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對於大肇是個普通的日子,放之四海也波瀾不興,若是翻開黃曆看也沒那麽多宜忌。
至少在戌時以前,三郎等人也是如此認為。
三郎等六人寅時便乘了船,由元三兒引著,往南而來,雖是逆流畢竟路途較近,寅正幾人便分別行事,而他們三人抵達蘆海書院也不過是卯正。畢竟此行就是有目的而來,先要確定那衙內是否在此,便好安排具體事務。
找到相熟舊友,立刻就有了準信兒,然後蘆頌便坐下飯局,請了故友蒙師,並邀約書院達人賞麵,這份邀請自然包含那衙內在內。
書院雖然身處蘆海浩渺煙波處,卻不是荒山野嶺的地方,挨著的便是清雅而熱鬧,因書院而繁榮的市集,原本不過是鄉野俚民,便仰仗書院的庇佑與周濟,漸漸發展為遠近皆知的市集。原本的莊戶人家也紛紛成了街肆的東主或者行運的掌櫃,集市也因為書院有了名字,還是當今書院山長親自書寫下來,然後立起了街坊牌樓,將匾額找上等匠人鐫刻出來,掛了上去,便是集市的腳店、客店也以此冠名,顯得與書院親近些,若是招待賢者們開懷盡興,便也能討要不少墨寶下來。
諸如蘆頌訂下來上等雅間的腳店“蘆汀霜榭”便是昔日書院名師萍庸所書,這萍庸字孚文,乃是天下聞人,數理名家,三十歲的年紀便享譽四方。蘆頌幾人看著這酒幡兒上的題字,不勝唏噓,不想還是與萍庸師兄失之交臂,此時其往京兆府遊學去了,這師兄並非是便宜得來,而是這萍庸也是宗放膝下親傳弟子,切切實實是他們的師兄。
故人鍾情的所在,蘆頌自然把筵席放在此處,隨著茶飯量酒博士往裏麵去,隻見這腳店頗有些內裏乾坤,前麵乃是尋常餐食,穿堂到了後院便豁然開朗,庭院縱橫十餘丈,青磚曲折為甬道,四時花草種植,挨著院牆乃是圍廊,皆掩在花草之間,後麵這二層小樓還引了活水圍繞,門廊兩旁翠竹挺立,饒是夏日,這庭院也清爽得緊。
入了小樓更有文韻墨香,樓下並不設餐席,乃是供客人們休憩的茶坊,花架周設,卻並非五顏六色的雜相擺設,乃是極為上心的做了花藝、盆栽,奇鬆異檜為為賓,青蘿玉蘭作臣,偏讓那姹紫嫣紅、粉白黛綠的月季在此稱王作後,如此反而讓這古拙屋舍登時靈動起來。
上了樓來,因是他們來得早,加之乃是足陌寶錢定下了上頭席麵,再說邀約的都是書院有頭有臉的人物,於是便隨著蘆頌盡情挑選心怡的雅間,便看這二層小樓乃是挨著小院的是走廊,雅間皆是朝著院外的遠山清溪,山嵐通透讓人神清氣爽。四間雅間一般格局,隻是布置上略有差異,總體來說便是梅蘭竹菊四君子,品質也是傲幽堅淡四味,雅間有名,有曰‘九疑仙’、‘馨烈侯’、‘碧虛郎’、‘霜下傑’,按著蘆頌本性更愛‘菊’,所謂淩霜飄逸,孤高獨立,外貌桓桓,中情烈烈,入世乃不畏嚴霜之元士,出世則不辭寂寞之逸士。
然而終究還是選擇了‘蘭’,畢竟是招待書院賢客,所謂空穀生幽蘭,占盡人間秀氣,大雅宏達為群,還是欣欣向榮為好。
蘆頌幾人便在這雅間待下來,等那茶博士置下茶水,才交待了茶博士,凡是尋蘆秉文的便領上來。左右無事,便與六郎挨著看了各房內許多題壁詩文,些許佳品皆被店家用絹帛籠上,細細保護起來,打開來看卻是名士出佳篇,迴來再看‘馨烈侯’裏的題壁,掀開紗籠再看,果然是緣分,這題壁上分明是萍庸師兄的墨寶,
