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承守真卻與此人攀談起來,以承守真的嚴肅整齊,若是尋常官員站在其麵前也是戰戰兢兢。而這官員卻能侃侃而談,雖對承守真崇敬之意躍然麵上,但是言語間尚能保持一份平常心,凡承守真問及之處,皆能言之有物,本地風物政事也是頗為熟稔。承守真也是寒門弟子,其父也是地方小官,而他寒窗苦讀,兩榜進士出身,也是地方為官一路走來,深知為官不易,尤其是沒背景的讀書人更是如此,非大智慧大機遇不能脫穎而出。四方之內,西陸及東國皆以出身定官品,莫說寒士,庶族也是無出頭之日,大綦雖也開科取士,也是為開國元勳及中州顯貴把持,寒門出身者百無七八,唯大肇科舉已經是天下寒士出頭的捷徑了,因此這條路上不知多少人蹉跎了歲月,這知縣年庚不及而立已經是年少得意了。
承守真從營丘通判及相關官員的言談中也能看出此知縣已經成了此地官場的另類,這一路敘話大概也知道所以然了。混沌官場中,若是老於世故的官僚評價此子,起碼一個輕浮自矜的評語是少不了的,但是在承守真這等敢於任事之人看來,為官一任,此人能保持一顆純實樸素的良心,實在殊為難得,承守真在他身上似乎是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反而甚覺欣慰。
當然此子許多做法和想法,頗有些天真的意思,但這也是事出有因。大凡寒門出身之人,入了官場,大半如此,概因即無宗族父老扶持,也無家學淵源教育,再守著清廉之身,那資深的幕客都是雇傭不起,隻能靠著自己的天性悟性慢慢摸索,這其中多少人就此沉浮與底層,一輩子也無出頭之日。而子庚相公、士學士等一眾人致力新政,不就是為此?
所謂冗官冗費,不就是朝廷為了平衡科舉取士,而大開勳貴世家門蔭之路。一個差遣官,到有七八個散官候著補闕,朝堂上做事的不及寄祿官半數。而為了抑製武勳,隻拿大把的階官和賞賜下來,大肇兩百個府監,掛名取餉的觀察使、防禦使、團練使的階官怕不少於千人。
承守真此次迴朝,難道隻是為了辦上幾個通天的案子?拿幾個作惡的匪人?
新政仍是他孜孜所念,而新政所需的即是官家的信任、穩定的局麵、有力的同誌、堪用的官員,此次歸德城之事就是又一次新政的奠基。
承守真與那知縣已經從政務牽扯到了學術,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大肇的科舉立足儒學,與西陸的禮教、大晟的玄學以及大綦名法之學乃是水乳交融之勢。西陸的禮教與宇朝的宗法製度一脈相承,乃是宇朝高宗時,攝政光公基於人皇太昊先天八卦合大禹連山術數,並始祖軒轅道法源流創立以孝義為核心之製度,講究的是宗祧承繼、封建家邦。後宇朝遷宗廟於西陸,則以光公為祖師,創道門衝虛宗。
宇朝中宗時道祖著《道德經》,後有南華祖師《逍遙經》,再有至聖先師革連山之弊,注解作《易經》,以三經為要,再有萊子、顏子、慎子、禦子等成績發揚,乃創道門正教,萊子、慎子、禦子分別為清虛宗、太虛宗、玉虛宗開宗祖師。
