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道家修煉3
輪迴遊戲:開局核平霓虹島國! 作者:南雲道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所以,隻有首先證得長生,才能充分保障個人的修煉,使人生更加圓滿。把有限的生命溶化到無盡的宇宙運化之中,去體會生命的常在,這就是道家所追求的“長生久視”最高境界。
男女平等,女丹為捷。
大道麵前,人人平等。中華道家認為不分男女,皆可修證道果,所謂“修仙不問男和女”,故無男尊女卑之別。
而且女子做功,一般來說快於男子。因為從命理而言,女子”性”(心宮)與“命”(丹田)的距離較近;從性理而言,“男動女靜”。故丹書雲:“男子修行十年可成,女子修行三年可成。”“男子伏氣三年,女子一年可伏。”
當然由於各人素質,井不準定十年或者三年。男子丹法和女子丹法,下手命功各不相同,故有差別。命功完成之後,即男子“降白虎”(閉陽關)、女子“斬赤龍(斷月經)功成,往上的功夫,俱皆相同。至於最終成就,則無高下之分。
長生住世,我命由我。
中華道家修煉認為,人之天年(正常壽命)為一百二十歲至一百八十歲,與現代科學觀點相符;六十歲的人在這裏不過是小孩子。認為通過修煉之道,每個人都可以盡其天年,活到一百多歲。而且如同薪盡添柴一樣,還可以運用修煉接命之術,把生命延續下去,長生住世,肉體成仙,做一個不受命運擺布的“活神仙”。等到在人間住膩了,然後可以到天上的仙境去,《莊子》雲:“千歲厭世,去而上仙。”
中華道家修今世的“活神仙”觀點,一是要人保持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好生、樂生、等生、貴生,對現實生活充滿信心;二是通過修煉,達到盡其天年,乃至長生久視,去而上仙,不受命運的擺布,這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道家元神論
神為人身“三寶”之一,雖曆代醫家皆有論述,但氣功古籍所載尤詳。丹道書中義將其分為先天與後天,先天之神又彌“元神”。元,有本無、根本、原始之義。元神是指與生俱來的稟受於先天的神氣,與出生後由外景事物為心所任而逐漸產生的後天識神、欲神有著本質的區別。正如張伯端所說:“失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無神者,乃先天以來\"點靈光也;欲神者,乃後人所染氣稟之性也”(《青華秘文》)。近人張錫純也說:“元神者,無思無慮,自然虛靈也;識神者,有思有慮,靈而不虛也”(《醫學衷中參西錄·人身神明詮》)。
神本原於先天父母之精。《靈樞·本神》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天年》又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髒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意即父母媾精結胎成形之後,神氣舍心才產生生命。此神為出生前尚未被後天所染之神,故當指元神而言。正如《性命圭旨全書》所說:“父母媾精之後,一點靈光……元從太虛中來者,我之元神也。”
元神所以在丹道書中論述較詳,乃因古代內丹家在煉養實踐中體驗總結而成。元神是先天之性,又稱“元性”、“真性”,因其不是思慮之神(即意念活動),故表現如嬰兒不識不知而又具備感覺、靈動的狀態。氣功態下,人處於恬淡虛無的境界,此時唿吸綿綿,若存若亡,無思無慮,飄飄欲仙,恍恍惚惚,這一狀態即乃元神所現。正如《黃庭外景經》石和陽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動不靜之中活活潑潑時是也。”《脈望》說:“內念不萌,外想不入,獨我自主,謂之元神。”〈武術匯宗》說:“此神亦謂之本性,亦謂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渾渾淪淪,無一毫念慮,無一毫覺知,則空洞之中,恍惚似見元神懸照於內,斯時殊覺五蘊皆空,四體皆假,而我有真我也。”其實,〈老子》所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能無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動狀態。
