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老院子見到了康家送來的銀子,也不在說什麽了,隻不過還是去跟少爺哭訴了一番,言說小少爺現在已近長大了,出息了,他做不成的事,小少爺簡簡單單就做成了。
之後的日子,一切又重歸平淡,李元錦夜間修煉,白天就開始溫習課業,準備今年的鄉試。在此之前他還去書塾找了一次劉先生,但是劉先生人已不在,據說是李元錦走後,先生就離開了此地,去向不知。
鄉試三年一期,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前後舉行。這三年時間,雖然醉心修行,但是在道藏殿還是看了不少書籍,道藏殿藏書駁雜,其中不乏許多文學典籍。更何況李元錦本身就聰慧異常,修了道之後更是過目不忘,稍微溫習個十幾天,以前的課業就能全部找迴來。
鄉試並非就在清平城考,而須趕到府城應試,周邊三五郡的所有人,都需要來此集中應試。
八月九日,考第一場經義。
八月十二日,考第二場論、判、詔、誥、章、表。
八月十五日,考第三場經史、策論。
八月十五,是李元錦父母過世三年的時。李元錦一考完試,馬不停蹄的往家中趕。幸好考試時間是早上辰時,巳中結束,他連飯都沒有吃,連著騎了兩個時辰的馬,才趕迴家中。
家裏並未大操大辦,隻是將門上的白對聯換成紅對聯,一家人過了午時之後去墳上立好墓碑,獻上祭品,請了幾位道士念了經文,做了齋醮,李元錦在墳前燒紙磕頭,換過身上的孝服,迴家扔出牆外就算完了。
李元錦在墳前說了自己參考鄉試之事,老院子也在旁邊請少爺夫人保佑,小少爺必定高中。
此後,李元錦也並未關心放榜之事,清平城內幾個其他參考的同年都專門派人三天兩頭的往府城去,李元錦倒是安之若素。反正中了自然會有人來通知,不中再著急也沒有用。
修道不知凡幾,但是平心靜氣的養氣功夫,還算修出來一點。
九月初,府城已經放出了副榜,第五名至第二十名的中榜名單。老院子還專門差兒子去府城問了一下,看榜上有無一個名叫李元錦的人,得知沒有之後,老院子唉聲歎氣,以為小少爺落榜了。但是無有先生給他解釋了一下正榜和副榜的區別之後,他又滿懷信心,畢竟他篤定小少爺能中的。
五天之後,正榜放出。這一次沒等老院子去問,送捷報的小吏就已經率先到了清平城。依照慣例,捷報吏先不進城,而是在四處城門先鳴鑼三道,宣讀此地中榜者人名,榜內位次,然後才入城,一路鳴鑼一路喊話,直至中榜人家中。
隻有鄉試前五名才能享受此等待遇,因為會有府城官員及鄉試監官預先寫好的匾額隨程送到,提前招唿一聲,也好讓中榜人提前準備好接待事宜。
自城門第一聲明鑼宣讀之後,就有好事之人趕緊來到李家通知此時,雖然這個人壓根不懂得“解元”是個什麽,但是他卻知道,通知了這種事,紅包利事是肯定少不了的。
四處城門宣讀完畢,捷報吏往李家去的途中,身後早已站滿了人,捷報吏到達李家門口時,李家門外更是站了一堆一堆的人。不管這些人懂不懂中榜和“解元”意味著什麽,但是舉城上下,都是一片歡慶氛圍。
接過牌匾和榜書,將利事給了捷報吏。捷報吏說衙中有其他事務就先走了,然後李元錦又出門拜謝各位鄉親,眾人也慢慢散去。
可是人群中那些與父親有過生意往來的叔伯們,當地衙門的官員,和以前一起在書塾讀書的同窗等等其他的人,還需要李元錦再去一一應付。
康滿再次以長輩身份,在月滿樓大擺宴席,款待那些到場之人。
考過了鄉試,還有明年三月份的會試和之後的殿試,若是能再中會元及狀元,李元錦就是整個清平城第一位連中三元之人。
其是清平城不過短短百年時間,真正參加過殿試的能有幾人?狀元更是一個都沒出過。
不過在場所有人都信心滿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還說,李解元的這個名字起得就很好,元錦,三元錦繡之意。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三元湊在一起,可不就是元錦了。
