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嗣昌說罷便起身離開了議事大廳。滿堂的文武大員靜候他走出房門之後才魚貫跟出,魏淵知道雖然現在楊嗣昌對他很是器重。但自己畢竟資曆尚淺,因此就老老實實的走在了隊伍的最後麵。
正當魏淵無所事事的跟著隊伍緩慢前進之時,突然一個高大的身影出現在了他的麵前,壓低了聲音說道:
“魏兄弟,剛才多謝你在督師麵前替劉良佐求情了。”
魏淵抬眼瞧看,說話之人五十多歲的樣子,留著濃密的胡須,皮膚黝黑,一臉的滄桑,頭發已經顯得有些斑白了。但是凜凜身軀仍然透著十足的勁頭,一雙銳利的眼光中透著寒光,周身上下有一種不怒自威的大將氣勢。此人正是左良玉!
魏淵急忙拱手迴答說:
“見過左大將軍!剛剛魏淵也是就事論事,左將軍您不必如此客氣!”
左良玉聽罷露出一副爽朗的笑容,他用力的拍了拍魏淵的肩膀道:
“魏兄弟辦事豪爽,你這朋友我交定了!以後若是有用得著我左良玉的地方你盡管開口便是!”
“魏淵初來乍到,有將軍您這句話我心裏踏實多了。”
“哈哈哈!好,有時間咱們弟兄好好坐坐。”
說罷左良玉如剛剛匆匆來時一般又匆匆而去了。魏淵望著這位主動向自己伸出橄欖枝的一代梟雄離去的背影,心中盤算著如何規劃與他的關係才更為妥當。
過了一會,一陣陣驚歎之聲將魏淵從剛剛的思緒中拉了迴來。他抬眼看了看四周,原來眾人跟隨著楊嗣昌來到了襄陽城的軍需武庫。此時的庫房內糧食與武器裝備堆積如山,文武官員們紛紛驚歎楊嗣昌竟然能在短短數月的時間內籌集如此多的軍需物資,這些物資足夠襄陽城防守數年的了。驚歎之餘,眾人對剿滅流寇一事顯得更加自信滿滿了。楊嗣昌滿意的注視著眾人臉上洋溢的神色,這正是他此行帶文武官員來軍需武庫的目的,給士氣稍有恢複的官軍們再注入一針強心劑。
再次迴答議事大廳之時,酒宴已經準備妥當。鼓樂齊鳴,觥籌交錯之間楊嗣昌頻頻舉杯示意,在場眾人無不痛飲自己的杯中之酒以報督師的厚愛。
酒宴期間,楊嗣昌還專門向魏淵單獨敬了一杯酒,以慰勞他出謀劃策的功績。這一舉動頓時引來了滿堂之人的妒忌之情,他們紛紛朝魏淵投來了羨慕的眼光。魏淵則很是謙卑的飲盡了自己的杯中之酒,對於酒桌上的講究,後世的魏淵可並不比明朝的這些官吏們知道的少。他的恭順與禮數又在楊嗣昌那裏贏得了不少的好感。他在心裏不住的感歎道:
“魏淵年紀輕輕對軍事就有如此悟性,實在是難得的大才。更可貴之處在於,他能做到不持才傲物,麵對讚譽反而更加的謙卑。如今時事正是需要他這樣的少年英才啊!”
熱鬧的酒宴就在點到為止的氣氛中結束了,由於有楊嗣昌的在場。眾人在喝酒上都多加節製了一下,畢竟如今戰事在即,喝的伶仃大醉豈不是自找麻煩嗎?
