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獲知齊王建已死,心中猛然一陣興奮,掐指一算,這六國中,韓趙魏燕齊五國已被秦軍攻滅,隻剩一個楚國。
嬴政抑製不住心中的狂喜,難道自己要成為第一個征滅六國的秦國大王,這可是秦國立國數百年以來,曆代秦國大王想都不敢想的事,竟然馬上就要在自己手裏實現了。
楚國疆土廣大,且尚有數十萬可戰之軍,嬴政想著楚國這最後一個諸侯國,一旦被秦軍征滅,那自己就是一統天下之人,這等榮耀先祖之事,還不趁早為之,更待何時。
既然韓趙魏燕齊五國都已被秦軍征滅,就隻剩一個楚國沒有被征滅,想來秦軍攻楚,也隻是時間長短而已。
嬴政有些迫不及待了,攻楚之事也該早些謀劃才是。嬴政想到此,事不宜遲,隔日早朝一始,嬴政便開口說道,五國已被秦軍攻滅,隻剩楚國尚未攻取,寡人今日決意派兵攻楚,不知哪位將軍願為攻楚主將。
嬴政話音一落,立時便有幾名將軍站出來,高聲奏報,末將願為攻韓主將。
嬴政心中其實早有攻楚主將人選,於是對著王翦說道,王翦將軍可願為攻楚主將。
王翦一聽嬴政如此一說,趕忙迴道,承蒙大王看重,末將願為攻楚主將。
嬴政見王翦願任攻楚主將,隨即又問道,將軍任攻楚主將,不知想要寡人遣派多少秦軍士卒給將軍前去攻楚。
王翦想都沒想,立時迴道,楚國國力軍力很是強盛,若末將率兵前去攻楚,懇請大王遣派六十萬秦軍交由末將,末將定能將楚國一舉征滅。
嬴政也想過楚國強盛,攻楚之軍自當不能太少,嬴政心中猜想王翦最多也隻會要個三十萬秦軍前去攻楚,沒曾想王翦一開口便是六十萬,幾乎是秦軍現有全部可調動之軍。
嬴政見王翦開口就要六十萬秦軍,心中也是有些疑惑,五國皆已被秦軍征滅,隻剩一個楚國,還要六十萬秦軍前去攻楚,是不是有些太過高看楚軍戰力。
嬴政想著王翦開口要六十萬秦軍,是不是有意與自己在行商議,於是嬴政對著王翦說道,王翦將軍若是擔任攻楚主將,非得六十萬秦軍不可乎。
王翦依然是毫不遲疑地迴道,迴稟大王,若讓末將擔任攻楚主將,非得六十萬秦軍不可。
王翦話音一落,一旁的李信站了出來,對著嬴政高聲迴道,大王,末將願率二十萬秦軍攻滅楚國。
嬴政一看將軍李信隻要二十萬秦軍前去攻楚,臉色舒展許多,對著李信說道,將軍言說隻率二十萬秦軍攻楚,可願立軍令狀。
李信朗聲迴道,迴稟大王,末將自認攻楚隻需二十萬秦軍,李信願立軍令狀。
嬴政見李信信心滿滿,於是便說道,將軍如此自信,寡人也是欣慰,寡人這就命將軍為攻楚主將,率軍前去攻楚。為保將軍攻楚順利,寡人還將遣派太傅熊啟做後軍主將,全力輔助將軍攻滅楚國。
李信聞聽嬴政指派太傅熊啟輔助自己,臉上也是顯露狐疑,幾次欲張口言說,可終歸還是欲言又止,未敢多言。
李信接受秦王嬴政擔任攻楚主將後,便從秦軍之中點選了二十萬秦軍精銳,浩浩蕩蕩地向楚國而去。
李信率秦軍攻楚一路順暢,可進兵至楚國國都壽春之時,突然接到太傅昌平君熊啟在郢陳起兵反叛。
嬴政之所以派太傅昌平君任後軍主將,原是想熊啟為楚王後代,李信攻楚之時,可以借助其楚王後代身份,招降楚國當地民眾歸降秦國,沒曾想這熊啟卻被楚王遣派信使說服,臨陣反叛。
如此一來,李信大軍頓時糧草接濟不足,身陷前後夾擊之危,軍心立受震動,李信雖全力穩住陣腳,可軍力大受影響。
楚國派出的楚軍主將乃是老將項燕,項燕與秦軍交戰多次,對秦軍戰法極是熟悉,得知李信軍心不穩,也不急於出擊,隻是緊隨秦軍其後,伺機而動。