在次年三月,李元錦於京城考中會試第一名會元後,他們就更篤定此事了,甚至包括康滿在內的很多人都已經在暗暗思索,到底是寫一個“狀元及第”的匾額好呢,還是寫一個“連中三元”的匾額好。
這些都還不重要,眼下設宴之事才是最重要的,這一場宴席,連著擺了三天,康滿可謂是下足了本錢。但那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中了會員之後,不光是清平城的人,郡城和周邊其他城的人,許多都是慕名而來,想要一睹會元的風采,說不定就能攀附上一二。
因為中了會員,基本板上釘釘就是殿試的前三甲,前途無量啊。此時雖然前來攀附有些晚了,但是也好過等人家中了狀元之後才來吧。
隻可惜,天不遂人願,李元錦並為迴到家中,隻是托人給先生和柴爺爺捎了一份口信,就留在京城,等著五月份的殿試。
霖水國的國都瀚京城城,位於瀚水的發源之處,乃是霖水國第一大城,光是皇宮內城,就有整個清水城數倍大小,外城更是長寬五十餘裏,城內橫八縱八十六條大道,更兼有無數街道胡同,城內居住足有十七八萬人。
會試之前,李元錦一直待在屋中溫習,等到會試放榜之後,才略微閑下來一陣,便開始四處轉轉,看一看瀚京城的各處景致。無非是各處書館藝所,山祠水榭,名勝古跡之處。
令人以外的是,李元錦在城外一處鄰水的酒樓上吃飯賞景的時候,還意外的遇到了一個他非常想見的人。
瀚京城北城門外,有一處非常有名的瀚水樓。這座瀚水樓鄰水而建,樓高九層,飛簷拱角,樓身半麵懸空,架在瀚水之上。連著樓身,向修出了一條棧道,棧道入水三十丈後一分為九,在每處棧道盡頭都建有一個方圓三丈的輕巧閣樓,號稱江瀚九閣。
這九處閣樓,乃是瀚水樓一等一的包間,主樓樓頂的都隻能算是二等。無他,這九處閣樓不僅裝潢精美,而且遠離岸邊,各自間隔又遠,除了上菜之時,根本不會有人打擾。
這一天,李元錦正在瀚水樓二樓吃飯,一邊看著外麵的江景。瀚水樓樓身有半邊懸空,北側的風景尤為好,近處是煙波浩渺的瀚水,一艘艘遊江之船往來,遠處則是江對岸的連綿山景,層層群山氤氳在江麵的厚重水氣之後,猶如一位美人端坐對麵,眼波流傳似有無盡言語,但卻麵覆輕紗不見朱唇微啟。
李元錦低頭之時,看見水中棧道上走著兩個人,其中一人背影尤為眼熟,仔細一看,正是清平城不知去向的劉先生。李元錦萬分高興,居然在此處遇到了啟蒙恩師,現在自己已經中了兩元,必須前去拜謝一下先生才是。
李元錦疾步下樓,沿著棧道一路追去。前段的棧道人來人往,寬有丈餘,他幾步就趕到了盡頭,看著劉先生根那人已經走到通往一處閣樓的棧道,他急忙出聲喊道:“劉先生,劉先生。”
劉先生楞了一下,迴頭到處張望,隻見麵前一個身穿寶藍色長衫的年輕人正向自己揮手,一時之間沒想起來到底是誰,就聽見那人接著說道:“劉先生,我是元錦啊。”
劉先生眼神一亮,趕緊往後走,李元錦也趕緊上前幾步,躬身一揖到地,口中歡喜的說道:“學生李元錦,拜見先生。”
劉先生連忙扶起他,滿麵驚喜,口中哽咽道:“元錦,真的是你?當年你家中...之後你去了哪裏?”
李元錦迴道:“先生,當年出事之後,我幸得一位高人指點,才能重新振作,並隨他出去遊學了三年。去年八月份才迴來,本來去拜見先生,不料先生已經走了,書塾中也不知先生去了哪裏。沒想到今天居然在這裏遇見您了。”
劉先生很是開心的說:“沒事就好,沒事就好!今日見你,先生我真是非常高興。你為何會在這瀚京城出現?莫非今年會試的第一名真的是你?”
李元錦迴道:“多虧先生教導,元錦也算不負先生所望,得中會試。現在在此,就是等著五月份的殿試。”
劉先生老懷大慰,開心的拍著李元錦的肩膀說道:“好啊,幾年未見,你不僅長高了不少,而且還考中會試第一名,我還隻當是有重名之人呢。爭取殿試再拔個頭籌,連中三元,也不枉我教你一場。”
李元錦撓了撓頭說道:“先生,殿試之上多少文采斐然之人,奪魁之事,恐怕沒那麽簡單。”
劉先生笑罵道:“未戰先怯,豈是大丈夫所為。別看你現在中了會元,莫非我就罰不得你了?”