一室可容身,四時長有春。何嚐無美酒,未始絕佳賓。
洞裏賞花者,天邊泛月人。相逢應有語,笑我太因循。
未曾想昔日師兄也是在此間與佳客酣飲,如此還真是有緣。蘆頌便與三郎說起萍庸師兄曾經逸事,又有六郎插科打諢,時間便這般過去,於是交待六郎將從智家帶來的三壇美酒拿去給店家伺候。這等腳店要麽是鄉裏自釀的果酒,別有滋味卻難免酸澀,要麽是丹陽城裏正店買來在勾兌了的,滋味淡薄的很。而智金寶便讓他們帶了三壇上等酒水拿來待客,無酒不成席,美味佳肴豈能無美酒相佐。
而這三壇酒也有故事,一壇拿去溫上須熱飲的,便是承明樓的‘荔枝貢’;還有一壇須用井水鎮涼了飲的,乃是智家莊戶用海西來的蒲桃酒為底子,用蜜糖與海東的‘秋露白’烈酒調製,飲用時再放上窖冰,乃是入口清爽,沁透髒腑的消暑良方,這也有個全新的名字,喚作‘透骨香’;而最為特殊的便是這第三壇所裝的,智家藥鋪‘清裕堂’精心釀製,並不發售的獨家藥酒,乃是集真觀四季之飲的方子之一改良配製出來的,乃是用西陸所產番紅花為主料,用‘秋露白’為基,取大綦所出冰糖,大晟所產刺杞釀製,其用開百竅、清鬱結、安神明、通清氣,因此得名‘絳雪柔’。
這三壇酒飲起來也有講究,隻看這三種酒的酒色,便是嫣、朱、絳三色,飲用順序也是開胃先飲‘透骨香’,佐餐必須‘荔枝貢’,迴味安神則需‘絳雪柔’,如此方能盡興。
安排了酒水,三郎便取了團茶,打開帶來的桑木條茶蘿,取出茶具來,餘物便罷了,隻這全套茶盞乃是罕見的完好品相之黑釉金彩油滴盞,此物乃是西昆侖西京路華原城耀瓷所產,旁人得了一件邊視若珍寶,這裏卻有成套品相極好的耀瓷,實在是難得一見。大肇東分高州,西據永州,永州好茶道,尚茗戰,所謂茗戰即鬥茶也,先列具、再碾茶、再羅茶、再候湯、再炙盞,然後點茶、調膏、擊拂,分茶則因湯色、湯花而定七級茶品,上品則勝,末品則負,達官顯貴、士子修士樂此不疲。而鬥茶非名盞不能為,名盞便以黑釉盞為尊,黑釉盞便以建盞、耀瓷、真窯、吉爐四家為最。
既然是文人燕飲,豈能隻有酒而無茶呢,非要用大名器才能引人入勝,也讓聰明人知道蘆頌這有心人的底蘊,所謂人以類聚,如此投其所好才能盡快拉近關係。
六郎挑了酒水下去,蘆頌與三郎前後腳下到一樓。那茶博士便領著兩個十四五歲的伶俐後生進來伺候,先拿鐵銚子沏了素茶,再吩咐這兩個小心招待,才告退下去,開始安排席麵。
蘆頌小坐飲著素茶等著,三郎則站立小樓門口候著。
這兩個小廝得了三郎意思,便去了廂房,迴來時一人端著木盆,其中便是紗囊裝著的藥料,另一個拿了兩個鐵湯瓶。
這時候客人便陸續到了。
七八個人分了三撥來,先是昔年的老教授由當年同學、今夕的講書陪著到來,用洗麵香藥潔了麵,再在樓下說話,然後相熟的直學等了早課散了後才來,又約摸一炷香,幾個人簇擁一人大步流星走了過來。
幾個人見了,急忙起身迎上前來,彼此見禮。
那居中青年人,見得師長見禮,也揖手還禮,口稱有罪,
“得罪得罪,我等姍姍來遲,倒是讓長者等待,失禮的很!”
