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怎麽看?”在臨時的王帳裏,楊競坐在火盆邊烤火,吳晉、曾泰、蘇烈、王世安都坐在下首,待蘇烈介紹完兀爾木的計劃,楊競對自己的班底說到
“大王,微臣覺得此項策略有些冒險。一來,兀爾木的可信程度無法確定,焉知不是詐降賺我們?二來我們全部兵力也就2萬人,而赤峰守敵有4萬人,即使兀爾木斬首成功,我們也很難控製局麵。三來我們的糧草,在王世安將軍洗劫了一個突厥部落以後,也僅僅夠一個月的消耗,恐難支撐起一場戰役”吳晉的確有才華,戰爭打的就是後勤。
“吳大人言之有理。打不打赤峰,主要是看大王的戰略是什麽?”曾泰的話很有條理:“從長遠看,必須拿下赤峰,並構築燕山山脈到興安山脈之間的防線,這樣才能有效抵禦來自西麵和北麵的進攻”
曾泰的說法很有意思,抵禦西麵和北麵的進攻。北麵的進攻是突厥沒疑問了,西麵的進攻是誰呢?大家心照不宣的沒點破。
“大王,兩位大人高屋建瓴,對末將很有啟發。從軍事層麵看,僅僅拿下赤峰並不能保證北線平安,因為赤峰以東的廣闊平原上,還有大大小小數十個突厥部落。短時間內我們是無法肅清的”蘇烈開口說
“大王,末將覺得反而突擊一下赤峰好,如果僥幸拿下,我們也可以洗劫一番,不必堅守,補充給養、削弱一下突厥都是好的”王世安也接著說,“末將願意隨兀爾木混入城去”
幾個人的談話,把楊競弄得沉默了。按理說,剛才他是動心打赤峰的,可他也知道,他必須得趕緊趕到襄平,把襄平占穩,組織春耕,擴兵備戰,如果把有限的兵力全部用在北線,也有得不償失之嫌。
沉默良許,楊競開口到:“孤決定不打赤峰了。曾老大人,你率王世安帶2000騎兵、5000步兵先行一步,拿上本王的令牌,五日內騎兵趕到襄平郡龍城縣,並接管龍城縣;步兵15日內趕到龍城縣。接管龍城縣後,騎兵立即出發,務於2日內到達錦州縣,在錦州與遼東將軍吳風交接防務;步兵5日內到達錦州,接管錦州後,曾大人率步兵留守錦州縣,王世安繼續南行,務必於二月底前接管海州”
“長平,我們在襄平是不是還有2萬畝王莊?”楊競問吳晉
“迴大王,按照戶部給臣的地契來看,台安縣1萬畝,為水田;沈陽縣城附近3千畝、襄平郡城周邊2千畝,均為旱田;錦州以西5000畝,都是上好的水田。”吳晉如數家珍的說道
“現在田地什麽價?”這話是對曾泰問的,畢竟吳晉中進士做官後,比較清貧,沒有購置土地。
“迴大王,按均價,襄平郡的田地,旱地一畝8兩銀子(相當於1.2萬元),水田一畝10兩銀子(相當於1.5萬元)”曾泰躬身答道
“長平,你把錦州以西5000畝水田的田契給曾大人,另撥給曾大人3000兩白銀。曾大人,這3000畝地(總價值4500萬元)你給遼東將軍吳風,其餘2000畝(總價值3000萬元)和1萬兩白銀(4500萬元)用來收買錦州及附近的駐軍,目的隻有一個,盡可能的留下長槍、鎧甲、馬匹、火炮等軍械。”
“臣領命”
“蘇烈帶1萬步兵和1000炮兵日行80裏,務必於10日內接管阜新縣、15日內接管沈陽縣和撫順縣,20日內接管本溪縣,沈陽留兵3000,本溪、撫順和阜新各留兵1000。率剩餘的4000步兵和和1000炮兵從沈陽南下,直到襄平。另外,長平,撥給蘇烈將軍沈陽縣附近土地3000畝,白銀3000兩,同樣用來收買附近的駐軍。有一技之長的駐軍,特別是駐軍中的炮手、工匠有願意留下,每人可授田五畝”
“有恆產者有恆心,大王英明”吳晉和曾泰紛紛拱手。
“孤和長平率1000步兵和1000騎兵,保護輜重營和工匠營,沿龍城縣、錦州縣、盤山縣、台安縣到襄平”
“大王,不奇襲赤峰了,兀爾木怎麽處理?”蘇烈問道
“放了吧,連他老婆女兒一起放了,畢竟孤答應不殺他了”楊競無所謂的說
“大王,此舉似乎不妥,萬一兀爾木引來突厥兵,我們就被動了”吳晉立即說道
“長平多慮了,就這麽定了吧。兀爾木選出的那幾十個嫡係留下”楊競擺擺手,“還有今天這仗打得不錯,長平、曾大人、蘇烈、王世安各賞100銀子”
“臣等多謝大王”眾人也都笑了起來,100兩銀子不是小數目了(約為15萬元)
“明天辰時出發,今晚全軍慶祝1個時辰,定方安排好營地警戒,都散了吧”
蘇烈(字定方)點頭稱是,各人散去不提。
曾泰迴到自己的帳篷,一個人站在陰影處,看不清模樣。“下官軍情司主事江水參見長史大人”
“江主事免禮。有件事你去做”
“請大人吩咐”
“大王決定釋放兀爾木及妻女,大王仁慈。但我們當臣子的,不能看見可能存在的危險而不去處置,你明白嗎?”
