伐,又多了一個借口。二是在輿論上對楊競可能有些不利,影響楊競對朝廷忠誠形象。
和好處比起來,這兩個負麵因素根本不算什麽,楊競培養那麽多公知,隻要大把的狗糧撒下去,定然會有人幫助楊競洗白的,所以楊競一點都不擔心,堅持設置遼藩的中樞機構。
“殿下,咱們遼藩已經有九個郡了,臣以為,似乎應該設置中樞機構”趙石接話了,“現在遼藩下達全境性的命令,都以王府的名義。這樣容易造成家國不分。如果設置中樞機構,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楊競有些詫異的看了一眼趙石,沒想到他能想到這個借口,趙石的理由非常簡單:就是以遼王府下行政命令,有種把遼藩百姓都當成楊競奴仆的感覺,以中樞機構發布命令,遼藩百姓在感覺上就是居民,地位上高了不少。雖然實質上都一樣。
楊競不禁想到一些事情,一個地區,養1000名環衛工人,每個環衛工人需要2000元,一年需要200萬元,也就是說,為了保證這個地區清潔,每年需要200萬元。
後來有聰明人說了,養1000名環衛工人財政負擔太重了,還得管到環衛工人退休。不如把整個地區的環衛工作承包給一家企業,公家就擺脫了養1000環衛工人的負擔。
於是,公家把整個地區的清潔工作,以每年500萬元的價格,承包給了某家公司。某家公司,以每個月1500元的價格,繼續雇傭那1000名環衛工人工作。(這個話題懂的都懂,不能再寫了)
趙石的意思和這個事情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是遼王府把管理遼藩的職責承包給中樞機構,大概就是這麽意思吧。
“鼎誠說的不錯,那你說說,中樞該如何確立?”楊競鼓勵著問道。
“殿下,臣以為,遼藩中樞應該設置三省六部”趙石恭敬行禮道。眾臣現在還能不明白什麽意思嗎?也都紛紛附和趙石。有些人還懊惱,為什麽自己不早說?
眾人的發言都沒有跳出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的框架,這個框架其實非常成熟,三省六部製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把相權“一分為三”,形成了三省相互牽製的局麵;同時,又將尚書省權分六部,一定程度上也製約了皇權。
不過楊競來的那個世界,三省六部製已經是玩剩下的製度了,楊競當然不會繼續采用,他又沒有毛病,怎麽會設置製約自己的機構呢?所以楊競想采取明代的內閣製度。
“孤有些想法,你們議一議”楊競開口了,“遼藩設置內閣,內閣在六部之上,為遼藩的最高行政機構;凡涉及遼藩全境的綜合性政令,必須以內閣的名義下達。”
“設置內閣大學士三名,都是宰輔;內閣大學士分管六部;六部尚書在內閣大學士的領導下工作”
“樞密院、禦史台和大理寺獨立於內閣,不受內閣管理;翰林院歸內閣管理”樞密院是遼藩的軍事指揮部門,楊競自然不能讓文官染指,樞密院自然直接向楊競負責。禦史台是遼藩的檢察部門,檢察權也不能被行政權製約,所以也向楊競直接負責;至於大理寺,那是遼藩的審判機關,同樣也是向楊競直接負責。
楊競的計劃就是:內閣負責行政、樞密院負責軍事、禦史台負責檢察、大理寺負責審判,相互配合又相互製約。這也是楊競穿越之前的那個世界,非常成熟的製度。
“實行票擬製度,通政司收到的奏折,分發六部,六部處理後,報內閣。如內閣能處理,即行批準;如內閣無法決定,則在奏折上寫上擬辦意見,報孤批準。”這樣一來,楊競基本上就收了內閣的大事決定權,隻給內閣留下處理日常性事務的權力。
“殿下聖明,這內閣製度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完善程序,真的是好製度”錢峰出班說道。錢峰心裏已經激動的不行了,他自然知道這內閣製度要比三省製度更利於皇權集中,但那又如何,自己肯定是內閣大學士了,還不如這個時候支持殿下。