話是這麽說,臉上毫無不安神色,幾個作老師的也絲毫不以為意,那直學還客套幾句,諂媚之意全在臉上。
便有蘆頌同學將他介紹給這年輕人,知道了蘆頌乃是東道,彼此都十分客氣,想來此人對於蘆頌也並非一無所知,隻是一群人,各有各的心思,彼此私誼也隻是如此,便不再虛情假意,一起往樓上雅間而去。
果然這茶盞引起了諸人興趣,便分作三夥人來做茶戲,一夥便是蘆頌與教授、同學,另一夥便是這年輕人與直學等三人,而還有一夥,居首的是與這年輕人一起的高大胖子等三人。
每夥三人,各有分工,碾茶、羅茶、候湯、炙盞用一人,注湯、調膏、擊拂用一人,茶百戲才是重中之重,所謂茗戰大半在此,因此分茶之人便是主將。
絕品茶盞才堪用,尋常茶具卻不足,於是那茶博士便又遣小廝將店內最佳器物拿了上來湊數。
尋常茶會皆是相約為伍,拿了自家趁手器物來用,今日隻是湊趣,便將就了些。
蘆頌乃是東道,因而先發。尊師重道乃是本分,因此蘆頌來做準備功夫,點茶分茶這憑本事露臉麵的留給師長,隻看他取了團茶用沸水浸漬待膏油軟了,再將這浸軟的,用牛角茶刀刮了,再用茶鈐夾了在泥爐上炙幹;再用石臼石錐搗碎,這石臼石錐以名‘雪花白’的雲石為上品,質地如玉,堅韌寒涼,因而茶粉不因研磨而敗性;再用茶籮篩了茶粉留用,茶末細則浮,用大肇西域涪溪密絹作篩籮最佳;然後便是製湯了,取當地山泉入銚,用槐木炭焙之,為了避免煙氣入水,邊將木炭燒紅了,沒了煙火色,再用來煮水,然後拿了葵扇撩動火力,一刻不得停手,聽那銚中傳來鬆濤聲,才開蓋看水色,所謂水未熟則末浮,水過熟則茶沉,湯至三沸最為宜,否則過猶不及,湯老亦不可用;到了炙盞,便是蘆頌最後一步,如此油滴盞舍不得拿來燲盞,乃是用沸水來溫,溫透了這茶沫才易浮。
接手的便是到了點茶這關鍵環節,乃是這老教授為之,七注點茶皆是日積月累總結出來的功夫,但畢竟是年紀放在這裏,且看一注調膏,茶水相融,膏如溶膠,二注拂勻,撚膏起沫,湯花高起,乳沫堆積,三注、四注,茶筅攪動逐漸放慢,隻是教授乃是力乏,動作連貫之勢便有遲滯,便是如此茶湯的皮紋細沫細膩綿密,似珍珠華彩般浮現,五注、六注,茶湯乳點已然凝結,此時便是輕拂以使茶沫餑凝聚,七注點茶完成,便是諸人上來圍看,這細乳如雲霧彌漫,似蜃氣飄遙,隻是咬盞略有後繼乏力之感,即是鬥茶,便看這出水,待茶湯分明,才是考校文思巧技。
看那講書不再調膏,便用茶匙撥弄作茶百戲。茶匙入湯,發力皆是依著沫餑撮弄,輕輕點點,便在這乳湯上勾畫笠翁寒江垂釣圖,便是點茶功夫些許不足,卻也瑕不掩瑜,這茶丹青之妙手確實不俗。
待諸人品評一番,這妙筆便散滅了,趁著茶色湯濃水溫,蘆頌便分茶與眾人品茗,有這油滴盞趁手,諸人索性不再分盞飲用,自左首起便傳茶品嚐。
每個人皆左手持盞托,右手扶盞用袖遮了,淺嚐即止,讓這醇厚卻清靈的沫餑在唇齒之間綻放開來,微微的苦澀,密密的茶香,口舌含蘊,香津漸起,沁透肺腑,迴甘持久,果然是好茶還須好茶人。
這三人已經將茶藝之美極致展示,後麵幾人便有了壓力。
待諸人接過三郎奉上的井水中和餘味,第二組也開始動作。三人中將最顯露本事的點茶托付給那胖大青年,待那看似憨直笨拙的青年開始注水,才明白人不可貌相,隻看他點茶功夫哪裏還有半分莽直憨態,分明是舉重若輕的個中高手。
七注而下,隻看這咬盞功夫卻是更勝一籌,水百戲即便平平無奇,這一組也是勝出。
