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加洛陽城袁熙受封晉王慶典的眾人中,有一個不起眼的人,他就是隴西太守陳州。他是想去冀州看看袁熙治理下的百姓生活是什麽樣的,正好路過洛陽,順便參加了這個慶典。
大的事情舉辦慶典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無論從舉辦的隆重情況還是排場,陳州此時還無法判斷晉王是否是一個好的諸侯王。
可能是因為雍州司州兩地是剛收服的地方,袁熙對這兩地的官員還是有些關注的,他很快就注意到隴西太守陳州了,於是專門和陳州聊了一會,主要就是問一問隴西的情況,還少不少糧草物資,百姓情況如何等等。
最後還說了句讓陳州感到震驚的話,“對了,雍司兩州要實行新政,對百姓不收任何賦稅,不派兵役徭役。”
陳州久久都沒有迴過神來,“晉王殿下,如果不收賦稅,官吏的薪俸哪裏來?如果不派兵役徭役,工程和打仗從何做起?”
“薪俸我會派人送去,絕對不會少了你們官吏的薪俸。防衛我有主力軍隊,其他的都是自願發起,無論是工程還是城內防衛,隻要上任的,我都會發薪俸!”
“晉王殿下英明!”
陳州雖然表麵上相信了,但是內心還是半信半疑,畢竟他還沒開始實行新政。
典禮舉辦完後,主要官員迴到自己的州郡繼續處理事情。陳州則繼續向東走,他要到冀州看一看。他並沒有選擇和冀州刺史以及別駕一同去冀州,首先他隻是太守,會在上官麵前感到拘謹,其次如果他們知道他的來意,隻帶他看好到,避開不好的,豈不是白來一趟?
陳州為了更真實去查看冀州民情,特地裝扮為商人,護衛也裝扮為他的助手。實際上他都不需要到冀州,進入袞州境內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感受到不同了。
袞州雖然比冀州占領的晚一些,但是也已經推行兩年新政了,工匠農戶商人官吏等各個從事不同事務的人都很自覺遵守條款。這些條款一部分是繼承了以前好的律例,一部分是經過百家學派不斷爭論得到不錯的結論和方案實行。
官吏不欺壓百姓,而百姓可以遵守法紀,這樣的官民相處讓陳州特別羨慕。
而這隻是開始,隨後經過村莊的時候,看到家家戶戶因為糧倉太滿而發愁,因為錢太多花不完導致放在庫房裏發黴。村民看到陳州他們比較瘦,不斷塞給他們糧食和肉食,導致他們一車放不下。
“你們這裏聽說不收任何賦稅?”
“你是外地來的吧!這都兩年多了,你不問我都快忘記了,哈哈。現在我們還希望晉王能多少收取一點,不然家裏堆得糧食都沒地方放了。”那個人笑著說。
陳州覺得他們的笑真的太紮眼了,甚至有些嫉妒,這裏的隨便一個普通村民都比他們隴西郡的地主還要富有。
陳州繼續向前走,無論是村子還是縣城他都會去看,縣城裏更熱鬧,不僅有各種店鋪,物美價廉。最有意思的是還有吵架的地方。陳州一聽,了不得,這些吵架的最起碼都是他們那邊學堂裏甲等學生才具備的口才和見識。後來他問了問,這不過是各學派學堂裏普通學子日常辯論而已。
實際上陳州不需要去冀州,在袞州走走看看就差不多了。去冀州隻會給他更大的衝擊。即使靠近河水的幾個冀州郡縣,遭受水災後,袁熙等人前來救災後,恢複如初,就這依舊趕超了袞州的發展。冀州憑借著天然地理優勢,成為袁熙各州中人口,耕田最多的州,也是最富有的州。冀州州治鄴城,如今發展的比長安城和洛陽城還大。
陳州在鄴城待了三天,他曾感歎袁熙的魄力,能夠不被繁華所迷惑,這一路上看著百姓富足的生活,聽著百家的思想辯論,他也開始有些動搖心中的信念,或許沒必要執著於天下是否是大漢的天下,隻要百姓安居樂業,管它什麽朝什麽代。
五天後,陳州從冀州向西出發,迴隴西去。他路過洛陽城,看到城內的行人比以前更有精神了,臉上更多笑容,他知道,袁熙的新政已經開始實行。
當陳州迴到襄武縣的時候,襄武縣已經有一批新的糧草,這些糧草和錢財就是隴西郡官吏的薪俸。
陳州很高興,並把袁熙的新政寫成文書,全郡公布並實行。雖然隴西是雍州最西麵的郡,也是最窮的郡,可是他依舊有一絲希望,不幻想隴西郡能像冀州一樣,但還是可以希望能像袞州郡縣一樣,百姓富足衣食無憂。
益州成都。
蜀漢帝劉備和往常一樣與文武大臣們商議一些事情,下朝後,他單獨會叫上諸葛亮法正他們來到小書房討論其他的事情。
“如今長安洛陽都落入袁熙的手中。若要複興漢室,就必須要拿到長安和洛陽才有機會。”劉備對此表示擔心。
“陛下何不下一道旨意,讓晉王獻出長安和洛陽呢?”
