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進奏院?
進奏院乃是大宇朝便已有之機構,原係諸侯於京師設立,作諸侯及其藩屬入京朝覲君王的寓所,漸漸成為諸侯在京官員聯絡辦公之地。各諸侯於進奏院置有進奏官,向朝廷報告本藩情況,呈遞本藩表文,向本藩及時報告朝廷及其他各藩情況,傳達朝廷詔令、文牒等事。
沿襲到了大肇,成為大肇各路府軍監司場務在京辦事機構。太宗年間設立都進奏院,不僅收各路進奏院於一處,進而將其發展為總領天下郵遞的總辦機構,即總領全國諸路監司及府監軍與朝廷上下往來郵遞事。錄進奏官百二十人,分司各地郵遞進奏事。
看似一個雜務衙門,其實掌握著一項其他任何中央衙門都無法企及的要務。這也是當時,紫舒軚以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的根由,可以說新政成敗進奏院獨占三分。
此即是進奏院狀,此乃是經由進奏官采編成文並傳發至地方,用來介紹朝廷政事動態和各項消息的文牒,地方也因此能通過匯編的消息更直觀知曉君王好惡及朝廷中樞的動向。不同於地方呈送章奏以及朝廷下發詔令禦劄皆有嚴謹核發流程,進奏院狀最開始隻是知後官和副知將新聞匯總到一起並整理,交給進奏官,進奏官以小紙手書之,隻在小範圍內傳遞。
正是在紫舒軚監進奏院期間,完成了正規化的改革,建立定本製度,將進奏院狀正規化,即信息搜集整理完畢後,還要經過審核、打迴、更改、複核、留底、印刷、發布這一係列流程,這一套流程即被稱為“定本”。而都進奏院的職責限定為搜集新聞,門下後省負責整理,然後交由給事中審核,審核完成後再交付都進奏院將其印刷,發行。最終的定本即經官方審定後的邸報樣本。
紫舒軚如此改革看似是自削權柄,本是都進奏院的獨立院務成為了受政府監管的專務,但其實從整體來看這項改革是必然的。紫舒軚是站在當時掌控朝政的新黨整體利益上,來實施改革的。“定本”製度的製定和執行,迫使進奏官們隻能按照相公們允許發布的內容進行傳報活動,能夠更好地貫徹皇帝和當權派宰輔們的意圖。進奏院以審查通過的樣本作為標準本,傳之各地,不得超過範圍。同時,邸報的抄發製度有了明確的規定,即不準在邸報之外別錄單狀,邸報每十天抄發一次,發往地方的邸報到州、軍一級,限定隻有任免大臣、賞功罰過、保薦官吏等內容才可抄報。如此一來,各地官員所看到的文本乃是朝廷的意誌,君主的決策,這對於依附於君主的新黨來說是能夠將改革措施和方針能切實傳遞到基層的喉舌。
另一項改革是將各地官員的奏章及申稟文書均通過進奏院轉遞,詔敕及中央各官署符牒也都由進奏院頒下確定為法度。默認的陳規在於沒有違背規則所對應的懲罰,而法度意味著,今後官員奏章必須經過進奏院,非經皇帝審批過的奏疏擅自傳報,便要以違製論處。但由於皇帝審批發下的奏章很多,誰來判定該奏疏是不是應在邸報中抄發,這一權限便掌握在門下後省負責文告官員的給事中手裏,即“判報”。所以,新黨隻需抓住監進奏院和門下後省給事中這兩個職事官,就完全拿捏了日常朝廷與地方往來信息的傳遞,控製了話語權。
因此新黨無須挑戰舊黨勳貴的高官重臣,隻需牢牢抓住這些品級低卻掌握核心權力的職位便可左右朝局。始作俑者便是紫舒軚,而新黨也將這種技巧應用於各職司中樞上。而紫舒軚自然成為舊黨眼中釘、肉中刺。
而對於新黨也可以說成也紫舒軚,敗也紫舒軚。
且先說說紫舒軚此人。
紫舒軚,字子齊,乃是西川峨山人氏,此人與宗放也有一段淵源。
