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正唏噓時,柳瑒示意三娘拿出已經整理了的日誌。
“諸位兄弟今日所得,若是再與我二人收獲結合,隻怕是局麵更加窘迫。”
說句實在話,在座的幾位其實對於柳瑒與三娘今日收獲並不抱太多希望,畢竟二人隻是在內城內外走動,主要是觀察地形,詳實記載豪門士紳門戶,有備無患。但是,聽柳瑒這麽一說,大夥兒這才停止談論,畢竟這二位雖然年少,卻絕非空言闊論之輩。
“其實今日我二人在內城並未停留太久,午後我和三娘便察覺異樣,索性乘了騾子除了西城門,然後繞了個圈子又走內外北門間道,出了北門一直往北沿著護城河走到河道才從東門迴來,這一圈走下來,再結合現在這些情況,隻怕有些不妙。”
柳瑒也不繞圈子,而是拿出書冊,讓眾人看著他所畫的草圖,這些世家子弟,大多是丹青妙手,柳瑒也是五藝俱佳的良士,所勾畫的丹陽府草圖,雖然簡約卻與實際差相仿佛。
三娘則將桌案上的一片狼藉收拾一旁,取杯盞碗碟來做沙盤。
這歸德城,蘆頌曾仔細介紹了。
看著圖冊更是直觀清楚。
城垣整體呈六邊形,外城周三十餘裏,說是東南西北五座城門,其實因為城垣乃是斜六邊形,斜六邊形最短的在東南邊,東南這段隻不過是長約不過二裏地的城牆,與其說是城牆不如說是規製較大的城門樓子,這段城牆居中開兩門,左右間隔百米,便是外設的甕城,外罩的月城,也各是各的,隻有中間門樓乃是居中而立,如此與兩座甕城、兩座月城的門樓形成了‘靁’字形製,莫說大肇,全天下也是獨一份。
而這城門也各自成了兩個縣分管,總稱‘朱雀門’,但是俗稱東邊的是壽安門,西邊的是福昌門,入了門穿過月城、甕城便又匯成一條南門大道。
這南門大道銜接著往京城的官道,道路兩旁乃是清渠綠喬,臨街的皆是有臉麵的豪商巨賈門麵。若是沿著南門大街便可將歸德城均勻分作兩半,而福昌縣、壽安縣轄區也按這條中軸線延伸出去而分開。
再說這外城城垣便從這座巨大城門往外延伸,隻看福昌縣這邊,斜向西南修的這段城牆便是最長的一段,長約七裏,然後便是外城西門‘鼎明門’,順著往前走,接著城門城牆轉向西北,於是這所謂的西麵城牆便成了個人字形,而這段轉向西北的城牆長約五裏,便與麵朝西北的所謂北麵城牆相接。
北麵城牆長約六裏,城門正中而開,這裏乃是從京兆府來的官道貫穿而入,外城門名‘曛風門’,與內城北門‘應天門’相隔不過百餘步。
如此算下來歸德城外城六麵城牆合計三十二裏,不愧是天下雄城。
再看這與外城北麵城牆相隔百步而修築的內城北城垣,居中應天門其實與外城曛風門構成一個幾乎完整的城門體係,因此曛風門外隻修築了月城,而曛風門若是將兩側間道隔絕了,便是應天門的甕城。
當前這間道乃是勾連兩側的主路,兩座城門之間隻是修了兩道廊道,上麵皆用木造風雨廊連接。如今,為了強化城垣守備能力,已經將廊道磚牆推倒,開始版築夯土,再起城垣。
而為了方便兩道城門之間交通,風雨廊也在改造,福昌縣這邊已經改造成棧橋,橫跨其間。
內城乃是昔日後宇朝皇城改造,而當年輝煌的宮城乃是曛風門外,早化作烏有。若說皆化作烏有也不妥當,這曛風門便是當年宮城的南門,如今歸德城的北門。
再看昔日皇城,乃是西北長,東南窄的梯形,這西北麵內城牆平行於外城牆,止長不足六裏。兩側內收而下,長約四裏,東南麵城牆則長約三裏,四麵城牆各開一門。
北邊應天門沿中軸線與南邊‘端禮門’對應,但是兩側城門並未開在城牆中間,而是緊靠南邊開設,西麵‘安嘉門’,東麵‘靈光門’,與外城東西城門有大街連接。而鍾鼓樓分列東西,恰似內城兩門的甕城般。
