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許伯眼裏的茫然和不解,汪修齊笑了笑,淡淡說道:
“這一仗,除了消滅對方,我還想在實戰中檢驗碉堡的防禦能力。
要想在大洋中穩紮穩打,海島防禦必不可少,可沒想到,敵方炮火這麽弱,白瞎了我那非爆炸式反應裝甲。”
非……啥甲?許伯沒反應過來,略一思量,才想起了碉堡上鑲嵌的橡膠,“少爺,那橡膠塊,是用來抵禦炮彈的?”
“啥橡膠塊,這麽難聽,那叫nera,”看著許伯那滿是皺褶的老臉,汪修齊頓時有些索然無味。
要是小侍女在這該多好,她定會興奮地尖叫,再送上無數崇拜的秋波。
“原來如此,”許伯恍然大悟,欣喜中又帶著慚愧,
“老奴愚鈍,還以為那是用來給碉堡取暖用的。”
“取暖?”汪修齊愣住。
“對啊,那些被火箭射中的嗯咦啊誒燒了大半,碉堡由此暖和了不少,將士們都稱讚少爺神機妙算,體恤下屬呢。”許伯樂嗬嗬地絮叨著。
呀!怎麽忘記這茬了,沒有混入阻燃材料的天然橡膠是很容易燃燒的……汪修齊輕咳兩聲,一本正經地說道:
“不錯,nera不僅可以減緩炮彈殺傷力,燒著了,還能禦寒保暖。”
許伯還想讚歎幾句,卻是被汪修齊擺手打斷,“好了,本世子都三天三夜沒合眼了,要去睡會兒。”
……
漢城。
景福宮。
思政殿。
單眼紮著紗布的鎮撫營千戶嚴冰,跪在殿內,滿臉恐懼地訴說著戰役的經過。
南浦港一役,朝軍總兵馬三萬餘人,逃迴王城的隻有五千殘軍。
其中,北軍、水軍全軍覆沒,隻有南岸沒有來得及渡江的朝軍才躲過一劫。
西征統帥盧銳澤、南軍主將申魁、北軍主官俞絳狀、平安道府尹鄭淡全部戰死。
要不是嚴冰身手了得,加上還有幾十死士護衛,恐怕他也迴不來。
可即使如此,還是身負重傷,眼睛也被鉛彈擦中,瞎了一隻。
身穿紅色緋袍,胸繡五爪金龍的朝鮮王李峘氣得渾身發抖,漸漸地憤怒又被恐懼取代,到最後,盡是伏案痛哭:
“王後幹政、尹相誤國,爾等是要置本王於死地啊!”
領議政尹元衡趴伏在地,不敢抬頭,隻是不斷地念叨:
“老臣萬死,千錯萬錯,都是老臣的錯,王上要保重龍體啊。”
帷幔之後,鶴發童顏的大王王後尹氏,氣得胸膛起伏,渾身顫抖。
在她看來,兒子懦弱多病,自己這做母親的能幫一點是一點,可沒想到,這多幫多錯,他今日竟然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來。
宋軍強悍,那又如何?
她尹氏十六歲封後,曆經三朝,四十多年裏,什麽大風大浪沒見過, 眼前局勢雖然嚴峻,但也不至於把兒子嚇成這樣吧。
她顫巍著起身,在宮娥的攙扶下,走出帷幔,掃了一眼軟弱的明宗,嗬斥道:
“身為一國之君,哭哭啼啼,成何體統。
王上也不想想,若非有本宮與元衡,你能坐上今日之位?”
李峘以袖拭淚,既無奈又無助,他抽噎道:
“如今我軍大敗,兩道將士傷亡殆盡,如若那宋國攻來,如何是好?”
被問到了關鍵之處,文定王後看向跪在地上的尹元衡,冷聲發問:
“尹相,當初發兵,是你與本宮做保,說那宋國不過是一夥倭寇,隻要兵力足夠,必然能圍而殲之。
如今,作何說法?”
沉默良久,鬢角斑白的尹元衡才微微抬頭,蒼老的麵容帶著愧色:
“此次戰敗,罪在老臣,還請娘娘賜死。”
尹元衡身為議政府的領相,又是此次西征的發起者,想甩鍋是不可能的,但身為官場老油條,這以退為進的套路,自然明白。
“死有何用?”麵罩寒霜的尹氏提著龍頭拐杖跺了跺地麵,沉吟良久,她緩和了語氣說道:
“元衡,你身為領相,又為王上舅父,乃是朝廷柱石。
值此危難之際,怎能撂下挑子,尋死覓活?”
說著,她看向宮娥,“去,給領相大人搬個繡墩來,讓他坐下說話。”
尹元衡磕頭謝恩,才在宮女搬來的繡墩上,欠身坐下。
“娘娘、王上,”沉默片刻,在幾人的注視下,尹元衡緩緩開口:
“本次戰敗,雖然損失慘重,可我朝尚有兵甲八萬,而且又在本國作戰,無需過於憂慮。
如今之計,隻要從江原、慶尚、全羅三道調兵北上,於黃海道要衝扼守,可保京畿無虞。”
“萬萬不可,”站立一旁的左相李梁連忙阻止,昂首反駁道:
“娘娘、王上,難道忘了乙卯倭變不成?