李元錦連連求饒:“先生,元錦已經十八歲了,再打手心未免太丟臉了吧。”
劉先生哈哈大笑,跟他一起的那個人見二人聊得開心,就一直靜靜站在後麵沒有出聲。李元錦抬手示意身後那人,問道:“先生,這位是?”
劉先生適才高興的有些過頭了,都忘了身邊還有一個人了,於是抓住李元錦的手來打那人身邊說道:“阿越,這人是我的一位學生,正是今年會試第一名,你倆互相認識一下。”
那人拱手道:“原來這位就是舅舅這兩年來一直念叨的李元錦兄弟。在下張越,乃是尊師的外甥,當初放榜之時,舅舅一見此名,還特意囑咐我要找一找李會元人在何處,沒想到今天就在這裏遇到了,真是師徒有緣啊。”
李元錦楞了一下,張越?李望龍之前說的那位禮部清查神位的官員,就叫張越,莫非是同一人?來不及細想,連忙先迴禮道:“在下李元錦,見過張兄。”
張越笑道:“不必如此客氣,你先生是我舅舅,咱倆何必見外,你就稱我一聲阿越即可。今日既然有緣在此相聚,我們就一起喝上一杯。舅舅,元錦,請。”
劉先生帶頭,拉著李元錦往閣樓之中走去,張越也不介意,就跟在二人後頭。
三人進了閣樓,閣樓隻有一層,但是分為前後兩處。前麵是一張酒桌,此時還未上菜,正在空置著;後麵則是一處茶台,四周放著各種雅致的古玩盆栽,台上點著熏香,正在嫋嫋的飄著青煙。
三人繞過酒桌,來到後麵的茶台處坐下,拉上隔間的門說話。張越開始燒水為幾人沏茶,劉先生則拉著李元錦的手說著話。無非是他遊學去了何處,家裏情況如何之類的話,遊學隻是李元錦說的半真半假,但是家裏的事確沒有隱瞞。聽聞老院子在李家過得很好,劉先生看著李元錦,臉上滿是激賞。
不一會,外麵有人輕輕敲門,說酒菜已經準備好了。三人打開門一看,桌上已經擺上了七八道菜和兩壺酒,張越招唿劉先生和李元錦坐下,給二人滿上酒之後,自己落座在李元錦對麵。
劉先生率先舉杯道:“阿越,元錦,咱們共同喝一杯,慶祝元錦得了會試第一名。”
李元錦有些尷尬的說道:“先生,我不太會飲酒。”
劉先生笑著說:“你都十八了,莫非還沒飲過酒?”
李元錦迴道:“之前飲過兩次,但是每次都隻喝了一杯。”
劉先生笑道:“無妨,那你也先賠我喝了這一杯就是。這可是我借花獻佛,專門給你的慶功酒。”
張越笑道:“舅舅你又消遣我,您才是真佛。我隻不過是給您點燈添油的小和尚罷了。”
劉先生笑罵道:“二十六七還不成親,這一點你確實是個和尚。扯遠了,來,喝酒。”
張越對著李元錦使了個眼色,暗暗向劉先生撇了下嘴,李元錦會心一笑,三人一起喝了一杯。
喝過一杯之後,張越讓人給李元錦上了些清淡的果酒,酒勁兒沒那麽大,可以多陪著劉先生喝幾杯,沒那麽容易醉倒。
三人又喝了幾杯,吃了點菜,劉先生開口對張越說:“阿越,你找我又什麽事要說?元錦也不是外人,你但說無妨。”
張越長歎一聲,自己喝了一杯悶酒說道:“舅舅,聖上讓我主持清查神位一事,這半年時間雖然有些進展,但是到了現在,真的算是舉步維艱了。”
李元錦一聽,果然,這位還真就是那位清查各處神位,權衡去留的霖水國禮部三品侍郎,張越。
沒想到自己居然這麽偶然的能遇到他,可是看來他現在的進展很不順利,也不知是因為什麽。為了幫李望龍保住神位,李元錦裝著有些驚訝的說道:“原來你就是那位禮部三品侍郎,張越大人。”
劉先生有些詫異,問道:“元錦,你知道他?”