李信受熊啟反叛幹擾,大軍不得不分兵兩路,一路前去征討熊啟反叛之軍,一路還得尋機與項燕所率楚軍決戰。
項燕乘李信分兵之機,連夜兵分三路偷襲李信大營,李信雖率軍拚死相搏,可終歸因兵力分散,軍心動蕩不安,被項燕所率楚軍一陣掩殺,二十萬秦軍隻有五萬秦軍逃迴秦國。
嬴政在大殿上看到李信之時,李信早已跪拜當場,高聲奏報道,大王,李信領兵無方,攻楚失利,李信自知愧對大王信賴,懇請大王治罪。
嬴政已知熊啟臨陣反叛之事,也是心知自己用人不當,才使得李信兵敗楚國。嬴政對李信說道,將軍不必太過自責,勝敗乃兵家常事,何況事出有因,這兵敗楚國也非將軍領兵不當所致,都是那熊啟老賊心懷反骨,才使得將軍飲恨而歸。
嬴政沒有怪罪李信,但楚軍如此戰力,也讓嬴政心知,楚軍絕非等閑之輩,非得用重兵方能使其臣服。
嬴政隔日早朝,便對王翦說道,李信率軍攻楚不勝,然寡人攻滅楚國之心不改,不知王翦將軍可有意任這攻楚主將。
王翦說道,大王,末將願為攻楚主將,隻是大王需遣調六十萬秦軍交於末將,末將才有攻楚必勝之決心。
嬴政見王翦還是一副非要六十萬秦軍才願領兵的意思,沉思良久,才又對著王翦問道,將軍認為非得有六十萬秦軍才能攻滅楚國。
王翦果決迴道,大王,楚國軍力與秦國不相上下,末將隻有率六十萬秦軍攻楚,才可實現大王攻滅楚國之願。
嬴政見王翦沒有半點妥協之意,心裏也是無比犯難,六十萬秦軍那可得傾舉國之軍,這般興師動眾,即便自己是一國之君,也不由得要慎重行事。
嬴政沒有立即應允王翦,隻是淡然地說了一句散朝,攻楚主將之事,明日再議。
張良在秦王陵見過兄長張放之後,便一門心思尋機搭救兄長。王陵督造尉雖沒有明言,王陵各處工坊各國匠人有獲釋之日,可張良已察覺出王陵督造尉的言外之意,匠人們即便是修造完王陵,何去何從怕也是兇多吉少。
張良心知,必須要在王陵建造完工之前,將父兄搭救出來。張良為此找各種機會前去王陵查探,伺機想出營救父兄之法。
張良正在絞盡腦汁尋思營救之法,卻萬萬沒想到自己已被人惦記。
那日在秦王陵,一個冶煉坊匠人突然閃身其後,用韓地新鄭口音朝著張良說道,公子一向可好。張良聞言猛然一驚,心說不好,這口音有些耳熟,該是遇到相識之人了。
張良轉頭一看,身後是一衣衫襤褸,滿臉身陷苦困的老年匠人。
張良雖不知此人是何人,但身在王陵,自己若是被人認出是韓國相國張平之子,吉兇禍福怕就由不得自己了。
那老年匠人似乎也是有所懷疑眼前之人是否為自己相識之人,即便張良近在咫尺,那匠人也不敢在多言,隻是眼睛上下打量著張良。
張良見這老匠人上下打量自己,也是心懷戒備,心知此事不能閃避,心中極力思想,這老匠人是何來曆。
那匠人之前在韓國兵器坊做工,張良去那學藝時與匠人有過話語交流。
可兩人十年時光未見,韓國匠人已在秦王陵待了足足十餘年,這十年歲月外加堪比十年勞役的辛勞,早已讓那韓國匠人形如佝僂,莫說是張良認不出來,怕是匠人家人也未必認得出來。
張良雖然麵容有被銅汁燙傷之處,可畢竟年紀尚輕,言談舉止還是略帶些舊日形態。
那老匠人不敢確信張良就是那個韓國相國的二公子,容貌舉止身份穿戴都讓那匠人恍惚不定。
為了確認張良身份,那匠人借著向張良介紹冶煉爐用料之機,用韓國方言向張良搭訕,張良也是猛然一驚,神色不由得一變。