一旦慶尚、全羅兵力空虛,倭寇來襲,如何抵擋?
以臣之見,還是盡快上報大明,讓天朝出麵解決為妥。”
跪在地上的嚴冰一愣,抬頭看了看李梁,想開口說些什麽,迫於官職低微,又閉了嘴。
尹元衡餘光瞥見,開口說道:
“嚴千戶,有話就說,畏畏縮縮作甚?”
嚴冰咽了咽口水,點頭說道:
“大戰前夕,宋世子派使臣去北軍宣讀了一份令旨。
裏麵說,宋國接納流民是遵了天朝的密旨,原因是天朝災禍頻發,國力不堪救助,所以讓宋國代為賑濟安撫。
所以,卑職以為,此事無論真假,還是不要驚動天朝為好。”
此話猶如一顆驚雷在眾人腦海裏炸響,就連鎮定如常的文定王後也嚇了一跳,她驚唿一聲:
“什麽,天朝的旨意?難道不是宋國唆使流民遷徙,意欲擄掠人口?”
在文定王後看來,勳貴也好、士大夫也罷,她都不怕,就算是北方蠻夷、南方倭寇加上宋國一起來襲,也無需畏懼。
隻要有大明這個靠山在,一切麻煩都可以擺平。
她之所以同意發兵,就是尹元衡告知,宋國唆使天朝流民越境,想要通過朝鮮的港口擄走流民。
嚴冰語塞,他本想堵住尹相政敵的嘴,誰知卻是幫了倒忙。
文定王後緩緩扭過脖子,目光冰冷地盯著尹元衡:
“好啊,真是本宮的好弟弟,如此重要之事,竟敢隱瞞不報。
尹元衡,本宮問你,那些流言小報所說是否為真,你到底還欺瞞了多少?”
尹元衡滿臉苦澀,一口大槽吐不出來,忙是跪倒:
“娘娘,並非臣弟隱瞞,無論是密旨還是小報,皆為子虛烏有,都是那宋國使的計謀。”
左相李梁隨之反駁:
“計謀?我看未必吧。
據本相所知,大明國庫空虛,天災人禍不斷,無力安置流民是實情。
再者,那汪直屢屢協助天朝剿滅倭寇,也是事情。
從這二者結合來看,宋國是嘉靖帝埋在扶桑的一顆暗子,未必沒有可能。
此外,下官還想問問領相大人,本次西征,為何力薦鎮撫使為帥,這在本朝從未有過先例。”
“這一仗,除了消滅對方,我還想在實戰中檢驗碉堡的防禦能力。
要想在大洋中穩紮穩打,海島防禦必不可少,可沒想到,敵方炮火這麽弱,白瞎了我那非爆炸式反應裝甲。”
非……啥甲?許伯沒反應過來,略一思量,才想起了碉堡上鑲嵌的橡膠,“少爺,那橡膠塊,是用來抵禦炮彈的?”
“啥橡膠塊,這麽難聽,那叫nera,”看著許伯那滿是皺褶的老臉,汪修齊頓時有些索然無味。
要是小侍女在這該多好,她定會興奮地尖叫,再送上無數崇拜的秋波。
“原來如此,”許伯恍然大悟,欣喜中又帶著慚愧,
“老奴愚鈍,還以為那是用來給碉堡取暖用的。”
“取暖?”汪修齊愣住。
“對啊,那些被火箭射中的嗯咦啊誒燒了大半,碉堡由此暖和了不少,將士們都稱讚少爺神機妙算,體恤下屬呢。”許伯樂嗬嗬地絮叨著。
呀!怎麽忘記這茬了,沒有混入阻燃材料的天然橡膠是很容易燃燒的……汪修齊輕咳兩聲,一本正經地說道:
“不錯,nera不僅可以減緩炮彈殺傷力,燒著了,還能禦寒保暖。”
許伯還想讚歎幾句,卻是被汪修齊擺手打斷,“好了,本世子都三天三夜沒合眼了,要去睡會兒。”
……
漢城。
景福宮。
思政殿。
單眼紮著紗布的鎮撫營千戶嚴冰,跪在殿內,滿臉恐懼地訴說著戰役的經過。
南浦港一役,朝軍總兵馬三萬餘人,逃迴王城的隻有五千殘軍。
其中,北軍、水軍全軍覆沒,隻有南岸沒有來得及渡江的朝軍才躲過一劫。
西征統帥盧銳澤、南軍主將申魁、北軍主官俞絳狀、平安道府尹鄭淡全部戰死。
要不是嚴冰身手了得,加上還有幾十死士護衛,恐怕他也迴不來。
可即使如此,還是身負重傷,眼睛也被鉛彈擦中,瞎了一隻。
身穿紅色緋袍,胸繡五爪金龍的朝鮮王李峘氣得渾身發抖,漸漸地憤怒又被恐懼取代,到最後,盡是伏案痛哭:
“王後幹政、尹相誤國,爾等是要置本王於死地啊!”