此人豪放不受約束,鍾愛飲酒。少年時嚐作任俠事,豪放不羈。及冠而父喪,於是收拾浪蕩性子,才開始認真讀書,同時照顧病母幼弟,把持門庭,漸為鄉裏所重。時天章閣待製杜溢任當地轉運副使,此公少年時曾遭兩位兄長虐待,用劍砍他。後來他到母親那裏,繼父不肯收留,隻好四處流浪。乃有俠氣富商相裏氏不僅收留此公,助其讀書出仕,還將女兒相嫁,成就一段佳話。因此得知此地有紫舒軚者,不僅孝敬寡母,友愛兄弟,還有著好文采,正所謂自己缺什麽就羨慕別人有什麽,此公便偏愛紫舒軚,竟屈身做他教師,等紫舒軚服喪日滿,更是讓紫舒軚在他府內讀書。
且說紫舒軚服喪三年寸酒未沾,如今便放開酒性,待每日黃昏的時候讀書,並邊讀邊飲酒,動輒一鬥。杜溢對此深感疑惑,就派人去偷偷觀察他。當時紫舒軚正在讀《五典·虞書·文命本紀》,當他讀到大禹父親鯀因治水不利而竊天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天帝震怒,於是帝舜令祝融殺於羽郊,治水功虧一簣。他拍案歎息道:“鯀以直亡,功業難成,惜乎哉!”於是滿滿喝了一觴酒。又讀到後麵帝舜用禹治水,禹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勢利導,十三年終克水患。他又拍案歎道:“鯀殛禹興,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如此艱難終成功也!”又喝下一觴酒。杜溢聽說後,大笑說:“有這樣的下酒物,一鬥不算多啊。”於是乃將女兒嫁給了紫舒軚,這一對兒翁婿又是一段佳話。
杜溢與宗放乃是故舊,皆是西昆侖京兆府的鄉黨,紫舒軚由此與藜修相識。藜修性情剛烈耿介,而紫舒軚性情灑脫豪放,但不曾想這樣格格不入兩個人竟成了莫逆之交,文風上互相學習,彼此借鑒,皆推崇士悅、宗放、之文風,不顧流俗恥笑,一起提倡古文。
二十二歲則登科,曆任地方,以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稱。慶康新政,為士悅推薦為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
這是紫舒軚人生的巔峰,也是其理想破滅的開始。次年,慶康三年九月字神賽神會,大肇習俗春秋兩季,有司紀念字神倉頡,舉行賽神會,進奏院按常例舉行寺廟祭祠活動。祭典禮畢,循例相約燕飲,資費則按著舊例賣了院內故紙,不足之數則與會人悉補之,相約者皆因新政而擢拔之青年才俊,計十餘人。
而有幾個門蔭入仕、風評不佳者,也想湊個熱鬧,卻遭眾人拒絕。若是婉拒還則罷了,這些鋒芒畢露的新黨骨幹還將這些人當麵譏諷一番,所謂寧得君子不得小人。此便是一眾人厄運的肇始。
若是一眾人隻在進奏院內宴飲文會也就罷了,幾個人竟放肆的尋了教坊司伎樂作伴,皇城內飲酒作樂,狎妓恣行之態便被有心人盡收眼底。
最作死的便是紫舒軚竟在酣醉間,還做了一首短歌。要醉就徹底醉死,非要在醉生夢死間顯露才華,真真是最要命。
因此這首《傲歌》成了導火索,一把火燒盡了多少名臣才俊的夢想。
且看這《傲歌》唱的是什麽?
九月秋爽天氣清,祠罷群仙飲玉廬。 三江斟來成小甌,四海無過一滿壺。
座中豪飲誰最多?惟有紫舒酒中徒。 三江四海成一快,且挹天河酌爾吾。
漫道醉後無歇處,玉山傾倒難相助。 醉臥紫微遣帝扶,昊天金闕驅為奴。
於是有心人即刻呈報禦史台, 禦史中丞桑拱辰即命監院禦史上奏,以三條罪狀彈劾進奏院宴飲一眾人等。
其一,監主自盜,變賣公家之物為己用。貪腐!
其二,宴集喧鬧,近於宮門,在任官員於皇城重地以伎樂為樂。荒恣!
其三,放肆狂率,言語冒犯禦前,詆詬國祀先聖。狂悖!
