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星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能夠自動轉向的四輪馬車雖然已經研製的差不多了,但負重卻還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為了滿足魏淵用四輪馬車拉火炮的構想,他必須再精益求精的做些改變才行。
身旁的幾名小助手早已經習慣了宋應星一早起就開始“叮叮當當”搞實驗的習慣,他們一邊搭著下手一邊長著哈哈。冬日裏誰都想在被窩裏多睡那麽哪怕一刻的時間。
這裏是魏淵專門為宋應星打造的科研場所,一座不大的院子內有三間算的上寬敞明亮的平房。這其中除了一間是宋應星用來居住的之外,其餘兩間內都堆滿了各式各樣的木質和鐵質結構,乍看上去倒是有些近代車間的感覺。
“咚咚咚!”
門口突然傳來了敲門聲,這麽一大早會是誰呢?宋應星不禁皺了皺眉頭,搞科研的就是如此,最討厭在深思熟慮之時被人打斷了思路。
一名小助手聽到有人敲門,忙跑出屋來打開了院門。開門的小助手先是一愣,隨後趕緊慌慌張張的說著:
“見、見過大人!”
隨後他有些不知所措的朝屋內喊道:
“師父!大人,大人來了!”
一聽是魏淵來了,盡管宋應星心裏不想中斷研究,但他還是接過了助手遞來的手巾擦幹淨了雙手起身迎了出去。來到門口宋應星先是一愣,在魏淵的身後他看到了個子高高的範尼。由於平日裏他與範尼經常會因此思維方式的差異而激烈的爭吵,因此範尼從來沒有踏足過他的這間小小作坊。
魏淵一見宋應星就趕忙說:
“先生,是我叫範尼來的。比起這個來,你先看看這把火槍。”
說著魏淵將一把做工精致的手槍交到了宋應星的手中,這把手槍正是當初南陽之亂時範尼用來保護魏府的利器。宋應星仔細的瞧看著這把做工精美的短小火槍,它是一把燧發手槍。
“這是我們尊貴的國王陛下威廉二世賜予我的手槍,射擊時,隻需要扣動扳機就可以形成擊發。怎麽樣?不錯吧。”
範尼的語氣中充滿了自豪與挑釁的意味在其中,他和宋應星就是如此。不見麵還好,隻要一見麵就一定要壓過對方一頭。
雖然範尼的話語中很是自豪,但如果單論火器理論的話。他可沒用自信與宋應星相比較。宋應星並沒有在意範尼的話,他轉過臉來看著魏淵問道:
“大人是想仿製這種火器嗎?”
“正是。”
“請恕在下直言,此槍恐難仿製。”
宋應星的話如同一盆涼水澆在了魏淵的心裏。看著一臉失望的魏淵宋應星繼續說:
“在下剛剛粗略一看,此槍的結構與咱們大明朝的鳥銃大不相同。說起來很是慚愧,其中道理隻怕在下也不甚明了。”
魏淵聽罷立刻轉憂為喜道:
“因此我才叫來了範尼啊!之前這火槍的原理我都詢問過他了,他很是清楚的。”
宋應星一聽這話臉色立刻變得難看了起來,他這人最受不了的就是被範尼這個紅毛鬼給比下去了。
“既然如此,那大人您交與他做便是了。”
一早起在修道院時魏淵就已經仔細分析過了宋應星的脾氣,一看這“怪博士”要翻臉,範尼急忙陪著笑說:
“宋大人,您可不能這麽說。我所在的國家隻是對這方麵的知識稍稍擅長了一些罷了,而我本人僅僅知道一個皮毛。因此我希望能配合宋大人您完成新火器的研究。”
宋應星的臉上稍稍緩和了一些,範尼趁熱打鐵道:
“您是我見過的最睿智的明朝學者,我相信如果是您的話一定能夠仿製出這類新式火槍的。”
以往與自己針尖對麥芒的範尼,這次竟然破天荒的恭維起了自己來。宋應星的心裏一下子很是受用。他捋著胡須故作思索了片刻後迴答說:
“既然如此,那老夫就試他一試,到時候還需要你範尼大教士多多幫襯才是。”
“當然,這是我的榮幸。”
看著自己手底下的這兩個如同孩子般鬥氣又和好的老小孩,魏淵真是又好氣又好笑。離開了宋應星的手工作坊之後,範尼眼見四下無人邁著大長腿兩步就追到了魏淵的身旁試探的說道:
“大人,我已經按照咱們的約定跟這個宋應星說好話了。之前您說的話可一定要算數啊!”
