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你師伯的弟子,風鳴,字清鵬,你與他雖出同門,不過你是由道而通儒,清鵬乃修道而明武,雖然世人常言文武殊途,那不過是小人之見,文武相濟方為正道,豈有西府樞相不通武事而能安定中外者,豈有三衙不通文禮而能信用於帝王者?故你們應多多親近,取長補短!”
這句話並非是說給蘆頌,而是告誡每一個兒郎,學問之道泓涵演迤為妙,其次通文達藝為佳,再者也應多聞強記,學以致用,少年時學問專一未為不可,隻是將來之路未免越走越窄,人生艱難莫不由此而來。
蘆頌、風鳴二人見了禮,序了年庚,還是蘆頌年長,莫看二人由內及外,文武之質差別甚大,但一見麵兩人便頗有親近之感,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若是誌同道合,則遠隔山海,也能心意相通,宗放與柳晏就是先例。
宗放引著柳瑒和虢紫薷與自家師兄見禮。
“這是為師收入門下的少年才俊,你作為他們的學長,即為同學,你可要擔起誘掖後進之任。”
“先生言重了,能得先生青睞,必是可廣大宗學門楣的賢俊,頌才疏學淺,學問之道能進蟬翼之功,以為師兄弟所用,足矣!”
“師兄,師弟柳瑒,柳秦越拜見師兄。”
“師兄,師女弟虢紫薷拜見師兄。”
“兩位師弟,蘆頌,蘆秉文見禮。”
見二人年幼,又聽得二人名字,蘆頌忙問了其中淵源,也敘了自己字號由來,原來宗放隱居以來收徒不過數人,皆從少年時便拜在宗放膝下,如今身邊常伴的三人也已長成,至於其餘幾個或入仕、或講學,雖皆涉足過登雲閣事務,但宗放並不讓學生正式側身於登雲閣內。
虢玩見此人言談舉止頗具宗放風範,且輕描淡寫間就能讓人親近,並且絕非虛情假意,而且此子敬愛師長之情由衷而發,以為新收的師弟並非大肇之人,而以為先生有所差別,此子竟能杜漸防萌,免生齷齪,難能可貴,虢玩竟不禁有些惱怒,我怎麽就沒有如此知情達理的學生?
眾人談話間,後續的馬隊也到了。
除了瞻雲和之前往來聯絡的朝雲,其餘的都是這兩年方躋身於雲仆之列的新進之人,說是新人也大多是而立之年了。所謂雲仆並非是他宗放的奴婢,而是大肇官家的忠仆。雲仆的擢選遞進,人選隻來自三途,其一乃三衙中殿前司侍衛出身,其二乃大肇官家欽定主持帝王羅天大醮法會的道門出身,而當今道門正宗正是清虛道門,其三雲仆中女子者皆出身大內宮婢清白者,非此三類不能成為雲仆。所以成為雲仆之人皆是壯年之人,幾無青年老者,宗放的長子宗渥也是因門蔭了三班奉職,且作為清虛道門集真觀弟子,方以弱冠之齡,成為登雲閣一員,其身份在閣老之下,雲仆之上,是八名雲紋,其中六人負責掌管雲隱,一人常駐京師,因此雲仆基本為大郎掌握。
也正因為如此,宗放才能如臂使指,收放自如。但多年明爭暗鬥,老一輩的雲仆們前仆後繼,已是漸已凋零,而自從宣宗駕崩,慈聖太後臨朝稱製,強化由內廷宦官掌控的皇城司,對於與外廷及邊軍往來甚密的登雲閣自然是不能如宣宗時如此信賴,隨之而來的各種支持大為降低。
而當今天子尚未親政,對於先帝所創製度也不能全麵掌握。任何機構的發展壯大皆仰仗主事者與權力的緊密度,昔日白雲先生便為大肇兩代帝王所信任。而自宣宗駕崩以來,慈聖太後稱製,無論其公心幾許,也絕難容忍天子掌握一支隻有他能驅使的力量,因此這些年來登雲閣與帝王日漸疏遠,這對於依附王權而生存的暗探隱偵組織可謂是眉睫之禍。果不其然,天子便著力於在自己所能觸及的權力範圍內,重新建立屬於自己的諜報組織,於是在樞密院有心人的協助下,與天子身邊的供奉官們合力,將本是清水衙門的職方司逐漸打造為立足軍情,卻為官家信重的探查機構。
如此一來,本來還能借助軍方資源,孤蓬自振的登雲閣真正的迎來了重大危機。這兩年來,登雲閣後續人力物力的補充也遠不及當年一二,新一代雲仆的培養甚至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而好處在於,因為王室的慢慢忽視,也懈怠了很多規矩。因此,除了潛伏深處的雲隱之外,宗放已經漸漸用自家子弟、學生、門人來肩負起原本密不外宣的職責,所以登雲閣之事,宗放的三個兒子,宗端的三個兒子以及宗放的三個學生、宗端的兩個左右手,也都有涉獵,尤其是大郎宗渥,已經全麵掌控雲仆。
但也正因如此,除了那神秘人物,這兩年大晟、大綦乃至西陸已經陸續有情諜門戶知曉了宗放身份,大肇東西二府的相公們為此頗有微詞,這也是宗放碰到今日局麵,也不打算輕易動用官麵力量的緣故。在這一點上,登雲閣與大晟刺奸行事大為不同,更加有江湖任俠之氣。
蘆秉文隨行的皆是登雲閣中人,由朔雲帶領,其他大多是新進之人。
判斷了敵手暫困新市港內,眾人更要將難得的優勢想辦法保持下去,首先就是加快進度,一步快步步快,眾人隻有趕在敵人前麵,攻防之勢才能逆轉;其次是有的放矢,一點破全局破,隻要能打對手措手不及,必能順著草蛇灰線,一勞永逸根除後患。
“秉文,既然你與介文已經作了安排,便由你安排下麵的行程,當務之急就是要快。”宗放見眾人已經修整得當,自然是要繼續行程。
“原定走新市港已經不可行,師兄已經前往南邊的仙桃港預作部署,從那裏出海當不成問題。”蘆秉文胸有成竹。
“從此間走仙桃,倒是方便走條捷徑,相關之人都安排妥貼了?”