天子接得上奏,即下詔著開封府嚴辦。因此,當進奏院宴飲眾人前腳剛剛步入家門,開封府公人已經紛至遝來了。
於是一場醉吟掀開舊黨反擊新政,慶康新政尚不待波瀾壯闊的開展,便在驚濤駭浪中被撲散了。
舊黨中執政大臣炎夷易、鶴定國在這一刻,顯示出了遠勝一眾新政君子的老道和殘忍。
他們出手迅猛,然後卻偃旗息鼓,坐看新政中人一個個站出來為紫舒軚等人辯白,然後才祭出眾人結納朋黨這柄殺人的刀。到了這個地步,已經是圖窮匕見。
而天子已經打算將此案牽扯諸人當做棄子了。
若非持中的翰林侍讀學士鹿中殊以及起居舍人橫瑋、知諫院承守真苦諫,天子才沒按著舊黨的心思以大不敬之罪殺了紫舒軚。但是此事依舊株連甚廣,用桑拱辰的話說‘舉其事以動相臣,吾一舉網盡之矣。’
除了當時在外主持邊務的經略安撫招討使子庚節,中樞新政骨幹相繼貶謫。
紫舒軚坐自盜除名,同時會者皆知名士,因緣得罪逐出四方者十餘人。進奏院案,事出仇人,情輕法重,至今天下冤之。
紫舒軚嶽父杜溢時任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兼樞密使,雖自書獨自辯白,依舊認為是結納朋黨,擔任宰相一百二十日後,最終罷相,離京出任尚書左丞、知真定府。其在地方頗受愛戴,“山東尤尊愛之”。
士悅先請求出知山西,遂罷免其參知政事之職,改為資政殿學士、京兆府留守,山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士學士外放標誌著慶康新政的徹底消解,也是宣宗與士學士人生的永別,直到宣宗駕崩,君臣再也不得相見。宣宗駕崩後,慈聖太後臨朝稱製。天聖元年,士悅上表請求解除四路帥任、出知武勝城,以避邊塞嚴寒,慈聖乃升他為給事中、知武勝城。自此士學士便在地方往來奔波中,朝中舊黨的袞袞諸公豈能容忍士學士逍遙田園?天聖三年,欲遷知海西而為太後所止,調任溫海路;天聖五年,改知武林城,七年又調往順昌城。據聞士學士身體已是風燭殘年,英雄遲暮,再無往昔之頭角崢嶸矣。
至於承守真也步士悅後塵,出知地方,橫瑋自請外放,如今輾轉在新市為令。時稱‘陽春木’,與紫舒軚並稱的知製誥陽攸、國子監直講梅聖臣外放地方,士門三子岩介、簋璧之、轅複皆貶竄縣監。
甚至是持中的鹿中殊,以天子潛邸信臣也不免屢遭彈劾,而出知順昌,如今以戶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出任京兆府節度使,充任一路都部署、安撫使。
以上新黨重臣骨幹悉落地方,遷延數載不得迴轉中樞。唯子庚節現時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集賢殿大學士身份居炎夷易之下,共掌朝政。
至於紫舒軚返鄉居家讀書,考究古今治亂得失同時教授兩個弟弟紫舒輈和紫舒軏讀書。所謂世態炎涼,先是紫舒軚大妹遭受夫家虐待,憂憤而死,繼而其母也因此事悲傷過度而病逝。昔日繁花似錦轉瞬一片凋零,紫舒家兄弟不僅沒有就此沉淪沒落,反而在絕望中迸發出新生的活力。
天聖三年,紫舒軚攜二弟進京應試,時值陽攸、梅聖臣遷轉返京。陽攸遷翰林學士,兼知貢舉,梅聖臣也參與其中。他們看了紫舒軏的試卷,“以為異人”;對紫舒輈也頗欣賞,“亦以謂不忝其家”,於是兄弟倆同第進士高等。紫舒輈當時二十歲,紫舒軏十七歲。由於紫舒氏兄弟一起高中,還曾引起一場風波,落第的考生們怨謗紛紛,舊黨眾人也群情嗷嗷。而天子禦筆親提禦榜取了兄弟二人。當時便有諺語說:“舒文生,吃菜根;舒文熟,吃羊肉。”之說,是說精熟三紫舒的文章,就能登科及第,享有富貴,足見三舒文章受世人重視的程度。
而紫舒軚也瀟灑與兩位兄弟作別,隻身南下忘情於山水間,終定居虎相城,購置荒洲六十尋作園居住,構亭北碕,號滄浪亭。自號滄浪翁,就在這前竹後水,澄川翠幹間悠遊,常與陽攸、梅聖臣、藜修等作詩唱酬往還。所著《易傳》尚未完成即病重,乃由紫舒軏述其誌寫完。天聖七年四月,年僅四十一歲的紫舒軚沒有等來朝廷的昭雪,帶著滿腹壯誌難酬的悲憤病逝。
紫舒輈,字子行。少時不好讀,由於長兄持家,沒有養家之累,少年時的紫舒輈興趣廣泛,琴棋書畫、騎馬射箭,樣樣喜歡,讀書反而並不太下工夫。
紫舒軚曾問紫舒輈:“二弟啊,你遍遊鄉梓山水,為何不寫點文章,將這山川雄秀奇美記錄下來,將來行走天下取來觀看,也能再品味家鄉之美,豈不甚好?”