那老匠人見張良臉色有變,本想糾纏張良進一步試探。可張良聽聞老匠人用韓地方言相問,已是心有警覺,隻是用一口流利的秦國鹹陽方言,說道,老者這是想見誰。
張良雖故作鎮定,心裏依舊還是緊張異常,這秦王陵裏莫不真是還有相識之人。
可張良一點也想不起來這老匠人是誰,也猜不到這老匠人是敵是友,意欲何為,穩妥起見。
張良強裝鎮定,用純正的秦國口音隨意的應付著那匠人,腳下也有意無意的遠離那匠人。
那匠人雖不確信麵前之人就是相國公子,可身形舉止還是極像相國之子,老匠人見張良已有意遠離自己,那老匠人豈肯輕易放棄辨識相國之子的機會,他顧不得自己的勞役身份,一身汙垢就往張良身邊湊,極力的想離張良更近一些,想要找出更多能證明張良身份的證據。
張良一看此人這般糾纏,覺著有些反常,不自覺的就刻意與那個韓國匠人保持距離。那匠人眼看不能近步到張良身邊,急得抓耳撓腮,突然他想起什麽,用韓國方言對著張良大聲叫喊張良的大號,相國公子留步,相國公子留步。
張良猛的聽到熟悉的韓國口音,不由得轉頭又向匠人看去,那匠人也不管張良是被他的喊叫影響,還是因為韓國口音,總之,老匠人已經認定眼前的張良就是那個韓國相國的公子。
那匠人與張良對視了一眼之後,眼神直盯著張良,咬著槽牙不甘的轉身而去。
張良這時心裏已經清楚,那個匠人是韓國人,是一個認識自己的匠人。
可張良想破腦袋也迴想不起這個匠人是誰,更想不出匠人與他是在哪認識的,是韓軍兵器坊還是自家的青銅鑄造工坊,或者是韓都新鄭其他的工坊。
張良想不起與那個匠人在哪相識,但他從匠人眼露兇光的神情裏預感到不妙。
張良腦子裏迅速整理著思路,他此次來秦王陵,是王陵督造尉之邀,實地來秦王陵踏勘建造規模,並與秦王陵督造尉相商所需修造王陵材料事宜,雖不敢說是奉王命辦差,可作為秦王陵的物料供應商,一個與秦王嬴政有合作關係的商人,秦王陵督造尉當然知道要全力配合張良,換句話說,就是不能得罪張良,萬一被扣上延誤王陵修造之罪,官位不保是小事,發配邊關充軍勞役都算輕的。
王陵督造尉讓張良隨意四處走動,他還要去王陵各處巡視。張良這才有遇見韓國匠人的事。
老匠人一見到張良,便心生舉報張良之心,想著以此來換取脫離秦王陵。
老匠人被困秦王陵日久,行事已是有些瘋癲,日思夜想都是有一日能脫離王陵,好不容易遇到張良現身眼前,也顧不得自己即便舉報張良得逞,能否換得脫離秦王陵,哪怕是一絲希望,老匠人也想著舍命一試。
老匠人決意豁出去一試,要是認準了張良,那可是大功一件,或可讓其離開秦王陵。
張良好不容易擺脫老匠人的糾纏,正想著如何今後用何再來秦王陵,隻見秦王陵督造尉陰著臉來到麵前,言語早沒有了前些時候的敬重,口氣很是冷淡地讓張良一起去秦王陵監造尉那裏。
張良這才知道,在秦王陵裏,王陵監造尉有秦王嬴政親授全權處置之權,非秦王嬴政親頒王命,監造尉在秦王陵內不受秦國大小官員節製,也就是在這秦王陵內,王陵監造尉諸事皆可由其處置。
張良邊走邊思量對策,自己來秦王陵,還從未拜見過王陵監造尉,也是因為張良隻是借由給王陵供給製作青銅冥器物料,隻需與王陵督造尉相商便可,不用去拜見王陵監造尉。
之前聽王陵督造尉說起過這個王陵監造尉,此人乃是秦王嬴氏族人裏的一個德高望重之人,且輩分極高,秦王嬴政在其麵前也得恭敬從事。
秦王嬴政也是鑒於王陵監造尉事關王陵能否修造如心所願,不受他人掣肘,這才請出此人擔任王陵監造尉一職。這王陵監造尉也是執拗之人,在受秦王嬴政親頒王命之時,當即向秦王嬴政言說,自己擔當王陵監造尉之後,不得再換他人,除非自己仙逝。