“孔明說的對,如今陛下是君,晉王是臣,他既然接受封王,就意味著同意稱臣,借此機會弄到長安洛陽兩城,自然好處多多。”
“可是...”劉備有些猶豫不決。
“陛下不必擔心,此計策不過是試探一下晉王的底線,如果成了最好,不成的話,對他們也沒什麽損失。如果晉王拒絕,那麽他在天下人眼中的形象必然會跌。”
“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虧!”
劉備聽了法正和諸葛亮的討論後,表示同意,隨後就命人寫了一個詔書。第二天劉備在詔書上蓋了玉璽後,派使者發往洛陽。
很快洛陽的袁熙就收到這個詔書。
讀了一遍後,袁熙知道劉備的意思,於是讓張廾一起過來拿拿主意。
袁熙肯定不會拱手相讓長安和洛陽的,但如何拒絕,這個挺費腦筋的。
張廾上來也是支持袁熙不要讓出長安和洛陽,於是給袁熙想了一個借口,既不答應獻出,也不直白拒絕。就說,“如今司雍兩州飽受戰亂,剛剛停下,晉王自然要先整治兩城,等整治好了再說。”
大的事情舉辦慶典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無論從舉辦的隆重情況還是排場,陳州此時還無法判斷晉王是否是一個好的諸侯王。
可能是因為雍州司州兩地是剛收服的地方,袁熙對這兩地的官員還是有些關注的,他很快就注意到隴西太守陳州了,於是專門和陳州聊了一會,主要就是問一問隴西的情況,還少不少糧草物資,百姓情況如何等等。
最後還說了句讓陳州感到震驚的話,“對了,雍司兩州要實行新政,對百姓不收任何賦稅,不派兵役徭役。”
陳州久久都沒有迴過神來,“晉王殿下,如果不收賦稅,官吏的薪俸哪裏來?如果不派兵役徭役,工程和打仗從何做起?”
“薪俸我會派人送去,絕對不會少了你們官吏的薪俸。防衛我有主力軍隊,其他的都是自願發起,無論是工程還是城內防衛,隻要上任的,我都會發薪俸!”
“晉王殿下英明!”
陳州雖然表麵上相信了,但是內心還是半信半疑,畢竟他還沒開始實行新政。
典禮舉辦完後,主要官員迴到自己的州郡繼續處理事情。陳州則繼續向東走,他要到冀州看一看。他並沒有選擇和冀州刺史以及別駕一同去冀州,首先他隻是太守,會在上官麵前感到拘謹,其次如果他們知道他的來意,隻帶他看好到,避開不好的,豈不是白來一趟?
陳州為了更真實去查看冀州民情,特地裝扮為商人,護衛也裝扮為他的助手。實際上他都不需要到冀州,進入袞州境內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感受到不同了。
袞州雖然比冀州占領的晚一些,但是也已經推行兩年新政了,工匠農戶商人官吏等各個從事不同事務的人都很自覺遵守條款。這些條款一部分是繼承了以前好的律例,一部分是經過百家學派不斷爭論得到不錯的結論和方案實行。
官吏不欺壓百姓,而百姓可以遵守法紀,這樣的官民相處讓陳州特別羨慕。
而這隻是開始,隨後經過村莊的時候,看到家家戶戶因為糧倉太滿而發愁,因為錢太多花不完導致放在庫房裏發黴。村民看到陳州他們比較瘦,不斷塞給他們糧食和肉食,導致他們一車放不下。
“你們這裏聽說不收任何賦稅?”
