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扛纛之人
秦始皇征戰無限副本,大秦贏麻了 作者:奧斯卡羅伯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天的時間一閃而過。
蒙恬帶著大軍啟程的時候,韓信和他手下的新軍也正好抵達了上郡。
由老秦人組成的長城軍帶著些許惆悵與失落,和帶著朝氣與希望的新軍交錯而過。
而在長城軍的隊伍中,除了蒙毅之外,所有人都在思慮自己迴去之後的事情。
軍官在考慮這次戰敗對自己未來仕途的影響,他們很擔心自此以後他們就會被邊緣化。
相比之下,普通士卒考慮的事情就要更加的務實了。
因為他們的家就在上郡,以及周邊三郡。
十年前從老秦之地遷徙到黃河以北修建長城防禦匈奴的可不僅僅是三十軍人。
而是三十萬戶老秦人。
這些軍人可都是拖家帶口過來的。
現如今重新返迴鹹陽,他們要是因為戰敗而被迫退伍,又還得從鹹陽自己迴到北邊。
幾千裏地這樣來迴折騰,對於底層士卒來說,無疑是非常痛苦的折磨。
所以這一路上,整個大軍的士氣都很低迷。
盡管如此,二十幾萬人的大軍卻沒有出現一個逃兵。
...
長城軍離開上郡的同時,韓信以及他手底下的五十萬新軍,也在長城底下得到了嬴政的召見。
五十萬人擺開陣勢,那場景也是頗為壯觀。
為了能讓所有人都看到自己,嬴政索性便從城牆上飛了起來。
這些大多來自六國舊地的新兵們哪裏見過這種場麵。
他們之前也聽說過始皇帝仙法大成這種傳聞,但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親眼看到嬴政淩空而起,眾人震驚的神色完全就寫在了臉上。
而軍陣之中,或許就隻有項羽一人看見騰空而起的嬴政不驚訝了。
沒錯,項羽也在這五十萬新軍之中。
胡亥帶著戮仙騎意氣風發地離開鹹陽那天,項羽也迴家和虞姬商量好了。
他也要去參軍。
項羽在鹹陽的時候,名義上是皇家侍衛,但實際上卻隻是章台宮一個看大門的。
如今的大秦與鹹陽繁榮昌盛,海內晏然,正值年輕氣盛的項羽在鹹陽根本就待不住。
虞姬自然也知道項羽心中的抱負,沒有攔著他。
隻不過這次,虞姬並沒有像原本的曆史那樣陪著項羽一起,而是安穩地待在鹹陽的小宅子裏。
因為她懷孕了。
“虞姬應該還有三個月就要生了,可惜我不能第一時間看到孩子了。”
項羽看著飛在半空中的嬴政,自己的心思卻又飛迴到了鹹陽。
其實,項羽在和虞姬商量的時候,也曾考慮過是否等虞姬生產之後再請願參軍。
但虞姬卻讓項羽不要耽擱,一定要趁著陛下天下征兵的這個時機去參軍。
如果等她生完孩子,那可真就什麽都趕不上了。
虞姬還是那個陪著霸王烏江自刎的虞姬,萬事都優先為她的英雄考慮。
隻是,項羽已經不再是那個西楚霸王了。
新軍組建之後,嬴政可不僅僅隻讓韓信訓練他們的軍事技能。
他還特意讓墨子帶著學部和大秦學宮臨時編著了一部特別的書籍。
書中淡化了六國之間的爭鬥,將整個大秦的子民都歸結成了炎黃子孫,把主要矛盾放在了秦與周邊其他民族之間。
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除了被夾在中間的國家,有超過半數都與外族有世代相傳的恩怨。
這五十萬來自天下各地的新軍在這大半年的時間裏,著重學習的就是這本書。
雖說不能完全改變這一批士卒的思想,但結合如今大秦國內百姓們蒸蒸日上的生活,也足以讓他們將矛頭指向大秦之外。
至少項羽目前就是這樣想的。
他的雄心壯誌已經變成了要建功立業,帶著虞姬和孩子過上好日子。
至於嬴政在半空中所講的關於匈奴的‘罪狀’,項羽並沒有太放在心上。
相比於從燕趙舊地征召而來之人的情緒激昂,其他士兵都如項羽一樣十分平靜。
他們甚至都沒有見過匈奴,而且這次對匈奴作戰的主力也不是他們,建功立業的機會也沒有。
相比之下,還是嬴政會飛這件事情更讓他們震驚。
...
“會稽郡項籍何在?”
項羽還有些神遊之際,突然聽到嬴政的聲音從頭頂傳來。
雖然暫時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但這半年的軍事培訓已經讓項羽變成了一個合格的大秦士兵。
“在!”