“下官明白”
“下去吧”
累了一天,楊競是真乏了,宮女伺候著洗了腳,就要服侍楊競休息。這時秋華進賬來,屏退宮女,自己親自值夜。楊競也沒說話,沾在床上唿唿大睡起來。
次日淩晨,曾泰、蘇烈、王世安紛紛拜別楊競,分別向龍城縣和阜新縣疾馳而去。
“長平,你去把輜重營、工匠營和俘虜營人數統計一下,然後重新安排一下防務。現在兵力大部分都抽空了,我們得加點小心”
“臣即照辦”
“李德全,把騎兵千戶張勇給孤叫來”
“末將張勇叩見大王”張勇進入王帳後,跪地行禮
“免禮”楊競說道,“聽王世安說,你的命是我母妃救的?”
“迴大王,是的,臣幼年家貧,隨家母在長安擺攤為生。長安府尹的小兒子覬覦家母美色,竟當街調戲家母,臣想保護家母,可惜年幼力弱,差一點被府尹家的惡奴打死。適遇公主出巡,救了臣與家母,那年臣8歲,公主念臣孝心,送臣去讀書了,又讓王世安將軍招臣進了部隊,臣也有了一份軍餉,得以養家”
“這麽算來,一晃20年過去了,你今年28了”
“大王睿智,後來國變,臣護著公主在潼關,再後來,臣到了殿下的莊園”張勇恭敬答道
“好。孤相信母妃眼光,也相信你的忠心”楊競笑道
“末將願意大王肝腦塗地”
“肝腦塗地倒不必,你看看這個”楊競遞過去一張紙
李德全正要接過來轉遞,楊競一揚手,李德全立即退了兩步,張勇上前接過,仔細看了起來。看著看著,身上竟然有些顫抖起來。
“明白了?”
“末將明白了”
這時,吳晉迴來複命了,“大王,您吩咐的數據統計出來了”說著,看了一樣張勇
“末將這就迴避”張勇立即抱拳
“不必,長平你直接說吧”
“好”吳晉正色到,“分兵後,本隊暫有步兵1000人,騎兵1000人,輜重營1254人,都是當初從流民中招募的;另有工匠345人,石匠40人、鐵匠230人,探礦匠人15人,木匠60人。另有郎中45人。還有俘虜的突厥騎兵110人,俘虜突厥女人1044人。另存馬560匹,牛1500頭,羊8000隻。存金800兩,銀3萬兩”
“長平辛苦了”楊競讚許的看了看吳晉,隨即說道,“升張勇為遊擊將軍,兼任馬軍千戶。長平,撥給張勇探礦工匠15人、郎中5人,俘虜的110人突厥騎兵全部給張勇。張勇去辦差吧”
張勇領命出去了。
“長平,我們也走,現在孤就剩200羽林衛和1000步兵了,長時間滯留草原危險有點大”
“大王,張勇那1000騎兵?”