這一番話將時年十五歲的紫舒輈難住了,他是滿肚子錦繡河山,卻不知如何吐到紙上。紫舒軚見狀轉移了話題:“此事倒不著急,不如先幫著為兄,完成一樁心願”。紫舒輈自然是借坡下驢,忙問:“什麽心願?”
“咱們紫舒家先人也是很有一些來曆的,可自大宇西狩,國朝肇始,咱家曆代紀傳便荒廢了,三代以上竟然已經語焉不詳了。二弟周遊交際甚廣,何不找些鄉人故舊聊聊,若是能查閱地方誌記以及宗親譜牒,可否咱們也能將紫舒家家譜編修出來?”紫舒輈聽得此事可以在外走動,便一口應諾下來。豈料這一番探究查詢之下,竟真的匯集不少資料,尤其是當地宗親、世交聞之此事,皆熱情響應,拿出族譜和先人的往來書信,甚至當地官府也放開陳年案卷及歸檔文書供其查閱。追根溯源下,紫舒輈才知先人事跡之悠遠,自愧弗如祖宗之功業。隨著一位位先人名諱落在譜牒上,紫舒輈更加著力於挖掘祖宗們的來曆功績。如此以來無論三墳五典、宇朝國史、史家傳記、曆代策論竟被他陸續讀了個通透,自此有了學習的動力和鑽研的興趣,紫舒輈專心苦讀,而不輕易動筆,先聖文字、名家文章不僅了然於胸,還以筆記提煉道理,疑惑之處則有紫舒軚解答,矛盾之處則兄弟三人辯而論之。
進奏院乃是大宇朝便已有之機構,原係諸侯於京師設立,作諸侯及其藩屬入京朝覲君王的寓所,漸漸成為諸侯在京官員聯絡辦公之地。各諸侯於進奏院置有進奏官,向朝廷報告本藩情況,呈遞本藩表文,向本藩及時報告朝廷及其他各藩情況,傳達朝廷詔令、文牒等事。
沿襲到了大肇,成為大肇各路府軍監司場務在京辦事機構。太宗年間設立都進奏院,不僅收各路進奏院於一處,進而將其發展為總領天下郵遞的總辦機構,即總領全國諸路監司及府監軍與朝廷上下往來郵遞事。錄進奏官百二十人,分司各地郵遞進奏事。
看似一個雜務衙門,其實掌握著一項其他任何中央衙門都無法企及的要務。這也是當時,紫舒軚以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的根由,可以說新政成敗進奏院獨占三分。
此即是進奏院狀,此乃是經由進奏官采編成文並傳發至地方,用來介紹朝廷政事動態和各項消息的文牒,地方也因此能通過匯編的消息更直觀知曉君王好惡及朝廷中樞的動向。不同於地方呈送章奏以及朝廷下發詔令禦劄皆有嚴謹核發流程,進奏院狀最開始隻是知後官和副知將新聞匯總到一起並整理,交給進奏官,進奏官以小紙手書之,隻在小範圍內傳遞。
正是在紫舒軚監進奏院期間,完成了正規化的改革,建立定本製度,將進奏院狀正規化,即信息搜集整理完畢後,還要經過審核、打迴、更改、複核、留底、印刷、發布這一係列流程,這一套流程即被稱為“定本”。而都進奏院的職責限定為搜集新聞,門下後省負責整理,然後交由給事中審核,審核完成後再交付都進奏院將其印刷,發行。最終的定本即經官方審定後的邸報樣本。
紫舒軚如此改革看似是自削權柄,本是都進奏院的獨立院務成為了受政府監管的專務,但其實從整體來看這項改革是必然的。紫舒軚是站在當時掌控朝政的新黨整體利益上,來實施改革的。“定本”製度的製定和執行,迫使進奏官們隻能按照相公們允許發布的內容進行傳報活動,能夠更好地貫徹皇帝和當權派宰輔們的意圖。進奏院以審查通過的樣本作為標準本,傳之各地,不得超過範圍。同時,邸報的抄發製度有了明確的規定,即不準在邸報之外別錄單狀,邸報每十天抄發一次,發往地方的邸報到州、軍一級,限定隻有任免大臣、賞功罰過、保薦官吏等內容才可抄報。如此一來,各地官員所看到的文本乃是朝廷的意誌,君主的決策,這對於依附於君主的新黨來說是能夠將改革措施和方針能切實傳遞到基層的喉舌。