魏淵看著範尼一張西洋人的臉認真說著標準的中原話,真是說不出的好笑。
“放心吧我的範大人,一會兒我就命人給你送來一百匹布。保準夠你做教眾服裝的。”
範尼訕笑著連聲答謝著,等到魏淵走出幾步去之後他才猛地想起來喊道:
“大人,範不是我的姓氏,範尼是我的名,我的姓氏是弗裏德裏希。”
魏淵可不在乎這位小心眼的傳教士到底姓什麽,第一步解決了武器裝備問題,魏淵的下一步就是要為自己的軍隊找到一個可以用來武裝的靈魂了。
暫時沒有多少頭緒的魏淵緩步登上了並不算高大的武平衛城牆,正在站崗的士兵一看指揮使大人竟然獨自一人走了過來,緊張之餘各個站的筆管條直的行禮問候。魏淵很是隨意的擺了擺手,示意他們繼續站崗便可。
站在城牆之上的魏淵舉目遠眺,東方地平線上的太陽已經完全的上升至了地平線以上。看著徐徐的朝陽魏淵的腦海中突然有幾個字眼一閃而過,那些都是後世中盛行一時的各種主義,在這些主義盛行的年代,有一大批人被它所吸引,為它所指引,這些主義一度被人們認為是拯救世界真理一般的存在。
軍國主義?這個念頭剛剛冒出便被魏淵自己否定了,他輕輕搖了搖頭。雖然軍國主義能夠大幅的提高軍隊戰鬥力,然而它畢竟是一種黷武主義。在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的思想指引下,將窮兵黷武和侵略擴張作為立國之本,把國家與人們完全置於軍事控製之下,雖說在短期內可能取得一些列的戰爭勝利,但如此極端的一種思想必定會給華夏民族帶來長遠的災難。如果他魏淵真的打開了這個潘多拉的盒子,當有一天當他死去之後,恐怕這種思潮便會如洪水泛濫一般而不可收拾。中華民族的子孫已經飽受了太多的戰亂之苦,魏淵雖然希望自己能通過努力讓華夏民族變得強大而繁榮,但過多的戰火與死亡不是他想要看到的結果。
法西斯主義?民族主義?魏淵感覺自己的腦子都要想炸了,過去他總是認為學政治沒什麽用途,如今一看政治還是很用用處的。突然魏淵不知道哪來的一股勁頭,猛地朝著遠方的天空怒吼了起來。
“啊!!!!”
原本清早的武平城就很是安靜,魏淵這一嗓子龍吟虎嘯仿佛在整個武平衛中都能聽到一般,指揮使冷不丁來這麽一下子著實讓守城的士兵們嚇了一跳。
魏淵卻並沒有在乎手下這些兵卒們的想法,反正他是這裏最大的官。深吸了幾口清新空氣之後的魏淵一下子灑脫了許多,他不僅對自己杞人憂天的想法感到可笑了起來。
“你魏淵就是個小小的指揮使,想什麽呢!”
確實,對於未來他並沒有什麽長遠的打算。一直以來他都是走一步看一步,而更多的時候甚至連這一步都是被迫邁出來的。
如今不是想著那種主義好的時候,現在的問題是要想方設法的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唯有生存下去才能書寫屬於自己的曆史。
無論采取那種主義,隻要能讓武平衛的軍隊成為大明朝數一數二的王牌軍,打造出一支百勝之師才是他魏淵的目的所在。
魏淵越想越覺得心情舒暢了許多,看著東方天空下的朝陽散發著耀眼的光芒。他的眼神漸漸變得明亮了起來:
太陽東升西落自有規律,曆史的發展又何嚐沒有它的規律呢?即便沒有他魏淵的存在,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期該出現的東西還是會登上曆史的舞台,它會萌芽、會生長、會繁盛、亦會消亡。
自己不是創新者,隻是提前把一些本已存在的規律拿出來罷了。他所能做的也無非就是稍稍改變一下曆史這艘巨輪航行的軌道而已,百年之後的事又有誰能知曉呢?
雖說差之毫厘,可以謬之千裏。但大明這艘巨輪終究還是會在曆史的海洋規律中航行,而他魏淵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首先確保大明這艘巨輪不會在四年之後的那場風暴中沉沒。
揚起自己的大旗,好好在亂世中大展一番拳腳吧。一想到馬上要到來的天下紛爭,魏淵的心頭突然變得熱血澎湃起來,他的身體不知是由於興奮還是因為緊張而在微微的顫抖著。手扶著武平城粗糙的城垛,魏淵仰起了頭顱任憑寒風吹打著自己的臉龐。
“管他什麽主義,我就要拿來主義!好的東西我魏淵都要利用起來!”