先天元神與後天識神、欲神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欲神者,氣質之性也;無神者,先天之性也”;“元性微而質性彰”(《青華秘文》)。人在少、長、壯、老的過程中,質性日彰,元性日微,結果欲神將掩蓋元神,此乃“氣質之性勝本元之性”;若雜念紛壇則元神即退,摒除雜念則元神即現,此乃“念止神即來,念動神即去”(《養真集》)一般人先天元神為後天識神所蔽,晝思夜夢如雲遮月,因而元神隱退,識神常日主事。若能靜定歸一、無思無念,識神自然隱退,元神真性顯現,此即佛、道兩家之所謂見性。神本由心,心無為則元神之性現,心有為則欲神之性現,故張伯端說:“蓋心者,君之位也,以無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元神之性耳;以有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欲念之性耳。行為者,日用之心;無為者,金丹之用心也”(《青華秘文〉)。
元神與元氣、元精的關係非常密切。“元神見而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矣”(《青華秘文〉)。內丹修煉尤重元神,故《金丹四百字序》說:“煉神者,煉元神,非心意思慮之神。”內丹本的主導思想既為“返本還元”,故要求以先天製後天,從有為返無為,逐步消除氣質之性。隻要“氣質盡而本無始見,本無見而後可以用事”;“以本元之性而用之,則氣力先天之氣也”;“先天之氣純熟,日用常行,無非本體矣,此得先天製後天無為之用也”(《青華秘文》)。從這一意義上講,氣功人靜的鍛煉過程,即為除欲神、煉元神的過程,這也是氣功效應的關鍵所在。
有人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元神,認為元神是人的一種無意識(潛意識)活動,但其並非是“未被意識到的意識”,而是與生俱來的帶有明顯自然屬性的“原生無意識”,與出於後天生活經驗的潛移默化逐步積累而成的無意識(如心理定勢之類)不同,是個體的一種強大而原始的內驅力源,每個人的生命活動都在不知不覺中為它所左右,其生理基礎是皮層下中樞,與真正的意識(識神)有著本質的區別。當練動者進入氣功態後,意識活動暫停,於是所有監視、壓抑原生無意識,使之不能活動的因素不再起作用,這種無意識就得以充分活動起來,它不僅能迅速激發體內之生理潛能,而且對人體的髒腑經絡、氣血陰陽等直接進行調節,使之“陰平陽秘”,從而使機體處於最佳功能態中,達到最佳練功效果。這便是元神論在氣功學中的重要價值所在。
男女平等,女丹為捷。
大道麵前,人人平等。中華道家認為不分男女,皆可修證道果,所謂“修仙不問男和女”,故無男尊女卑之別。
而且女子做功,一般來說快於男子。因為從命理而言,女子”性”(心宮)與“命”(丹田)的距離較近;從性理而言,“男動女靜”。故丹書雲:“男子修行十年可成,女子修行三年可成。”“男子伏氣三年,女子一年可伏。”
當然由於各人素質,井不準定十年或者三年。男子丹法和女子丹法,下手命功各不相同,故有差別。命功完成之後,即男子“降白虎”(閉陽關)、女子“斬赤龍(斷月經)功成,往上的功夫,俱皆相同。至於最終成就,則無高下之分。
長生住世,我命由我。
中華道家修煉認為,人之天年(正常壽命)為一百二十歲至一百八十歲,與現代科學觀點相符;六十歲的人在這裏不過是小孩子。認為通過修煉之道,每個人都可以盡其天年,活到一百多歲。而且如同薪盡添柴一樣,還可以運用修煉接命之術,把生命延續下去,長生住世,肉體成仙,做一個不受命運擺布的“活神仙”。等到在人間住膩了,然後可以到天上的仙境去,《莊子》雲:“千歲厭世,去而上仙。”
中華道家修今世的“活神仙”觀點,一是要人保持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好生、樂生、等生、貴生,對現實生活充滿信心;二是通過修煉,達到盡其天年,乃至長生久視,去而上仙,不受命運的擺布,這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道家元神論
神為人身“三寶”之一,雖曆代醫家皆有論述,但氣功古籍所載尤詳。丹道書中義將其分為先天與後天,先天之神又彌“元神”。元,有本無、根本、原始之義。元神是指與生俱來的稟受於先天的神氣,與出生後由外景事物為心所任而逐漸產生的後天識神、欲神有著本質的區別。正如張伯端所說:“失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無神者,乃先天以來\"點靈光也;欲神者,乃後人所染氣稟之性也”(《青華秘文》)。近人張錫純也說:“元神者,無思無慮,自然虛靈也;識神者,有思有慮,靈而不虛也”(《醫學衷中參西錄·人身神明詮》)。