這內城裏麵反而不似外城那般井井有條,挨著北城牆便是應天學府,占據東北側,而府衙便在西北側,,挨著府衙分別是文武廟、城隍廟以及客館,隔著大街便是高台上還修了三層樓,比肩西門城樓的正店‘丹楓館’,這家正店規模也隻有京城‘豐樂樓’可以相提並論,乃是應天府仕宦趨之若鶩的風流場。圍繞內城城牆的大石廊環繞至此則作成蛟龍首尾相接的模樣,又延伸出來偌大的偃月型瓦子,半攬著丹楓館,這便是內城的大石廊瓦子,雖然規模不如教場瓦子,但是其中吃喝玩樂的勾當更勝一籌,也是應天書院的學子以及東南聚居的豪門大戶子弟流連忘返的所在。
大石廊瓦子往南,靠近‘安嘉門’便是應天府諸司及諸庫,在往東南方向過來,便是‘端禮門’內,左右各有武鋪,然後便是繼續從大石廊往‘靈光門’去,則盡是豪門宅邸以及仕宦別院。
這大石廊,似巨蟒一般纏繞了內城內側,然後又蜿蜒出去再盤繞了內城外側,實在是好大手筆,也能看出這後宇朝故都的底蘊。內城並無護城河,乃是用溝渠往東經外城東門‘赤陽門’的水門而引入東丹水,經‘靈光門’而匯入應天書院內蓮池中,另一條溝渠乃是作暗渠出應天門經曛風門而引西丹水入應天府衙前的荷塘。這兩條水渠又在外城分了許多支岔,明渠不過深三尺,闊兩尺,暗渠則直徑兩尺而已,卻是應天府城除飲用之外,一切用水的依賴。
柳瑒林林總總說了這麽多,智全寶和元三兒其實早就了然於胸,其餘人也是看著擺著的沙盤和圖冊,雲山霧罩的不明所以。
柳瑒隻管繼續說下去。
他與三娘逛完了應天府內外,便出了北門一路往北查勘地貌。
這丹水自天台山而出,因尨山而分為東西兩條,西丹水總在天台山脈的險峰峻嶺間遊走,直到應天府西邊才漸漸舒緩,依舊受地形影響,河道狹窄而水流湍急,不利航運,卻能擔負起應天府西麵天然護城河,然後一直向北匯入濮水,但隻有除了北門,走在昔日大宇朝宮城廢墟之中,才知道這裏的水文並不簡單。
曛風門的吊橋並非架在天然河道上,乃是昔日宮城天橋遺址上改造,北麵的護城河便是昔日宮城至午門間的天津,如今早已沒有了雕梁畫柱,隻有人工挖掘的寬三丈,深三丈,自西南而蜿蜒北上的溝渠,一直向北匯入昔日泰液,如今卻已經成為方圓數十裏的泥淖,行船不可,行走不得,乃是天然屏障。
之所以成為泥淖,其實是人為之力,在這引水渠北上盡頭,本來匯入泰液的溝渠盡頭填築了圍堰,又向西將這水流又引迴了西丹水,而這泥淖之所以沒有幹涸,還是西丹水在北邊支流所至。
登上這圍堰往泰液看,才發覺這邊與水麵相距不過三四尺,而另一麵卻高出泰液二三丈。若是扒開圍堰,這泥淖瞬間化作澤國,可若再想將這缺口堵上,則需要等到寒冬臘月,西丹水上遊水勢小了才能施工。
從這圍堰往東南行三四裏,乃是一路往下緩坡,然後便能看到遠處東丹水上的帆影,而東丹水因為與東丹國同名,大肇人甚惡之,故俗稱為丹溪鳳流,鳳尾埠也因此得名。
大肇人對於地名便是如此隨性,這應天府就有許多名字,朝廷正式名稱是應天府歸德城,然而本地人依舊以丹陽城為俗稱;而西陸人則用宇朝舊名,稱之為紫微城;大綦以道門太虛宗為國教,因此用道門法名稱此地為天權城,大肇與大晟道門亦然;而大晟朝廷與四方商賈又多以望京城名之。
因此聽此人如何稱唿此城,也大致知曉此人從何而來,做什麽營生。
說了這麽多,風鳴似懂非懂,智全寶昏昏欲睡,蘆頌則有些摸不著頭腦,兩個小子打著哈欠真是要睡著了。
“諸位,沒察覺出什麽問題嗎?”
