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禁是一定要開的。


    大明建國初期,許多張士誠、陳友諒餘孽跑到了海上,騷擾海防,而當時朱元璋的主要精力在北元方麵,無力對付這些人,所以便下了“寸板不許下海”的規定。


    到了永樂年間,朱棣再度強化了海禁,後期鄭和七下西洋,海禁政策稍微放寬,民間走私開始盛行。


    在弘治朝之前,很多小國仍可與明朝進行朝貢貿易,直到劉大夏的橫空出世,連貿易都沒有了,隻剩朝貢。


    至此倭寇越來越猖獗,到了現在,倭患已經嚴重影響了東南沿海各省的發展。


    才過去不到半年,兵部便收到了倭寇侵邊的奏章二十多本,其中數福建、廣東、浙江三省最多。


    合上手上的奏章,朱載圫狠狠地一拳砸在桌子上怒道:“日本撮爾小國,不識王化,朕必滅之。”


    “皇上息怒,倭患已經困擾我大明多年,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解決的,還需從長計議。”楊廷和低聲勸道。


    朱載圫重新坐了下來,揉了揉額頭歎道:“內閣有什麽對策麽?”


    王守仁站了出來苦笑一聲道:“皇上,現在大明水軍無出海遠征的能力,能做的也隻有加強海防。”


    “我大明東南沿海海岸線有數千裏,倭寇行蹤又是飄忽不定,怎麽防禦啊?”朱載圫無奈的問道。


    王守仁笑道:“皇上,打鐵還需自身硬,兵部準備今年大力整頓東南備倭軍。”


    朱載圫點了點頭道:“朕準了,其他愛卿還有什麽好的對策麽?但說無妨。”


    此話一出,屋內頓時陷入了沉默中,過了好一會,楊一清方才緩緩說道:“皇上,老臣祖籍便是廣東,據老臣所知,真倭其實並不多,更多的是逃亡海上的罪犯與走私的商人,這些人與地方上的關係錯綜複雜,要想對付他們並不容易。”


    “先生所言極是,民不畏法,奈何以法懼之?”


    “皇上聖明,依老臣之見,要想徹底解除倭患,必須要治本,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萬萬要不得的。”


    “先生的意思,是讓朕開海?”朱載圫試探的問道。


    楊一清點了點頭道:“正是如此,但開海也不是那麽容易的,在開海之前,老臣認為還需完成兩件事。”


    “哪兩件事?”朱載圫好奇的問道。


    “其一便是大明必須有一支強悍的水軍駐紮在海上,沒有軍隊的保護,強行開海後患會更大。”


    “甚好,王先生,此事朕便交給你們兵部了,內廷尚寶監中官鄭林會協助你的。”朱載圫立刻吩咐道。


    “諾,老臣遵旨。”王守仁拱手應道。


    楊一清幹咳一聲繼續說道:“皇上,這第二件事有些麻煩?說實話,老臣不才,到現在也沒想到妥善解決此事的辦法。”


    “無妨,咱們一起想辦法。”


    “皇上,朝廷一旦開海,勢必會影響東南大族的利益,老臣認為,如果不能滿足他們,他們恐怕會暗中阻撓。”


    “哼,他們敢?當朕手中的刀不快麽?”朱載圫冷哼一聲道。


    楊廷和苦笑一聲問道:“皇上,您知道在京中,出身東南的官員有多少人麽?”


    “多少?”


    “六成之多。”


    聽到這個數字,朱載圫也猶豫了,這麽多人,其中不乏能吏、賢臣,總不能全殺了吧。


    朱載圫自認是個不缺少勇氣的人,但與自己的老祖宗朱元璋相比,朱載圫還是萬萬不如的。


    從古至今,敢如此肆無忌憚的殺人的也隻有朱元璋了。


    而且朱元璋殺人,從不講證據,他最喜歡做的事便是一刀切。


    隻要發現哪裏有不好的苗頭,立馬就會動手,毫不遲疑,哪怕殺錯了,也無傷大雅。


    事情走到這一步,好像又陷入了死胡同中,就在此時,刑部尚書蔣冕突然上前說道:“皇上,江彬等人被殺時,京城中百姓歡欣雀舞,但要是問他們江彬到底所犯何罪?卻很少有人能夠答出,隻有少數讀書人才知道,所以老臣認為百姓其實是盲從的,是需要引導的。


    而開海之事,隻要朝廷引導好民意,以民意去對抗那些大族,還是值得一試的。”


    蔣冕的話很有道理,但仔細想來,又是一句屁話。


    誰都知道要引導民意心向朝廷,但該如何引導呢?這才是關鍵所在。


    “蔣卿的意思是讓百姓們受益?這樣他們便會主動站在朝廷這邊了。”朱載圫緩緩問道。


    “皇上英明,老臣正是此意,但該如何去做?這個恕老臣無能,還沒想出對策。”


    “哈哈,蔣卿不必介意,隻要有思路,早晚會想出辦法的。”朱載圫笑嗬嗬的說道。


    無論在什麽時代,都會存在利益衝突的,比如現在,一心要當名臣的楊廷和等人是同意開海的,但剩下的毛紀、毛澄、梁儲三人卻還沒有表態,這三人的家鄉都靠海,他們也是當地的大族,要是開海,他們家族的利益定會受損。


    所以這個時候,他們便陷入了劇烈的思想鬥爭中。


    家國天下,“家”永遠都在前麵,所以大臣們有些私心,朱載圫也是可以理解的。


    朱載圫也沒有催促,就這麽慢慢的跟他們耗著。


    開海之事勢在必行,要是連內閣的人都達不成一致,那還不如趁早取消呢。


    轉眼間,一炷香的時間便過去了,梁儲長歎一聲道:“皇上,老臣是廣州人,按說開海之後,最先受益的便是老臣的家鄉,但老臣還有一個疑慮,還請皇上解惑。”


    “哈哈,梁卿但說無妨。”


    “一旦開海,之前那些參與過走私的家族,是否會按律治罪?”梁儲目不轉睛的盯著朱載圫問道。


    朱載圫幹咳一聲:“放心,隻要他們的雙手還沒有沾滿鮮血,那朕也會再給他們一次機會的,之前的事既往不咎。”


    “皇上聖明,老臣同意開海。”


    見梁儲已經表態了,毛紀、毛澄二人也隻好無奈的同意了。


    至此內閣眾人總算是達成了共識。


    其實今天隻要內閣通過,那麽這個會議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對於政治鬥爭,朱載圫一向的做法便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把朋友搞的多多的,而打擊一小部分敵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我是朱厚照之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筆下照丹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筆下照丹青並收藏重生之我是朱厚照之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