李元錦迴道:“我剛一迴家,就聽說了此事,說是一位侍郎因國內神位雜亂無章,很多神位名不副實,有斂財、禍亂百姓的罪過。所以請奏清查神位,據說這是已經做了大半年了,還揪出了不少借此機會貪贓枉法的蛀蟲呢。”
張越苦笑道:“哪有元錦你說的那麽好,這事是我一次在城內做事,突然奇想的,於是不自量力的奏請聖上清查神位。本來我以為能為百姓做出一點事情,沒想到這事竟是這麽難做。民間現在罵我張越的百姓不知凡幾,而我上有旨意不得不做,下卻受到諸多阻攔難以施行。哎,我已經為此事糾結了好幾天了,實在是沒辦法,才找到舅舅,看他能否給我出一個破局之法。”
劉先生說道:“阿越啊,當初你想做這件事的時候,我就跟你說過不能擅動,可是你急功近利,著急做出一番業績來。你二十七歲就當上了正三品的侍郎,雖然卻有你自己的真才實幹在裏頭,可還是有不少人質疑姐夫暗中為你打點了。”
“你以為聖上將此事全權交給你,還予你號令各處官員助你的權力,這是好事?聖上這是在給姐夫出一個難題呢。這事做成了,你太過年輕,升無可升,可要是做不成,不僅你落得辦事不力,恐怕朝野上下的風言風語...哎,你以為我這些年為什麽不肯致仕?還不是因為牽連過多,我們任何動作,都可能給姐夫招致話柄。”
“姐夫的那些政敵,手底下有多少門人子弟散布各府各郡?這些人明裏不給你找麻煩,暗裏還不給你使絆子嗎?時限一到,你進展微末,聖上震怒之下,不知道要牽連多少。現在你知道你那頂頭上司楊尚書,為什麽願意把你的奏章呈上去,還在殿前明言是你所寫,並力保你主持此事嗎?”
張越被說的越來越愁苦,滿臉的愁雲慘霧濃得散不開,他苦兮兮的開口說道:“舅舅,你老謀深...您足智多謀,趕緊給我出個主意吧。”
劉先生冷哼一聲說道:“這些香火神教之後盤根錯節,背後勢力更是龐然大物,甚至有可能牽連出那幾位,我能有什麽辦法?”
張越一聽這話,更是愁的不行,自己在那一杯杯的喝悶酒。李元錦見狀好奇的問道:“先生,阿越,你們在這說了半天,我聽得雲裏霧裏。我隻聽出這事辦不成會非常麻煩,會牽連出很多人。但是,能不能跟我說說到底難點在哪裏啊?”
劉先生說道:“阿越,你闖了什麽彌天大禍,給元錦說說吧。”
張越又苦兮兮的喝了一杯,這才開口道:“元錦,你已知我上表請奏清查神位了,之前的事我就不細說了,我說說之後發生了什麽吧。”
“半個月前,我的一位巡查官員被人打死了。打死他的人,不是香火神教的人,也不是貪贓枉法的官員,而是民間百姓。”
“小的香火神教,在我們第一輪排查的時候,就已經全部記錄了,都是一些當地百姓自發興建的小廟小觀。這些神位不會蠱惑百姓,但是也沒有什麽油水,屬於雞肋之物,我沒打算保留。”
“而之後越查越深,一些大的香火神教的跟腳就漏了出來,可是隻要清查的人一接觸,他們馬上就開始蠱惑民眾。以錢財,以治病,以得償所願等形式,讓大批的百姓認為這些神都是真的,是為他們好的,而我張越,和我手下的巡查使,就成了要阻止神靈顯聖,破壞他們生活的惡人。”
“而且在清查之時,我還發現這些香火神教背後,有很多大人物的影子,順藤摸瓜之下,我已經看到了幾個我惹不起、動不得的大人物。這些香火神教,就是他們蠱惑百姓,為自己斂財,甚至做更大事情的工具。”
李元錦不禁問道:“阿越,不知你查到了什麽了不得的人物,會讓你這麽忌憚?”
張越看向劉先生,劉先生點了點頭,他才說道:“是幾位朝內的一品官員,國公,甚至...皇子。”
李元錦一時沉默了,沒想到區區一件香火神教的小事,居然能牽扯出這麽多的大人物,難怪張越不敢再往下查下去了。尤其是牽扯出了皇子,那就跟有可能涉及到天家之事,處理不當,可能連最大的靠山,聖上,也不會再給他依仗了。
可是這件事現在查也不是,不查也不是。若是就此擱置,時限一到,定然逃不了一個辦事不力的罪名,但時候肯定會牽連無數。可是再查下去,不僅這些背後的人會給他各種困難危險,如果讓他挖出什麽了不得的東西,那就是天子家後院起火,可是這隻是暗火,無人看見,而把這火苗翻出來,使其猛烈燃燒的人,能有什麽好結果?
前有蛟龍威逼,後有猛虎相挾,四周群狼環伺,而張越身邊,還牽連了一堆的人。如何下手?