看諸人不明就裏的眼神,柳瑒便向智全寶問道。
“六師兄,左通判總是要到府衙坐衙辦公的,即便是右通判控製了內城,但左通判總不能每次入衙都是龍潭虎穴吧?”
聽到柳瑒發問,智全寶來了精神。
“如何是龍潭虎穴,左通判與右通判那廝雖然多有齟齬,但是畢竟同是朝廷命官,底下腦成什麽樣子,他二人畢竟還是保持一團和氣,隻是上次我打的那場擂台,讓這右通判與其黨羽損失巨大,真的是傷筋動骨了,自此之後,二人這才針尖對麥芒的把仇怨放到了台麵,也正因為如此,左通判也牢牢控製住了曛風門與應天門,而府衙其二人除了內院,也是一人掌握一半。”
柳瑒點了點頭,繼續問道,
“且不說南麵,這曛風門外是歸福昌縣還是壽安縣管?”
“曛風門外那些荒廢地方,咱們不願意管,為了讓福昌縣把這無用地麵管起來,咱們壽安縣還把靠著東南麵好大一塊熟地水田給了福昌縣。”
“這麽說來,我們的觀察就沒錯了,”
柳晏語氣冷峻起來,
“卻不知,這右通判處心積慮架起來的鍘刀,是準備鍘下誰的腦袋?”
這話一起,幾個人都一激靈,除了三娘,皆一臉疑惑來問,
“秦越,此話如何說起?”
風鳴和三郎也有些發懵。
“怎麽,你們幾位看著三娘擺出來的沙盤,就沒發覺其中利害?”
桌麵沙盤便是內城至北麵城外區域,柳瑒抄起筷子將羊骨拐夾起分別放在代表端禮門、丹楓館、泰液圍堰、曛風門的青瓷茶盞中,再夾起雞骨放在代表應天書院、安嘉門、靈光門的白瓷食碟中。
“這內城早就被這右通判打造的如鐵桶一般,隻是這並非一朝一夕而成,此人或這些人到底作何圖謀?”
柳瑒這句話輕描淡寫,但是聽入智全寶耳朵裏,卻如晴天霹靂!
“二郎,這話從何說起?”
“六師兄,莫著急,且先按著我的疑問作答,這其中是否如此危機四伏也就昭然若揭了。”
“你想問什麽,但問無妨!”
“先說這端禮門,”柳瑒拿一根筷子點了這處的羊拐骨,“方才聽師兄說起,這內城有一個指揮的教閱廂軍,皆是右通判在調遣?”
“正是!”
“這是為何?通判者協助府尊理事,涉及者司法刑獄、稅籍戶賬、差役吏人、監察地方也,駐防操演乃太守職責,就算是太守病養,諸判與諸曹也不可專斷啊?”
蘆頌這等士人如何不通曉朝廷製度。
“話是如此,可這應天府尊乃是不世出的奇葩,既不履職也不問事,據說此人多次上表請求調任,皆不許,禦史彈劾者,皆留中不發,好似城隍老爺,供在那裏全不當用。再加上應天府上三司虛置,若不是這二位通判,恐怕更加混亂!”
“怎會如此情形?”