另一項改革是將各地官員的奏章及申稟文書均通過進奏院轉遞,詔敕及中央各官署符牒也都由進奏院頒下確定為法度。默認的陳規在於沒有違背規則所對應的懲罰,而法度意味著,今後官員奏章必須經過進奏院,非經皇帝審批過的奏疏擅自傳報,便要以違製論處。但由於皇帝審批發下的奏章很多,誰來判定該奏疏是不是應在邸報中抄發,這一權限便掌握在門下後省負責文告官員的給事中手裏,即“判報”。所以,新黨隻需抓住監進奏院和門下後省給事中這兩個職事官,就完全拿捏了日常朝廷與地方往來信息的傳遞,控製了話語權。
因此新黨無須挑戰舊黨勳貴的高官重臣,隻需牢牢抓住這些品級低卻掌握核心權力的職位便可左右朝局。始作俑者便是紫舒軚,而新黨也將這種技巧應用於各職司中樞上。而紫舒軚自然成為舊黨眼中釘、肉中刺。
而對於新黨也可以說成也紫舒軚,敗也紫舒軚。
且先說說紫舒軚此人。
紫舒軚,字子齊,乃是西川峨山人氏,此人與宗放也有一段淵源。
此人豪放不受約束,鍾愛飲酒。少年時嚐作任俠事,豪放不羈。及冠而父喪,於是收拾浪蕩性子,才開始認真讀書,同時照顧病母幼弟,把持門庭,漸為鄉裏所重。時天章閣待製杜溢任當地轉運副使,此公少年時曾遭兩位兄長虐待,用劍砍他。後來他到母親那裏,繼父不肯收留,隻好四處流浪。乃有俠氣富商相裏氏不僅收留此公,助其讀書出仕,還將女兒相嫁,成就一段佳話。因此得知此地有紫舒軚者,不僅孝敬寡母,友愛兄弟,還有著好文采,正所謂自己缺什麽就羨慕別人有什麽,此公便偏愛紫舒軚,竟屈身做他教師,等紫舒軚服喪日滿,更是讓紫舒軚在他府內讀書。
且說紫舒軚服喪三年寸酒未沾,如今便放開酒性,待每日黃昏的時候讀書,並邊讀邊飲酒,動輒一鬥。杜溢對此深感疑惑,就派人去偷偷觀察他。當時紫舒軚正在讀《五典·虞書·文命本紀》,當他讀到大禹父親鯀因治水不利而竊天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天帝震怒,於是帝舜令祝融殺於羽郊,治水功虧一簣。他拍案歎息道:“鯀以直亡,功業難成,惜乎哉!”於是滿滿喝了一觴酒。又讀到後麵帝舜用禹治水,禹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勢利導,十三年終克水患。他又拍案歎道:“鯀殛禹興,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如此艱難終成功也!”又喝下一觴酒。杜溢聽說後,大笑說:“有這樣的下酒物,一鬥不算多啊。”於是乃將女兒嫁給了紫舒軚,這一對兒翁婿又是一段佳話。
杜溢與宗放乃是故舊,皆是西昆侖京兆府的鄉黨,紫舒軚由此與藜修相識。藜修性情剛烈耿介,而紫舒軚性情灑脫豪放,但不曾想這樣格格不入兩個人竟成了莫逆之交,文風上互相學習,彼此借鑒,皆推崇士悅、宗放、之文風,不顧流俗恥笑,一起提倡古文。
二十二歲則登科,曆任地方,以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稱。慶康新政,為士悅推薦為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
這是紫舒軚人生的巔峰,也是其理想破滅的開始。次年,慶康三年九月字神賽神會,大肇習俗春秋兩季,有司紀念字神倉頡,舉行賽神會,進奏院按常例舉行寺廟祭祠活動。祭典禮畢,循例相約燕飲,資費則按著舊例賣了院內故紙,不足之數則與會人悉補之,相約者皆因新政而擢拔之青年才俊,計十餘人。
而有幾個門蔭入仕、風評不佳者,也想湊個熱鬧,卻遭眾人拒絕。若是婉拒還則罷了,這些鋒芒畢露的新黨骨幹還將這些人當麵譏諷一番,所謂寧得君子不得小人。此便是一眾人厄運的肇始。
若是一眾人隻在進奏院內宴飲文會也就罷了,幾個人竟放肆的尋了教坊司伎樂作伴,皇城內飲酒作樂,狎妓恣行之態便被有心人盡收眼底。
最作死的便是紫舒軚竟在酣醉間,還做了一首短歌。要醉就徹底醉死,非要在醉生夢死間顯露才華,真真是最要命。
因此這首《傲歌》成了導火索,一把火燒盡了多少名臣才俊的夢想。
且看這《傲歌》唱的是什麽?