果然,第三人是個求穩的,便勾畫出葫蘆繞藤,雙蝠伴飛的福祿雙喜吉利畫,雖無甚意境,總算四平八穩。
到了最後這組,這直學竟打起下手,做了一幹準備之用,那年輕人當仁不讓,執起注水,作點茶之舉,且先不看點茶水平如何,隻看這青年人,裹了素錦綴金邊幅巾,身著羅地絲繡如意鸞鳳縷金梅銀荷氅衣,本來已經有雍容富貴,超脫塵俗之質,而此時動靜輕凝間,一張一弛間含蓄而自信,莊重且輕暢,便是看著也讓人心儀。
再看其點茶功夫,一湯乃調茶如溶膠,膏體如膠似漆;二湯及拂疾而力巧,茶筅隨腕急動,使湯與膏合,沫餑漸起似珠璣磊落;三湯看乳花湧起,細膩如粟粒蟹眼;四湯則速緩而拂寬,茶色去青綠轉雲靄而升騰;五湯需注水從容,茶筅勻拂而透徹,使茶湯色如凝雪,湯花環沿緊咬;六湯便繼續盡發湯底,看著湯色如乳,醇如凝脂;七湯已畢,再看湯色正好似‘冷粥麵’一般,咬盞緊密,久聚不散,隻看這溢盞真是鶴霧彌漫,雲華蔚然,若說茶道上實在是冠絕諸人,其實這已經是勝了。
而諸人未彰顯其能事,當然是要個有始有終,本來該是收尾的那蠶眉牛鼻書生,索性也將水丹青托付給這青年來做,眾星捧月下這青年也不推諉作態,便以茶匙作筆,揮揮灑灑寫了兩句揭言,
“雪沫乳花浮午盞,人間有味是清歡”
“好句!”
都是識貨的,便是這兩句也是拔得頭籌,因而這直學更是諂媚,勸這青年把這詩補全了,好題壁上以為此地增輝。
那青年卻語氣平平說道,
“我哪裏有這等文思妙意,這乃是從我一知己那裏借來討巧罷了。”
這青年絲毫不顧這直學尷尬,繼續說道,
“便是這等點茶功夫,也是我這至交好友點撥而得。”
“怎麽這世上還有比郎君更勝一籌人物?”
蘆頌這位昔日同窗,雖然做了講書卻也並非不通世務,這話說得便比那直學婉轉。
“我這位兄台雖然此時名聲未顯,未來必能名滿天下,不敢說並駕齊驅於雲溪醉侯,但出吾輩一頭地,絕非妄言!”
至少在戌時以前,三郎等人也是如此認為。
三郎等六人寅時便乘了船,由元三兒引著,往南而來,雖是逆流畢竟路途較近,寅正幾人便分別行事,而他們三人抵達蘆海書院也不過是卯正。畢竟此行就是有目的而來,先要確定那衙內是否在此,便好安排具體事務。
找到相熟舊友,立刻就有了準信兒,然後蘆頌便坐下飯局,請了故友蒙師,並邀約書院達人賞麵,這份邀請自然包含那衙內在內。
書院雖然身處蘆海浩渺煙波處,卻不是荒山野嶺的地方,挨著的便是清雅而熱鬧,因書院而繁榮的市集,原本不過是鄉野俚民,便仰仗書院的庇佑與周濟,漸漸發展為遠近皆知的市集。原本的莊戶人家也紛紛成了街肆的東主或者行運的掌櫃,集市也因為書院有了名字,還是當今書院山長親自書寫下來,然後立起了街坊牌樓,將匾額找上等匠人鐫刻出來,掛了上去,便是集市的腳店、客店也以此冠名,顯得與書院親近些,若是招待賢者們開懷盡興,便也能討要不少墨寶下來。
諸如蘆頌訂下來上等雅間的腳店“蘆汀霜榭”便是昔日書院名師萍庸所書,這萍庸字孚文,乃是天下聞人,數理名家,三十歲的年紀便享譽四方。蘆頌幾人看著這酒幡兒上的題字,不勝唏噓,不想還是與萍庸師兄失之交臂,此時其往京兆府遊學去了,這師兄並非是便宜得來,而是這萍庸也是宗放膝下親傳弟子,切切實實是他們的師兄。