李元錦感慨官場複雜同時,心裏突然冒出了一個想法,於是他對張越說道:“阿越,我有一些淺見,不知你願不願意聽?”
之後的日子,一切又重歸平淡,李元錦夜間修煉,白天就開始溫習課業,準備今年的鄉試。在此之前他還去書塾找了一次劉先生,但是劉先生人已不在,據說是李元錦走後,先生就離開了此地,去向不知。
鄉試三年一期,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前後舉行。這三年時間,雖然醉心修行,但是在道藏殿還是看了不少書籍,道藏殿藏書駁雜,其中不乏許多文學典籍。更何況李元錦本身就聰慧異常,修了道之後更是過目不忘,稍微溫習個十幾天,以前的課業就能全部找迴來。
鄉試並非就在清平城考,而須趕到府城應試,周邊三五郡的所有人,都需要來此集中應試。
八月九日,考第一場經義。
八月十二日,考第二場論、判、詔、誥、章、表。
八月十五日,考第三場經史、策論。
八月十五,是李元錦父母過世三年的時。李元錦一考完試,馬不停蹄的往家中趕。幸好考試時間是早上辰時,巳中結束,他連飯都沒有吃,連著騎了兩個時辰的馬,才趕迴家中。
家裏並未大操大辦,隻是將門上的白對聯換成紅對聯,一家人過了午時之後去墳上立好墓碑,獻上祭品,請了幾位道士念了經文,做了齋醮,李元錦在墳前燒紙磕頭,換過身上的孝服,迴家扔出牆外就算完了。
李元錦在墳前說了自己參考鄉試之事,老院子也在旁邊請少爺夫人保佑,小少爺必定高中。
此後,李元錦也並未關心放榜之事,清平城內幾個其他參考的同年都專門派人三天兩頭的往府城去,李元錦倒是安之若素。反正中了自然會有人來通知,不中再著急也沒有用。
修道不知凡幾,但是平心靜氣的養氣功夫,還算修出來一點。
九月初,府城已經放出了副榜,第五名至第二十名的中榜名單。老院子還專門差兒子去府城問了一下,看榜上有無一個名叫李元錦的人,得知沒有之後,老院子唉聲歎氣,以為小少爺落榜了。但是無有先生給他解釋了一下正榜和副榜的區別之後,他又滿懷信心,畢竟他篤定小少爺能中的。
五天之後,正榜放出。這一次沒等老院子去問,送捷報的小吏就已經率先到了清平城。依照慣例,捷報吏先不進城,而是在四處城門先鳴鑼三道,宣讀此地中榜者人名,榜內位次,然後才入城,一路鳴鑼一路喊話,直至中榜人家中。
隻有鄉試前五名才能享受此等待遇,因為會有府城官員及鄉試監官預先寫好的匾額隨程送到,提前招唿一聲,也好讓中榜人提前準備好接待事宜。
自城門第一聲明鑼宣讀之後,就有好事之人趕緊來到李家通知此時,雖然這個人壓根不懂得“解元”是個什麽,但是他卻知道,通知了這種事,紅包利事是肯定少不了的。
四處城門宣讀完畢,捷報吏往李家去的途中,身後早已站滿了人,捷報吏到達李家門口時,李家門外更是站了一堆一堆的人。不管這些人懂不懂中榜和“解元”意味著什麽,但是舉城上下,都是一片歡慶氛圍。
接過牌匾和榜書,將利事給了捷報吏。捷報吏說衙中有其他事務就先走了,然後李元錦又出門拜謝各位鄉親,眾人也慢慢散去。
可是人群中那些與父親有過生意往來的叔伯們,當地衙門的官員,和以前一起在書塾讀書的同窗等等其他的人,還需要李元錦再去一一應付。
康滿再次以長輩身份,在月滿樓大擺宴席,款待那些到場之人。
考過了鄉試,還有明年三月份的會試和之後的殿試,若是能再中會元及狀元,李元錦就是整個清平城第一位連中三元之人。
其是清平城不過短短百年時間,真正參加過殿試的能有幾人?狀元更是一個都沒出過。
不過在場所有人都信心滿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還說,李解元的這個名字起得就很好,元錦,三元錦繡之意。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三元湊在一起,可不就是元錦了。
