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輔薛國觀的話若是單獨與崇禎密談之時說出當然是毫無問題的。但今日平台議政,內閣、六部、監軍甚至連廠衛的人都在。當著這麽多人的麵讓薛國觀去說先收哪位皇親國戚的助餉很明顯是一件傷人的勾當。然而傷人不傷人這種事情皇帝是不會去考慮的,尤其是對崇禎這樣的一位理想主義者而言,他在乎的隻有能否中興大明。
楊嗣昌的建議無疑於是將薛國觀推到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地步。薛國觀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開口了。果然崇禎皇帝在等了一段時間後不耐煩的催促道:
“先向誰家征收為宜薛愛卿你倒是說啊?”
“這...這”
薛國觀的聲音極低,好像在喉嚨裏麵生生擠出來的一般。
“什麽?什麽這,這?”
“這,這...”
脾氣急躁的崇禎不由得勃然大怒起來,他將禦案一拍,厲聲斥責說:“爾係股肱大臣,遇事如此瞻前顧後,一味敷衍,毫無建白,殊負朕倚界之重!大臣似此屍位素餐,政事安得不壞!朕本應爾嚴厲懲處之,姑念爾一把年歲且平日尚無大過,止予削職處分,永不錄用。……下去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崇禎因為之前助餉之事大丟顏麵。就已經對薛國觀多有怨言了,今日平台議政又見他國難當頭隻知自保不思為國盡忠更是氣憤難當,因而才一怒之下將他罷黜。
薛國觀聽完崇禎的訓斥嚇得渾身戰栗不敢多說一句話,趕快的叩頭謝恩,踉蹌退下了平台。
平台上的氣氛因罷免薛國觀而變得一時緊張起來,眾人紛紛思量著如何應對盛怒的皇帝。崇禎將臉轉向了楊嗣昌問道:
“楊閣老身為樞輔,朕想聽聽你的意見。”
楊嗣昌早就思量好了對策,見皇帝垂問便從容的答道:
“迴稟聖上!臣以為當前形勢亂民實屬大患,女真邊患次之。而應對當前的中原亂民應當采取四正六隅、十麵張網的策略來進行鎮壓。即以陝西、河南、湖廣、江北為四正,由四省巡撫負責剿賊,而以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為六隅,六省巡撫主防而協剿。由臣督師居中專征討流賊,這樣定然可以讓李自成、張獻忠之流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一舉掃除流寇之患。”
說著楊嗣昌很是自信的用雙手做了一個圓圈漸漸縮小的姿勢,突然間雙拳一個緊握結束了陳述。崇禎皇帝被楊嗣昌這一席話直說得兩眼放光,心花怒放,仿佛中原匪患的覆滅就在眼前一般。他急忙說道:
“來啊!看座!那就有勞先生您督師中原了!”
“楊嗣昌自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負皇上聖恩!”
此時跪在地上許久的眾人這才一一起身落座。在眾人謝恩之後崇禎繼續問道:
“那依先生之言,若正在全力征伐流賊之時遼東皇太極乘虛而入又當如何是好。”
楊嗣昌正了正衣襟正要起身迴話,崇禎忙說:
“先生坐著迴答便是。”
“微臣謝主隆恩,以臣之見。當前遼東局勢動蕩,首先要有一員朝廷的肱骨之臣坐鎮方可力保軍心不亂。”
“那依先生看,何人可擔此重任呢?”
“此人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真是洪承疇洪大人。”
“哦?洪承疇你可願前往遼東穩定時局啊?”
聽到自己的姓名被提及,洪承疇的心裏一驚。之前他卻是與楊嗣昌提過希望能夠於陣前殺敵已報皇恩,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這北京城中官員之間勾心鬥角讓人不勝心煩,皇帝又生性多疑難以伺候。他早就想離開這是非之地了。見皇帝問到自己的意思,洪承疇急忙跪倒施禮道:
“微臣身為兵部尚書總督薊、遼軍務,前往遼東穩定軍心實屬臣下本分。微臣願意前往遼東為聖上分憂,替我大明守土保疆!”