而顏子則儒道兼修,三經中以《易經》為綱,以至聖先師講義精煉作《先師論語》,以至聖先師注解的大宇朝國史、樂府、禮製,融匯為儒學五經,後有子參子、舒良子、輿子、思子、顓子、漆文子、卿子、淵子各立宗義,漸成天下顯學。儒學不以神仙為偶像,隻以至聖先師為師表,以宗法敬拜祖宗崇拜天地;不以齋醮符籙為法門,隻論經義,以仁義為根本;不以性命修行為要務,而以綱常教化為操守。雖然大綦、大晟、大肇皆以正道為國學,但是國政已經越來越依賴儒學。因儒學脫胎於道學,以道學為真虛心法,以儒學為正理實學,也是道門儒士所樂見的,畢竟治世非道法所長,而儒學沉澱無道心也後繼乏力。
大綦、大晟、大肇所奉太虛宗、玉虛宗、清虛宗與顯學相得益彰,卻已大為不同,甚至已經漸行漸遠。
東國的大晟玄學濫觴於禦子所開創的玉虛宗,雖三經並重,卻尤尊《逍遙經》,與經學融匯,聚焦於有無之論,又雜糅宇朝陰陽巫覡的‘讖緯’神學,而成玄學。現如今崇有與貴無之辯已經成了大晟朝日常政論,朝野內外,帝王執政不以實務為要,日日清談非要在這上麵爭個是非。玉虛宗也是在辯論中不斷有人獨樹一幟,分庭抗禮,假以時日,恐怕玉虛宗隻剩個名號,各宗派皆與不同的世家大族緊密結合,而成士族家學。
大綦雖以太虛宗為國學,開了科舉先河,但其實儒學上重視的是卿子之學,卿子學於顏子,又以慎子太虛正法為宗旨,以慎子“齊萬物”為綱要,在其學生非子、揚子經營下,已經成為外儒內法的霸道。大綦也因霸道而稱雄於列國,不過名法之酷烈已經開始反噬大綦朝廷。自大綦開國以來,不過三代,帝嗣奪位之變何止五六次了。
而大肇莫看太祖太宗皆是將門出身,但以崇文抑武為國策,三代帝王更以道門天尊下凡自居,清虛宗以《易經》為首要,肇儒也以至聖先師所注《易經》為五經之首,以陰陽化易數,以易數通人倫,與大綦名法“齊萬物”宗旨截然相反,主張心性即是道理,格物致知無窮。而清虛宗與儒學的融匯也是更為協調自然,比如宗放就是儒道兼修,並為世人稱道為術學,而新政中新舊儒道的碰撞也迸發出學術的爭鳴,其實莫看宣宗新政無疾而終,但是慈聖太後秉政以來,雖然稱得上政通人和,但是已經暮氣深厚,朝堂上仍有新舊之爭,而學術上皆倡言革新,隻是革新的根本手段不同。
較為持重的大理寺卿溱南(溱康城)荷氏出身的荷元皓以太極通書開元學,下自成蹊的有應天府漸成風氣的丹學,南山的理學、海西的道學;資政殿學士士悅昔日學生,有於西昆侖西京京兆開創以推陳出新、弘揚民本的氣學,有在南山醴海南京倡言德政革新的新學;子庚相公的學生也在東京京畿以中正事功為宗旨的公學。而承守真雖為四真之一,卻不以經義聞名,也不涉學問虛務,雖然在端睦城為官時,新學、道學、理學皆邀請他登壇講學,他卻從未涉足其間,這也是承守真能再重返朝堂的緣由之一。
子庚相公所默許的公學已經以中正中庸標榜,若非如此政府執政的位子,恐怕早就做不下去了。
但是,承守真身為龍圖閣學士,入朝執政隻差臨門一腳了,學術上的造詣豈能無所成就?他雖秉持處政中和的道理,但是自然是希望朝廷能革除弊政,一力維新的,傾向上更接近新學,隻是新學過於急進為他不喜。而這知縣所學更近公學,一番交談,到有了承守真將此人推薦給子庚相公的心思。
至於蘆頌等人,承守真雖然剛剛接觸,但是對於宗放他是了解的。尤其是宗放的開宗大弟子萍庸,苽紹文已經是永州聞人,一篇《漁樵問對》名滿京門,名望於今人冠於其師宗放之上。