項羽大聲迴應著,然後向前一步從他所在的軍列中走了出來。
“此戰,這中軍大旗就交給你了!”
?
“諾!”
項羽遲疑了一下,然後便雙手抱拳領下了這個任務。
而在項羽的身邊,他日夜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同袍們全都用羨慕的眼光看著他。
扛纛之人!
這可不僅僅是扛著中軍大旗這麽簡單的。
中軍大旗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關乎著整支軍隊的勝負。
在這個信息傳遞極其緩慢的年代,中軍大旗一旦倒了,那麽就意味著這支軍隊的總指揮被人端了。
所以,扛纛之人往往會是整支隊伍中戰鬥力最強之人。
相比於項羽周圍那些朝夕相處的同袍們,章邯那邊的將士們可就不是羨慕這麽簡單了。
新軍裏的這些士兵可都是知道項羽的戰鬥力。
像樊噲、英布、龍且等人都曾經在軍營裏被項羽揍過,是那種一打好幾個的揍。
對於嬴政選擇他為扛纛之人除了羨慕之外,他們倒也沒有覺得有什麽不妥。
但章邯那邊的人,可都是血統純正的老秦人。
他們可是剛剛從南越得勝而歸,又把蒙恬都打不贏的匈奴趕了迴去。
對於陛下把中軍大旗交給一個從六國舊地征召而來的士卒,他們有些不滿。
項姓?
舊楚地的敗將之後罷了。
何德何能能夠扛得起老秦大軍百戰之師的中軍大旗。
其實,在秦統一六國之後,不僅僅是六國之人對秦有不滿和怨恨,老秦人對六國之人也是有諸多看不起的。
大家相互之間打了幾百年,各種國仇家恨可不是一兩句話能解決的。
這也彰顯了嬴政的心胸和格局。
統一之後,他對大秦天下的百姓都是一視同仁的。
隻是以前的嬴政受限於的曆史和眼界,並沒有做的更好。
但隻要嬴政還活著,這些矛盾和衝突永遠都不會浮到明麵上。
章邯和他手下的將士縱然對嬴政的決定有些不滿,但沒人敢當著嬴政的麵說什麽做什麽。
對於各地之間的恩怨,嬴政也隻能希望用時間和安穩的生活慢慢將其衝淡。
......
蒙恬帶著大軍啟程的時候,韓信和他手下的新軍也正好抵達了上郡。
由老秦人組成的長城軍帶著些許惆悵與失落,和帶著朝氣與希望的新軍交錯而過。
而在長城軍的隊伍中,除了蒙毅之外,所有人都在思慮自己迴去之後的事情。
軍官在考慮這次戰敗對自己未來仕途的影響,他們很擔心自此以後他們就會被邊緣化。
相比之下,普通士卒考慮的事情就要更加的務實了。
因為他們的家就在上郡,以及周邊三郡。
十年前從老秦之地遷徙到黃河以北修建長城防禦匈奴的可不僅僅是三十軍人。
而是三十萬戶老秦人。
這些軍人可都是拖家帶口過來的。
現如今重新返迴鹹陽,他們要是因為戰敗而被迫退伍,又還得從鹹陽自己迴到北邊。
幾千裏地這樣來迴折騰,對於底層士卒來說,無疑是非常痛苦的折磨。
所以這一路上,整個大軍的士氣都很低迷。
盡管如此,二十幾萬人的大軍卻沒有出現一個逃兵。
...