崇禎滿意的點了點頭,他最喜歡的就是關鍵時刻能夠頂上去的大臣。“不錯,洪承疇是個可用之才。”他在心裏默默的說道。
楊嗣昌見洪承疇接了差事便繼續說:
“剛剛薛首輔的話有一點是對的,我大明西起甘肅鎮、冬至遼東鎮戍邊九鎮在加上天啟年間開始興建的關寧防線,整個北方足足三十餘萬兵勇。單單依靠朝廷每年稅收是難以支撐的,在加上如今中原五省天災人禍不斷,軍餉更是難以供給。沒有軍餉,這些士兵就不再是我大明朝的衛士,而是隨時都可能反咬我大明一口的餓狼啊!因此,北境戍邊軍士的軍餉問題必須得到解決才行。”
又是軍餉,沒沒聽到這個詞崇禎就直覺得頭都大了。他伸手點了點一旁的戶部尚書李待問。
抱有一線期待的問道:
“戶部還有多少銀子?”
李待問是萬曆三十二年的進士,為人忠孝寬厚,行為做事小心謹慎。是個合格的戶部尚書。聽到皇上的詢問。李待問急忙躬身施禮迴答說:
“迴稟陛下,如今以至歲中。國庫內還有三十八萬八千五百六十兩。”
“什麽!這麽少!”
“陛下息怒!是臣理財無方,還望陛下贖罪!”
崇禎看著一臉忠厚的李待問無奈的擺了擺手歎口氣說道:
“不是你理財無方啊!是朕這個皇帝沒有當好啊!”
聽到崇禎如此說,在場的眾人紛紛跪倒在地齊聲說:
“臣等不能為聖上分憂,有負皇恩,罪該萬死!”
“哎!都起來吧!朕知道你們也不容易。先生你繼續講。”
楊嗣昌重新迴到座位上整理了一下思路,接下來他要提出的意見可能會招致皇上的猜忌。由不得他不小心應對。
“針對於軍費不足的問題,微臣有一項提議不知當不當講。”
“先生盡管之言,朕赦你無罪。”
“那微臣就鬥膽開口了,微臣以為當今時局唯有在地方上興團練才可在根本上解決軍費不足的問題。”
說完後楊嗣昌小心翼翼的偷瞄了一眼崇禎並沒有再繼續說下去。興團練就等於是朝廷默認地方上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麵對猜忌心甚重的崇禎皇帝提出這一建議無疑是承受了巨大的風險。聽完楊嗣昌的建議後崇禎黑著臉半天都沒有表態,在一旁的洪承疇此時進言道:
“微臣也以為楊閣老所言極是!興團練可使得地方上在對抗流寇方麵至少可以做到自保,如此的話官軍在剿賊的過程當中就可以全力以赴不必分兵把守了。再者團練軍費自理,可以有效的緩解軍餉的壓力,這樣朝廷也可以把有限的銀子用到刀刃之上。”
崇禎不是不知道團練的好處,但福禍相依。團練所帶來的弊端他也是一清二楚的,地方團練財政人事全部自主,如此一來中央的號令對他們的約束能力就十分有限了。久而久之就很可能出現地方軍閥割據的局麵,這對於崇禎這個夢想中興大明的帝王來說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楊嗣昌看出了崇禎的顧慮,崇禎搖擺不定的態度讓他看到了希望。楊嗣昌說道:
“團練事關重大,斷不可落入宵小之輩手中。微臣以為,團練內應設總兵一職由朝廷六品以上官員擔任。如此的話可保中央的命令可以被暢通無阻的執行下去。”
這句話戳中了崇禎的要害,隻要團練能聽命於他這個皇帝。既省錢又好用何樂而不為呢?但畢竟是關乎政權穩定的大事,萬不可草草行事。而且他也不允許自己這個皇帝如此對手下的臣工們言聽計從。凡是都要加上他自己獨特的印記,這就是崇禎的帝王之道。拿定主意後他語氣沉穩的說:
“先生所奏興團練一事朕覺的倒是可行,但尚有三點不足需要改進。首先應先在邊患最重的遼東和流寇鬧得最兇的河南兩處先行試用,效果顯著的話再推廣至全國範圍。其次,河南的團練直接由督師楊嗣昌負責,遼東的團練由洪承疇負責。總兵一職必須上奏兵部審核後確定,總兵以下職務可以自行任命。最後,各支團練隊伍的人數不得超過一萬人。卿等以為如何啊?”