萍庸按傳承乃是宗放的再傳弟子。時為宗放門下二弟子的藨秩以易為本經,文名達於京畿南北,萍庸求學拜見之,藨秩本是考較萍庸,未想一見如故,二人論易數見解,三日夜而不盡興。藨秩不敢以師居於其上,乃親自攜萍庸至雲溪,推薦到宗放當麵。宗放收萍庸於門牆,以其穎悟絕倫,清新儁逸,為同門稱道。宗放也常與人言,將來能開宗為顯學者,非萍庸莫屬,更激勵萍庸專心學問。
其時,從文者莫不以科名為出路,或以儒入道,希冀走白雲先生及宗放的當年終南捷徑。宗放不虞世人有僥幸之念,嚴明門下弟子非科舉不得入仕,凡入道不可進京,以身作則,對於收授弟子也是小心謹慎,寧缺毋濫。眾弟子皆以學問精進為要務,以走科場正途為念。幾個弟子中,最年長的荊馥以狀元及第入仕,作為新帝登基首開恩科的頭名狀元,深受慈聖太後與官家賞識,現如今已是翰林學士掌起草製誥詔命,乃是皇帝身邊的顧問秘書,地位清要自不用說,也是子庚相公的重要擘力。排行三、四的藨秩、芒冀也相繼入仕,隻有排行二、五的藜修、萍庸沉醉於學問,沉耽於道理,即便是出師之後也無投身宦海的念頭,不過此二人雖皆好易通數,性情卻大異。
藜修性情孤傲清冷,性情剛烈耿介,喜好論斥時弊,憤世嫉俗。凡權貴欲與其結交,皆為其所輕,幸得宗放庇護,如今隱居西昆侖終南山東明峰,昔日宗放隱居處閑住講學,是真正一心歸隱經學了。
而萍庸卻是個豪爽性子,且是個坐不住的人,一人一仆竟遊走天下,乃至四方,數年迴還,宗放見而讚曰“道在是矣”。清虛道門廣來邀請,萍庸也不推辭,於宗門各宮觀壇場講經論道,名望為世人所知。之後卻辭了一眾道觀冀望其出家傳道的請求,隻是繼續遊走。宗放所學在其繼承發揚下更為渾厚深重,故術學之學也逐漸達於天下。此人曠達性子也不置田產家宅,乃作一牛車為行居,號為“安樂窩”,於是,世人常見三四僮仆伴著此車行走永州城邑山水間。而因老母與宗放親眷同居住京兆,因而萍庸也嚐現身於此,京兆學風也因此日盛,連帶著本是京兆華胥的氣學也成了顯學。
承守真之所以想到這些,乃是想到了宗放。做官做到這個地步,很多事由不得不去想。離京之時,子庚相公在他麵前提到了這個已經遠離朝堂七年之人的先帝寵臣,當時他還有些恍惚,而到了歸德城沒幾日就遇到殺身之禍,卻為宗氏子弟搭救,這才意識到宗放此人,其實並非無所作為的散人。
荊馥去年任了翰林學士掌起草製誥詔命,不僅是太後看重,更是子庚相公潛移默化的為其牽線搭橋,助其一臂之力。承守真是子庚相公力陳而召迴的故舊,以翰林學士出為權知啟封府事,但因他任翰林學士在荊馥之後,因此在翰院排序上是在荊馥之下的。子庚相公雖然知道承守真的直率性子不以居於科場後輩為侮,但是也將此人來曆出身與他交待了清楚,由此就涉及到了宗放。
子庚相公所言設計東丹使團難處,雲溪醉侯處或許能有所得。當時以為,宗放隱居邊地,洞悉東丹內情,不過是以備諮詢罷了。現在看來,絕非這麽簡單!
那縣令看著承守真似乎有些出神,也不好離開左右,隻是站在側近候著。
“元知縣,待到晨食之後,你可遣得力人手,去各鄉督促巡查,這半個月以來,可有生人往來,重點核查青壯男子及術士道人。”承守真按著自己的思路,開始安排相關事務。
“敝縣縣尉乃是一得力人,由他親為此事,必無疏漏,”這知縣連忙應道。
縣尉?承守真默默琢磨,此人若是有本事的,如何應天府這麽許多匪徒哨聚,卻絲毫未能察覺?莫非是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庸官俗吏?