如此大府,又是京城門戶,卻成了人嫌狗厭所在,實在匪夷所思。
“咱們弟兄關上門來說話,”智全寶用手虛置上天,“若非上麵執意如此,應天府也不至於如此混亂。”
原來這京北南路乃是昔日慶康新政大多數骨幹出身之地,尤其是士悅及門下五君子更是因在應天府興教育、辦水利、革除積弊、剔除冗員,又開辟新田、發展百工,這才得到宣宗青睞,從而進入中樞,執掌新政權柄。
慶康新政隨著宣宗病倒便無疾而終,而宣宗崩逝後,新黨諸公皆貶謫至邊地,更使得國政改弦更張,尤其是應天府,更遭到舊黨的清算。朝廷更為了防範新黨卷土重來,慈聖太後遷新黨政敵之家十餘戶,入籍丹陽城,自此歸德城便不得安寧,從衙門到民間,從府城到編縣皆有對立之勢。
乃至於京北南路三司與應天府曆任知府皆是遭受彈劾而左遷,日子久了,好不容易安排個朝中根基淺的來此作太守,又如何能放他離開。
而這位府尊本以為當個泥塑天尊混日子便好,卻不料按下葫蘆起了瓢,索性發起狠,跑迴京城躲入宅中,再不出來。
臨走之際,什麽交待都沒有,至於左右通判當然無法自專,於是讓諸曹及屬縣官員吏目,凡有司管事的皆在府衙集合。
這些事智全寶也是後來聽說的,當時他還在西昆侖山上。當事人元三兒便將這等稀罕事說個清楚,尤其是兩年前的正月十八,衙門開衙的時候,整個應天府的在任官員吏目,無論文武皆到齊了。
“你們猜,這兩位通判老爺將大夥兒吆喝來做什麽?”
這漢子還賣個關子。
“作甚?”
便有仝十一郎這從瞌睡裏又被吊起胃口的來捧場。
“抓鬮!”
“抓鬮?”
“正是抓鬮,讓這些官員吏目們抓鬮,看自己該歸哪個通判差遣!”
蘆頌幾人隻覺得天雷滾滾,這些人竟如此顢頇,拿著朝廷俸祿,做如此不著調的事。
智全寶知道幾人心中必然是輕視兩位通判的,接過話來說。
“確有此事,但也並非胡鬧,而是不得已為之!”
“怎麽個不得已為之?”
“秉文賢弟,你也是見過了營丘郎君的,說句不恭維的話,你覺得海西營丘家裏會教導出不知世事的混賬嗎?”
蘆頌聞言一怔。
“諸位兄弟今日所得,若是再與我二人收獲結合,隻怕是局麵更加窘迫。”
說句實在話,在座的幾位其實對於柳瑒與三娘今日收獲並不抱太多希望,畢竟二人隻是在內城內外走動,主要是觀察地形,詳實記載豪門士紳門戶,有備無患。但是,聽柳瑒這麽一說,大夥兒這才停止談論,畢竟這二位雖然年少,卻絕非空言闊論之輩。
“其實今日我二人在內城並未停留太久,午後我和三娘便察覺異樣,索性乘了騾子除了西城門,然後繞了個圈子又走內外北門間道,出了北門一直往北沿著護城河走到河道才從東門迴來,這一圈走下來,再結合現在這些情況,隻怕有些不妙。”
柳瑒也不繞圈子,而是拿出書冊,讓眾人看著他所畫的草圖,這些世家子弟,大多是丹青妙手,柳瑒也是五藝俱佳的良士,所勾畫的丹陽府草圖,雖然簡約卻與實際差相仿佛。
三娘則將桌案上的一片狼藉收拾一旁,取杯盞碗碟來做沙盤。
這歸德城,蘆頌曾仔細介紹了。
看著圖冊更是直觀清楚。
城垣整體呈六邊形,外城周三十餘裏,說是東南西北五座城門,其實因為城垣乃是斜六邊形,斜六邊形最短的在東南邊,東南這段隻不過是長約不過二裏地的城牆,與其說是城牆不如說是規製較大的城門樓子,這段城牆居中開兩門,左右間隔百米,便是外設的甕城,外罩的月城,也各是各的,隻有中間門樓乃是居中而立,如此與兩座甕城、兩座月城的門樓形成了‘靁’字形製,莫說大肇,全天下也是獨一份。