“皇上聖斷!”
崇禎滿意的看著眼前的楊嗣昌,曆經十餘年。袁崇煥被淩遲處死、盧象升兵敗巨鹿身亡、熊文燦被鋪下獄,唯有眼前的楊嗣昌才是他的肱骨之臣!
此時高起潛突然跪倒在崇禎的麵前進言道:
“奴婢保舉一人可為遼東團練總兵,此人能征善戰且忠心不二。”
寧遠總兵、副總兵相繼陣亡之後崇禎現在急需在遼東培養出新的優秀軍事人才,聽了高起潛的話他感興趣的問道:
“還有這等人物,說說是誰?”
“就是剛剛皇爺您說的那封奏疏的作者,寧遠前鋒右營副將吳三桂。”
“吳三桂?”
崇禎默默的重複了一下這個名字,他向洪承疇詢問:
“洪承疇,你是總督薊、遼軍務。吳三桂這個人如何啊?”
洪承疇自然知道此時高起潛提出吳三桂的原因,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在京城裏花了大把的銀子來疏通渠道,為的就是將自己的兒子吳三桂再往上推一把。自己這個薊、遼總督也沒少拿人家的好處。洪承疇迴到道:
“迴稟陛下,吳三桂出自遼西將門望族。自幼習武,善於騎射。他是本朝初年的武舉人出身,以父蔭為都督指揮。十七歲從軍,十年以來屢立戰功,確實是個將才。”
洪承疇之所以要替吳三桂說話,並不是因為收了吳襄的銀子。而是他確實覺得像吳三桂這種年輕有能力的軍官正是現如今大明朝所急需的。
“好!那就提拔吳三桂為寧遠團練總兵,全權代理寧遠城的軍務。”
紫禁城平台之上的議政接過很快的便成了大明帝國的一道道政令傳遞四方。
天剛蒙蒙亮,五十一歲的楊嗣昌來到了金碧輝煌的左順門前準備與皇帝辭行前往中原督師。按照大明慣崇禎皇帝並沒有露麵,隻有幾個太監分兩行站立殿前。楊嗣昌在漢白玉雕龍台階下恭敬地跪下去,向著莊嚴而空虛的禦座叩首高唿:“臣楊嗣昌向皇上叩辭,願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看起來這句話隻是一般的朝廷儀節,不知為何楊嗣昌說出口時,他的心裏卻充滿痛楚和激情,聲音微顫,幾乎忍不住流出眼淚,多年的等待終於可以一展拳腳親自剿滅亂民了。一位太監走到台階下,口傳聖旨賜給他一把尚方劍。楊嗣昌雙手接過尚方劍,叩頭謝恩。起身後的楊嗣昌望著紫禁城灰蒙蒙的天空突然有了一個不好的預感:此番辭別,怕是以後都再也見不到皇上了。但馬上的他搖了搖頭打消了這個晦氣想法,走出了雄偉但卻有些陰鬱的紫禁城。
遼東重鎮寧遠
麵對著如同黑雲壓城一般的清兵,鎮守在城樓上的吳三桂正在率領手下的私兵以及彪悍的關寧軍奮勇的廝殺著。他的周身上下沾滿了鮮血,鼻梁上的那一道疤痕在已經無法辨識了。這一年他二十七歲,終於如願成為了總兵一級的地方軍政大員,光耀了門廳。
而千裏之外的南陽城中,陽光透過窗子灑在了一件溫馨的小院之內,整潔的青石板、搖曳的老槐樹。十八歲的魏淵摟著自己的嬌妻還不肯起床。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命運即將隨著京城傳來的詔書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此時另一位美如冠玉的白衣少年剛剛走出南陽城中最好的妓院金鳳閣,二十歲的楊穀已經不記得自己是多少次如此用酒色來麻醉自己了。他將每一個與自己行魚水之歡的青樓女子都當成了徐祉妍,但在激情之後他又會將睡在身旁的美人轟出門去。有時候他在夢中也會迴到那金戈鐵馬吹角連營的崢嶸歲月,看到一個熟悉的男子立於軍帳之中談笑風聲,雖然楊穀如何努力都看不清那人的麵孔,但他知道那人就是盧象升。
崇禎十二年仲夏,古城南陽安詳依舊...