在次年三月,李元錦於京城考中會試第一名會元後,他們就更篤定此事了,甚至包括康滿在內的很多人都已經在暗暗思索,到底是寫一個“狀元及第”的匾額好呢,還是寫一個“連中三元”的匾額好。
這些都還不重要,眼下設宴之事才是最重要的,這一場宴席,連著擺了三天,康滿可謂是下足了本錢。但那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中了會員之後,不光是清平城的人,郡城和周邊其他城的人,許多都是慕名而來,想要一睹會元的風采,說不定就能攀附上一二。
因為中了會員,基本板上釘釘就是殿試的前三甲,前途無量啊。此時雖然前來攀附有些晚了,但是也好過等人家中了狀元之後才來吧。
隻可惜,天不遂人願,李元錦並為迴到家中,隻是托人給先生和柴爺爺捎了一份口信,就留在京城,等著五月份的殿試。
霖水國的國都瀚京城城,位於瀚水的發源之處,乃是霖水國第一大城,光是皇宮內城,就有整個清水城數倍大小,外城更是長寬五十餘裏,城內橫八縱八十六條大道,更兼有無數街道胡同,城內居住足有十七八萬人。
會試之前,李元錦一直待在屋中溫習,等到會試放榜之後,才略微閑下來一陣,便開始四處轉轉,看一看瀚京城的各處景致。無非是各處書館藝所,山祠水榭,名勝古跡之處。
令人以外的是,李元錦在城外一處鄰水的酒樓上吃飯賞景的時候,還意外的遇到了一個他非常想見的人。
瀚京城北城門外,有一處非常有名的瀚水樓。這座瀚水樓鄰水而建,樓高九層,飛簷拱角,樓身半麵懸空,架在瀚水之上。連著樓身,向修出了一條棧道,棧道入水三十丈後一分為九,在每處棧道盡頭都建有一個方圓三丈的輕巧閣樓,號稱江瀚九閣。
這九處閣樓,乃是瀚水樓一等一的包間,主樓樓頂的都隻能算是二等。無他,這九處閣樓不僅裝潢精美,而且遠離岸邊,各自間隔又遠,除了上菜之時,根本不會有人打擾。
這一天,李元錦正在瀚水樓二樓吃飯,一邊看著外麵的江景。瀚水樓樓身有半邊懸空,北側的風景尤為好,近處是煙波浩渺的瀚水,一艘艘遊江之船往來,遠處則是江對岸的連綿山景,層層群山氤氳在江麵的厚重水氣之後,猶如一位美人端坐對麵,眼波流傳似有無盡言語,但卻麵覆輕紗不見朱唇微啟。
李元錦低頭之時,看見水中棧道上走著兩個人,其中一人背影尤為眼熟,仔細一看,正是清平城不知去向的劉先生。李元錦萬分高興,居然在此處遇到了啟蒙恩師,現在自己已經中了兩元,必須前去拜謝一下先生才是。
李元錦疾步下樓,沿著棧道一路追去。前段的棧道人來人往,寬有丈餘,他幾步就趕到了盡頭,看著劉先生根那人已經走到通往一處閣樓的棧道,他急忙出聲喊道:“劉先生,劉先生。”
劉先生楞了一下,迴頭到處張望,隻見麵前一個身穿寶藍色長衫的年輕人正向自己揮手,一時之間沒想起來到底是誰,就聽見那人接著說道:“劉先生,我是元錦啊。”
劉先生眼神一亮,趕緊往後走,李元錦也趕緊上前幾步,躬身一揖到地,口中歡喜的說道:“學生李元錦,拜見先生。”
劉先生連忙扶起他,滿麵驚喜,口中哽咽道:“元錦,真的是你?當年你家中...之後你去了哪裏?”
李元錦迴道:“先生,當年出事之後,我幸得一位高人指點,才能重新振作,並隨他出去遊學了三年。去年八月份才迴來,本來去拜見先生,不料先生已經走了,書塾中也不知先生去了哪裏。沒想到今天居然在這裏遇見您了。”
劉先生很是開心的說:“沒事就好,沒事就好!今日見你,先生我真是非常高興。你為何會在這瀚京城出現?莫非今年會試的第一名真的是你?”
李元錦迴道:“多虧先生教導,元錦也算不負先生所望,得中會試。現在在此,就是等著五月份的殿試。”
劉先生老懷大慰,開心的拍著李元錦的肩膀說道:“好啊,幾年未見,你不僅長高了不少,而且還考中會試第一名,我還隻當是有重名之人呢。爭取殿試再拔個頭籌,連中三元,也不枉我教你一場。”
李元錦撓了撓頭說道:“先生,殿試之上多少文采斐然之人,奪魁之事,恐怕沒那麽簡單。”
劉先生笑罵道:“未戰先怯,豈是大丈夫所為。別看你現在中了會元,莫非我就罰不得你了?”