而這城門也各自成了兩個縣分管,總稱‘朱雀門’,但是俗稱東邊的是壽安門,西邊的是福昌門,入了門穿過月城、甕城便又匯成一條南門大道。
這南門大道銜接著往京城的官道,道路兩旁乃是清渠綠喬,臨街的皆是有臉麵的豪商巨賈門麵。若是沿著南門大街便可將歸德城均勻分作兩半,而福昌縣、壽安縣轄區也按這條中軸線延伸出去而分開。
再說這外城城垣便從這座巨大城門往外延伸,隻看福昌縣這邊,斜向西南修的這段城牆便是最長的一段,長約七裏,然後便是外城西門‘鼎明門’,順著往前走,接著城門城牆轉向西北,於是這所謂的西麵城牆便成了個人字形,而這段轉向西北的城牆長約五裏,便與麵朝西北的所謂北麵城牆相接。
北麵城牆長約六裏,城門正中而開,這裏乃是從京兆府來的官道貫穿而入,外城門名‘曛風門’,與內城北門‘應天門’相隔不過百餘步。
如此算下來歸德城外城六麵城牆合計三十二裏,不愧是天下雄城。
再看這與外城北麵城牆相隔百步而修築的內城北城垣,居中應天門其實與外城曛風門構成一個幾乎完整的城門體係,因此曛風門外隻修築了月城,而曛風門若是將兩側間道隔絕了,便是應天門的甕城。
當前這間道乃是勾連兩側的主路,兩座城門之間隻是修了兩道廊道,上麵皆用木造風雨廊連接。如今,為了強化城垣守備能力,已經將廊道磚牆推倒,開始版築夯土,再起城垣。
而為了方便兩道城門之間交通,風雨廊也在改造,福昌縣這邊已經改造成棧橋,橫跨其間。
內城乃是昔日後宇朝皇城改造,而當年輝煌的宮城乃是曛風門外,早化作烏有。若說皆化作烏有也不妥當,這曛風門便是當年宮城的南門,如今歸德城的北門。
再看昔日皇城,乃是西北長,東南窄的梯形,這西北麵內城牆平行於外城牆,止長不足六裏。兩側內收而下,長約四裏,東南麵城牆則長約三裏,四麵城牆各開一門。
北邊應天門沿中軸線與南邊‘端禮門’對應,但是兩側城門並未開在城牆中間,而是緊靠南邊開設,西麵‘安嘉門’,東麵‘靈光門’,與外城東西城門有大街連接。而鍾鼓樓分列東西,恰似內城兩門的甕城般。
這內城裏麵反而不似外城那般井井有條,挨著北城牆便是應天學府,占據東北側,而府衙便在西北側,,挨著府衙分別是文武廟、城隍廟以及客館,隔著大街便是高台上還修了三層樓,比肩西門城樓的正店‘丹楓館’,這家正店規模也隻有京城‘豐樂樓’可以相提並論,乃是應天府仕宦趨之若鶩的風流場。圍繞內城城牆的大石廊環繞至此則作成蛟龍首尾相接的模樣,又延伸出來偌大的偃月型瓦子,半攬著丹楓館,這便是內城的大石廊瓦子,雖然規模不如教場瓦子,但是其中吃喝玩樂的勾當更勝一籌,也是應天書院的學子以及東南聚居的豪門大戶子弟流連忘返的所在。
大石廊瓦子往南,靠近‘安嘉門’便是應天府諸司及諸庫,在往東南方向過來,便是‘端禮門’內,左右各有武鋪,然後便是繼續從大石廊往‘靈光門’去,則盡是豪門宅邸以及仕宦別院。
這大石廊,似巨蟒一般纏繞了內城內側,然後又蜿蜒出去再盤繞了內城外側,實在是好大手筆,也能看出這後宇朝故都的底蘊。內城並無護城河,乃是用溝渠往東經外城東門‘赤陽門’的水門而引入東丹水,經‘靈光門’而匯入應天書院內蓮池中,另一條溝渠乃是作暗渠出應天門經曛風門而引西丹水入應天府衙前的荷塘。這兩條水渠又在外城分了許多支岔,明渠不過深三尺,闊兩尺,暗渠則直徑兩尺而已,卻是應天府城除飲用之外,一切用水的依賴。