楊嗣昌的建議無疑於是將薛國觀推到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地步。薛國觀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開口了。果然崇禎皇帝在等了一段時間後不耐煩的催促道:
“先向誰家征收為宜薛愛卿你倒是說啊?”
“這...這”
薛國觀的聲音極低,好像在喉嚨裏麵生生擠出來的一般。
“什麽?什麽這,這?”
“這,這...”
脾氣急躁的崇禎不由得勃然大怒起來,他將禦案一拍,厲聲斥責說:“爾係股肱大臣,遇事如此瞻前顧後,一味敷衍,毫無建白,殊負朕倚界之重!大臣似此屍位素餐,政事安得不壞!朕本應爾嚴厲懲處之,姑念爾一把年歲且平日尚無大過,止予削職處分,永不錄用。……下去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崇禎因為之前助餉之事大丟顏麵。就已經對薛國觀多有怨言了,今日平台議政又見他國難當頭隻知自保不思為國盡忠更是氣憤難當,因而才一怒之下將他罷黜。
薛國觀聽完崇禎的訓斥嚇得渾身戰栗不敢多說一句話,趕快的叩頭謝恩,踉蹌退下了平台。
平台上的氣氛因罷免薛國觀而變得一時緊張起來,眾人紛紛思量著如何應對盛怒的皇帝。崇禎將臉轉向了楊嗣昌問道:
“楊閣老身為樞輔,朕想聽聽你的意見。”
楊嗣昌早就思量好了對策,見皇帝垂問便從容的答道:
“迴稟聖上!臣以為當前形勢亂民實屬大患,女真邊患次之。而應對當前的中原亂民應當采取四正六隅、十麵張網的策略來進行鎮壓。即以陝西、河南、湖廣、江北為四正,由四省巡撫負責剿賊,而以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為六隅,六省巡撫主防而協剿。由臣督師居中專征討流賊,這樣定然可以讓李自成、張獻忠之流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一舉掃除流寇之患。”
說著楊嗣昌很是自信的用雙手做了一個圓圈漸漸縮小的姿勢,突然間雙拳一個緊握結束了陳述。崇禎皇帝被楊嗣昌這一席話直說得兩眼放光,心花怒放,仿佛中原匪患的覆滅就在眼前一般。他急忙說道:
“來啊!看座!那就有勞先生您督師中原了!”
“楊嗣昌自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負皇上聖恩!”
此時跪在地上許久的眾人這才一一起身落座。在眾人謝恩之後崇禎繼續問道:
“那依先生之言,若正在全力征伐流賊之時遼東皇太極乘虛而入又當如何是好。”
楊嗣昌正了正衣襟正要起身迴話,崇禎忙說:
“先生坐著迴答便是。”
“微臣謝主隆恩,以臣之見。當前遼東局勢動蕩,首先要有一員朝廷的肱骨之臣坐鎮方可力保軍心不亂。”
“那依先生看,何人可擔此重任呢?”
“此人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真是洪承疇洪大人。”
“哦?洪承疇你可願前往遼東穩定時局啊?”
聽到自己的姓名被提及,洪承疇的心裏一驚。之前他卻是與楊嗣昌提過希望能夠於陣前殺敵已報皇恩,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這北京城中官員之間勾心鬥角讓人不勝心煩,皇帝又生性多疑難以伺候。他早就想離開這是非之地了。見皇帝問到自己的意思,洪承疇急忙跪倒施禮道:
“微臣身為兵部尚書總督薊、遼軍務,前往遼東穩定軍心實屬臣下本分。微臣願意前往遼東為聖上分憂,替我大明守土保疆!”