“被我派出去幹大事去了”楊競神秘的笑道
接下的日子平淡且無聊,隊伍日常事務都委托吳晉處理,楊競就窩在馬車裏昏昏欲睡,別人也不叫,隻叫秋華伺候。弄得李德全都有點嫉妒秋華了。
又過了十幾天,終於到了龍城縣地界了。
“大王,還有15裏,就到龍城了。曾泰大人派人傳話,他和襄平郡太守喬庸出城十裏迎接您”吳晉向楊競稟告到。龍城縣距離錦州縣200裏,快馬一天就到了,步兵3天也能走到。曾泰惦記楊競,得知楊競具體抵達的日期,就快馬加鞭的趕來迎接了。
“擺出親王儀仗,準備到自己的封國”楊競意氣風發的說道
楊競身穿明黃色四爪龍袍,頭戴冕流,端坐在十六人抬的王輦上。待到十裏長亭,一眾文武站在路邊。
“臣襄平郡太守喬庸率合衙僚屬、屬縣縣令拜見遼王千歲”
“眾位大人免禮”
“謝遼王千歲”
“大王,微臣覺得此項策略有些冒險。一來,兀爾木的可信程度無法確定,焉知不是詐降賺我們?二來我們全部兵力也就2萬人,而赤峰守敵有4萬人,即使兀爾木斬首成功,我們也很難控製局麵。三來我們的糧草,在王世安將軍洗劫了一個突厥部落以後,也僅僅夠一個月的消耗,恐難支撐起一場戰役”吳晉的確有才華,戰爭打的就是後勤。
“吳大人言之有理。打不打赤峰,主要是看大王的戰略是什麽?”曾泰的話很有條理:“從長遠看,必須拿下赤峰,並構築燕山山脈到興安山脈之間的防線,這樣才能有效抵禦來自西麵和北麵的進攻”
曾泰的說法很有意思,抵禦西麵和北麵的進攻。北麵的進攻是突厥沒疑問了,西麵的進攻是誰呢?大家心照不宣的沒點破。
“大王,兩位大人高屋建瓴,對末將很有啟發。從軍事層麵看,僅僅拿下赤峰並不能保證北線平安,因為赤峰以東的廣闊平原上,還有大大小小數十個突厥部落。短時間內我們是無法肅清的”蘇烈開口說
“大王,末將覺得反而突擊一下赤峰好,如果僥幸拿下,我們也可以洗劫一番,不必堅守,補充給養、削弱一下突厥都是好的”王世安也接著說,“末將願意隨兀爾木混入城去”
幾個人的談話,把楊競弄得沉默了。按理說,剛才他是動心打赤峰的,可他也知道,他必須得趕緊趕到襄平,把襄平占穩,組織春耕,擴兵備戰,如果把有限的兵力全部用在北線,也有得不償失之嫌。
沉默良許,楊競開口到:“孤決定不打赤峰了。曾老大人,你率王世安帶2000騎兵、5000步兵先行一步,拿上本王的令牌,五日內騎兵趕到襄平郡龍城縣,並接管龍城縣;步兵15日內趕到龍城縣。接管龍城縣後,騎兵立即出發,務於2日內到達錦州縣,在錦州與遼東將軍吳風交接防務;步兵5日內到達錦州,接管錦州後,曾大人率步兵留守錦州縣,王世安繼續南行,務必於二月底前接管海州”
“長平,我們在襄平是不是還有2萬畝王莊?”楊競問吳晉
“迴大王,按照戶部給臣的地契來看,台安縣1萬畝,為水田;沈陽縣城附近3千畝、襄平郡城周邊2千畝,均為旱田;錦州以西5000畝,都是上好的水田。”吳晉如數家珍的說道
“現在田地什麽價?”這話是對曾泰問的,畢竟吳晉中進士做官後,比較清貧,沒有購置土地。
“迴大王,按均價,襄平郡的田地,旱地一畝8兩銀子(相當於1.2萬元),水田一畝10兩銀子(相當於1.5萬元)”曾泰躬身答道
“長平,你把錦州以西5000畝水田的田契給曾大人,另撥給曾大人3000兩白銀。曾大人,這3000畝地(總價值4500萬元)你給遼東將軍吳風,其餘2000畝(總價值3000萬元)和1萬兩白銀(4500萬元)用來收買錦州及附近的駐軍,目的隻有一個,盡可能的留下長槍、鎧甲、馬匹、火炮等軍械。”
“臣領命”
“蘇烈帶1萬步兵和1000炮兵日行80裏,務必於10日內接管阜新縣、15日內接管沈陽縣和撫順縣,20日內接管本溪縣,沈陽留兵3000,本溪、撫順和阜新各留兵1000。率剩餘的4000步兵和和1000炮兵從沈陽南下,直到襄平。另外,長平,撥給蘇烈將軍沈陽縣附近土地3000畝,白銀3000兩,同樣用來收買附近的駐軍。有一技之長的駐軍,特別是駐軍中的炮手、工匠有願意留下,每人可授田五畝”
“有恆產者有恆心,大王英明”吳晉和曾泰紛紛拱手。
“孤和長平率1000步兵和1000騎兵,保護輜重營和工匠營,沿龍城縣、錦州縣、盤山縣、台安縣到襄平”
“大王,不奇襲赤峰了,兀爾木怎麽處理?”蘇烈問道
“放了吧,連他老婆女兒一起放了,畢竟孤答應不殺他了”楊競無所謂的說
“大王,此舉似乎不妥,萬一兀爾木引來突厥兵,我們就被動了”吳晉立即說道
“長平多慮了,就這麽定了吧。兀爾木選出的那幾十個嫡係留下”楊競擺擺手,“還有今天這仗打得不錯,長平、曾大人、蘇烈、王世安各賞100銀子”
“臣等多謝大王”眾人也都笑了起來,100兩銀子不是小數目了(約為15萬元)
“明天辰時出發,今晚全軍慶祝1個時辰,定方安排好營地警戒,都散了吧”
蘇烈(字定方)點頭稱是,各人散去不提。
曾泰迴到自己的帳篷,一個人站在陰影處,看不清模樣。“下官軍情司主事江水參見長史大人”
“江主事免禮。有件事你去做”
“請大人吩咐”
“大王決定釋放兀爾木及妻女,大王仁慈。但我們當臣子的,不能看見可能存在的危險而不去處置,你明白嗎?”