走下城牆的魏淵已經沒有了剛剛的猶豫與消沉,他邁著大步直奔指揮使司衙門而去,在那裏他作為武平衛的最高軍事長官要開啟一場改革的風暴。
身旁的幾名小助手早已經習慣了宋應星一早起就開始“叮叮當當”搞實驗的習慣,他們一邊搭著下手一邊長著哈哈。冬日裏誰都想在被窩裏多睡那麽哪怕一刻的時間。
這裏是魏淵專門為宋應星打造的科研場所,一座不大的院子內有三間算的上寬敞明亮的平房。這其中除了一間是宋應星用來居住的之外,其餘兩間內都堆滿了各式各樣的木質和鐵質結構,乍看上去倒是有些近代車間的感覺。
“咚咚咚!”
門口突然傳來了敲門聲,這麽一大早會是誰呢?宋應星不禁皺了皺眉頭,搞科研的就是如此,最討厭在深思熟慮之時被人打斷了思路。
一名小助手聽到有人敲門,忙跑出屋來打開了院門。開門的小助手先是一愣,隨後趕緊慌慌張張的說著:
“見、見過大人!”
隨後他有些不知所措的朝屋內喊道:
“師父!大人,大人來了!”
一聽是魏淵來了,盡管宋應星心裏不想中斷研究,但他還是接過了助手遞來的手巾擦幹淨了雙手起身迎了出去。來到門口宋應星先是一愣,在魏淵的身後他看到了個子高高的範尼。由於平日裏他與範尼經常會因此思維方式的差異而激烈的爭吵,因此範尼從來沒有踏足過他的這間小小作坊。
魏淵一見宋應星就趕忙說:
“先生,是我叫範尼來的。比起這個來,你先看看這把火槍。”
說著魏淵將一把做工精致的手槍交到了宋應星的手中,這把手槍正是當初南陽之亂時範尼用來保護魏府的利器。宋應星仔細的瞧看著這把做工精美的短小火槍,它是一把燧發手槍。
“這是我們尊貴的國王陛下威廉二世賜予我的手槍,射擊時,隻需要扣動扳機就可以形成擊發。怎麽樣?不錯吧。”
範尼的語氣中充滿了自豪與挑釁的意味在其中,他和宋應星就是如此。不見麵還好,隻要一見麵就一定要壓過對方一頭。
雖然範尼的話語中很是自豪,但如果單論火器理論的話。他可沒用自信與宋應星相比較。宋應星並沒有在意範尼的話,他轉過臉來看著魏淵問道:
“大人是想仿製這種火器嗎?”
“正是。”
“請恕在下直言,此槍恐難仿製。”
宋應星的話如同一盆涼水澆在了魏淵的心裏。看著一臉失望的魏淵宋應星繼續說:
“在下剛剛粗略一看,此槍的結構與咱們大明朝的鳥銃大不相同。說起來很是慚愧,其中道理隻怕在下也不甚明了。”
魏淵聽罷立刻轉憂為喜道:
“因此我才叫來了範尼啊!之前這火槍的原理我都詢問過他了,他很是清楚的。”
宋應星一聽這話臉色立刻變得難看了起來,他這人最受不了的就是被範尼這個紅毛鬼給比下去了。
“既然如此,那大人您交與他做便是了。”
一早起在修道院時魏淵就已經仔細分析過了宋應星的脾氣,一看這“怪博士”要翻臉,範尼急忙陪著笑說:
“宋大人,您可不能這麽說。我所在的國家隻是對這方麵的知識稍稍擅長了一些罷了,而我本人僅僅知道一個皮毛。因此我希望能配合宋大人您完成新火器的研究。”
宋應星的臉上稍稍緩和了一些,範尼趁熱打鐵道:
“您是我見過的最睿智的明朝學者,我相信如果是您的話一定能夠仿製出這類新式火槍的。”
以往與自己針尖對麥芒的範尼,這次竟然破天荒的恭維起了自己來。宋應星的心裏一下子很是受用。他捋著胡須故作思索了片刻後迴答說:
“既然如此,那老夫就試他一試,到時候還需要你範尼大教士多多幫襯才是。”
“當然,這是我的榮幸。”
看著自己手底下的這兩個如同孩子般鬥氣又和好的老小孩,魏淵真是又好氣又好笑。離開了宋應星的手工作坊之後,範尼眼見四下無人邁著大長腿兩步就追到了魏淵的身旁試探的說道:
“大人,我已經按照咱們的約定跟這個宋應星說好話了。之前您說的話可一定要算數啊!”