李元錦連連求饒:“先生,元錦已經十八歲了,再打手心未免太丟臉了吧。”
劉先生哈哈大笑,跟他一起的那個人見二人聊得開心,就一直靜靜站在後麵沒有出聲。李元錦抬手示意身後那人,問道:“先生,這位是?”
劉先生適才高興的有些過頭了,都忘了身邊還有一個人了,於是抓住李元錦的手來打那人身邊說道:“阿越,這人是我的一位學生,正是今年會試第一名,你倆互相認識一下。”
那人拱手道:“原來這位就是舅舅這兩年來一直念叨的李元錦兄弟。在下張越,乃是尊師的外甥,當初放榜之時,舅舅一見此名,還特意囑咐我要找一找李會元人在何處,沒想到今天就在這裏遇到了,真是師徒有緣啊。”
李元錦楞了一下,張越?李望龍之前說的那位禮部清查神位的官員,就叫張越,莫非是同一人?來不及細想,連忙先迴禮道:“在下李元錦,見過張兄。”
張越笑道:“不必如此客氣,你先生是我舅舅,咱倆何必見外,你就稱我一聲阿越即可。今日既然有緣在此相聚,我們就一起喝上一杯。舅舅,元錦,請。”
劉先生帶頭,拉著李元錦往閣樓之中走去,張越也不介意,就跟在二人後頭。
三人進了閣樓,閣樓隻有一層,但是分為前後兩處。前麵是一張酒桌,此時還未上菜,正在空置著;後麵則是一處茶台,四周放著各種雅致的古玩盆栽,台上點著熏香,正在嫋嫋的飄著青煙。
三人繞過酒桌,來到後麵的茶台處坐下,拉上隔間的門說話。張越開始燒水為幾人沏茶,劉先生則拉著李元錦的手說著話。無非是他遊學去了何處,家裏情況如何之類的話,遊學隻是李元錦說的半真半假,但是家裏的事確沒有隱瞞。聽聞老院子在李家過得很好,劉先生看著李元錦,臉上滿是激賞。
不一會,外麵有人輕輕敲門,說酒菜已經準備好了。三人打開門一看,桌上已經擺上了七八道菜和兩壺酒,張越招唿劉先生和李元錦坐下,給二人滿上酒之後,自己落座在李元錦對麵。
劉先生率先舉杯道:“阿越,元錦,咱們共同喝一杯,慶祝元錦得了會試第一名。”
李元錦有些尷尬的說道:“先生,我不太會飲酒。”
劉先生笑著說:“你都十八了,莫非還沒飲過酒?”
李元錦迴道:“之前飲過兩次,但是每次都隻喝了一杯。”
劉先生笑道:“無妨,那你也先賠我喝了這一杯就是。這可是我借花獻佛,專門給你的慶功酒。”
張越笑道:“舅舅你又消遣我,您才是真佛。我隻不過是給您點燈添油的小和尚罷了。”
劉先生笑罵道:“二十六七還不成親,這一點你確實是個和尚。扯遠了,來,喝酒。”
張越對著李元錦使了個眼色,暗暗向劉先生撇了下嘴,李元錦會心一笑,三人一起喝了一杯。
喝過一杯之後,張越讓人給李元錦上了些清淡的果酒,酒勁兒沒那麽大,可以多陪著劉先生喝幾杯,沒那麽容易醉倒。
三人又喝了幾杯,吃了點菜,劉先生開口對張越說:“阿越,你找我又什麽事要說?元錦也不是外人,你但說無妨。”
張越長歎一聲,自己喝了一杯悶酒說道:“舅舅,聖上讓我主持清查神位一事,這半年時間雖然有些進展,但是到了現在,真的算是舉步維艱了。”
李元錦一聽,果然,這位還真就是那位清查各處神位,權衡去留的霖水國禮部三品侍郎,張越。
沒想到自己居然這麽偶然的能遇到他,可是看來他現在的進展很不順利,也不知是因為什麽。為了幫李望龍保住神位,李元錦裝著有些驚訝的說道:“原來你就是那位禮部三品侍郎,張越大人。”
劉先生有些詫異,問道:“元錦,你知道他?”