嬴政抑製不住心中的狂喜,難道自己要成為第一個征滅六國的秦國大王,這可是秦國立國數百年以來,曆代秦國大王想都不敢想的事,竟然馬上就要在自己手裏實現了。
楚國疆土廣大,且尚有數十萬可戰之軍,嬴政想著楚國這最後一個諸侯國,一旦被秦軍征滅,那自己就是一統天下之人,這等榮耀先祖之事,還不趁早為之,更待何時。
既然韓趙魏燕齊五國都已被秦軍征滅,就隻剩一個楚國沒有被征滅,想來秦軍攻楚,也隻是時間長短而已。
嬴政有些迫不及待了,攻楚之事也該早些謀劃才是。嬴政想到此,事不宜遲,隔日早朝一始,嬴政便開口說道,五國已被秦軍攻滅,隻剩楚國尚未攻取,寡人今日決意派兵攻楚,不知哪位將軍願為攻楚主將。
嬴政話音一落,立時便有幾名將軍站出來,高聲奏報,末將願為攻韓主將。
嬴政心中其實早有攻楚主將人選,於是對著王翦說道,王翦將軍可願為攻楚主將。
王翦一聽嬴政如此一說,趕忙迴道,承蒙大王看重,末將願為攻楚主將。
嬴政見王翦願任攻楚主將,隨即又問道,將軍任攻楚主將,不知想要寡人遣派多少秦軍士卒給將軍前去攻楚。
王翦想都沒想,立時迴道,楚國國力軍力很是強盛,若末將率兵前去攻楚,懇請大王遣派六十萬秦軍交由末將,末將定能將楚國一舉征滅。
嬴政也想過楚國強盛,攻楚之軍自當不能太少,嬴政心中猜想王翦最多也隻會要個三十萬秦軍前去攻楚,沒曾想王翦一開口便是六十萬,幾乎是秦軍現有全部可調動之軍。
嬴政見王翦開口就要六十萬秦軍,心中也是有些疑惑,五國皆已被秦軍征滅,隻剩一個楚國,還要六十萬秦軍前去攻楚,是不是有些太過高看楚軍戰力。
嬴政想著王翦開口要六十萬秦軍,是不是有意與自己在行商議,於是嬴政對著王翦說道,王翦將軍若是擔任攻楚主將,非得六十萬秦軍不可乎。
王翦依然是毫不遲疑地迴道,迴稟大王,若讓末將擔任攻楚主將,非得六十萬秦軍不可。
王翦話音一落,一旁的李信站了出來,對著嬴政高聲迴道,大王,末將願率二十萬秦軍攻滅楚國。
嬴政一看將軍李信隻要二十萬秦軍前去攻楚,臉色舒展許多,對著李信說道,將軍言說隻率二十萬秦軍攻楚,可願立軍令狀。
李信朗聲迴道,迴稟大王,末將自認攻楚隻需二十萬秦軍,李信願立軍令狀。
嬴政見李信信心滿滿,於是便說道,將軍如此自信,寡人也是欣慰,寡人這就命將軍為攻楚主將,率軍前去攻楚。為保將軍攻楚順利,寡人還將遣派太傅熊啟做後軍主將,全力輔助將軍攻滅楚國。
李信聞聽嬴政指派太傅熊啟輔助自己,臉上也是顯露狐疑,幾次欲張口言說,可終歸還是欲言又止,未敢多言。
李信接受秦王嬴政擔任攻楚主將後,便從秦軍之中點選了二十萬秦軍精銳,浩浩蕩蕩地向楚國而去。
李信率秦軍攻楚一路順暢,可進兵至楚國國都壽春之時,突然接到太傅昌平君熊啟在郢陳起兵反叛。
嬴政之所以派太傅昌平君任後軍主將,原是想熊啟為楚王後代,李信攻楚之時,可以借助其楚王後代身份,招降楚國當地民眾歸降秦國,沒曾想這熊啟卻被楚王遣派信使說服,臨陣反叛。
如此一來,李信大軍頓時糧草接濟不足,身陷前後夾擊之危,軍心立受震動,李信雖全力穩住陣腳,可軍力大受影響。
楚國派出的楚軍主將乃是老將項燕,項燕與秦軍交戰多次,對秦軍戰法極是熟悉,得知李信軍心不穩,也不急於出擊,隻是緊隨秦軍其後,伺機而動。
李信受熊啟反叛幹擾,大軍不得不分兵兩路,一路前去征討熊啟反叛之軍,一路還得尋機與項燕所率楚軍決戰。