酒宴之後楊嗣昌又對到場的眾位文武,或單獨或分批的進行了召見。
在召見的過程中,楊嗣昌有時對手下人下達具體的指示,而有時則隻是稍作簡單的詢問,進而勉勵幾句。他深知這些官場中人的心態:隻要被他這個督師召見,給點好顏色,再給幾句慰勉的話,這些人定然就會受寵若驚,願意出力做事的。
魏淵的召見被安排到了最後,而且是單獨召見,以示特別的重視。自從楊嗣昌入住襄陽以來,他麾下的眾將,合乎他心意的少之又少。能夠有些作為的更是微乎其微。魏淵的出現不禁讓楊嗣昌的眼前一亮,因此他對魏淵自然又多了幾分期望。
在書房接見魏淵時,楊嗣昌的態度特別親切,絲毫沒有了在眾人麵前的官威,就仿佛是一個長輩在和晚生閑聊家常一般毫無架子可言。此番交談楊嗣昌絲毫沒有提及戰略戰術上的問題,反倒是對魏淵及其先鋒營的衣食住行很是關切,並當場向身邊的參將下令要務必保障先鋒營的軍需補給,不得有絲毫的怠慢。
又閑談了一陣之後,魏淵很識趣的起身準備告辭。可沒想到楊嗣昌竟然也離開了座位一直將他送到了書房的門口,臨別之時楊嗣昌拍拍他的肩膀說道:
“魏將軍,本督望你能早日破賊建功,不辜朝廷厚望。待到將軍立功之日,本督定會保舉你拜將封侯的!。”
麵對楊嗣昌的許諾,魏淵趕忙躬身施禮說:“末將感謝大人栽培!”
拜別了楊嗣昌魏淵便帶領著警衛隊的隨從們策馬直奔先鋒營位於襄陽城內的營地而去了。對著襄陽這座陌生的繁華都市,他還有很多的未知與不確定。
此時的魏淵無暇顧及這花花綠綠的大千世界,因為他知道,自己馬上就要踏上西進剿寇的征程了。是建功立業還是一敗塗地,勝敗就在此一舉了。帶著對未來的期待與憂慮,魏淵一行人趁著夜色來到了燈火通明的先鋒營駐地。
在遠處望著自己親手打造的這支部隊高舉著火把在整齊的行進著,耳邊不是傳來戰馬的嘶鳴之聲。一股英雄氣漸漸的湧上了魏淵的心頭,他內心的憂慮在一點點的褪去,封候拜將的宏願如同被點燃的星火一般在熊熊的燃燒。
而此時在同一片星空下,遠在千裏之外的鄂、蜀交界地帶的也有一人正在仰望星空時燃氣了豪邁的激情。此人便是前不久在穀城新叛的“八大王”張獻忠。
張獻忠自從穀城再度反叛以來,處境可以說是相當的順利。七月下旬,他和曹操羅汝才於房縣會師,而後兩路軍隊橫掃鄂西,一路上攻城拔寨所向披靡。隨後更是在羅猴山伏擊了急於冒進的左良玉部,斬殺了明軍大將羅岱,幾乎生擒左良玉,並且全殲了明軍一萬多人。
也正是由於這場勝利,使得崇偵不得不下啟用楊嗣昌出京督師,而將熊文燦斬首示眾。然而就在楊嗣昌入住襄陽以來,張獻忠還是在湖北、四川的交界處打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勝仗。
張獻忠此人原本就自視甚高,起兵以來又連打勝仗,一路順境,他便不自覺的飄飄然起來了。驕傲的張獻忠開始有意識的去聚攏一批失意的舉人或是秀才來充當自己的智囊,在這些落魄文人的鼓動下張獻忠竟然開始做起了皇帝夢來。
此刻在星空下張獻忠心中熊熊燃燒的野心不是別的,正是稱孤道寡的帝王霸業。
他的義子,年輕的李定國矗立在他的身後顯得心事重重。猶豫了再三李定國還是開口道。
“爹爹,孩兒心裏有話想說。”
張獻忠並沒有迴頭,而是輕輕“嗯”了一聲權當是同意了。
李定國於是說道:
“爹爹,孩兒以為如今這些投到軍中的讀書人不可不防!”
聽到這話張獻忠來了興趣,他轉過臉來用奇怪的表情看著李定國問道:
“不對啊定國!你不是一直勸老子要重視文人嗎?如今老子把這些讀書人養起來,你怎麽又說這話了?”
李定國從張獻忠的話語中讀出了不悅,他急忙下跪答道:
“讀書人自然是有他們的用途,但是自從爹爹攻破房縣以來。投入我軍中的大多是些窮困潦倒而沒有出路的讀書人。他們這群人一旦背叛朝廷,無不希望能夠捧著爹爹您成就大事,自己好弄個開國功臣,封侯拜相,封妻蔭子,以圖名垂青史。因此在說話上就會極盡阿諛奉承之風,長此以往若是這些會動心眼又善拍馬屁的人總是圍在爹爹你的身邊,那爹爹豈不是要被他們蒙蔽了嗎?因此定國在此才鬥膽向爹爹您進言,還望爹爹能效仿唐太宗李世民從諫如流,杜絕諂媚。”
張獻忠陰沉著臉聽罷想了一會兒,忽然他拍著李定國的肩膀說:
“對!我兒說得對,對!老子差點就讓他們這群王八蛋的迷魂藥給灌糊塗啦!定國,你放心,老子一定找個機會整整那些溜須拍馬之人!”