崇禎滿意的點了點頭,他最喜歡的就是關鍵時刻能夠頂上去的大臣。“不錯,洪承疇是個可用之才。”他在心裏默默的說道。
楊嗣昌見洪承疇接了差事便繼續說:
“剛剛薛首輔的話有一點是對的,我大明西起甘肅鎮、冬至遼東鎮戍邊九鎮在加上天啟年間開始興建的關寧防線,整個北方足足三十餘萬兵勇。單單依靠朝廷每年稅收是難以支撐的,在加上如今中原五省天災人禍不斷,軍餉更是難以供給。沒有軍餉,這些士兵就不再是我大明朝的衛士,而是隨時都可能反咬我大明一口的餓狼啊!因此,北境戍邊軍士的軍餉問題必須得到解決才行。”
又是軍餉,沒沒聽到這個詞崇禎就直覺得頭都大了。他伸手點了點一旁的戶部尚書李待問。
抱有一線期待的問道:
“戶部還有多少銀子?”
李待問是萬曆三十二年的進士,為人忠孝寬厚,行為做事小心謹慎。是個合格的戶部尚書。聽到皇上的詢問。李待問急忙躬身施禮迴答說:
“迴稟陛下,如今以至歲中。國庫內還有三十八萬八千五百六十兩。”
“什麽!這麽少!”
“陛下息怒!是臣理財無方,還望陛下贖罪!”
崇禎看著一臉忠厚的李待問無奈的擺了擺手歎口氣說道:
“不是你理財無方啊!是朕這個皇帝沒有當好啊!”
聽到崇禎如此說,在場的眾人紛紛跪倒在地齊聲說:
“臣等不能為聖上分憂,有負皇恩,罪該萬死!”
“哎!都起來吧!朕知道你們也不容易。先生你繼續講。”
楊嗣昌重新迴到座位上整理了一下思路,接下來他要提出的意見可能會招致皇上的猜忌。由不得他不小心應對。
“針對於軍費不足的問題,微臣有一項提議不知當不當講。”
“先生盡管之言,朕赦你無罪。”
“那微臣就鬥膽開口了,微臣以為當今時局唯有在地方上興團練才可在根本上解決軍費不足的問題。”
說完後楊嗣昌小心翼翼的偷瞄了一眼崇禎並沒有再繼續說下去。興團練就等於是朝廷默認地方上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麵對猜忌心甚重的崇禎皇帝提出這一建議無疑是承受了巨大的風險。聽完楊嗣昌的建議後崇禎黑著臉半天都沒有表態,在一旁的洪承疇此時進言道:
“微臣也以為楊閣老所言極是!興團練可使得地方上在對抗流寇方麵至少可以做到自保,如此的話官軍在剿賊的過程當中就可以全力以赴不必分兵把守了。再者團練軍費自理,可以有效的緩解軍餉的壓力,這樣朝廷也可以把有限的銀子用到刀刃之上。”
崇禎不是不知道團練的好處,但福禍相依。團練所帶來的弊端他也是一清二楚的,地方團練財政人事全部自主,如此一來中央的號令對他們的約束能力就十分有限了。久而久之就很可能出現地方軍閥割據的局麵,這對於崇禎這個夢想中興大明的帝王來說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楊嗣昌看出了崇禎的顧慮,崇禎搖擺不定的態度讓他看到了希望。楊嗣昌說道:
“團練事關重大,斷不可落入宵小之輩手中。微臣以為,團練內應設總兵一職由朝廷六品以上官員擔任。如此的話可保中央的命令可以被暢通無阻的執行下去。”
這句話戳中了崇禎的要害,隻要團練能聽命於他這個皇帝。既省錢又好用何樂而不為呢?但畢竟是關乎政權穩定的大事,萬不可草草行事。而且他也不允許自己這個皇帝如此對手下的臣工們言聽計從。凡是都要加上他自己獨特的印記,這就是崇禎的帝王之道。拿定主意後他語氣沉穩的說:
“先生所奏興團練一事朕覺的倒是可行,但尚有三點不足需要改進。首先應先在邊患最重的遼東和流寇鬧得最兇的河南兩處先行試用,效果顯著的話再推廣至全國範圍。其次,河南的團練直接由督師楊嗣昌負責,遼東的團練由洪承疇負責。總兵一職必須上奏兵部審核後確定,總兵以下職務可以自行任命。最後,各支團練隊伍的人數不得超過一萬人。卿等以為如何啊?”
“皇上聖斷!”