長城軍離開上郡的同時,韓信以及他手底下的五十萬新軍,也在長城底下得到了嬴政的召見。
五十萬人擺開陣勢,那場景也是頗為壯觀。
為了能讓所有人都看到自己,嬴政索性便從城牆上飛了起來。
這些大多來自六國舊地的新兵們哪裏見過這種場麵。
他們之前也聽說過始皇帝仙法大成這種傳聞,但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親眼看到嬴政淩空而起,眾人震驚的神色完全就寫在了臉上。
而軍陣之中,或許就隻有項羽一人看見騰空而起的嬴政不驚訝了。
沒錯,項羽也在這五十萬新軍之中。
胡亥帶著戮仙騎意氣風發地離開鹹陽那天,項羽也迴家和虞姬商量好了。
他也要去參軍。
項羽在鹹陽的時候,名義上是皇家侍衛,但實際上卻隻是章台宮一個看大門的。
如今的大秦與鹹陽繁榮昌盛,海內晏然,正值年輕氣盛的項羽在鹹陽根本就待不住。
虞姬自然也知道項羽心中的抱負,沒有攔著他。
隻不過這次,虞姬並沒有像原本的曆史那樣陪著項羽一起,而是安穩地待在鹹陽的小宅子裏。
因為她懷孕了。
“虞姬應該還有三個月就要生了,可惜我不能第一時間看到孩子了。”
項羽看著飛在半空中的嬴政,自己的心思卻又飛迴到了鹹陽。
其實,項羽在和虞姬商量的時候,也曾考慮過是否等虞姬生產之後再請願參軍。
但虞姬卻讓項羽不要耽擱,一定要趁著陛下天下征兵的這個時機去參軍。
如果等她生完孩子,那可真就什麽都趕不上了。
虞姬還是那個陪著霸王烏江自刎的虞姬,萬事都優先為她的英雄考慮。
隻是,項羽已經不再是那個西楚霸王了。
新軍組建之後,嬴政可不僅僅隻讓韓信訓練他們的軍事技能。
他還特意讓墨子帶著學部和大秦學宮臨時編著了一部特別的書籍。
書中淡化了六國之間的爭鬥,將整個大秦的子民都歸結成了炎黃子孫,把主要矛盾放在了秦與周邊其他民族之間。
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除了被夾在中間的國家,有超過半數都與外族有世代相傳的恩怨。
這五十萬來自天下各地的新軍在這大半年的時間裏,著重學習的就是這本書。
雖說不能完全改變這一批士卒的思想,但結合如今大秦國內百姓們蒸蒸日上的生活,也足以讓他們將矛頭指向大秦之外。
至少項羽目前就是這樣想的。
他的雄心壯誌已經變成了要建功立業,帶著虞姬和孩子過上好日子。
至於嬴政在半空中所講的關於匈奴的‘罪狀’,項羽並沒有太放在心上。
相比於從燕趙舊地征召而來之人的情緒激昂,其他士兵都如項羽一樣十分平靜。
他們甚至都沒有見過匈奴,而且這次對匈奴作戰的主力也不是他們,建功立業的機會也沒有。
相比之下,還是嬴政會飛這件事情更讓他們震驚。
...
“會稽郡項籍何在?”
項羽還有些神遊之際,突然聽到嬴政的聲音從頭頂傳來。
雖然暫時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但這半年的軍事培訓已經讓項羽變成了一個合格的大秦士兵。
“在!”
項羽大聲迴應著,然後向前一步從他所在的軍列中走了出來。
“此戰,這中軍大旗就交給你了!”
?
“諾!”
項羽遲疑了一下,然後便雙手抱拳領下了這個任務。
而在項羽的身邊,他日夜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同袍們全都用羨慕的眼光看著他。
扛纛之人!
這可不僅僅是扛著中軍大旗這麽簡單的。
中軍大旗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關乎著整支軍隊的勝負。
在這個信息傳遞極其緩慢的年代,中軍大旗一旦倒了,那麽就意味著這支軍隊的總指揮被人端了。
所以,扛纛之人往往會是整支隊伍中戰鬥力最強之人。
相比於項羽周圍那些朝夕相處的同袍們,章邯那邊的將士們可就不是羨慕這麽簡單了。
新軍裏的這些士兵可都是知道項羽的戰鬥力。
像樊噲、英布、龍且等人都曾經在軍營裏被項羽揍過,是那種一打好幾個的揍。
對於嬴政選擇他為扛纛之人除了羨慕之外,他們倒也沒有覺得有什麽不妥。
但章邯那邊的人,可都是血統純正的老秦人。
他們可是剛剛從南越得勝而歸,又把蒙恬都打不贏的匈奴趕了迴去。
對於陛下把中軍大旗交給一個從六國舊地征召而來的士卒,他們有些不滿。
項姓?
舊楚地的敗將之後罷了。
何德何能能夠扛得起老秦大軍百戰之師的中軍大旗。
其實,在秦統一六國之後,不僅僅是六國之人對秦有不滿和怨恨,老秦人對六國之人也是有諸多看不起的。
大家相互之間打了幾百年,各種國仇家恨可不是一兩句話能解決的。
這也彰顯了嬴政的心胸和格局。
統一之後,他對大秦天下的百姓都是一視同仁的。
隻是以前的嬴政受限於的曆史和眼界,並沒有做的更好。
但隻要嬴政還活著,這些矛盾和衝突永遠都不會浮到明麵上。
章邯和他手下的將士縱然對嬴政的決定有些不滿,但沒人敢當著嬴政的麵說什麽做什麽。
對於各地之間的恩怨,嬴政也隻能希望用時間和安穩的生活慢慢將其衝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