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利用直徑20厘米的生物晶核作為動力源,改進的單兵“淩影”飛行翼技術參數。
(生物晶核直徑 20 厘米,能量傳輸功率 32 兆瓦)
“淩影”單兵飛行翼
【技術參數】:
〖結構框架〗:
主體框架由超碳纖維與鈦合金混合打造。超碳纖維提供輕盈且高強度的支撐,鈦合金則增強關鍵部位的耐久性與穩定性,確保飛行翼能承受飛行中的各種應力與衝擊,適合單兵在複雜環境下執行偵察、突襲、救援等任務。
〖飛行技術〗:
采用微型反重力推進器與可調節角度的氣流矢量噴口相結合。
反重力推進器分布在飛行翼底部關鍵節點,以超導材料為核心部件,產生足以抵消部分重力並提供上升力的場效應。
氣流矢量噴口則利用鎳合金製造,可根據飛行姿態與方向需求靈活調整噴氣角度與力度,實現精準的轉向、加速與懸停動作,賦予單兵出色的空中機動性。
〖飛行數據〗:
最高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500千米,能快速穿越戰場區域。
最高飛行高度 1000 米,在提供良好視野的同時避免進入大多數防空火力的有效射程。可在山地、叢林等複雜地形上空靈活飛行,最小轉彎半徑僅 5 米,適應各種狹小空間與複雜環境下的飛行操作。
〖防護裝置〗:
配備簡易能量護盾生成器,以矽基半導體為基礎元件構建能量發射陣列,在單兵周圍形成一層相對薄弱但仍可抵禦一定威脅的能量防護層,能抵擋10發能量步槍的射擊或小型爆炸物的碎片衝擊,為士兵提供基本的安全防護。
〖動力係統〗:
由生物晶核作為能源核心,能量傳輸功率 32 兆瓦。
動力係統包含生物晶核能量提取單元、高效能量轉換模塊與智能動力分配線路。
能量提取單元運用電磁感應技術從晶核中獲取能量,轉換模塊將其轉換為電能並輸送至推進器與其他耗能部件,轉換效率約92%。智能動力分配線路根據飛行狀態與士兵操作指令,合理分配電能到反重力推進器、矢量噴口以及護盾生成器等係統。
當能量剩餘 15%時,會在士兵綁定的通訊手環顯示係統中發出警示信號,提醒尋找安全區域或準備更換備用能源。
當能源剩餘 10%時,可手動切換至備用生物晶核,備用晶核存儲在飛行翼背部的便攜艙內,更換過程約需 10 秒,保障在緊急情況下仍能維持一定飛行能力直至返迴基地或安全區域進行充能。
【尺寸大小】:
展開後翼展長 4 米,寬 2.5 米,整體呈流線型設計以減少空氣阻力。
飛行翼主體厚度約0.5米,內部合理布局動力係統、能源裝置與控製線路。
【顏色】:
外觀以深灰色為主色調,采用啞光塗層,減少陽光反射,增強隱蔽性。
飛行翼邊緣與動力部位裝飾有淺藍色能量紋路,在飛行或備戰時會微微亮起,顯示飛行翼的工作狀態與能量流動情況,便於士兵直觀判斷裝備情況,同時在低光照環境下也具有一定的辨識度。
【重量】:
淨重約450公斤,輕便的設計確保單兵能夠輕鬆背負並靈活操作。
載重約420公斤,可攜帶必要的個人武器裝備,如武器裝備、單兵口糧、急救藥品等,滿足單兵作戰的基本需求。同時在執行救援任務時,可以搭載一名被救人員。
【搭載武器】:
〖激光發射器〗:
安裝在機翼兩側,采用先進的氮化镓激光發射材料,發射出的激光束波長為 1.06 微米,具有極高的能量集中度。
在脈衝模式下,射速可達每秒 20 發,有效射程為 1500 米。可對追擊的敵人進行精準反擊,或者高效破壞地麵敵人的裝甲設備等。
其能量供應由飛行翼的強大能源係統分配,每次射擊耗能約 1 兆瓦,具備高效快速冷卻係統,在連續射擊10發後依然保持性能穩定。
〖高能粒子發射器〗:
位於飛行翼前端,發射的粒子束能量密度極高,可對目標進行精確打擊。
發射器內部采用先進的超導電磁加速技術,利用高效的超導電磁軌道將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
粒子束的能量密度可達每立方厘米 1000 焦耳,有效射程為 2000 米。
可對敵方的重型步兵機甲、能量護盾發生器等關鍵目標進行定點打擊,能在瞬間破壞敵方機甲的關鍵部位或者大幅削弱能量護盾的強度。
連續發射時間為 5 秒,每次發射耗能約 50 兆瓦,發射後需要 5 秒的充能冷卻時間才能進行下一次發射。