項燕乘李信分兵之機,連夜兵分三路偷襲李信大營,李信雖率軍拚死相搏,可終歸因兵力分散,軍心動蕩不安,被項燕所率楚軍一陣掩殺,二十萬秦軍隻有五萬秦軍逃迴秦國。
嬴政在大殿上看到李信之時,李信早已跪拜當場,高聲奏報道,大王,李信領兵無方,攻楚失利,李信自知愧對大王信賴,懇請大王治罪。
嬴政已知熊啟臨陣反叛之事,也是心知自己用人不當,才使得李信兵敗楚國。嬴政對李信說道,將軍不必太過自責,勝敗乃兵家常事,何況事出有因,這兵敗楚國也非將軍領兵不當所致,都是那熊啟老賊心懷反骨,才使得將軍飲恨而歸。
嬴政沒有怪罪李信,但楚軍如此戰力,也讓嬴政心知,楚軍絕非等閑之輩,非得用重兵方能使其臣服。
嬴政隔日早朝,便對王翦說道,李信率軍攻楚不勝,然寡人攻滅楚國之心不改,不知王翦將軍可有意任這攻楚主將。
王翦說道,大王,末將願為攻楚主將,隻是大王需遣調六十萬秦軍交於末將,末將才有攻楚必勝之決心。
嬴政見王翦還是一副非要六十萬秦軍才願領兵的意思,沉思良久,才又對著王翦問道,將軍認為非得有六十萬秦軍才能攻滅楚國。
王翦果決迴道,大王,楚國軍力與秦國不相上下,末將隻有率六十萬秦軍攻楚,才可實現大王攻滅楚國之願。
嬴政見王翦沒有半點妥協之意,心裏也是無比犯難,六十萬秦軍那可得傾舉國之軍,這般興師動眾,即便自己是一國之君,也不由得要慎重行事。
嬴政沒有立即應允王翦,隻是淡然地說了一句散朝,攻楚主將之事,明日再議。
張良在秦王陵見過兄長張放之後,便一門心思尋機搭救兄長。王陵督造尉雖沒有明言,王陵各處工坊各國匠人有獲釋之日,可張良已察覺出王陵督造尉的言外之意,匠人們即便是修造完王陵,何去何從怕也是兇多吉少。
張良心知,必須要在王陵建造完工之前,將父兄搭救出來。張良為此找各種機會前去王陵查探,伺機想出營救父兄之法。
張良正在絞盡腦汁尋思營救之法,卻萬萬沒想到自己已被人惦記。
那日在秦王陵,一個冶煉坊匠人突然閃身其後,用韓地新鄭口音朝著張良說道,公子一向可好。張良聞言猛然一驚,心說不好,這口音有些耳熟,該是遇到相識之人了。
張良轉頭一看,身後是一衣衫襤褸,滿臉身陷苦困的老年匠人。
張良雖不知此人是何人,但身在王陵,自己若是被人認出是韓國相國張平之子,吉兇禍福怕就由不得自己了。
那老年匠人似乎也是有所懷疑眼前之人是否為自己相識之人,即便張良近在咫尺,那匠人也不敢在多言,隻是眼睛上下打量著張良。
張良見這老匠人上下打量自己,也是心懷戒備,心知此事不能閃避,心中極力思想,這老匠人是何來曆。
那匠人之前在韓國兵器坊做工,張良去那學藝時與匠人有過話語交流。
可兩人十年時光未見,韓國匠人已在秦王陵待了足足十餘年,這十年歲月外加堪比十年勞役的辛勞,早已讓那韓國匠人形如佝僂,莫說是張良認不出來,怕是匠人家人也未必認得出來。
張良雖然麵容有被銅汁燙傷之處,可畢竟年紀尚輕,言談舉止還是略帶些舊日形態。
那老匠人不敢確信張良就是那個韓國相國的二公子,容貌舉止身份穿戴都讓那匠人恍惚不定。
為了確認張良身份,那匠人借著向張良介紹冶煉爐用料之機,用韓國方言向張良搭訕,張良也是猛然一驚,神色不由得一變。
那老匠人見張良臉色有變,本想糾纏張良進一步試探。可張良聽聞老匠人用韓地方言相問,已是心有警覺,隻是用一口流利的秦國鹹陽方言,說道,老者這是想見誰。
張良雖故作鎮定,心裏依舊還是緊張異常,這秦王陵裏莫不真是還有相識之人。
