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針對朱載圫的陰謀正在悄然而至。


    但此時的朱載圫卻是絲毫不知,現在錦衣衛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九邊大案上,而剛剛迴京的鄭林也正在進行九重天的內部改革。


    九重天是朱載圫最後的殺手鐧,所以朱載圫是決不允許它遊離於皇權之外的,而九重天這次改革,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由一個監督部門變為了實施部門。


    對於一些嚴重損害國家利益的人或事件,九重天有先斬後奏之權。


    另外他們還擔負起了培養整個帝國情報係統的重責,隨著社會的發展,情報手段也需要更新換代,比如現在九重天已經開始訓練用戰鷹來代替信鴿傳遞消息了。


    還有軍令的解密等,自從薑太公創立陰符以來,上千年過去了,情報傳遞方式竟然沒有什麽大的變化,這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忍無可忍之下,朱載圫提出了密碼對應表的概念,現在九重天正在重點研究此事。


    安民宮內,朱載圫正帶著自己的智謀團和內閣等人商議此戰的善後事宜。


    會議開始後,朱載圫先是頒布了對有功之士的封賞,王瓊勞苦功高,進爵臨兆侯,仇鸞的這個鹹寧侯也增加了五百石的俸祿,張永進爵安化伯;楊鎮進爵鞏昌伯,劉豫等叛官官降三職,戴罪立功。


    當文官一輩子也不一定能混上一個爵位,但是當武將,隻要一場勝仗便可封爵,這其中的差距一目了然。


    對此,朱載圫其實也是有私心的,那就是增強武將的勢力,保持文武平衡,畢竟一條腿走路可不是長久之計。


    現在隨著文官勢力的不斷變強,武將們的地位也是越來越低。


    尤其是到了大明後期,那些武將們上的奏章,根本就沒臉看。


    比如大將、副將給兵部、兵科的官員上手本時,比較講究身份的人,自稱“門下小的”;臉皮厚一點,自稱“門下走狗”。


    至於那些守備、把總以下的武將,給兵部書辦送禮時,在禮帖中要用小字寫上“沐恩晚生”。


    封賞了有功之臣,那下一步就要進行懲罰了,十幾家通敵的商賈家產全部被抄沒,其嫡係子弟均被斬首示眾。


    彭城伯、惠安伯、永康侯三家勳貴也被牽連其中。


    其中永康侯乃靖難功臣徐忠的後人,彭城伯、惠安伯則是朱高熾小舅子的後人。


    朱載圫冷冷的說道:“諸卿,朕今日在《大明律》上新加一條賣國罪,隻要觸犯此罪之人,一律實施大辟之刑。”


    “諾,皇上。”眾臣拱手拜道。


    相比那些敵人,這些內奸最可恨。


    有能力或能力大的人當了漢奸,由於存在某種社會影響、社會地位,因此容易給人產生“某某人都放棄抵抗,我為什麽還要抵抗”的錯誤想法。


    雖說有能力或能力大的人當漢奸,對於底層民眾來說影響不大,但是處於底層的漢奸就不好說了,他們直接與民眾打交道,因此危害也是直接的。


    所以對於漢奸,朱載圫是見一個就殺一個,絕不留情。


    楊廷和站出來緩緩說道:“皇上,既然王師已克河套,依老臣之見,需要從全國各地征召流民進駐河套,流民早一日進駐,大明便會少一絲風險,河套也會更加穩固。”


    流民的問題一直困擾大明多年,現在有了這個機會,楊廷和等人便迫不及待的想將這個毒瘤割掉。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國家,而且中國的農業非常脆弱,這麽多年以來,沒有什麽飛躍的進步,還是以刀耕火種為主。


    稍微有一場天災,便會造成無數的流民,這些人是社會上最不穩定的因素,很多時候朝廷也拿他們沒辦法。


    而一旦流民成災,貧窮的普通化就是暗示天下快要發生大亂了。


    曆史已經多次證明:因貧窮而作亂的,多由流民發動。


    他們沒有“身家性命”,而生活又不安定,生的快樂既未嚐過,死的苦痛也就不恐怖了。


    所以他們敢於冒險,他們個人雖然沒有勢力,而成群結隊之後,就可以橫行天下,成為人人懼怕的流寇。


    流民在中國曆史上曾扮演過重要的角色。


    因為他們常常變為流寇,變成流寇後,他們會先向最沒有抵抗力的農民進行劫掠,農村破壞之後,他們就會把目光盯向城鎮。


    這樣一來就成了一個無解的死循環,農民繼續變成流民,流民繼續劫掠農民,最後流民的力量龐大到一定地步之後,王朝也就走向了終結,最終被別的勢力所取代。


    古往今來,曆朝曆代皆是如此。


    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王莽時代的赤眉、綠林起義、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唐末的黃巢起義等,雖說最後坐天下的不一定是他們,他們的所作所為也經常是為他人作嫁衣,但不可否認,他們是王朝最終的掘墓人。


    因為他們的存在,使中央政府疲於奔命,朝祚因之斷絕。


    朱載圫皺眉迴道:“朕的意思是先進行軍製改革,待九邊新軍成軍後,再移民河套,現在安排那些手無寸鐵之力的流民去河套,那和謀殺有什麽區別?”


    楊廷和咬著牙迴道:“皇上,此事刻不容緩,老臣覺著可以一邊改革軍製,一邊移民。”


    朱載圫把目光投向了國庫的大管家楊一清。


    楊一清站起來迴道:“皇上,咬咬牙,可以挺過去的。”


    “王先生,你兵部可有意見?”


    王守仁搖了搖頭道:“臣和兩位閣老意見相同,先民後軍。”


    朱載圫歎了口氣道:“既然如此,那朕就賭一把吧。”


    “皇上聖明。”眾臣拱手拜道。


    “王廷相。”


    “臣在。”


    “明發聖旨,成立寧夏布政司,寧夏布政司包括臨兆府、鞏昌府及河套的雲中府、五原府四府之地,治所寧夏鎮,王瓊任寧夏總督一職,兵部優先訓練寧夏新軍,依朕之意,寧夏新軍不得少於十萬人。”


    “諾,老臣遵旨。”王守仁拱手應道。


    “全國遴選流民移居寧夏,朝廷提供種子、糧食、房屋,三年免稅,現在寧夏、固原兩鎮已經成為了腹地,也該挪出九邊重鎮了,把新成立的雲中、五原兩府納入九邊重鎮。


    另外在九邊各鎮重新設立知府一職,知府管民,總兵管軍,互不幹涉,霍韜任甘州知府,其它地方,眾臣可自薦,待吏部審查合格後,即刻上任。”


    “諾,臣等遵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我是朱厚照之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筆下照丹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筆下照丹青並收藏重生之我是朱厚照之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