士兵們可以根據綁定飛行翼的多功能通訊手環來察看飛行翼的能源儲備,判斷戰場的形式用哪種武器進行攻擊。
〖微型飛彈〗:
共攜帶 8 枚,彈體采用新型碳納米管與鈦合金混合結構,在大幅減輕重量的同時顯著保證強度。
<“爆炎彈”(型號:c - yp)>
飛彈長度約 0.6 米,直徑 0.12 米,采用先進的紅外成像製導與衛星慣性複合製導相結合的方式,對熱源目標的追蹤精度在 0.5 米以內,最大射程為 5 千米。
戰鬥部裝有高能炸藥,爆炸威力相當於 8 公斤 tnt 當量,可對敵方的輕型裝甲車輛、小型據點等目標造成毀滅性打擊。
飛彈發射時由飛行翼的先進智能係統控製發射順序與間隔,確保發射的穩定性與準確性。每枚飛彈發射耗能約 0.2 兆瓦。
<破障飛彈(型號:c - pb)>:
長度約 0.6 米,直徑 0.12 米,采用激光製導與地形匹配複合製導方式,對預設障礙的打擊精度在 0.3 米以內,最大射程為 5 千米。
戰鬥部裝有強效破障炸藥,爆炸威力相當於 10 公斤 tnt 當量,可有效清除敵方設置的大型路障和堅固工事。
<電磁飛彈(型號:c - em)>:
長度約 0.6 米,直徑 0.12 米,運用電磁感應製導與衛星定位複合製導模式,對電磁目標的定位精度在 0.4 米以內,最大射程為 5 千米。
戰鬥部搭載超強電磁脈衝裝置,電磁脈衝強度足以癱瘓敵方的電子通訊設備和電力係統。
<燃燒飛彈(型號:c - br)>:
長度約 0.6 米,直徑 0.12 米,采用紅外追蹤製導與慣性導航複合製導手段,對熱源目標的追蹤精度在 0.45 米以內,最大射程為 5 千米。
戰鬥部裝載高熱燃燒劑,燃燒效能相當於 9 公斤 tnt 當量,能夠引發大麵積火災,對敵方的物資儲備和隱藏據點造成巨大破壞。
<子母飛彈(型號:c - zm)>:
長度約 0.6 米,直徑 0.12 米,借助智能圖像識別製導與慣性製導相結合的方法,對目標的識別精度在 0.35 米以內,最大射程為 5 千米。
戰鬥部包含眾多小型子彈藥,子彈藥數量多達 50 枚,散布範圍廣,可對大麵積的敵方有生力量進行有效殺傷。
(生物晶核直徑 20 厘米,能量傳輸功率 32 兆瓦)
“淩影”單兵飛行翼
【技術參數】:
〖結構框架〗:
主體框架由超碳纖維與鈦合金混合打造。超碳纖維提供輕盈且高強度的支撐,鈦合金則增強關鍵部位的耐久性與穩定性,確保飛行翼能承受飛行中的各種應力與衝擊,適合單兵在複雜環境下執行偵察、突襲、救援等任務。
〖飛行技術〗:
采用微型反重力推進器與可調節角度的氣流矢量噴口相結合。
反重力推進器分布在飛行翼底部關鍵節點,以超導材料為核心部件,產生足以抵消部分重力並提供上升力的場效應。
氣流矢量噴口則利用鎳合金製造,可根據飛行姿態與方向需求靈活調整噴氣角度與力度,實現精準的轉向、加速與懸停動作,賦予單兵出色的空中機動性。
〖飛行數據〗:
最高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500千米,能快速穿越戰場區域。
最高飛行高度 1000 米,在提供良好視野的同時避免進入大多數防空火力的有效射程。可在山地、叢林等複雜地形上空靈活飛行,最小轉彎半徑僅 5 米,適應各種狹小空間與複雜環境下的飛行操作。
〖防護裝置〗:
配備簡易能量護盾生成器,以矽基半導體為基礎元件構建能量發射陣列,在單兵周圍形成一層相對薄弱但仍可抵禦一定威脅的能量防護層,能抵擋10發能量步槍的射擊或小型爆炸物的碎片衝擊,為士兵提供基本的安全防護。
〖動力係統〗:
由生物晶核作為能源核心,能量傳輸功率 32 兆瓦。
動力係統包含生物晶核能量提取單元、高效能量轉換模塊與智能動力分配線路。
能量提取單元運用電磁感應技術從晶核中獲取能量,轉換模塊將其轉換為電能並輸送至推進器與其他耗能部件,轉換效率約92%。智能動力分配線路根據飛行狀態與士兵操作指令,合理分配電能到反重力推進器、矢量噴口以及護盾生成器等係統。
當能量剩餘 15%時,會在士兵綁定的通訊手環顯示係統中發出警示信號,提醒尋找安全區域或準備更換備用能源。
當能源剩餘 10%時,可手動切換至備用生物晶核,備用晶核存儲在飛行翼背部的便攜艙內,更換過程約需 10 秒,保障在緊急情況下仍能維持一定飛行能力直至返迴基地或安全區域進行充能。