知縣隻是天真庶務,其實也是極為精明之人,揣摩出承守真的疑惑,於是接著說道:
“好叫承公得知,敝縣雖是應天府直轄縣城,但升為中縣不過一年有餘,縣司官佐諸闕待補,如今縣丞及主薄皆未有選官到任,平常事務皆隻有下官與縣尉署理。縣內設軍民寨子有四處,半數寨官也待補闕。這些時日,接了府台文書,要求敝縣發弓手及廂兵備禦,因此縣尉與巡檢率隊巡視各鄉,並兼了知寨的職事。昨日,本路鎮撫有武臣任了知寨的差遣,縣尉等人交接了才得迴轉。”
承守真聽罷,又掃了元知縣一眼。旁人皆說此知縣不通人情世故,做事莽撞執拗,其實內情如何,隻需細細接觸便可知,隻是大肇似元知縣這類的親民官何止千數,更別提屬佐選官及待補候任的。大肇官員流動頻繁,一任府尹坐滿三年的都是罕有,太半官員短則半載,長則兩年即派遣他處。府尹在任期間約莫能熟悉府城官員事務及民風,能與各縣縣令見上兩麵,訪問鄉賢耆老,已經是難能可貴了。因此這知縣任官三年尚未流轉,他又豈能不知其中緣由,隻三句話已經把事情點的清清楚楚,如此精明之人,且是兩榜出身,豈願意久在此蟄伏?
此子為官三年不到,已然能政通人和,收攏人心,將本縣從下縣升為中縣可見此人的本事。須知下縣正戶不過三百戶上下,而中縣為六百戶以上,大肇不禁百姓行走,尤其是丹陽這類的商貿興盛的樞紐之地,必然吸納鄰近無地百姓入城討生活。太丘縣雖地處山地,然距離府城也不過百十裏地,而民戶不減反增,其中無論手段如何,也能看出此人能收攏人心,善用民力的本事。
其也因此惡了本地官場氣氛,遭人嫉恨也是正常。因此即便太丘縣升中縣逾年,本地屬官皆轉遷,而此知縣及縣尉卻仍留任,連繼任官員都不得到任,須知大肇候補官員何止萬千,即便如此,此地尚有官員空缺,豈不是咄咄怪事?聯係營丘通判對那知府及右通判的隻言片語,承守真深知遇到心胸狹隘、嫉賢妒能的上司是如何讓人憤懣,因此此子見了承守真之後的小心恭敬、殷勤熱忱也是把他當做了救命的稻草。
承守真從營丘通判及相關官員的言談中也能看出此知縣已經成了此地官場的另類,這一路敘話大概也知道所以然了。混沌官場中,若是老於世故的官僚評價此子,起碼一個輕浮自矜的評語是少不了的,但是在承守真這等敢於任事之人看來,為官一任,此人能保持一顆純實樸素的良心,實在殊為難得,承守真在他身上似乎是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反而甚覺欣慰。
當然此子許多做法和想法,頗有些天真的意思,但這也是事出有因。大凡寒門出身之人,入了官場,大半如此,概因即無宗族父老扶持,也無家學淵源教育,再守著清廉之身,那資深的幕客都是雇傭不起,隻能靠著自己的天性悟性慢慢摸索,這其中多少人就此沉浮與底層,一輩子也無出頭之日。而子庚相公、士學士等一眾人致力新政,不就是為此?
所謂冗官冗費,不就是朝廷為了平衡科舉取士,而大開勳貴世家門蔭之路。一個差遣官,到有七八個散官候著補闕,朝堂上做事的不及寄祿官半數。而為了抑製武勳,隻拿大把的階官和賞賜下來,大肇兩百個府監,掛名取餉的觀察使、防禦使、團練使的階官怕不少於千人。
承守真此次迴朝,難道隻是為了辦上幾個通天的案子?拿幾個作惡的匪人?