柳瑒林林總總說了這麽多,智全寶和元三兒其實早就了然於胸,其餘人也是看著擺著的沙盤和圖冊,雲山霧罩的不明所以。
柳瑒隻管繼續說下去。
他與三娘逛完了應天府內外,便出了北門一路往北查勘地貌。
這丹水自天台山而出,因尨山而分為東西兩條,西丹水總在天台山脈的險峰峻嶺間遊走,直到應天府西邊才漸漸舒緩,依舊受地形影響,河道狹窄而水流湍急,不利航運,卻能擔負起應天府西麵天然護城河,然後一直向北匯入濮水,但隻有除了北門,走在昔日大宇朝宮城廢墟之中,才知道這裏的水文並不簡單。
曛風門的吊橋並非架在天然河道上,乃是昔日宮城天橋遺址上改造,北麵的護城河便是昔日宮城至午門間的天津,如今早已沒有了雕梁畫柱,隻有人工挖掘的寬三丈,深三丈,自西南而蜿蜒北上的溝渠,一直向北匯入昔日泰液,如今卻已經成為方圓數十裏的泥淖,行船不可,行走不得,乃是天然屏障。
之所以成為泥淖,其實是人為之力,在這引水渠北上盡頭,本來匯入泰液的溝渠盡頭填築了圍堰,又向西將這水流又引迴了西丹水,而這泥淖之所以沒有幹涸,還是西丹水在北邊支流所至。
登上這圍堰往泰液看,才發覺這邊與水麵相距不過三四尺,而另一麵卻高出泰液二三丈。若是扒開圍堰,這泥淖瞬間化作澤國,可若再想將這缺口堵上,則需要等到寒冬臘月,西丹水上遊水勢小了才能施工。
從這圍堰往東南行三四裏,乃是一路往下緩坡,然後便能看到遠處東丹水上的帆影,而東丹水因為與東丹國同名,大肇人甚惡之,故俗稱為丹溪鳳流,鳳尾埠也因此得名。
大肇人對於地名便是如此隨性,這應天府就有許多名字,朝廷正式名稱是應天府歸德城,然而本地人依舊以丹陽城為俗稱;而西陸人則用宇朝舊名,稱之為紫微城;大綦以道門太虛宗為國教,因此用道門法名稱此地為天權城,大肇與大晟道門亦然;而大晟朝廷與四方商賈又多以望京城名之。
因此聽此人如何稱唿此城,也大致知曉此人從何而來,做什麽營生。
說了這麽多,風鳴似懂非懂,智全寶昏昏欲睡,蘆頌則有些摸不著頭腦,兩個小子打著哈欠真是要睡著了。
“諸位,沒察覺出什麽問題嗎?”
看諸人不明就裏的眼神,柳瑒便向智全寶問道。
“六師兄,左通判總是要到府衙坐衙辦公的,即便是右通判控製了內城,但左通判總不能每次入衙都是龍潭虎穴吧?”
聽到柳瑒發問,智全寶來了精神。
“如何是龍潭虎穴,左通判與右通判那廝雖然多有齟齬,但是畢竟同是朝廷命官,底下腦成什麽樣子,他二人畢竟還是保持一團和氣,隻是上次我打的那場擂台,讓這右通判與其黨羽損失巨大,真的是傷筋動骨了,自此之後,二人這才針尖對麥芒的把仇怨放到了台麵,也正因為如此,左通判也牢牢控製住了曛風門與應天門,而府衙其二人除了內院,也是一人掌握一半。”
柳瑒點了點頭,繼續問道,
“且不說南麵,這曛風門外是歸福昌縣還是壽安縣管?”
“曛風門外那些荒廢地方,咱們不願意管,為了讓福昌縣把這無用地麵管起來,咱們壽安縣還把靠著東南麵好大一塊熟地水田給了福昌縣。”
“這麽說來,我們的觀察就沒錯了,”
柳晏語氣冷峻起來,
“卻不知,這右通判處心積慮架起來的鍘刀,是準備鍘下誰的腦袋?”
這話一起,幾個人都一激靈,除了三娘,皆一臉疑惑來問,
“秦越,此話如何說起?”
風鳴和三郎也有些發懵。
“怎麽,你們幾位看著三娘擺出來的沙盤,就沒發覺其中利害?”