崇禎滿意的看著眼前的楊嗣昌,曆經十餘年。袁崇煥被淩遲處死、盧象升兵敗巨鹿身亡、熊文燦被鋪下獄,唯有眼前的楊嗣昌才是他的肱骨之臣!
此時高起潛突然跪倒在崇禎的麵前進言道:
“奴婢保舉一人可為遼東團練總兵,此人能征善戰且忠心不二。”
寧遠總兵、副總兵相繼陣亡之後崇禎現在急需在遼東培養出新的優秀軍事人才,聽了高起潛的話他感興趣的問道:
“還有這等人物,說說是誰?”
“就是剛剛皇爺您說的那封奏疏的作者,寧遠前鋒右營副將吳三桂。”
“吳三桂?”
崇禎默默的重複了一下這個名字,他向洪承疇詢問:
“洪承疇,你是總督薊、遼軍務。吳三桂這個人如何啊?”
洪承疇自然知道此時高起潛提出吳三桂的原因,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在京城裏花了大把的銀子來疏通渠道,為的就是將自己的兒子吳三桂再往上推一把。自己這個薊、遼總督也沒少拿人家的好處。洪承疇迴到道:
“迴稟陛下,吳三桂出自遼西將門望族。自幼習武,善於騎射。他是本朝初年的武舉人出身,以父蔭為都督指揮。十七歲從軍,十年以來屢立戰功,確實是個將才。”
洪承疇之所以要替吳三桂說話,並不是因為收了吳襄的銀子。而是他確實覺得像吳三桂這種年輕有能力的軍官正是現如今大明朝所急需的。
“好!那就提拔吳三桂為寧遠團練總兵,全權代理寧遠城的軍務。”
紫禁城平台之上的議政接過很快的便成了大明帝國的一道道政令傳遞四方。
天剛蒙蒙亮,五十一歲的楊嗣昌來到了金碧輝煌的左順門前準備與皇帝辭行前往中原督師。按照大明慣崇禎皇帝並沒有露麵,隻有幾個太監分兩行站立殿前。楊嗣昌在漢白玉雕龍台階下恭敬地跪下去,向著莊嚴而空虛的禦座叩首高唿:“臣楊嗣昌向皇上叩辭,願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看起來這句話隻是一般的朝廷儀節,不知為何楊嗣昌說出口時,他的心裏卻充滿痛楚和激情,聲音微顫,幾乎忍不住流出眼淚,多年的等待終於可以一展拳腳親自剿滅亂民了。一位太監走到台階下,口傳聖旨賜給他一把尚方劍。楊嗣昌雙手接過尚方劍,叩頭謝恩。起身後的楊嗣昌望著紫禁城灰蒙蒙的天空突然有了一個不好的預感:此番辭別,怕是以後都再也見不到皇上了。但馬上的他搖了搖頭打消了這個晦氣想法,走出了雄偉但卻有些陰鬱的紫禁城。
遼東重鎮寧遠
麵對著如同黑雲壓城一般的清兵,鎮守在城樓上的吳三桂正在率領手下的私兵以及彪悍的關寧軍奮勇的廝殺著。他的周身上下沾滿了鮮血,鼻梁上的那一道疤痕在已經無法辨識了。這一年他二十七歲,終於如願成為了總兵一級的地方軍政大員,光耀了門廳。
而千裏之外的南陽城中,陽光透過窗子灑在了一件溫馨的小院之內,整潔的青石板、搖曳的老槐樹。十八歲的魏淵摟著自己的嬌妻還不肯起床。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命運即將隨著京城傳來的詔書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此時另一位美如冠玉的白衣少年剛剛走出南陽城中最好的妓院金鳳閣,二十歲的楊穀已經不記得自己是多少次如此用酒色來麻醉自己了。他將每一個與自己行魚水之歡的青樓女子都當成了徐祉妍,但在激情之後他又會將睡在身旁的美人轟出門去。有時候他在夢中也會迴到那金戈鐵馬吹角連營的崢嶸歲月,看到一個熟悉的男子立於軍帳之中談笑風聲,雖然楊穀如何努力都看不清那人的麵孔,但他知道那人就是盧象升。
崇禎十二年仲夏,古城南陽安詳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