新政仍是他孜孜所念,而新政所需的即是官家的信任、穩定的局麵、有力的同誌、堪用的官員,此次歸德城之事就是又一次新政的奠基。
承守真與那知縣已經從政務牽扯到了學術,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大肇的科舉立足儒學,與西陸的禮教、大晟的玄學以及大綦名法之學乃是水乳交融之勢。西陸的禮教與宇朝的宗法製度一脈相承,乃是宇朝高宗時,攝政光公基於人皇太昊先天八卦合大禹連山術數,並始祖軒轅道法源流創立以孝義為核心之製度,講究的是宗祧承繼、封建家邦。後宇朝遷宗廟於西陸,則以光公為祖師,創道門衝虛宗。
宇朝中宗時道祖著《道德經》,後有南華祖師《逍遙經》,再有至聖先師革連山之弊,注解作《易經》,以三經為要,再有萊子、顏子、慎子、禦子等成績發揚,乃創道門正教,萊子、慎子、禦子分別為清虛宗、太虛宗、玉虛宗開宗祖師。
而顏子則儒道兼修,三經中以《易經》為綱,以至聖先師講義精煉作《先師論語》,以至聖先師注解的大宇朝國史、樂府、禮製,融匯為儒學五經,後有子參子、舒良子、輿子、思子、顓子、漆文子、卿子、淵子各立宗義,漸成天下顯學。儒學不以神仙為偶像,隻以至聖先師為師表,以宗法敬拜祖宗崇拜天地;不以齋醮符籙為法門,隻論經義,以仁義為根本;不以性命修行為要務,而以綱常教化為操守。雖然大綦、大晟、大肇皆以正道為國學,但是國政已經越來越依賴儒學。因儒學脫胎於道學,以道學為真虛心法,以儒學為正理實學,也是道門儒士所樂見的,畢竟治世非道法所長,而儒學沉澱無道心也後繼乏力。
大綦、大晟、大肇所奉太虛宗、玉虛宗、清虛宗與顯學相得益彰,卻已大為不同,甚至已經漸行漸遠。
東國的大晟玄學濫觴於禦子所開創的玉虛宗,雖三經並重,卻尤尊《逍遙經》,與經學融匯,聚焦於有無之論,又雜糅宇朝陰陽巫覡的‘讖緯’神學,而成玄學。現如今崇有與貴無之辯已經成了大晟朝日常政論,朝野內外,帝王執政不以實務為要,日日清談非要在這上麵爭個是非。玉虛宗也是在辯論中不斷有人獨樹一幟,分庭抗禮,假以時日,恐怕玉虛宗隻剩個名號,各宗派皆與不同的世家大族緊密結合,而成士族家學。
大綦雖以太虛宗為國學,開了科舉先河,但其實儒學上重視的是卿子之學,卿子學於顏子,又以慎子太虛正法為宗旨,以慎子“齊萬物”為綱要,在其學生非子、揚子經營下,已經成為外儒內法的霸道。大綦也因霸道而稱雄於列國,不過名法之酷烈已經開始反噬大綦朝廷。自大綦開國以來,不過三代,帝嗣奪位之變何止五六次了。
而大肇莫看太祖太宗皆是將門出身,但以崇文抑武為國策,三代帝王更以道門天尊下凡自居,清虛宗以《易經》為首要,肇儒也以至聖先師所注《易經》為五經之首,以陰陽化易數,以易數通人倫,與大綦名法“齊萬物”宗旨截然相反,主張心性即是道理,格物致知無窮。而清虛宗與儒學的融匯也是更為協調自然,比如宗放就是儒道兼修,並為世人稱道為術學,而新政中新舊儒道的碰撞也迸發出學術的爭鳴,其實莫看宣宗新政無疾而終,但是慈聖太後秉政以來,雖然稱得上政通人和,但是已經暮氣深厚,朝堂上仍有新舊之爭,而學術上皆倡言革新,隻是革新的根本手段不同。
較為持重的大理寺卿溱南(溱康城)荷氏出身的荷元皓以太極通書開元學,下自成蹊的有應天府漸成風氣的丹學,南山的理學、海西的道學;資政殿學士士悅昔日學生,有於西昆侖西京京兆開創以推陳出新、弘揚民本的氣學,有在南山醴海南京倡言德政革新的新學;子庚相公的學生也在東京京畿以中正事功為宗旨的公學。而承守真雖為四真之一,卻不以經義聞名,也不涉學問虛務,雖然在端睦城為官時,新學、道學、理學皆邀請他登壇講學,他卻從未涉足其間,這也是承守真能再重返朝堂的緣由之一。
