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大明日報》便登出了倭寇入侵山陰的消息,一時之間,京城百姓是群情激奮。


    對於京城的百姓們來說,這一年時間,聽到的都是大軍在西北不斷勝利的消息。


    百姓們自傲的性格已經慢慢被養成了,突然聽到一次大敗,而且還是敗在了他們壓根瞧不上的倭國人之手,這無疑形成了一種巨大的反差感。


    剛剛參加完會試的徐階和歐陽德,如往常一般來到自己常去的茶樓,作為士子,他們也很關注朝廷之事,所以日報也是他們每日的必讀之物。


    “撮爾小國,真是欺人太甚。”看完日報的歐陽德大怒道。


    徐階想起自己的家鄉也是倭寇常去之地,心中不禁有些擔憂。


    “子升,聽說你們華亭縣倭患也鬧得很兇,你見過真的倭寇麽?”歐陽德好奇的問道。


    “哪有那麽多倭寇啊?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徐階苦笑一聲道。


    “這是為何啊?”歐陽德不解的問道。


    “太宗年間,鄭和下西洋帶來的不僅是貿易昌盛,也帶來了無數的倭寇侵擾,當時北方未平,太宗遂下令實施海禁,隻開放勘合貿易,這種做法便刺激了民間走私和海盜活動,所以才有此說法的。”徐階緩緩解釋道。


    歐陽德也陷入了沉思中,過了良久方才輕歎一聲道:“看來要想消滅倭患,最好的辦法便是開海了。”


    徐階點了點頭道:“確實如此,我觀聖上重新建立寶船船隊,有出海之意,但這樣一來,也得罪了許多人的利益,尤其是東南的那些士紳們,因為他們才是海盜真正的幕後金主。”


    歐陽德上下打量了一番徐階,低聲問道:“子升,你家不會也摻和了吧?”


    徐階搖了搖頭道:“家父曾任寧都縣丞一職,而且還曾因禦寇有功得到過朝廷嘉獎,所以家父便定下了家規,任何徐氏子孫都不可從賊。”


    “伯父大義,在下佩服。”


    謝府中,劉健和謝遷兩位老搭檔看著眼前的聖旨,正在那裏吹胡子瞪眼。


    一旁的王廷相也是坐立難安,心中不斷腹誹,這還真不是個好差事,這兩人要是被氣出個好歹來,自己在士林中的名聲可就毀了。


    劉健冷哼一聲道:“皇上是讓老夫幾人去東南抄家麽?”


    “老學士不要誤會,皇上並無此意,實在是國庫緊張,朝廷又要出兵平叛,不得已而為之。”王廷相連忙解釋道。


    謝遷長歎一聲道:“朝廷的難處,老夫也能理解,但這麽做得不償失啊,倭寇已經被剿了百年了,絕了麽?現在皇上憑借一時意氣擅自出兵,恐怕會吃個大虧啊。”


    “老學士不要擔心,這次出海的是寶船,即使抓不到倭寇,也能震懾海疆。”


    “何來的寶船?不是說寶船圖紙已經被燒了麽?”


    “九重天那裏還有一份。”王廷相笑著解釋道。


    “是麽?那現在我們有多少艘寶船?”劉健眯著眼睛問道。


    “隻有兩艘。”


    “什麽?這不是胡鬧麽?才兩艘就敢出海,這不是找死麽?”脾氣暴躁的謝遷大怒道。


    王廷相從袖子裏拿出一封圖紙,在桌子上攤開,笑容滿麵的說道:“兩位老學士請看,這便是新的寶船樣式,有這麽兩艘巨無霸在,不會出事的。”


    謝遷、劉健也被眼前的一幕震驚到了,雖說現在寶船已經領先世界了,但朱載圫還是貪心,不僅在船身上加了許多防護用的鋼板,還將大炮運了上去。


    “兩位老學士,還有一件事,晚輩不知道當不當講?”


    “但說無妨。”


    “這次倭寇攻破山陰縣,虜了數千百姓離開,這才是皇上堅持要出兵的原因,皇上一向愛民如子,若見死不救,天下百姓又如何信服皇上?”王廷相添油加醋的說道。


    此話一出,二人也無話可說了,官職越大越要臉,要是見百姓受難而見死不救,傳出去,兩人便晚節不保了。


    對付謝遷、劉健這等人,這才是真正的殺手鐧。


    劉健幹咳一聲道:“好了,這個差事老夫等人接下了,讓皇上放心就好,最遲一個月,朝廷所需的軍費便會如數送至戶部。”


    “兩位老學士的一片忠君體國之心,晚輩敬佩不已,若無其它吩咐,那晚輩就先行告辭了。”


    王廷相轉身就要離開,這時隻見劉健幹咳一聲道:“子衡啊,你好不容易出來一趟,不必這麽急著迴去吧。”


    “老學士,實不相瞞,聖上還在等著晚輩迴話呢。”王廷相苦笑一聲道。


    “哼,既然如此,那老夫就不強人所難啊,但王大人你不要忘了,你雖說是皇上的親信,但也是文人,想做良臣還是想做奸臣,都在你一念之間啊。”謝遷冷哼一聲道。


    王廷相雖說也有傲骨,但在這兩個老家夥麵前資曆尚淺,一點都不敢反駁,隻好唯唯諾諾的稱是。


    兩個老家夥又對王廷相狂轟濫炸了半個時辰,方才意猶未盡的放他離開。


    出了謝府,王廷相長出了一口惡氣,苦笑一聲,便離開了。


    不知為何,王廷相在這些老人身上總是能夠聞到一股腐朽的氣味,相反,在皇上身邊,卻一點怪味都沒有。


    有些人天生好像就是適合當皇帝的,當今皇上雖說沒有經曆過係統的帝王教育,但卻無師自通。


    曾經有許多人曾勸說過皇上要行“仁政”,但大家也都明白,所謂的“仁政”,其實也是一種不靠譜的做法。


    實施“仁政”就代表著皇權下放,落到誰身上呢?自然會落到文官士大夫手中。


    一個合格的帝王,就是恩威並施。


    北宋的宋仁宗是大家交口稱讚的仁君呢,可是他的下場如何呢?


    一生坎坷,生下來便離開生母,來到了強勢的養母身邊。


    繼位後,劉太後臨朝聽政十一載,仁宗一直是個傀儡,活得戰戰兢兢。


    他的後宮也不安穩,他的第一位皇後郭皇後是位悍婦,身為帝王的仁宗,竟然會挨打,這也算是千古奇聞了。


    後來還娶了自己不喜歡的女人,曹皇後。


    而自己最愛的女人張貴妃更是紅顏薄命,張貴妃為他先後生下三個女兒,可是都夭折了,張貴妃本人三十一歲便離開人世了、


    想補償生母,把長女福康公主嫁給了自己的表弟,最後也以悲劇收場。


    一生子嗣稀薄,活下來的少之又少,皇子更是少的可憐,前後三位皇子夭折。


    對外還要受士大夫的氣,晚年,仁宗犯了瘋病,整日大唿“皇後與張茂則謀大逆”等胡話,卻被當時的宰相文彥博,三言兩語的給糊弄過去了,最可惡的是還讓張茂則繼續伺候仁宗。


    甚至到後來,大臣們頻頻諫言,更是以‘你沒有兒子’這話堵的宋仁啞口無言,換做其他人,估計早就被氣死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我是朱厚照之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筆下照丹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筆下照丹青並收藏重生之我是朱厚照之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