桌麵沙盤便是內城至北麵城外區域,柳瑒抄起筷子將羊骨拐夾起分別放在代表端禮門、丹楓館、泰液圍堰、曛風門的青瓷茶盞中,再夾起雞骨放在代表應天書院、安嘉門、靈光門的白瓷食碟中。
“這內城早就被這右通判打造的如鐵桶一般,隻是這並非一朝一夕而成,此人或這些人到底作何圖謀?”
柳瑒這句話輕描淡寫,但是聽入智全寶耳朵裏,卻如晴天霹靂!
“二郎,這話從何說起?”
“六師兄,莫著急,且先按著我的疑問作答,這其中是否如此危機四伏也就昭然若揭了。”
“你想問什麽,但問無妨!”
“先說這端禮門,”柳瑒拿一根筷子點了這處的羊拐骨,“方才聽師兄說起,這內城有一個指揮的教閱廂軍,皆是右通判在調遣?”
“正是!”
“這是為何?通判者協助府尊理事,涉及者司法刑獄、稅籍戶賬、差役吏人、監察地方也,駐防操演乃太守職責,就算是太守病養,諸判與諸曹也不可專斷啊?”
蘆頌這等士人如何不通曉朝廷製度。
“話是如此,可這應天府尊乃是不世出的奇葩,既不履職也不問事,據說此人多次上表請求調任,皆不許,禦史彈劾者,皆留中不發,好似城隍老爺,供在那裏全不當用。再加上應天府上三司虛置,若不是這二位通判,恐怕更加混亂!”
“怎會如此情形?”
如此大府,又是京城門戶,卻成了人嫌狗厭所在,實在匪夷所思。
“咱們弟兄關上門來說話,”智全寶用手虛置上天,“若非上麵執意如此,應天府也不至於如此混亂。”
原來這京北南路乃是昔日慶康新政大多數骨幹出身之地,尤其是士悅及門下五君子更是因在應天府興教育、辦水利、革除積弊、剔除冗員,又開辟新田、發展百工,這才得到宣宗青睞,從而進入中樞,執掌新政權柄。
慶康新政隨著宣宗病倒便無疾而終,而宣宗崩逝後,新黨諸公皆貶謫至邊地,更使得國政改弦更張,尤其是應天府,更遭到舊黨的清算。朝廷更為了防範新黨卷土重來,慈聖太後遷新黨政敵之家十餘戶,入籍丹陽城,自此歸德城便不得安寧,從衙門到民間,從府城到編縣皆有對立之勢。
乃至於京北南路三司與應天府曆任知府皆是遭受彈劾而左遷,日子久了,好不容易安排個朝中根基淺的來此作太守,又如何能放他離開。
而這位府尊本以為當個泥塑天尊混日子便好,卻不料按下葫蘆起了瓢,索性發起狠,跑迴京城躲入宅中,再不出來。
臨走之際,什麽交待都沒有,至於左右通判當然無法自專,於是讓諸曹及屬縣官員吏目,凡有司管事的皆在府衙集合。
這些事智全寶也是後來聽說的,當時他還在西昆侖山上。當事人元三兒便將這等稀罕事說個清楚,尤其是兩年前的正月十八,衙門開衙的時候,整個應天府的在任官員吏目,無論文武皆到齊了。
“你們猜,這兩位通判老爺將大夥兒吆喝來做什麽?”
這漢子還賣個關子。
“作甚?”
便有仝十一郎這從瞌睡裏又被吊起胃口的來捧場。
“抓鬮!”
“抓鬮?”
“正是抓鬮,讓這些官員吏目們抓鬮,看自己該歸哪個通判差遣!”
蘆頌幾人隻覺得天雷滾滾,這些人竟如此顢頇,拿著朝廷俸祿,做如此不著調的事。
智全寶知道幾人心中必然是輕視兩位通判的,接過話來說。
“確有此事,但也並非胡鬧,而是不得已為之!”
“怎麽個不得已為之?”
“秉文賢弟,你也是見過了營丘郎君的,說句不恭維的話,你覺得海西營丘家裏會教導出不知世事的混賬嗎?”
蘆頌聞言一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