子庚相公所默許的公學已經以中正中庸標榜,若非如此政府執政的位子,恐怕早就做不下去了。
但是,承守真身為龍圖閣學士,入朝執政隻差臨門一腳了,學術上的造詣豈能無所成就?他雖秉持處政中和的道理,但是自然是希望朝廷能革除弊政,一力維新的,傾向上更接近新學,隻是新學過於急進為他不喜。而這知縣所學更近公學,一番交談,到有了承守真將此人推薦給子庚相公的心思。
至於蘆頌等人,承守真雖然剛剛接觸,但是對於宗放他是了解的。尤其是宗放的開宗大弟子萍庸,苽紹文已經是永州聞人,一篇《漁樵問對》名滿京門,名望於今人冠於其師宗放之上。
萍庸按傳承乃是宗放的再傳弟子。時為宗放門下二弟子的藨秩以易為本經,文名達於京畿南北,萍庸求學拜見之,藨秩本是考較萍庸,未想一見如故,二人論易數見解,三日夜而不盡興。藨秩不敢以師居於其上,乃親自攜萍庸至雲溪,推薦到宗放當麵。宗放收萍庸於門牆,以其穎悟絕倫,清新儁逸,為同門稱道。宗放也常與人言,將來能開宗為顯學者,非萍庸莫屬,更激勵萍庸專心學問。
其時,從文者莫不以科名為出路,或以儒入道,希冀走白雲先生及宗放的當年終南捷徑。宗放不虞世人有僥幸之念,嚴明門下弟子非科舉不得入仕,凡入道不可進京,以身作則,對於收授弟子也是小心謹慎,寧缺毋濫。眾弟子皆以學問精進為要務,以走科場正途為念。幾個弟子中,最年長的荊馥以狀元及第入仕,作為新帝登基首開恩科的頭名狀元,深受慈聖太後與官家賞識,現如今已是翰林學士掌起草製誥詔命,乃是皇帝身邊的顧問秘書,地位清要自不用說,也是子庚相公的重要擘力。排行三、四的藨秩、芒冀也相繼入仕,隻有排行二、五的藜修、萍庸沉醉於學問,沉耽於道理,即便是出師之後也無投身宦海的念頭,不過此二人雖皆好易通數,性情卻大異。
藜修性情孤傲清冷,性情剛烈耿介,喜好論斥時弊,憤世嫉俗。凡權貴欲與其結交,皆為其所輕,幸得宗放庇護,如今隱居西昆侖終南山東明峰,昔日宗放隱居處閑住講學,是真正一心歸隱經學了。
而萍庸卻是個豪爽性子,且是個坐不住的人,一人一仆竟遊走天下,乃至四方,數年迴還,宗放見而讚曰“道在是矣”。清虛道門廣來邀請,萍庸也不推辭,於宗門各宮觀壇場講經論道,名望為世人所知。之後卻辭了一眾道觀冀望其出家傳道的請求,隻是繼續遊走。宗放所學在其繼承發揚下更為渾厚深重,故術學之學也逐漸達於天下。此人曠達性子也不置田產家宅,乃作一牛車為行居,號為“安樂窩”,於是,世人常見三四僮仆伴著此車行走永州城邑山水間。而因老母與宗放親眷同居住京兆,因而萍庸也嚐現身於此,京兆學風也因此日盛,連帶著本是京兆華胥的氣學也成了顯學。
承守真之所以想到這些,乃是想到了宗放。做官做到這個地步,很多事由不得不去想。離京之時,子庚相公在他麵前提到了這個已經遠離朝堂七年之人的先帝寵臣,當時他還有些恍惚,而到了歸德城沒幾日就遇到殺身之禍,卻為宗氏子弟搭救,這才意識到宗放此人,其實並非無所作為的散人。
荊馥去年任了翰林學士掌起草製誥詔命,不僅是太後看重,更是子庚相公潛移默化的為其牽線搭橋,助其一臂之力。承守真是子庚相公力陳而召迴的故舊,以翰林學士出為權知啟封府事,但因他任翰林學士在荊馥之後,因此在翰院排序上是在荊馥之下的。子庚相公雖然知道承守真的直率性子不以居於科場後輩為侮,但是也將此人來曆出身與他交待了清楚,由此就涉及到了宗放。
子庚相公所言設計東丹使團難處,雲溪醉侯處或許能有所得。當時以為,宗放隱居邊地,洞悉東丹內情,不過是以備諮詢罷了。現在看來,絕非這麽簡單!