九月秋爽天氣清,祠罷群仙飲玉廬。 三江斟來成小甌,四海無過一滿壺。
座中豪飲誰最多?惟有紫舒酒中徒。 三江四海成一快,且挹天河酌爾吾。
漫道醉後無歇處,玉山傾倒難相助。 醉臥紫微遣帝扶,昊天金闕驅為奴。
於是有心人即刻呈報禦史台, 禦史中丞桑拱辰即命監院禦史上奏,以三條罪狀彈劾進奏院宴飲一眾人等。
其一,監主自盜,變賣公家之物為己用。貪腐!
其二,宴集喧鬧,近於宮門,在任官員於皇城重地以伎樂為樂。荒恣!
其三,放肆狂率,言語冒犯禦前,詆詬國祀先聖。狂悖!
天子接得上奏,即下詔著開封府嚴辦。因此,當進奏院宴飲眾人前腳剛剛步入家門,開封府公人已經紛至遝來了。
於是一場醉吟掀開舊黨反擊新政,慶康新政尚不待波瀾壯闊的開展,便在驚濤駭浪中被撲散了。
舊黨中執政大臣炎夷易、鶴定國在這一刻,顯示出了遠勝一眾新政君子的老道和殘忍。
他們出手迅猛,然後卻偃旗息鼓,坐看新政中人一個個站出來為紫舒軚等人辯白,然後才祭出眾人結納朋黨這柄殺人的刀。到了這個地步,已經是圖窮匕見。
而天子已經打算將此案牽扯諸人當做棄子了。
若非持中的翰林侍讀學士鹿中殊以及起居舍人橫瑋、知諫院承守真苦諫,天子才沒按著舊黨的心思以大不敬之罪殺了紫舒軚。但是此事依舊株連甚廣,用桑拱辰的話說‘舉其事以動相臣,吾一舉網盡之矣。’
除了當時在外主持邊務的經略安撫招討使子庚節,中樞新政骨幹相繼貶謫。
紫舒軚坐自盜除名,同時會者皆知名士,因緣得罪逐出四方者十餘人。進奏院案,事出仇人,情輕法重,至今天下冤之。
紫舒軚嶽父杜溢時任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兼樞密使,雖自書獨自辯白,依舊認為是結納朋黨,擔任宰相一百二十日後,最終罷相,離京出任尚書左丞、知真定府。其在地方頗受愛戴,“山東尤尊愛之”。
士悅先請求出知山西,遂罷免其參知政事之職,改為資政殿學士、京兆府留守,山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士學士外放標誌著慶康新政的徹底消解,也是宣宗與士學士人生的永別,直到宣宗駕崩,君臣再也不得相見。宣宗駕崩後,慈聖太後臨朝稱製。天聖元年,士悅上表請求解除四路帥任、出知武勝城,以避邊塞嚴寒,慈聖乃升他為給事中、知武勝城。自此士學士便在地方往來奔波中,朝中舊黨的袞袞諸公豈能容忍士學士逍遙田園?天聖三年,欲遷知海西而為太後所止,調任溫海路;天聖五年,改知武林城,七年又調往順昌城。據聞士學士身體已是風燭殘年,英雄遲暮,再無往昔之頭角崢嶸矣。
至於承守真也步士悅後塵,出知地方,橫瑋自請外放,如今輾轉在新市為令。時稱‘陽春木’,與紫舒軚並稱的知製誥陽攸、國子監直講梅聖臣外放地方,士門三子岩介、簋璧之、轅複皆貶竄縣監。
甚至是持中的鹿中殊,以天子潛邸信臣也不免屢遭彈劾,而出知順昌,如今以戶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出任京兆府節度使,充任一路都部署、安撫使。