“你是外地來的吧!這都兩年多了,你不問我都快忘記了,哈哈。現在我們還希望晉王能多少收取一點,不然家裏堆得糧食都沒地方放了。”那個人笑著說。
陳州覺得他們的笑真的太紮眼了,甚至有些嫉妒,這裏的隨便一個普通村民都比他們隴西郡的地主還要富有。
陳州繼續向前走,無論是村子還是縣城他都會去看,縣城裏更熱鬧,不僅有各種店鋪,物美價廉。最有意思的是還有吵架的地方。陳州一聽,了不得,這些吵架的最起碼都是他們那邊學堂裏甲等學生才具備的口才和見識。後來他問了問,這不過是各學派學堂裏普通學子日常辯論而已。
實際上陳州不需要去冀州,在袞州走走看看就差不多了。去冀州隻會給他更大的衝擊。即使靠近河水的幾個冀州郡縣,遭受水災後,袁熙等人前來救災後,恢複如初,就這依舊趕超了袞州的發展。冀州憑借著天然地理優勢,成為袁熙各州中人口,耕田最多的州,也是最富有的州。冀州州治鄴城,如今發展的比長安城和洛陽城還大。
陳州在鄴城待了三天,他曾感歎袁熙的魄力,能夠不被繁華所迷惑,這一路上看著百姓富足的生活,聽著百家的思想辯論,他也開始有些動搖心中的信念,或許沒必要執著於天下是否是大漢的天下,隻要百姓安居樂業,管它什麽朝什麽代。
五天後,陳州從冀州向西出發,迴隴西去。他路過洛陽城,看到城內的行人比以前更有精神了,臉上更多笑容,他知道,袁熙的新政已經開始實行。
當陳州迴到襄武縣的時候,襄武縣已經有一批新的糧草,這些糧草和錢財就是隴西郡官吏的薪俸。
陳州很高興,並把袁熙的新政寫成文書,全郡公布並實行。雖然隴西是雍州最西麵的郡,也是最窮的郡,可是他依舊有一絲希望,不幻想隴西郡能像冀州一樣,但還是可以希望能像袞州郡縣一樣,百姓富足衣食無憂。
益州成都。
蜀漢帝劉備和往常一樣與文武大臣們商議一些事情,下朝後,他單獨會叫上諸葛亮法正他們來到小書房討論其他的事情。
“如今長安洛陽都落入袁熙的手中。若要複興漢室,就必須要拿到長安和洛陽才有機會。”劉備對此表示擔心。
“陛下何不下一道旨意,讓晉王獻出長安和洛陽呢?”
“孔明說的對,如今陛下是君,晉王是臣,他既然接受封王,就意味著同意稱臣,借此機會弄到長安洛陽兩城,自然好處多多。”
“可是...”劉備有些猶豫不決。
“陛下不必擔心,此計策不過是試探一下晉王的底線,如果成了最好,不成的話,對他們也沒什麽損失。如果晉王拒絕,那麽他在天下人眼中的形象必然會跌。”
“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虧!”
劉備聽了法正和諸葛亮的討論後,表示同意,隨後就命人寫了一個詔書。第二天劉備在詔書上蓋了玉璽後,派使者發往洛陽。
很快洛陽的袁熙就收到這個詔書。
讀了一遍後,袁熙知道劉備的意思,於是讓張廾一起過來拿拿主意。
袁熙肯定不會拱手相讓長安和洛陽的,但如何拒絕,這個挺費腦筋的。
張廾上來也是支持袁熙不要讓出長安和洛陽,於是給袁熙想了一個借口,既不答應獻出,也不直白拒絕。就說,“如今司雍兩州飽受戰亂,剛剛停下,晉王自然要先整治兩城,等整治好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