領議政尹元衡趴伏在地,不敢抬頭,隻是不斷地念叨:
“老臣萬死,千錯萬錯,都是老臣的錯,王上要保重龍體啊。”
帷幔之後,鶴發童顏的大王王後尹氏,氣得胸膛起伏,渾身顫抖。
在她看來,兒子懦弱多病,自己這做母親的能幫一點是一點,可沒想到,這多幫多錯,他今日竟然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來。
宋軍強悍,那又如何?
她尹氏十六歲封後,曆經三朝,四十多年裏,什麽大風大浪沒見過, 眼前局勢雖然嚴峻,但也不至於把兒子嚇成這樣吧。
她顫巍著起身,在宮娥的攙扶下,走出帷幔,掃了一眼軟弱的明宗,嗬斥道:
“身為一國之君,哭哭啼啼,成何體統。
王上也不想想,若非有本宮與元衡,你能坐上今日之位?”
李峘以袖拭淚,既無奈又無助,他抽噎道:
“如今我軍大敗,兩道將士傷亡殆盡,如若那宋國攻來,如何是好?”
被問到了關鍵之處,文定王後看向跪在地上的尹元衡,冷聲發問:
“尹相,當初發兵,是你與本宮做保,說那宋國不過是一夥倭寇,隻要兵力足夠,必然能圍而殲之。
如今,作何說法?”
沉默良久,鬢角斑白的尹元衡才微微抬頭,蒼老的麵容帶著愧色:
“此次戰敗,罪在老臣,還請娘娘賜死。”
尹元衡身為議政府的領相,又是此次西征的發起者,想甩鍋是不可能的,但身為官場老油條,這以退為進的套路,自然明白。
“死有何用?”麵罩寒霜的尹氏提著龍頭拐杖跺了跺地麵,沉吟良久,她緩和了語氣說道:
“元衡,你身為領相,又為王上舅父,乃是朝廷柱石。
值此危難之際,怎能撂下挑子,尋死覓活?”
說著,她看向宮娥,“去,給領相大人搬個繡墩來,讓他坐下說話。”
尹元衡磕頭謝恩,才在宮女搬來的繡墩上,欠身坐下。
“娘娘、王上,”沉默片刻,在幾人的注視下,尹元衡緩緩開口:
“本次戰敗,雖然損失慘重,可我朝尚有兵甲八萬,而且又在本國作戰,無需過於憂慮。
如今之計,隻要從江原、慶尚、全羅三道調兵北上,於黃海道要衝扼守,可保京畿無虞。”
“萬萬不可,”站立一旁的左相李梁連忙阻止,昂首反駁道:
“娘娘、王上,難道忘了乙卯倭變不成?
一旦慶尚、全羅兵力空虛,倭寇來襲,如何抵擋?
以臣之見,還是盡快上報大明,讓天朝出麵解決為妥。”
跪在地上的嚴冰一愣,抬頭看了看李梁,想開口說些什麽,迫於官職低微,又閉了嘴。
尹元衡餘光瞥見,開口說道:
“嚴千戶,有話就說,畏畏縮縮作甚?”
嚴冰咽了咽口水,點頭說道:
“大戰前夕,宋世子派使臣去北軍宣讀了一份令旨。
裏麵說,宋國接納流民是遵了天朝的密旨,原因是天朝災禍頻發,國力不堪救助,所以讓宋國代為賑濟安撫。
所以,卑職以為,此事無論真假,還是不要驚動天朝為好。”
此話猶如一顆驚雷在眾人腦海裏炸響,就連鎮定如常的文定王後也嚇了一跳,她驚唿一聲:
“什麽,天朝的旨意?難道不是宋國唆使流民遷徙,意欲擄掠人口?”
在文定王後看來,勳貴也好、士大夫也罷,她都不怕,就算是北方蠻夷、南方倭寇加上宋國一起來襲,也無需畏懼。
隻要有大明這個靠山在,一切麻煩都可以擺平。
她之所以同意發兵,就是尹元衡告知,宋國唆使天朝流民越境,想要通過朝鮮的港口擄走流民。
嚴冰語塞,他本想堵住尹相政敵的嘴,誰知卻是幫了倒忙。
文定王後緩緩扭過脖子,目光冰冷地盯著尹元衡:
“好啊,真是本宮的好弟弟,如此重要之事,竟敢隱瞞不報。
尹元衡,本宮問你,那些流言小報所說是否為真,你到底還欺瞞了多少?”
尹元衡滿臉苦澀,一口大槽吐不出來,忙是跪倒:
“娘娘,並非臣弟隱瞞,無論是密旨還是小報,皆為子虛烏有,都是那宋國使的計謀。”
左相李梁隨之反駁:
“計謀?我看未必吧。
據本相所知,大明國庫空虛,天災人禍不斷,無力安置流民是實情。
再者,那汪直屢屢協助天朝剿滅倭寇,也是事情。
從這二者結合來看,宋國是嘉靖帝埋在扶桑的一顆暗子,未必沒有可能。
此外,下官還想問問領相大人,本次西征,為何力薦鎮撫使為帥,這在本朝從未有過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