“正是,幸得先生高瞻遠矚,未雨綢繆,已經為相關變數做了預案。因此咱們這邊有了變數,海港外麵便按著方略重新調整了。”蘆秉文言語誠懇,恭維師長完全是由衷之言,“因此咱們這邊隻管往仙桃去,隻是對接時間上或許有所延誤,但那邊最遲也是子夜間。”
“那邊好。”宗放絲毫不懷疑幾個弟子的急智,尤其是小心謹慎的蘆頌,求全責備的做派絕對讓人放心。
“既如此,我們兵分兩路,其一路隨我出海,另一路繼續往新市港。”因勢利導,宗放不敢說智計無雙,但每一步都精打細算,這便非常人所能及。
“朔雲,你這一隊留下兩人,其餘人以及傷員你帶迴去,五輛輜車騰出一輛安置傷員,其他留下來。把你帶來的馬與我們換了,車上物件由秉文安排,分配到馬匹上,馱馬不用帶了。秉文隨我們一起走。”
時間急迫,無論如何精細的計劃都要有高效的執行力,宗放發了話,其他人立刻行動起來。
“閣老,我們這一路下一步如何行動,請閣老示下。”朔雲向宗放行的是軍中拜見上級的叉手禮,此人四十歲的年紀,雖然離開禁軍已經十餘年,仍保持殿前戍衛時的做派,所謂登雲閣主人是外人的稱唿,執帚人是正式的稱謂,而登雲閣中人皆稱宗放為閣老。
“你們出來時,難免被人偵知,所以你等迴去,即告知官府你等一行人在城外遭遇山賊襲擊,一應貨物皆被劫走,你等還有傷者,急需進城。若是能進得城去,官府必定尋你詳細查問城外匪寇情形,你若是見到新市知監,則可以宗家的名義,要求官府延長戒嚴令,為我等爭取時間。”宗放細細安排。
“我等若是進不得城內該當如何?”
“如果入不得城,更能說明新市知監的謹慎持重。你等傳遞了如此消息,新市知監隻會更加強化城防。高州不比永州,乃是邊地,若是新市有失,一應官員皆逃不過軍法,所以戒嚴之事絕不會草草收場。傳遞消息後,若是進不去城,你便攜傷者去雲溪莊子,守備門戶,等我消息。”
“得令。”朔雲絕無拖泥帶水,已經帶著人隨著秉文下去準備。
虢玩本以為此刻宗放至少應讓三郎、六郎與另一路人返迴,三郎尚可說是半大小子,六郎畢竟不過總角之齡,此行即便是虢玩也算不出能否畢其功於一役,但哪怕兇險難測,自己也能保侄女性命無礙,而宗放將三郎、六郎帶在身邊,關鍵之時,如何兩全?