“錢正德也變得無恥起來”群臣心裏暗罵,這“聖明”是用來形容皇帝的,群臣一般都用“英明”還奉承楊競,你錢峰倒好,連皇帝專用的詞匯都往殿下身上用了。
“敢問殿下,內閣學士由何人充任?內閣在何處辦公?”吳晉問了出來,這個話,也必須由他問。
“內閣在承運殿左配殿辦公”楊競的王府也是前朝後寢的格局,進入王城大門,從右往左依次是東閣、崇文殿、禦道、宣武殿、西閣,吏部、戶部、工部在崇文殿辦公,兵部、工部、刑部在宣武殿辦公;翰林院在東閣辦公、樞密院在西閣辦公。
再往前走就是承運殿了,承運殿左右兩側各有配殿5間,楊競在沒有搬到養心殿的時候,就居住在東配殿。現在西配殿是通政司的辦公地點,東配殿就成了內閣的辦公地點。
“至於內閣大學士”楊競停了停,“吳晉授崇文殿大學士,為首輔;錢峰為東閣大學士,次輔;趙石為西閣大學士,三輔”
由於曾泰是樞密院樞密使,所以不能入閣,不過曾泰上次平定奴真,楊競也給他掛了大學士銜,這次楊競也不好厚此薄彼,“曾泰仍任樞密院樞密使,掛宣武殿大學士銜”
還有張元,也是掛了大學士銜,這次楊競一並給捋順吧,“張元免去禮部尚書、實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千山書院祭酒”
“以後遼藩大學士銜隻有5個,從低到高依次為東閣大學士、西閣大學士、宣武殿大學士、崇文殿大學士、承運殿大學士”楊競算是把規矩定下來了,“另外,翰林院掌院學士位同崇文殿大學士”
楊競這招非常巧妙,既規避了給張元實權的問題,又把張元的位置提高到了和吳晉一樣的高度,至於說承運殿大學士,估計都得是死後追封了。
“崇文殿大學士、首輔吳晉,主管內閣,具體分管吏部、兵部;東閣大學士、次輔錢峰,具體分管工部、刑部;西閣大學士、三輔趙石,具體分管戶部、吏部”
“宣武殿大學士、樞密院樞密使曾泰全麵負責樞密院工作;翰林院掌院學士張元全麵負責翰林院工作。”楊競這算是把中樞機構徹底定了下來,“至於說空下來的崗位,以後再說”
群臣看著吳晉、錢峰和趙石都露出了羨慕的目光,內閣大學士啊,那就是宰相啊。特別是刑部尚書王顯,更是羨慕的不行,當然了,他也知道,自己能在短短的兩年之間,升任刑部尚書,已經是火箭式提拔了,更何況遼王殿下還給自己封了爵位,自己入閣是早晚的事情。
“諸位,新設置郡縣守備軍的招募、官府的建設、年終歲尾的安全生產你們都上點心,迴去再安排安排,都別耽誤了。明天孤賜宴,然後大家放假、過年”楊競笑著說
“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眾臣也都笑,然後正式行了個禮,都紛紛散去。
一個三尺長、一尺寬的木板(象征著遼藩長3000裏,寬1000裏),上邊工整的雕刻著“內閣”兩個字,這是吳晉的書法,內務司找工匠雕刻的,李德全親手將這木板掛在了承運殿的左配殿的門框上。
“長平,抓緊培養官吏,孤總覺得,明年不會太過於太平,咱們急需大量的人手”會議散了以後,楊競迴到了養心殿,單獨召見了吳晉。
“殿下放心,臣曉得”吳晉點頭,吳晉見楊競毫不猶豫的設置中樞機構,就知道和大梁朝廷的最終決戰是不可避免了。
“也不用那麽悲觀,如果晉王二哥打敗太子,繼承皇位,二哥會允許咱們遼藩自立國號,以山海關為界”楊競歎了一口氣,“如果二哥敗了,大梁和大遼隻能剩下一個了”
劃設九郡、設置中央機構的遼藩,已經是事實上的獨立王國了,離最終那步,僅僅差一個時機,帝國的雛形建立了。
“不過長平說得也有一定的道理。現在遼藩人口240餘萬,帶甲12萬,方圓三千裏,有九郡之多。把中樞框架梳理順暢,也是方便為民造福”楊競先抑後揚,還是表明了要設立中央機構的意思。