當日晚飯後,張獻忠便將營中的讀書之人悉數召集了過來。他故作和善的說道:
“咱老子出穀城以後連打勝仗,你們各位都是讀書人,說說為啥老能贏呢?”
張獻忠話音剛落,便有人站出來迴答說:
“大帥之所以能連戰連捷嗎,那可不是因為官軍不堪一擊。而是大帥麾下將勇兵強,故能所向無敵。”
有一名秀才立刻結果話茬道:
“那是那是!單是大帥的名字就足以使那些官軍聞之破膽了!”
張獻忠不由得在心中罵道:“龜兒子,王八蛋,果然如我兒定國所言,這群讀書人真是拍馬屁的高手。”
張獻忠一隻手捋著略帶些黃色的大胡子,將雙眼眯成了一道縫兒,瞄著那些爭相說著恭維話的人們,微微一笑,默不作聲。
等在場的讀書人說了一大堆的奉承話之後,他才慢慢地睜開眼睛說:
“打勝仗,不光得靠將士們拚命,也靠神仙啊!不得神助,縱然咱有天大的本領也不行。”
聽了這話,立刻有人站出來趕快說道:
“對!對!大帥說得極是。大帥起義,應天順人,就連老天爺也要幫上大帥一把的。”
另一個人搶著說:“是啊是啊!玉皇大帝他老人家姓張,大帥也姓張,想必定大帥定是有玉皇大帝相佑啊!”
還沒等這人把話說完,又一個人發出了一聲驚唿。
“哎呀!那玉帝是天上的皇帝,若是得了他老人家的護佑,豈不是說大帥當為地上之君王嗎?”
“定是!定是啊!”
在場之人紛紛附和這一說法,一個個爭著向張獻忠表明心跡,勸說張獻忠早登帝位。
然而就在這滿屋的阿諛奉承之聲中,張獻忠已經漸漸的將臉沉了下來,一場暴風雨正在悄無聲息的臨近著。
正當魏淵無所事事的跟著隊伍緩慢前進之時,突然一個高大的身影出現在了他的麵前,壓低了聲音說道:
“魏兄弟,剛才多謝你在督師麵前替劉良佐求情了。”
魏淵抬眼瞧看,說話之人五十多歲的樣子,留著濃密的胡須,皮膚黝黑,一臉的滄桑,頭發已經顯得有些斑白了。但是凜凜身軀仍然透著十足的勁頭,一雙銳利的眼光中透著寒光,周身上下有一種不怒自威的大將氣勢。此人正是左良玉!
魏淵急忙拱手迴答說:
“見過左大將軍!剛剛魏淵也是就事論事,左將軍您不必如此客氣!”
左良玉聽罷露出一副爽朗的笑容,他用力的拍了拍魏淵的肩膀道:
“魏兄弟辦事豪爽,你這朋友我交定了!以後若是有用得著我左良玉的地方你盡管開口便是!”
“魏淵初來乍到,有將軍您這句話我心裏踏實多了。”
“哈哈哈!好,有時間咱們弟兄好好坐坐。”
說罷左良玉如剛剛匆匆來時一般又匆匆而去了。魏淵望著這位主動向自己伸出橄欖枝的一代梟雄離去的背影,心中盤算著如何規劃與他的關係才更為妥當。
過了一會,一陣陣驚歎之聲將魏淵從剛剛的思緒中拉了迴來。他抬眼看了看四周,原來眾人跟隨著楊嗣昌來到了襄陽城的軍需武庫。此時的庫房內糧食與武器裝備堆積如山,文武官員們紛紛驚歎楊嗣昌竟然能在短短數月的時間內籌集如此多的軍需物資,這些物資足夠襄陽城防守數年的了。驚歎之餘,眾人對剿滅流寇一事顯得更加自信滿滿了。楊嗣昌滿意的注視著眾人臉上洋溢的神色,這正是他此行帶文武官員來軍需武庫的目的,給士氣稍有恢複的官軍們再注入一針強心劑。
再次迴答議事大廳之時,酒宴已經準備妥當。鼓樂齊鳴,觥籌交錯之間楊嗣昌頻頻舉杯示意,在場眾人無不痛飲自己的杯中之酒以報督師的厚愛。
酒宴期間,楊嗣昌還專門向魏淵單獨敬了一杯酒,以慰勞他出謀劃策的功績。這一舉動頓時引來了滿堂之人的妒忌之情,他們紛紛朝魏淵投來了羨慕的眼光。魏淵則很是謙卑的飲盡了自己的杯中之酒,對於酒桌上的講究,後世的魏淵可並不比明朝的這些官吏們知道的少。他的恭順與禮數又在楊嗣昌那裏贏得了不少的好感。他在心裏不住的感歎道:
“魏淵年紀輕輕對軍事就有如此悟性,實在是難得的大才。更可貴之處在於,他能做到不持才傲物,麵對讚譽反而更加的謙卑。如今時事正是需要他這樣的少年英才啊!”
