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朱厚照的功過是非,後人早有定論。


    總而言之,他繼位後,大明的國力未有明顯下降,在武事上還有進步,但是後期他所用的這些奸臣,確實也給大明朝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對於這些弊政,即使楊廷和不提,朱載圫也會廢掉,無他,太費錢了,光豹房的那些豹子,每日就得花費白銀百兩。


    楊一清摸著胡須緩緩說道:“皇上,戶部曾經算過,光遣返工匠、雜役這一項,便可每年節省漕運糧食達一百五十萬石。”


    朱載圫搖了搖頭道:“錢不是這麽省的,這些人當初也是受朝廷之命入京的,現在遣返,朝廷也要做好事後撫恤工作,決不能讓這些人自生自滅,都是我大明子民,先帝所犯之錯,買單的該是朕,而不是他們。”


    “皇上仁慈,老臣記下了。”楊一清喜笑顏開道。


    朱載圫點了點頭道:“先生,那第二件事呢?”


    楊廷和幹咳一聲道:“整頓吏治,此事由吏部與都察院牽頭。”


    不用說這個提案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讚同,朱載圫又補充道:“朕決定將東廠與錦衣衛合二為一,整頓吏治之事,錦衣衛也可以協助,但錦衣衛隻能提供情報,沒有執法權。”


    “臣等讚同。”


    首輔說完後,接下來就該是楊一清與王守仁了,兩人互相謙遜一番,最後還是楊一清拔得了頭籌,無論是在資曆,還是在執政經驗上,此時的王守仁都差楊一清很多。


    至此也確定了楊一清內閣次輔的地位,四年後,若楊廷和告老,那麽楊一清便是下一任內閣首輔。


    楊一清幹咳一聲道:“老臣也有兩項提案,請皇上指正。”


    “先生過謙了,但說無妨。”


    “老臣在西北任職八年,深知當地局勢,現在關中已漸漸破敗,要想往西北運糧,需從兩湖或川蜀啟程,路途遙遠,五石糧食,到達西北邊境能剩一石就不錯了,依老臣之見,朝廷應該再次召集商人開中,實行商屯。”楊一清拱手拜道。


    中鹽之法,軍守邊,民供餉,以鹽居其中,為之樞紐,故曰開中。


    後來鹽商們因為長途運輸糧食的耗費巨大,便在各邊直接雇人開墾田地生產糧食,就地入倉,換取鹽引,便於更多的獲利,這種辦法就叫做商屯。


    但隨著各級官府的逐漸腐敗,那些皇親國戚、勳貴們見此事有利可圖,紛紛奏討鹽引,轉賣於鹽商,從中牟利,因為他們的貪得無厭,導致食鹽供不應求,慢慢的鹽引也不值錢了。


    直到弘治年間,戶部尚書葉淇改舊製,讓商人以銀代米,邊地鹽商大都舉家內遷,商屯被徹底破壞,走上了末路,葉淇這種做法雖然增加了國庫收入,但對於九邊防務來說,卻是弊大於利,從那以後,九邊之糧基本上都是由朝廷發放,邊地存糧大幅度減少。


    所以這件事難就難在朝廷該如何取信於民?一個國家的信譽建立起來的過程很艱難,但毀掉就太容易了,朝令夕改乃是朝政實施的大忌。


    “交糧還是交銀?這兩種方式哪一種更經濟?戶部計算過麽?”朱載圫皺著眉頭問道。


    楊一清苦笑一聲道:“皇上,現在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是大明缺糧啊,近幾年多地受災,各地常平倉已經全部清空了,再這樣下去,即使有再多的銀子也買不到糧啊。”


    “那不如就安排勳貴、皇親們去商屯,百姓們要是見到這些人都去了,說不定會對朝廷重拾信心……”


    “不可,皇上!”還不待朱載圫說完,眾人便異口同聲的阻攔道。


    “有何不可?”


    楊一清搖了搖頭道:“皇上,您想想,若是勳貴們都去了九邊,誰能製衡他們?若有那種野心家,說不定會與手握重兵的將領暗相勾結,這又該如何是好?”


    文官們奮鬥了好多年才把勳貴們關進籠子裏,所以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他們是不願意打開籠門的。


    朱載圫長歎一聲道:“那依先生之見,該如何做呢?”


    “皇上,老臣覺著此事需朝廷征召,隻要符合條件的鹽商,不去就強製遷去,至於各地鹽引的控製,應使用嚴刑酷法,伸手剁手,伸腳跺腳,誰都不能例外。”楊一清殺氣騰騰的說道。


    “好,此事,朕支持先生。”


    最終這個提案也通過了,隻不過不是全票,毛澄、毛紀二人就沒有表態。


    楊一清點了點頭繼續說道:“老臣說的第二點便是實施“一條鞭法與攤丁入畝”,老臣認為這才是萬代不移之良法。”


    聽到這兩個熟悉的名字,朱載圫的心髒很不爭氣的開始加速跳動了。


    朱載圫咽了口口水興奮的說道:“先生,詳細說說。”


    “皇上,現在各地名目繁多的雜稅比較多,不如將田賦和各種雜稅合在一起征收,百姓除了負擔必須征收之米麥,其它的一律折收銀兩;另外在徭役方麵,百姓們也可以出錢代役,然後由官府雇人做工,這便是一條鞭法。”楊一清侃侃而談道。


    朱載圫聽罷,重重的一拍桌子吼道:“好辦法,實在是利國利民之良法啊,還有那個攤丁入畝,先生快些說,朕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楊一清掃視了一番眾人,歎了口氣道:“皇上,此法若出,老臣將不容於朝堂,為此老夫也曾經左右為難過,但想起先帝恩德,老臣今日就鬥膽了。”


    “哈哈,先生但說無妨,有朕在,還輪不到您去當替罪羊。”朱載圫給楊一清吃了一顆定心丸。


    “多謝皇上,所謂的攤丁入畝其實很簡單,就是取消人丁稅,按照田畝多少來繳稅,也就是說無地的百姓,哪怕家裏人口眾多,也不用繳納一厘錢田稅,反觀那些大戶、豪紳繳納的田稅會成倍增加,老臣知道這麽做會得罪許多人,但我大明朝要是想避開曆朝曆代土地兼並的魔咒,這是唯一的辦法,還請皇上明鑒。”


    此話一出,滿堂震驚。


    朱載圫此時已經興奮的有些坐不住了,他萬萬沒想到在明代中期,文官們便已經有了這種想法。


    朱載圫本想找個合適的時機,自己提出來呢,現在不用了,有了楊一清的這番話,日後自己閃躲騰挪的空間就大多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我是朱厚照之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筆下照丹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筆下照丹青並收藏重生之我是朱厚照之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