那縣令看著承守真似乎有些出神,也不好離開左右,隻是站在側近候著。
“元知縣,待到晨食之後,你可遣得力人手,去各鄉督促巡查,這半個月以來,可有生人往來,重點核查青壯男子及術士道人。”承守真按著自己的思路,開始安排相關事務。
“敝縣縣尉乃是一得力人,由他親為此事,必無疏漏,”這知縣連忙應道。
縣尉?承守真默默琢磨,此人若是有本事的,如何應天府這麽許多匪徒哨聚,卻絲毫未能察覺?莫非是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庸官俗吏?
知縣隻是天真庶務,其實也是極為精明之人,揣摩出承守真的疑惑,於是接著說道:
“好叫承公得知,敝縣雖是應天府直轄縣城,但升為中縣不過一年有餘,縣司官佐諸闕待補,如今縣丞及主薄皆未有選官到任,平常事務皆隻有下官與縣尉署理。縣內設軍民寨子有四處,半數寨官也待補闕。這些時日,接了府台文書,要求敝縣發弓手及廂兵備禦,因此縣尉與巡檢率隊巡視各鄉,並兼了知寨的職事。昨日,本路鎮撫有武臣任了知寨的差遣,縣尉等人交接了才得迴轉。”
承守真聽罷,又掃了元知縣一眼。旁人皆說此知縣不通人情世故,做事莽撞執拗,其實內情如何,隻需細細接觸便可知,隻是大肇似元知縣這類的親民官何止千數,更別提屬佐選官及待補候任的。大肇官員流動頻繁,一任府尹坐滿三年的都是罕有,太半官員短則半載,長則兩年即派遣他處。府尹在任期間約莫能熟悉府城官員事務及民風,能與各縣縣令見上兩麵,訪問鄉賢耆老,已經是難能可貴了。因此這知縣任官三年尚未流轉,他又豈能不知其中緣由,隻三句話已經把事情點的清清楚楚,如此精明之人,且是兩榜出身,豈願意久在此蟄伏?
此子為官三年不到,已然能政通人和,收攏人心,將本縣從下縣升為中縣可見此人的本事。須知下縣正戶不過三百戶上下,而中縣為六百戶以上,大肇不禁百姓行走,尤其是丹陽這類的商貿興盛的樞紐之地,必然吸納鄰近無地百姓入城討生活。太丘縣雖地處山地,然距離府城也不過百十裏地,而民戶不減反增,其中無論手段如何,也能看出此人能收攏人心,善用民力的本事。
其也因此惡了本地官場氣氛,遭人嫉恨也是正常。因此即便太丘縣升中縣逾年,本地屬官皆轉遷,而此知縣及縣尉卻仍留任,連繼任官員都不得到任,須知大肇候補官員何止萬千,即便如此,此地尚有官員空缺,豈不是咄咄怪事?聯係營丘通判對那知府及右通判的隻言片語,承守真深知遇到心胸狹隘、嫉賢妒能的上司是如何讓人憤懣,因此此子見了承守真之後的小心恭敬、殷勤熱忱也是把他當做了救命的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