以上新黨重臣骨幹悉落地方,遷延數載不得迴轉中樞。唯子庚節現時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集賢殿大學士身份居炎夷易之下,共掌朝政。
至於紫舒軚返鄉居家讀書,考究古今治亂得失同時教授兩個弟弟紫舒輈和紫舒軏讀書。所謂世態炎涼,先是紫舒軚大妹遭受夫家虐待,憂憤而死,繼而其母也因此事悲傷過度而病逝。昔日繁花似錦轉瞬一片凋零,紫舒家兄弟不僅沒有就此沉淪沒落,反而在絕望中迸發出新生的活力。
天聖三年,紫舒軚攜二弟進京應試,時值陽攸、梅聖臣遷轉返京。陽攸遷翰林學士,兼知貢舉,梅聖臣也參與其中。他們看了紫舒軏的試卷,“以為異人”;對紫舒輈也頗欣賞,“亦以謂不忝其家”,於是兄弟倆同第進士高等。紫舒輈當時二十歲,紫舒軏十七歲。由於紫舒氏兄弟一起高中,還曾引起一場風波,落第的考生們怨謗紛紛,舊黨眾人也群情嗷嗷。而天子禦筆親提禦榜取了兄弟二人。當時便有諺語說:“舒文生,吃菜根;舒文熟,吃羊肉。”之說,是說精熟三紫舒的文章,就能登科及第,享有富貴,足見三舒文章受世人重視的程度。
而紫舒軚也瀟灑與兩位兄弟作別,隻身南下忘情於山水間,終定居虎相城,購置荒洲六十尋作園居住,構亭北碕,號滄浪亭。自號滄浪翁,就在這前竹後水,澄川翠幹間悠遊,常與陽攸、梅聖臣、藜修等作詩唱酬往還。所著《易傳》尚未完成即病重,乃由紫舒軏述其誌寫完。天聖七年四月,年僅四十一歲的紫舒軚沒有等來朝廷的昭雪,帶著滿腹壯誌難酬的悲憤病逝。
紫舒輈,字子行。少時不好讀,由於長兄持家,沒有養家之累,少年時的紫舒輈興趣廣泛,琴棋書畫、騎馬射箭,樣樣喜歡,讀書反而並不太下工夫。
紫舒軚曾問紫舒輈:“二弟啊,你遍遊鄉梓山水,為何不寫點文章,將這山川雄秀奇美記錄下來,將來行走天下取來觀看,也能再品味家鄉之美,豈不甚好?”
這一番話將時年十五歲的紫舒輈難住了,他是滿肚子錦繡河山,卻不知如何吐到紙上。紫舒軚見狀轉移了話題:“此事倒不著急,不如先幫著為兄,完成一樁心願”。紫舒輈自然是借坡下驢,忙問:“什麽心願?”
“咱們紫舒家先人也是很有一些來曆的,可自大宇西狩,國朝肇始,咱家曆代紀傳便荒廢了,三代以上竟然已經語焉不詳了。二弟周遊交際甚廣,何不找些鄉人故舊聊聊,若是能查閱地方誌記以及宗親譜牒,可否咱們也能將紫舒家家譜編修出來?”紫舒輈聽得此事可以在外走動,便一口應諾下來。豈料這一番探究查詢之下,竟真的匯集不少資料,尤其是當地宗親、世交聞之此事,皆熱情響應,拿出族譜和先人的往來書信,甚至當地官府也放開陳年案卷及歸檔文書供其查閱。追根溯源下,紫舒輈才知先人事跡之悠遠,自愧弗如祖宗之功業。隨著一位位先人名諱落在譜牒上,紫舒輈更加著力於挖掘祖宗們的來曆功績。如此以來無論三墳五典、宇朝國史、史家傳記、曆代策論竟被他陸續讀了個通透,自此有了學習的動力和鑽研的興趣,紫舒輈專心苦讀,而不輕易動筆,先聖文字、名家文章不僅了然於胸,還以筆記提煉道理,疑惑之處則有紫舒軚解答,矛盾之處則兄弟三人辯而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