故人鍾情的所在,蘆頌自然把筵席放在此處,隨著茶飯量酒博士往裏麵去,隻見這腳店頗有些內裏乾坤,前麵乃是尋常餐食,穿堂到了後院便豁然開朗,庭院縱橫十餘丈,青磚曲折為甬道,四時花草種植,挨著院牆乃是圍廊,皆掩在花草之間,後麵這二層小樓還引了活水圍繞,門廊兩旁翠竹挺立,饒是夏日,這庭院也清爽得緊。
入了小樓更有文韻墨香,樓下並不設餐席,乃是供客人們休憩的茶坊,花架周設,卻並非五顏六色的雜相擺設,乃是極為上心的做了花藝、盆栽,奇鬆異檜為為賓,青蘿玉蘭作臣,偏讓那姹紫嫣紅、粉白黛綠的月季在此稱王作後,如此反而讓這古拙屋舍登時靈動起來。
上了樓來,因是他們來得早,加之乃是足陌寶錢定下了上頭席麵,再說邀約的都是書院有頭有臉的人物,於是便隨著蘆頌盡情挑選心怡的雅間,便看這二層小樓乃是挨著小院的是走廊,雅間皆是朝著院外的遠山清溪,山嵐通透讓人神清氣爽。四間雅間一般格局,隻是布置上略有差異,總體來說便是梅蘭竹菊四君子,品質也是傲幽堅淡四味,雅間有名,有曰‘九疑仙’、‘馨烈侯’、‘碧虛郎’、‘霜下傑’,按著蘆頌本性更愛‘菊’,所謂淩霜飄逸,孤高獨立,外貌桓桓,中情烈烈,入世乃不畏嚴霜之元士,出世則不辭寂寞之逸士。
然而終究還是選擇了‘蘭’,畢竟是招待書院賢客,所謂空穀生幽蘭,占盡人間秀氣,大雅宏達為群,還是欣欣向榮為好。
蘆頌幾人便在這雅間待下來,等那茶博士置下茶水,才交待了茶博士,凡是尋蘆秉文的便領上來。左右無事,便與六郎挨著看了各房內許多題壁詩文,些許佳品皆被店家用絹帛籠上,細細保護起來,打開來看卻是名士出佳篇,迴來再看‘馨烈侯’裏的題壁,掀開紗籠再看,果然是緣分,這題壁上分明是萍庸師兄的墨寶,
一室可容身,四時長有春。何嚐無美酒,未始絕佳賓。
洞裏賞花者,天邊泛月人。相逢應有語,笑我太因循。
未曾想昔日師兄也是在此間與佳客酣飲,如此還真是有緣。蘆頌便與三郎說起萍庸師兄曾經逸事,又有六郎插科打諢,時間便這般過去,於是交待六郎將從智家帶來的三壇美酒拿去給店家伺候。這等腳店要麽是鄉裏自釀的果酒,別有滋味卻難免酸澀,要麽是丹陽城裏正店買來在勾兌了的,滋味淡薄的很。而智金寶便讓他們帶了三壇上等酒水拿來待客,無酒不成席,美味佳肴豈能無美酒相佐。
而這三壇酒也有故事,一壇拿去溫上須熱飲的,便是承明樓的‘荔枝貢’;還有一壇須用井水鎮涼了飲的,乃是智家莊戶用海西來的蒲桃酒為底子,用蜜糖與海東的‘秋露白’烈酒調製,飲用時再放上窖冰,乃是入口清爽,沁透髒腑的消暑良方,這也有個全新的名字,喚作‘透骨香’;而最為特殊的便是這第三壇所裝的,智家藥鋪‘清裕堂’精心釀製,並不發售的獨家藥酒,乃是集真觀四季之飲的方子之一改良配製出來的,乃是用西陸所產番紅花為主料,用‘秋露白’為基,取大綦所出冰糖,大晟所產刺杞釀製,其用開百竅、清鬱結、安神明、通清氣,因此得名‘絳雪柔’。
這三壇酒飲起來也有講究,隻看這三種酒的酒色,便是嫣、朱、絳三色,飲用順序也是開胃先飲‘透骨香’,佐餐必須‘荔枝貢’,迴味安神則需‘絳雪柔’,如此方能盡興。
安排了酒水,三郎便取了團茶,打開帶來的桑木條茶蘿,取出茶具來,餘物便罷了,隻這全套茶盞乃是罕見的完好品相之黑釉金彩油滴盞,此物乃是西昆侖西京路華原城耀瓷所產,旁人得了一件邊視若珍寶,這裏卻有成套品相極好的耀瓷,實在是難得一見。大肇東分高州,西據永州,永州好茶道,尚茗戰,所謂茗戰即鬥茶也,先列具、再碾茶、再羅茶、再候湯、再炙盞,然後點茶、調膏、擊拂,分茶則因湯色、湯花而定七級茶品,上品則勝,末品則負,達官顯貴、士子修士樂此不疲。而鬥茶非名盞不能為,名盞便以黑釉盞為尊,黑釉盞便以建盞、耀瓷、真窯、吉爐四家為最。