【尺寸大小】:
展開後翼展長 4 米,寬 2.5 米,整體呈流線型設計以減少空氣阻力。
飛行翼主體厚度約0.5米,內部合理布局動力係統、能源裝置與控製線路。
【顏色】:
外觀以深灰色為主色調,采用啞光塗層,減少陽光反射,增強隱蔽性。
飛行翼邊緣與動力部位裝飾有淺藍色能量紋路,在飛行或備戰時會微微亮起,顯示飛行翼的工作狀態與能量流動情況,便於士兵直觀判斷裝備情況,同時在低光照環境下也具有一定的辨識度。
【重量】:
淨重約450公斤,輕便的設計確保單兵能夠輕鬆背負並靈活操作。
載重約420公斤,可攜帶必要的個人武器裝備,如武器裝備、單兵口糧、急救藥品等,滿足單兵作戰的基本需求。同時在執行救援任務時,可以搭載一名被救人員。
【搭載武器】:
〖激光發射器〗:
安裝在機翼兩側,采用先進的氮化镓激光發射材料,發射出的激光束波長為 1.06 微米,具有極高的能量集中度。
在脈衝模式下,射速可達每秒 20 發,有效射程為 1500 米。可對追擊的敵人進行精準反擊,或者高效破壞地麵敵人的裝甲設備等。
其能量供應由飛行翼的強大能源係統分配,每次射擊耗能約 1 兆瓦,具備高效快速冷卻係統,在連續射擊10發後依然保持性能穩定。
〖高能粒子發射器〗:
位於飛行翼前端,發射的粒子束能量密度極高,可對目標進行精確打擊。
發射器內部采用先進的超導電磁加速技術,利用高效的超導電磁軌道將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
粒子束的能量密度可達每立方厘米 1000 焦耳,有效射程為 2000 米。
可對敵方的重型步兵機甲、能量護盾發生器等關鍵目標進行定點打擊,能在瞬間破壞敵方機甲的關鍵部位或者大幅削弱能量護盾的強度。
連續發射時間為 5 秒,每次發射耗能約 50 兆瓦,發射後需要 5 秒的充能冷卻時間才能進行下一次發射。
士兵們可以根據綁定飛行翼的多功能通訊手環來察看飛行翼的能源儲備,判斷戰場的形式用哪種武器進行攻擊。
〖微型飛彈〗:
共攜帶 8 枚,彈體采用新型碳納米管與鈦合金混合結構,在大幅減輕重量的同時顯著保證強度。
<“爆炎彈”(型號:c - yp)>
飛彈長度約 0.6 米,直徑 0.12 米,采用先進的紅外成像製導與衛星慣性複合製導相結合的方式,對熱源目標的追蹤精度在 0.5 米以內,最大射程為 5 千米。
戰鬥部裝有高能炸藥,爆炸威力相當於 8 公斤 tnt 當量,可對敵方的輕型裝甲車輛、小型據點等目標造成毀滅性打擊。
飛彈發射時由飛行翼的先進智能係統控製發射順序與間隔,確保發射的穩定性與準確性。每枚飛彈發射耗能約 0.2 兆瓦。
<破障飛彈(型號:c - pb)>:
長度約 0.6 米,直徑 0.12 米,采用激光製導與地形匹配複合製導方式,對預設障礙的打擊精度在 0.3 米以內,最大射程為 5 千米。
戰鬥部裝有強效破障炸藥,爆炸威力相當於 10 公斤 tnt 當量,可有效清除敵方設置的大型路障和堅固工事。
<電磁飛彈(型號:c - em)>:
長度約 0.6 米,直徑 0.12 米,運用電磁感應製導與衛星定位複合製導模式,對電磁目標的定位精度在 0.4 米以內,最大射程為 5 千米。
戰鬥部搭載超強電磁脈衝裝置,電磁脈衝強度足以癱瘓敵方的電子通訊設備和電力係統。
<燃燒飛彈(型號:c - br)>:
長度約 0.6 米,直徑 0.12 米,采用紅外追蹤製導與慣性導航複合製導手段,對熱源目標的追蹤精度在 0.45 米以內,最大射程為 5 千米。
戰鬥部裝載高熱燃燒劑,燃燒效能相當於 9 公斤 tnt 當量,能夠引發大麵積火災,對敵方的物資儲備和隱藏據點造成巨大破壞。
<子母飛彈(型號:c - zm)>:
長度約 0.6 米,直徑 0.12 米,借助智能圖像識別製導與慣性製導相結合的方法,對目標的識別精度在 0.35 米以內,最大射程為 5 千米。
戰鬥部包含眾多小型子彈藥,子彈藥數量多達 50 枚,散布範圍廣,可對大麵積的敵方有生力量進行有效殺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