楊競倒不是要公開稱帝,公開和朝廷對抗。他隻是想把帝國的框架建立起來,真有一日,和朝廷大規模開戰,體係和人員都是現成的,直接可以投入高效運轉。亦可以培養一批行政人才,真有一日,自己君臨天下,不至於還得依靠那些舊官僚。這些都是設立遼藩中樞的好處。
壞處也很明顯:一是大梁朝廷會更加認為楊競有不臣之心,日後討伐,又多了一個借口。二是在輿論上對楊競可能有些不利,影響楊競對朝廷忠誠形象。
和好處比起來,這兩個負麵因素根本不算什麽,楊競培養那麽多公知,隻要大把的狗糧撒下去,定然會有人幫助楊競洗白的,所以楊競一點都不擔心,堅持設置遼藩的中樞機構。
“殿下,咱們遼藩已經有九個郡了,臣以為,似乎應該設置中樞機構”趙石接話了,“現在遼藩下達全境性的命令,都以王府的名義。這樣容易造成家國不分。如果設置中樞機構,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楊競有些詫異的看了一眼趙石,沒想到他能想到這個借口,趙石的理由非常簡單:就是以遼王府下行政命令,有種把遼藩百姓都當成楊競奴仆的感覺,以中樞機構發布命令,遼藩百姓在感覺上就是居民,地位上高了不少。雖然實質上都一樣。
楊競不禁想到一些事情,一個地區,養1000名環衛工人,每個環衛工人需要2000元,一年需要200萬元,也就是說,為了保證這個地區清潔,每年需要200萬元。
後來有聰明人說了,養1000名環衛工人財政負擔太重了,還得管到環衛工人退休。不如把整個地區的環衛工作承包給一家企業,公家就擺脫了養1000環衛工人的負擔。
於是,公家把整個地區的清潔工作,以每年500萬元的價格,承包給了某家公司。某家公司,以每個月1500元的價格,繼續雇傭那1000名環衛工人工作。(這個話題懂的都懂,不能再寫了)
趙石的意思和這個事情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是遼王府把管理遼藩的職責承包給中樞機構,大概就是這麽意思吧。
“鼎誠說的不錯,那你說說,中樞該如何確立?”楊競鼓勵著問道。
“殿下,臣以為,遼藩中樞應該設置三省六部”趙石恭敬行禮道。眾臣現在還能不明白什麽意思嗎?也都紛紛附和趙石。有些人還懊惱,為什麽自己不早說?
眾人的發言都沒有跳出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的框架,這個框架其實非常成熟,三省六部製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把相權“一分為三”,形成了三省相互牽製的局麵;同時,又將尚書省權分六部,一定程度上也製約了皇權。
不過楊競來的那個世界,三省六部製已經是玩剩下的製度了,楊競當然不會繼續采用,他又沒有毛病,怎麽會設置製約自己的機構呢?所以楊競想采取明代的內閣製度。
“孤有些想法,你們議一議”楊競開口了,“遼藩設置內閣,內閣在六部之上,為遼藩的最高行政機構;凡涉及遼藩全境的綜合性政令,必須以內閣的名義下達。”
“設置內閣大學士三名,都是宰輔;內閣大學士分管六部;六部尚書在內閣大學士的領導下工作”
“樞密院、禦史台和大理寺獨立於內閣,不受內閣管理;翰林院歸內閣管理”樞密院是遼藩的軍事指揮部門,楊競自然不能讓文官染指,樞密院自然直接向楊競負責。禦史台是遼藩的檢察部門,檢察權也不能被行政權製約,所以也向楊競直接負責;至於大理寺,那是遼藩的審判機關,同樣也是向楊競直接負責。
楊競的計劃就是:內閣負責行政、樞密院負責軍事、禦史台負責檢察、大理寺負責審判,相互配合又相互製約。這也是楊競穿越之前的那個世界,非常成熟的製度。
“實行票擬製度,通政司收到的奏折,分發六部,六部處理後,報內閣。如內閣能處理,即行批準;如內閣無法決定,則在奏折上寫上擬辦意見,報孤批準。”這樣一來,楊競基本上就收了內閣的大事決定權,隻給內閣留下處理日常性事務的權力。