既然是文人燕飲,豈能隻有酒而無茶呢,非要用大名器才能引人入勝,也讓聰明人知道蘆頌這有心人的底蘊,所謂人以類聚,如此投其所好才能盡快拉近關係。
六郎挑了酒水下去,蘆頌與三郎前後腳下到一樓。那茶博士便領著兩個十四五歲的伶俐後生進來伺候,先拿鐵銚子沏了素茶,再吩咐這兩個小心招待,才告退下去,開始安排席麵。
蘆頌小坐飲著素茶等著,三郎則站立小樓門口候著。
這兩個小廝得了三郎意思,便去了廂房,迴來時一人端著木盆,其中便是紗囊裝著的藥料,另一個拿了兩個鐵湯瓶。
這時候客人便陸續到了。
七八個人分了三撥來,先是昔年的老教授由當年同學、今夕的講書陪著到來,用洗麵香藥潔了麵,再在樓下說話,然後相熟的直學等了早課散了後才來,又約摸一炷香,幾個人簇擁一人大步流星走了過來。
幾個人見了,急忙起身迎上前來,彼此見禮。
那居中青年人,見得師長見禮,也揖手還禮,口稱有罪,
“得罪得罪,我等姍姍來遲,倒是讓長者等待,失禮的很!”
話是這麽說,臉上毫無不安神色,幾個作老師的也絲毫不以為意,那直學還客套幾句,諂媚之意全在臉上。
便有蘆頌同學將他介紹給這年輕人,知道了蘆頌乃是東道,彼此都十分客氣,想來此人對於蘆頌也並非一無所知,隻是一群人,各有各的心思,彼此私誼也隻是如此,便不再虛情假意,一起往樓上雅間而去。
果然這茶盞引起了諸人興趣,便分作三夥人來做茶戲,一夥便是蘆頌與教授、同學,另一夥便是這年輕人與直學等三人,而還有一夥,居首的是與這年輕人一起的高大胖子等三人。
每夥三人,各有分工,碾茶、羅茶、候湯、炙盞用一人,注湯、調膏、擊拂用一人,茶百戲才是重中之重,所謂茗戰大半在此,因此分茶之人便是主將。
絕品茶盞才堪用,尋常茶具卻不足,於是那茶博士便又遣小廝將店內最佳器物拿了上來湊數。
尋常茶會皆是相約為伍,拿了自家趁手器物來用,今日隻是湊趣,便將就了些。
蘆頌乃是東道,因而先發。尊師重道乃是本分,因此蘆頌來做準備功夫,點茶分茶這憑本事露臉麵的留給師長,隻看他取了團茶用沸水浸漬待膏油軟了,再將這浸軟的,用牛角茶刀刮了,再用茶鈐夾了在泥爐上炙幹;再用石臼石錐搗碎,這石臼石錐以名‘雪花白’的雲石為上品,質地如玉,堅韌寒涼,因而茶粉不因研磨而敗性;再用茶籮篩了茶粉留用,茶末細則浮,用大肇西域涪溪密絹作篩籮最佳;然後便是製湯了,取當地山泉入銚,用槐木炭焙之,為了避免煙氣入水,邊將木炭燒紅了,沒了煙火色,再用來煮水,然後拿了葵扇撩動火力,一刻不得停手,聽那銚中傳來鬆濤聲,才開蓋看水色,所謂水未熟則末浮,水過熟則茶沉,湯至三沸最為宜,否則過猶不及,湯老亦不可用;到了炙盞,便是蘆頌最後一步,如此油滴盞舍不得拿來燲盞,乃是用沸水來溫,溫透了這茶沫才易浮。