神本原於先天父母之精。《靈樞·本神》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天年》又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髒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意即父母媾精結胎成形之後,神氣舍心才產生生命。此神為出生前尚未被後天所染之神,故當指元神而言。正如《性命圭旨全書》所說:“父母媾精之後,一點靈光……元從太虛中來者,我之元神也。”
元神所以在丹道書中論述較詳,乃因古代內丹家在煉養實踐中體驗總結而成。元神是先天之性,又稱“元性”、“真性”,因其不是思慮之神(即意念活動),故表現如嬰兒不識不知而又具備感覺、靈動的狀態。氣功態下,人處於恬淡虛無的境界,此時唿吸綿綿,若存若亡,無思無慮,飄飄欲仙,恍恍惚惚,這一狀態即乃元神所現。正如《黃庭外景經》石和陽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動不靜之中活活潑潑時是也。”《脈望》說:“內念不萌,外想不入,獨我自主,謂之元神。”〈武術匯宗》說:“此神亦謂之本性,亦謂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渾渾淪淪,無一毫念慮,無一毫覺知,則空洞之中,恍惚似見元神懸照於內,斯時殊覺五蘊皆空,四體皆假,而我有真我也。”其實,〈老子》所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能無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動狀態。
先天元神與後天識神、欲神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欲神者,氣質之性也;無神者,先天之性也”;“元性微而質性彰”(《青華秘文》)。人在少、長、壯、老的過程中,質性日彰,元性日微,結果欲神將掩蓋元神,此乃“氣質之性勝本元之性”;若雜念紛壇則元神即退,摒除雜念則元神即現,此乃“念止神即來,念動神即去”(《養真集》)一般人先天元神為後天識神所蔽,晝思夜夢如雲遮月,因而元神隱退,識神常日主事。若能靜定歸一、無思無念,識神自然隱退,元神真性顯現,此即佛、道兩家之所謂見性。神本由心,心無為則元神之性現,心有為則欲神之性現,故張伯端說:“蓋心者,君之位也,以無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元神之性耳;以有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欲念之性耳。行為者,日用之心;無為者,金丹之用心也”(《青華秘文〉)。
元神與元氣、元精的關係非常密切。“元神見而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矣”(《青華秘文〉)。內丹修煉尤重元神,故《金丹四百字序》說:“煉神者,煉元神,非心意思慮之神。”內丹本的主導思想既為“返本還元”,故要求以先天製後天,從有為返無為,逐步消除氣質之性。隻要“氣質盡而本無始見,本無見而後可以用事”;“以本元之性而用之,則氣力先天之氣也”;“先天之氣純熟,日用常行,無非本體矣,此得先天製後天無為之用也”(《青華秘文》)。從這一意義上講,氣功人靜的鍛煉過程,即為除欲神、煉元神的過程,這也是氣功效應的關鍵所在。
有人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元神,認為元神是人的一種無意識(潛意識)活動,但其並非是“未被意識到的意識”,而是與生俱來的帶有明顯自然屬性的“原生無意識”,與出於後天生活經驗的潛移默化逐步積累而成的無意識(如心理定勢之類)不同,是個體的一種強大而原始的內驅力源,每個人的生命活動都在不知不覺中為它所左右,其生理基礎是皮層下中樞,與真正的意識(識神)有著本質的區別。當練動者進入氣功態後,意識活動暫停,於是所有監視、壓抑原生無意識,使之不能活動的因素不再起作用,這種無意識就得以充分活動起來,它不僅能迅速激發體內之生理潛能,而且對人體的髒腑經絡、氣血陰陽等直接進行調節,使之“陰平陽秘”,從而使機體處於最佳功能態中,達到最佳練功效果。這便是元神論在氣功學中的重要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