“殿下聖明,這內閣製度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完善程序,真的是好製度”錢峰出班說道。錢峰心裏已經激動的不行了,他自然知道這內閣製度要比三省製度更利於皇權集中,但那又如何,自己肯定是內閣大學士了,還不如這個時候支持殿下。
“錢正德也變得無恥起來”群臣心裏暗罵,這“聖明”是用來形容皇帝的,群臣一般都用“英明”還奉承楊競,你錢峰倒好,連皇帝專用的詞匯都往殿下身上用了。
“敢問殿下,內閣學士由何人充任?內閣在何處辦公?”吳晉問了出來,這個話,也必須由他問。
“內閣在承運殿左配殿辦公”楊競的王府也是前朝後寢的格局,進入王城大門,從右往左依次是東閣、崇文殿、禦道、宣武殿、西閣,吏部、戶部、工部在崇文殿辦公,兵部、工部、刑部在宣武殿辦公;翰林院在東閣辦公、樞密院在西閣辦公。
再往前走就是承運殿了,承運殿左右兩側各有配殿5間,楊競在沒有搬到養心殿的時候,就居住在東配殿。現在西配殿是通政司的辦公地點,東配殿就成了內閣的辦公地點。
“至於內閣大學士”楊競停了停,“吳晉授崇文殿大學士,為首輔;錢峰為東閣大學士,次輔;趙石為西閣大學士,三輔”
由於曾泰是樞密院樞密使,所以不能入閣,不過曾泰上次平定奴真,楊競也給他掛了大學士銜,這次楊競也不好厚此薄彼,“曾泰仍任樞密院樞密使,掛宣武殿大學士銜”
還有張元,也是掛了大學士銜,這次楊競一並給捋順吧,“張元免去禮部尚書、實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千山書院祭酒”
“以後遼藩大學士銜隻有5個,從低到高依次為東閣大學士、西閣大學士、宣武殿大學士、崇文殿大學士、承運殿大學士”楊競算是把規矩定下來了,“另外,翰林院掌院學士位同崇文殿大學士”
楊競這招非常巧妙,既規避了給張元實權的問題,又把張元的位置提高到了和吳晉一樣的高度,至於說承運殿大學士,估計都得是死後追封了。
“崇文殿大學士、首輔吳晉,主管內閣,具體分管吏部、兵部;東閣大學士、次輔錢峰,具體分管工部、刑部;西閣大學士、三輔趙石,具體分管戶部、吏部”
“宣武殿大學士、樞密院樞密使曾泰全麵負責樞密院工作;翰林院掌院學士張元全麵負責翰林院工作。”楊競這算是把中樞機構徹底定了下來,“至於說空下來的崗位,以後再說”
群臣看著吳晉、錢峰和趙石都露出了羨慕的目光,內閣大學士啊,那就是宰相啊。特別是刑部尚書王顯,更是羨慕的不行,當然了,他也知道,自己能在短短的兩年之間,升任刑部尚書,已經是火箭式提拔了,更何況遼王殿下還給自己封了爵位,自己入閣是早晚的事情。
“諸位,新設置郡縣守備軍的招募、官府的建設、年終歲尾的安全生產你們都上點心,迴去再安排安排,都別耽誤了。明天孤賜宴,然後大家放假、過年”楊競笑著說
“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眾臣也都笑,然後正式行了個禮,都紛紛散去。
一個三尺長、一尺寬的木板(象征著遼藩長3000裏,寬1000裏),上邊工整的雕刻著“內閣”兩個字,這是吳晉的書法,內務司找工匠雕刻的,李德全親手將這木板掛在了承運殿的左配殿的門框上。
“長平,抓緊培養官吏,孤總覺得,明年不會太過於太平,咱們急需大量的人手”會議散了以後,楊競迴到了養心殿,單獨召見了吳晉。
“殿下放心,臣曉得”吳晉點頭,吳晉見楊競毫不猶豫的設置中樞機構,就知道和大梁朝廷的最終決戰是不可避免了。
“也不用那麽悲觀,如果晉王二哥打敗太子,繼承皇位,二哥會允許咱們遼藩自立國號,以山海關為界”楊競歎了一口氣,“如果二哥敗了,大梁和大遼隻能剩下一個了”
劃設九郡、設置中央機構的遼藩,已經是事實上的獨立王國了,離最終那步,僅僅差一個時機,帝國的雛形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