可張良一點也想不起來這老匠人是誰,也猜不到這老匠人是敵是友,意欲何為,穩妥起見。
張良強裝鎮定,用純正的秦國口音隨意的應付著那匠人,腳下也有意無意的遠離那匠人。
那匠人雖不確信麵前之人就是相國公子,可身形舉止還是極像相國之子,老匠人見張良已有意遠離自己,那老匠人豈肯輕易放棄辨識相國之子的機會,他顧不得自己的勞役身份,一身汙垢就往張良身邊湊,極力的想離張良更近一些,想要找出更多能證明張良身份的證據。
張良一看此人這般糾纏,覺著有些反常,不自覺的就刻意與那個韓國匠人保持距離。那匠人眼看不能近步到張良身邊,急得抓耳撓腮,突然他想起什麽,用韓國方言對著張良大聲叫喊張良的大號,相國公子留步,相國公子留步。
張良猛的聽到熟悉的韓國口音,不由得轉頭又向匠人看去,那匠人也不管張良是被他的喊叫影響,還是因為韓國口音,總之,老匠人已經認定眼前的張良就是那個韓國相國的公子。
那匠人與張良對視了一眼之後,眼神直盯著張良,咬著槽牙不甘的轉身而去。
張良這時心裏已經清楚,那個匠人是韓國人,是一個認識自己的匠人。
可張良想破腦袋也迴想不起這個匠人是誰,更想不出匠人與他是在哪認識的,是韓軍兵器坊還是自家的青銅鑄造工坊,或者是韓都新鄭其他的工坊。
張良想不起與那個匠人在哪相識,但他從匠人眼露兇光的神情裏預感到不妙。
張良腦子裏迅速整理著思路,他此次來秦王陵,是王陵督造尉之邀,實地來秦王陵踏勘建造規模,並與秦王陵督造尉相商所需修造王陵材料事宜,雖不敢說是奉王命辦差,可作為秦王陵的物料供應商,一個與秦王嬴政有合作關係的商人,秦王陵督造尉當然知道要全力配合張良,換句話說,就是不能得罪張良,萬一被扣上延誤王陵修造之罪,官位不保是小事,發配邊關充軍勞役都算輕的。
王陵督造尉讓張良隨意四處走動,他還要去王陵各處巡視。張良這才有遇見韓國匠人的事。
老匠人一見到張良,便心生舉報張良之心,想著以此來換取脫離秦王陵。
老匠人被困秦王陵日久,行事已是有些瘋癲,日思夜想都是有一日能脫離王陵,好不容易遇到張良現身眼前,也顧不得自己即便舉報張良得逞,能否換得脫離秦王陵,哪怕是一絲希望,老匠人也想著舍命一試。
老匠人決意豁出去一試,要是認準了張良,那可是大功一件,或可讓其離開秦王陵。
張良好不容易擺脫老匠人的糾纏,正想著如何今後用何再來秦王陵,隻見秦王陵督造尉陰著臉來到麵前,言語早沒有了前些時候的敬重,口氣很是冷淡地讓張良一起去秦王陵監造尉那裏。
張良這才知道,在秦王陵裏,王陵監造尉有秦王嬴政親授全權處置之權,非秦王嬴政親頒王命,監造尉在秦王陵內不受秦國大小官員節製,也就是在這秦王陵內,王陵監造尉諸事皆可由其處置。
張良邊走邊思量對策,自己來秦王陵,還從未拜見過王陵監造尉,也是因為張良隻是借由給王陵供給製作青銅冥器物料,隻需與王陵督造尉相商便可,不用去拜見王陵監造尉。
之前聽王陵督造尉說起過這個王陵監造尉,此人乃是秦王嬴氏族人裏的一個德高望重之人,且輩分極高,秦王嬴政在其麵前也得恭敬從事。
秦王嬴政也是鑒於王陵監造尉事關王陵能否修造如心所願,不受他人掣肘,這才請出此人擔任王陵監造尉一職。這王陵監造尉也是執拗之人,在受秦王嬴政親頒王命之時,當即向秦王嬴政言說,自己擔當王陵監造尉之後,不得再換他人,除非自己仙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