“下官明白”
“下去吧”
累了一天,楊競是真乏了,宮女伺候著洗了腳,就要服侍楊競休息。這時秋華進賬來,屏退宮女,自己親自值夜。楊競也沒說話,沾在床上唿唿大睡起來。
次日淩晨,曾泰、蘇烈、王世安紛紛拜別楊競,分別向龍城縣和阜新縣疾馳而去。
“長平,你去把輜重營、工匠營和俘虜營人數統計一下,然後重新安排一下防務。現在兵力大部分都抽空了,我們得加點小心”
“臣即照辦”
“李德全,把騎兵千戶張勇給孤叫來”
“末將張勇叩見大王”張勇進入王帳後,跪地行禮
“免禮”楊競說道,“聽王世安說,你的命是我母妃救的?”
“迴大王,是的,臣幼年家貧,隨家母在長安擺攤為生。長安府尹的小兒子覬覦家母美色,竟當街調戲家母,臣想保護家母,可惜年幼力弱,差一點被府尹家的惡奴打死。適遇公主出巡,救了臣與家母,那年臣8歲,公主念臣孝心,送臣去讀書了,又讓王世安將軍招臣進了部隊,臣也有了一份軍餉,得以養家”
“這麽算來,一晃20年過去了,你今年28了”
“大王睿智,後來國變,臣護著公主在潼關,再後來,臣到了殿下的莊園”張勇恭敬答道
“好。孤相信母妃眼光,也相信你的忠心”楊競笑道
“末將願意大王肝腦塗地”
“肝腦塗地倒不必,你看看這個”楊競遞過去一張紙
李德全正要接過來轉遞,楊競一揚手,李德全立即退了兩步,張勇上前接過,仔細看了起來。看著看著,身上竟然有些顫抖起來。
“明白了?”
“末將明白了”
這時,吳晉迴來複命了,“大王,您吩咐的數據統計出來了”說著,看了一樣張勇
“末將這就迴避”張勇立即抱拳
“不必,長平你直接說吧”
“好”吳晉正色到,“分兵後,本隊暫有步兵1000人,騎兵1000人,輜重營1254人,都是當初從流民中招募的;另有工匠345人,石匠40人、鐵匠230人,探礦匠人15人,木匠60人。另有郎中45人。還有俘虜的突厥騎兵110人,俘虜突厥女人1044人。另存馬560匹,牛1500頭,羊8000隻。存金800兩,銀3萬兩”
“長平辛苦了”楊競讚許的看了看吳晉,隨即說道,“升張勇為遊擊將軍,兼任馬軍千戶。長平,撥給張勇探礦工匠15人、郎中5人,俘虜的110人突厥騎兵全部給張勇。張勇去辦差吧”
張勇領命出去了。
“長平,我們也走,現在孤就剩200羽林衛和1000步兵了,長時間滯留草原危險有點大”
“大王,張勇那1000騎兵?”
“被我派出去幹大事去了”楊競神秘的笑道
接下的日子平淡且無聊,隊伍日常事務都委托吳晉處理,楊競就窩在馬車裏昏昏欲睡,別人也不叫,隻叫秋華伺候。弄得李德全都有點嫉妒秋華了。
又過了十幾天,終於到了龍城縣地界了。
“大王,還有15裏,就到龍城了。曾泰大人派人傳話,他和襄平郡太守喬庸出城十裏迎接您”吳晉向楊競稟告到。龍城縣距離錦州縣200裏,快馬一天就到了,步兵3天也能走到。曾泰惦記楊競,得知楊競具體抵達的日期,就快馬加鞭的趕來迎接了。
“擺出親王儀仗,準備到自己的封國”楊競意氣風發的說道
楊競身穿明黃色四爪龍袍,頭戴冕流,端坐在十六人抬的王輦上。待到十裏長亭,一眾文武站在路邊。
“臣襄平郡太守喬庸率合衙僚屬、屬縣縣令拜見遼王千歲”
“眾位大人免禮”
“謝遼王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