接手的便是到了點茶這關鍵環節,乃是這老教授為之,七注點茶皆是日積月累總結出來的功夫,但畢竟是年紀放在這裏,且看一注調膏,茶水相融,膏如溶膠,二注拂勻,撚膏起沫,湯花高起,乳沫堆積,三注、四注,茶筅攪動逐漸放慢,隻是教授乃是力乏,動作連貫之勢便有遲滯,便是如此茶湯的皮紋細沫細膩綿密,似珍珠華彩般浮現,五注、六注,茶湯乳點已然凝結,此時便是輕拂以使茶沫餑凝聚,七注點茶完成,便是諸人上來圍看,這細乳如雲霧彌漫,似蜃氣飄遙,隻是咬盞略有後繼乏力之感,即是鬥茶,便看這出水,待茶湯分明,才是考校文思巧技。
看那講書不再調膏,便用茶匙撥弄作茶百戲。茶匙入湯,發力皆是依著沫餑撮弄,輕輕點點,便在這乳湯上勾畫笠翁寒江垂釣圖,便是點茶功夫些許不足,卻也瑕不掩瑜,這茶丹青之妙手確實不俗。
待諸人品評一番,這妙筆便散滅了,趁著茶色湯濃水溫,蘆頌便分茶與眾人品茗,有這油滴盞趁手,諸人索性不再分盞飲用,自左首起便傳茶品嚐。
每個人皆左手持盞托,右手扶盞用袖遮了,淺嚐即止,讓這醇厚卻清靈的沫餑在唇齒之間綻放開來,微微的苦澀,密密的茶香,口舌含蘊,香津漸起,沁透肺腑,迴甘持久,果然是好茶還須好茶人。
這三人已經將茶藝之美極致展示,後麵幾人便有了壓力。
待諸人接過三郎奉上的井水中和餘味,第二組也開始動作。三人中將最顯露本事的點茶托付給那胖大青年,待那看似憨直笨拙的青年開始注水,才明白人不可貌相,隻看他點茶功夫哪裏還有半分莽直憨態,分明是舉重若輕的個中高手。
七注而下,隻看這咬盞功夫卻是更勝一籌,水百戲即便平平無奇,這一組也是勝出。
果然,第三人是個求穩的,便勾畫出葫蘆繞藤,雙蝠伴飛的福祿雙喜吉利畫,雖無甚意境,總算四平八穩。
到了最後這組,這直學竟打起下手,做了一幹準備之用,那年輕人當仁不讓,執起注水,作點茶之舉,且先不看點茶水平如何,隻看這青年人,裹了素錦綴金邊幅巾,身著羅地絲繡如意鸞鳳縷金梅銀荷氅衣,本來已經有雍容富貴,超脫塵俗之質,而此時動靜輕凝間,一張一弛間含蓄而自信,莊重且輕暢,便是看著也讓人心儀。
再看其點茶功夫,一湯乃調茶如溶膠,膏體如膠似漆;二湯及拂疾而力巧,茶筅隨腕急動,使湯與膏合,沫餑漸起似珠璣磊落;三湯看乳花湧起,細膩如粟粒蟹眼;四湯則速緩而拂寬,茶色去青綠轉雲靄而升騰;五湯需注水從容,茶筅勻拂而透徹,使茶湯色如凝雪,湯花環沿緊咬;六湯便繼續盡發湯底,看著湯色如乳,醇如凝脂;七湯已畢,再看湯色正好似‘冷粥麵’一般,咬盞緊密,久聚不散,隻看這溢盞真是鶴霧彌漫,雲華蔚然,若說茶道上實在是冠絕諸人,其實這已經是勝了。
而諸人未彰顯其能事,當然是要個有始有終,本來該是收尾的那蠶眉牛鼻書生,索性也將水丹青托付給這青年來做,眾星捧月下這青年也不推諉作態,便以茶匙作筆,揮揮灑灑寫了兩句揭言,
“雪沫乳花浮午盞,人間有味是清歡”
“好句!”
都是識貨的,便是這兩句也是拔得頭籌,因而這直學更是諂媚,勸這青年把這詩補全了,好題壁上以為此地增輝。
那青年卻語氣平平說道,
“我哪裏有這等文思妙意,這乃是從我一知己那裏借來討巧罷了。”
這青年絲毫不顧這直學尷尬,繼續說道,
“便是這等點茶功夫,也是我這至交好友點撥而得。”
“怎麽這世上還有比郎君更勝一籌人物?”
蘆頌這位昔日同窗,雖然做了講書卻也並非不通世務,這話說得便比那直學婉轉。
“我這位兄台雖然此時名聲未顯,未來必能名滿天下,不敢說並駕齊驅於雲溪醉侯,但出吾輩一頭地,絕非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