熱鬧的酒宴就在點到為止的氣氛中結束了,由於有楊嗣昌的在場。眾人在喝酒上都多加節製了一下,畢竟如今戰事在即,喝的伶仃大醉豈不是自找麻煩嗎?
酒宴之後楊嗣昌又對到場的眾位文武,或單獨或分批的進行了召見。
在召見的過程中,楊嗣昌有時對手下人下達具體的指示,而有時則隻是稍作簡單的詢問,進而勉勵幾句。他深知這些官場中人的心態:隻要被他這個督師召見,給點好顏色,再給幾句慰勉的話,這些人定然就會受寵若驚,願意出力做事的。
魏淵的召見被安排到了最後,而且是單獨召見,以示特別的重視。自從楊嗣昌入住襄陽以來,他麾下的眾將,合乎他心意的少之又少。能夠有些作為的更是微乎其微。魏淵的出現不禁讓楊嗣昌的眼前一亮,因此他對魏淵自然又多了幾分期望。
在書房接見魏淵時,楊嗣昌的態度特別親切,絲毫沒有了在眾人麵前的官威,就仿佛是一個長輩在和晚生閑聊家常一般毫無架子可言。此番交談楊嗣昌絲毫沒有提及戰略戰術上的問題,反倒是對魏淵及其先鋒營的衣食住行很是關切,並當場向身邊的參將下令要務必保障先鋒營的軍需補給,不得有絲毫的怠慢。
又閑談了一陣之後,魏淵很識趣的起身準備告辭。可沒想到楊嗣昌竟然也離開了座位一直將他送到了書房的門口,臨別之時楊嗣昌拍拍他的肩膀說道:
“魏將軍,本督望你能早日破賊建功,不辜朝廷厚望。待到將軍立功之日,本督定會保舉你拜將封侯的!。”
麵對楊嗣昌的許諾,魏淵趕忙躬身施禮說:“末將感謝大人栽培!”
拜別了楊嗣昌魏淵便帶領著警衛隊的隨從們策馬直奔先鋒營位於襄陽城內的營地而去了。對著襄陽這座陌生的繁華都市,他還有很多的未知與不確定。
此時的魏淵無暇顧及這花花綠綠的大千世界,因為他知道,自己馬上就要踏上西進剿寇的征程了。是建功立業還是一敗塗地,勝敗就在此一舉了。帶著對未來的期待與憂慮,魏淵一行人趁著夜色來到了燈火通明的先鋒營駐地。
在遠處望著自己親手打造的這支部隊高舉著火把在整齊的行進著,耳邊不是傳來戰馬的嘶鳴之聲。一股英雄氣漸漸的湧上了魏淵的心頭,他內心的憂慮在一點點的褪去,封候拜將的宏願如同被點燃的星火一般在熊熊的燃燒。
而此時在同一片星空下,遠在千裏之外的鄂、蜀交界地帶的也有一人正在仰望星空時燃氣了豪邁的激情。此人便是前不久在穀城新叛的“八大王”張獻忠。
張獻忠自從穀城再度反叛以來,處境可以說是相當的順利。七月下旬,他和曹操羅汝才於房縣會師,而後兩路軍隊橫掃鄂西,一路上攻城拔寨所向披靡。隨後更是在羅猴山伏擊了急於冒進的左良玉部,斬殺了明軍大將羅岱,幾乎生擒左良玉,並且全殲了明軍一萬多人。
也正是由於這場勝利,使得崇偵不得不下啟用楊嗣昌出京督師,而將熊文燦斬首示眾。然而就在楊嗣昌入住襄陽以來,張獻忠還是在湖北、四川的交界處打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勝仗。
張獻忠此人原本就自視甚高,起兵以來又連打勝仗,一路順境,他便不自覺的飄飄然起來了。驕傲的張獻忠開始有意識的去聚攏一批失意的舉人或是秀才來充當自己的智囊,在這些落魄文人的鼓動下張獻忠竟然開始做起了皇帝夢來。
此刻在星空下張獻忠心中熊熊燃燒的野心不是別的,正是稱孤道寡的帝王霸業。
他的義子,年輕的李定國矗立在他的身後顯得心事重重。猶豫了再三李定國還是開口道。
“爹爹,孩兒心裏有話想說。”
張獻忠並沒有迴頭,而是輕輕“嗯”了一聲權當是同意了。
李定國於是說道:
“爹爹,孩兒以為如今這些投到軍中的讀書人不可不防!”