魏淵看著範尼一張西洋人的臉認真說著標準的中原話,真是說不出的好笑。
“放心吧我的範大人,一會兒我就命人給你送來一百匹布。保準夠你做教眾服裝的。”
範尼訕笑著連聲答謝著,等到魏淵走出幾步去之後他才猛地想起來喊道:
“大人,範不是我的姓氏,範尼是我的名,我的姓氏是弗裏德裏希。”
魏淵可不在乎這位小心眼的傳教士到底姓什麽,第一步解決了武器裝備問題,魏淵的下一步就是要為自己的軍隊找到一個可以用來武裝的靈魂了。
暫時沒有多少頭緒的魏淵緩步登上了並不算高大的武平衛城牆,正在站崗的士兵一看指揮使大人竟然獨自一人走了過來,緊張之餘各個站的筆管條直的行禮問候。魏淵很是隨意的擺了擺手,示意他們繼續站崗便可。
站在城牆之上的魏淵舉目遠眺,東方地平線上的太陽已經完全的上升至了地平線以上。看著徐徐的朝陽魏淵的腦海中突然有幾個字眼一閃而過,那些都是後世中盛行一時的各種主義,在這些主義盛行的年代,有一大批人被它所吸引,為它所指引,這些主義一度被人們認為是拯救世界真理一般的存在。
軍國主義?這個念頭剛剛冒出便被魏淵自己否定了,他輕輕搖了搖頭。雖然軍國主義能夠大幅的提高軍隊戰鬥力,然而它畢竟是一種黷武主義。在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的思想指引下,將窮兵黷武和侵略擴張作為立國之本,把國家與人們完全置於軍事控製之下,雖說在短期內可能取得一些列的戰爭勝利,但如此極端的一種思想必定會給華夏民族帶來長遠的災難。如果他魏淵真的打開了這個潘多拉的盒子,當有一天當他死去之後,恐怕這種思潮便會如洪水泛濫一般而不可收拾。中華民族的子孫已經飽受了太多的戰亂之苦,魏淵雖然希望自己能通過努力讓華夏民族變得強大而繁榮,但過多的戰火與死亡不是他想要看到的結果。
法西斯主義?民族主義?魏淵感覺自己的腦子都要想炸了,過去他總是認為學政治沒什麽用途,如今一看政治還是很用用處的。突然魏淵不知道哪來的一股勁頭,猛地朝著遠方的天空怒吼了起來。
“啊!!!!”
原本清早的武平城就很是安靜,魏淵這一嗓子龍吟虎嘯仿佛在整個武平衛中都能聽到一般,指揮使冷不丁來這麽一下子著實讓守城的士兵們嚇了一跳。
魏淵卻並沒有在乎手下這些兵卒們的想法,反正他是這裏最大的官。深吸了幾口清新空氣之後的魏淵一下子灑脫了許多,他不僅對自己杞人憂天的想法感到可笑了起來。
“你魏淵就是個小小的指揮使,想什麽呢!”
確實,對於未來他並沒有什麽長遠的打算。一直以來他都是走一步看一步,而更多的時候甚至連這一步都是被迫邁出來的。
如今不是想著那種主義好的時候,現在的問題是要想方設法的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唯有生存下去才能書寫屬於自己的曆史。
無論采取那種主義,隻要能讓武平衛的軍隊成為大明朝數一數二的王牌軍,打造出一支百勝之師才是他魏淵的目的所在。
魏淵越想越覺得心情舒暢了許多,看著東方天空下的朝陽散發著耀眼的光芒。他的眼神漸漸變得明亮了起來:
太陽東升西落自有規律,曆史的發展又何嚐沒有它的規律呢?即便沒有他魏淵的存在,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期該出現的東西還是會登上曆史的舞台,它會萌芽、會生長、會繁盛、亦會消亡。
自己不是創新者,隻是提前把一些本已存在的規律拿出來罷了。他所能做的也無非就是稍稍改變一下曆史這艘巨輪航行的軌道而已,百年之後的事又有誰能知曉呢?
雖說差之毫厘,可以謬之千裏。但大明這艘巨輪終究還是會在曆史的海洋規律中航行,而他魏淵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首先確保大明這艘巨輪不會在四年之後的那場風暴中沉沒。
揚起自己的大旗,好好在亂世中大展一番拳腳吧。一想到馬上要到來的天下紛爭,魏淵的心頭突然變得熱血澎湃起來,他的身體不知是由於興奮還是因為緊張而在微微的顫抖著。手扶著武平城粗糙的城垛,魏淵仰起了頭顱任憑寒風吹打著自己的臉龐。
“管他什麽主義,我就要拿來主義!好的東西我魏淵都要利用起來!”
走下城牆的魏淵已經沒有了剛剛的猶豫與消沉,他邁著大步直奔指揮使司衙門而去,在那裏他作為武平衛的最高軍事長官要開啟一場改革的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