李元錦迴道:“我剛一迴家,就聽說了此事,說是一位侍郎因國內神位雜亂無章,很多神位名不副實,有斂財、禍亂百姓的罪過。所以請奏清查神位,據說這是已經做了大半年了,還揪出了不少借此機會貪贓枉法的蛀蟲呢。”
張越苦笑道:“哪有元錦你說的那麽好,這事是我一次在城內做事,突然奇想的,於是不自量力的奏請聖上清查神位。本來我以為能為百姓做出一點事情,沒想到這事竟是這麽難做。民間現在罵我張越的百姓不知凡幾,而我上有旨意不得不做,下卻受到諸多阻攔難以施行。哎,我已經為此事糾結了好幾天了,實在是沒辦法,才找到舅舅,看他能否給我出一個破局之法。”
劉先生說道:“阿越啊,當初你想做這件事的時候,我就跟你說過不能擅動,可是你急功近利,著急做出一番業績來。你二十七歲就當上了正三品的侍郎,雖然卻有你自己的真才實幹在裏頭,可還是有不少人質疑姐夫暗中為你打點了。”
“你以為聖上將此事全權交給你,還予你號令各處官員助你的權力,這是好事?聖上這是在給姐夫出一個難題呢。這事做成了,你太過年輕,升無可升,可要是做不成,不僅你落得辦事不力,恐怕朝野上下的風言風語...哎,你以為我這些年為什麽不肯致仕?還不是因為牽連過多,我們任何動作,都可能給姐夫招致話柄。”
“姐夫的那些政敵,手底下有多少門人子弟散布各府各郡?這些人明裏不給你找麻煩,暗裏還不給你使絆子嗎?時限一到,你進展微末,聖上震怒之下,不知道要牽連多少。現在你知道你那頂頭上司楊尚書,為什麽願意把你的奏章呈上去,還在殿前明言是你所寫,並力保你主持此事嗎?”
張越被說的越來越愁苦,滿臉的愁雲慘霧濃得散不開,他苦兮兮的開口說道:“舅舅,你老謀深...您足智多謀,趕緊給我出個主意吧。”
劉先生冷哼一聲說道:“這些香火神教之後盤根錯節,背後勢力更是龐然大物,甚至有可能牽連出那幾位,我能有什麽辦法?”
張越一聽這話,更是愁的不行,自己在那一杯杯的喝悶酒。李元錦見狀好奇的問道:“先生,阿越,你們在這說了半天,我聽得雲裏霧裏。我隻聽出這事辦不成會非常麻煩,會牽連出很多人。但是,能不能跟我說說到底難點在哪裏啊?”
劉先生說道:“阿越,你闖了什麽彌天大禍,給元錦說說吧。”
張越又苦兮兮的喝了一杯,這才開口道:“元錦,你已知我上表請奏清查神位了,之前的事我就不細說了,我說說之後發生了什麽吧。”
“半個月前,我的一位巡查官員被人打死了。打死他的人,不是香火神教的人,也不是貪贓枉法的官員,而是民間百姓。”
“小的香火神教,在我們第一輪排查的時候,就已經全部記錄了,都是一些當地百姓自發興建的小廟小觀。這些神位不會蠱惑百姓,但是也沒有什麽油水,屬於雞肋之物,我沒打算保留。”
“而之後越查越深,一些大的香火神教的跟腳就漏了出來,可是隻要清查的人一接觸,他們馬上就開始蠱惑民眾。以錢財,以治病,以得償所願等形式,讓大批的百姓認為這些神都是真的,是為他們好的,而我張越,和我手下的巡查使,就成了要阻止神靈顯聖,破壞他們生活的惡人。”
“而且在清查之時,我還發現這些香火神教背後,有很多大人物的影子,順藤摸瓜之下,我已經看到了幾個我惹不起、動不得的大人物。這些香火神教,就是他們蠱惑百姓,為自己斂財,甚至做更大事情的工具。”
李元錦不禁問道:“阿越,不知你查到了什麽了不得的人物,會讓你這麽忌憚?”
張越看向劉先生,劉先生點了點頭,他才說道:“是幾位朝內的一品官員,國公,甚至...皇子。”
李元錦一時沉默了,沒想到區區一件香火神教的小事,居然能牽扯出這麽多的大人物,難怪張越不敢再往下查下去了。尤其是牽扯出了皇子,那就跟有可能涉及到天家之事,處理不當,可能連最大的靠山,聖上,也不會再給他依仗了。
可是這件事現在查也不是,不查也不是。若是就此擱置,時限一到,定然逃不了一個辦事不力的罪名,但時候肯定會牽連無數。可是再查下去,不僅這些背後的人會給他各種困難危險,如果讓他挖出什麽了不得的東西,那就是天子家後院起火,可是這隻是暗火,無人看見,而把這火苗翻出來,使其猛烈燃燒的人,能有什麽好結果?
前有蛟龍威逼,後有猛虎相挾,四周群狼環伺,而張越身邊,還牽連了一堆的人。如何下手?
李元錦感慨官場複雜同時,心裏突然冒出了一個想法,於是他對張越說道:“阿越,我有一些淺見,不知你願不願意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