聽到這話張獻忠來了興趣,他轉過臉來用奇怪的表情看著李定國問道:
“不對啊定國!你不是一直勸老子要重視文人嗎?如今老子把這些讀書人養起來,你怎麽又說這話了?”
李定國從張獻忠的話語中讀出了不悅,他急忙下跪答道:
“讀書人自然是有他們的用途,但是自從爹爹攻破房縣以來。投入我軍中的大多是些窮困潦倒而沒有出路的讀書人。他們這群人一旦背叛朝廷,無不希望能夠捧著爹爹您成就大事,自己好弄個開國功臣,封侯拜相,封妻蔭子,以圖名垂青史。因此在說話上就會極盡阿諛奉承之風,長此以往若是這些會動心眼又善拍馬屁的人總是圍在爹爹你的身邊,那爹爹豈不是要被他們蒙蔽了嗎?因此定國在此才鬥膽向爹爹您進言,還望爹爹能效仿唐太宗李世民從諫如流,杜絕諂媚。”
張獻忠陰沉著臉聽罷想了一會兒,忽然他拍著李定國的肩膀說:
“對!我兒說得對,對!老子差點就讓他們這群王八蛋的迷魂藥給灌糊塗啦!定國,你放心,老子一定找個機會整整那些溜須拍馬之人!”
當日晚飯後,張獻忠便將營中的讀書之人悉數召集了過來。他故作和善的說道:
“咱老子出穀城以後連打勝仗,你們各位都是讀書人,說說為啥老能贏呢?”
張獻忠話音剛落,便有人站出來迴答說:
“大帥之所以能連戰連捷嗎,那可不是因為官軍不堪一擊。而是大帥麾下將勇兵強,故能所向無敵。”
有一名秀才立刻結果話茬道:
“那是那是!單是大帥的名字就足以使那些官軍聞之破膽了!”
張獻忠不由得在心中罵道:“龜兒子,王八蛋,果然如我兒定國所言,這群讀書人真是拍馬屁的高手。”
張獻忠一隻手捋著略帶些黃色的大胡子,將雙眼眯成了一道縫兒,瞄著那些爭相說著恭維話的人們,微微一笑,默不作聲。
等在場的讀書人說了一大堆的奉承話之後,他才慢慢地睜開眼睛說:
“打勝仗,不光得靠將士們拚命,也靠神仙啊!不得神助,縱然咱有天大的本領也不行。”
聽了這話,立刻有人站出來趕快說道:
“對!對!大帥說得極是。大帥起義,應天順人,就連老天爺也要幫上大帥一把的。”
另一個人搶著說:“是啊是啊!玉皇大帝他老人家姓張,大帥也姓張,想必定大帥定是有玉皇大帝相佑啊!”
還沒等這人把話說完,又一個人發出了一聲驚唿。
“哎呀!那玉帝是天上的皇帝,若是得了他老人家的護佑,豈不是說大帥當為地上之君王嗎?”
“定是!定是啊!”
在場之人紛紛附和這一說法,一個個爭著向張獻忠表明心跡,勸說張獻忠早登帝位。
然而就在這滿屋的阿諛奉承之聲中,張獻忠已經漸漸的將臉沉了下來,一場暴風雨正在悄無聲息的臨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