隻是宗放卻不以為意,隊伍雖然少了傷員,卻多了四輛輜車。瞻雲依舊在前斥候,虢玩和宗放做了道人打扮,自然不宜駕轅,騎了馬徐徐壓在車駕後麵,海雲、朝雲各駕一車,隨即啟程。而蘆頌和兩位新進雲仆駕著其他兩車頭前帶來。
說是新進之人也不再是青年,其中一個喚作宿雲,三十三四年紀,七尺身段,鶴頸猨臂,一看便知是善射之人,此人乃是殿前三衙捧日軍中不入流的武職,隻因換防邊軍惡了上官,鬱鬱不得誌,但手上功夫不低,且是禁軍中難得在戰陣中熬出來的漢子,因此為登雲閣所擢拔,而另一人名曰禪雲,乃是清虛宗門人,但與宗放並非同一師門,而是清虛宗祖庭門下弟子,近年來清虛宗門人進入登雲閣者數量不菲,其實緣由宗放心如明鏡一般,先師白雲先生將登雲閣交到宗放手裏,其實清虛宗頗為不滿,畢竟宗放雖然是皈依道門之弟子,但並非持了度牒的出家人,隻是因為頗得先帝信重,清虛宗才不得不接受。而今,宗放並不見用於當朝太後,且已近大衍之年,清虛宗就有了讓門人早早就入登雲閣,希冀有朝一日可將宗放取而代之。
宗放其實不以為意,成為登雲閣閣老隻是全恩師之義,盡臣子之忠,兒孫輩若能走文武正途,宗放何樂不為?而這禪雲作為清虛宗祖庭所看重的弟子,也確實頗為幹練,宗放也著意培養,因此此行也特意帶在身邊。
蘆頌莫看是個儒生,但宗放門下講究紙上得來終覺淺,凡事皆攜子弟親力為之,因此駕車的本事也頗為嫻熟。五個青年男女騎著馬緊隨其後,三個男子一路有說有笑,隻有那少女和童子氣鼓鼓的跟著。若是路人看見,也隻會以為這乃是豪富之家出外省親探友而已。
看著三郎與風鳴談笑風生,少女生了好大悶氣,本想借騎馬機會,與風鳴能說上話,卻被三郎屢屢作梗,他倒是與風鳴討教起武藝來,兩個人都是不苟言笑的模樣,這麽一來一去的如學齋裏夫子一樣的對話,有什麽好聊?三娘忿忿,六郎也在一旁不爽,三哥將自己的隨身食袋掏了幹淨,不讓他在馬上就食,說是怕他生了腸癰之疾。不讓吃就不讓吃,可你掏走卻塞到風師兄的口袋裏是作甚?六郎也是要臉的,豈能從師兄手裏搶食。隻有柳二郎,這一路的笑聲幾乎是他一人所發,離開父親身邊,仿若是魚入大海,分外逍遙,似乎並不擔心老父親的迴程如何。
不多時,前麵引路的已經換做了宗放,虢玩緊緊跟隨,輜車仍以蘆頌為先。一行人已經離開西去的主路,而是在一條不甚顯著的岔道,轉而南下,在峰林間穿梭,於陡峭顛簸間緩緩而進。順著山勢眾人一路向下徐行,慢慢的前方已經沒了道路,即便是輕便結實的輜車於這小路上行進也頗為艱難。
虢玩等人實在不解既然是趕時間,又是走山間小路,為何用馬車?單人匹馬豈不更是順當?隻是看宗放、蘆頌等成竹在胸,便也不好出言相詢。
走著走著,順著山坡穿過竹林,一條清溪便攔在麵前,這清溪從另一側山峰叢巒間湧來,寬闊雖然不過兩三丈,但其向下湧去的勢頭卻極為有力。
眾人駐馬停車,虢玩即便是相信宗放已經做了萬全準備,此刻也是摸不著頭腦,向清溪下遊望去,清晰可見的是山巒疊嶂、奇峰險峻,以道家觀測形勝的法門,橫渡清溪也是並無好路可走,而清溪雖可行舟,然而溪流崎峻,絕非是漕運之途,流速急快,非一般舟筏能行。怎麽走?
恐怕所有答案盡在這幾輛頗與此間地勢違和的輜車上。此等車輛平原穀地運輸貨物極佳,眾人在山路中曲折行進,約莫這一個時辰的路程,太半都是為輜車所累,若是現在還猜不出用車的意圖,隻能說虢玩也不過如此。
果不其然,隻見宗放與蘆頌已經招唿眾人開始卸載輜車。蘆頌放開挽馬,四人一組,逐車操作,在他指揮下,分別卸下車輪、車軸,方形車輿中取出鐵製桁架,依次扣合,兩車為一組,不到一刻鍾竟分別拚接成兩艘快舟,前車獨轅扣合木輪為前拒之物,後車獨轅,向後成舵,置入包鐵舵杆,即可使用。
宗放親自動手與蘆頌將馱馬之上裝載的木箱之器小心組裝,此物原本在另一輛輜車上,眾人皆不知其作何用途。蘆頌最後將其組合完成,並安放於船首之上,不待為眾人解答,宗放已經招唿眾人推舟下水,準備走水路。
這句話並非是說給蘆頌,而是告誡每一個兒郎,學問之道泓涵演迤為妙,其次通文達藝為佳,再者也應多聞強記,學以致用,少年時學問專一未為不可,隻是將來之路未免越走越窄,人生艱難莫不由此而來。
蘆頌、風鳴二人見了禮,序了年庚,還是蘆頌年長,莫看二人由內及外,文武之質差別甚大,但一見麵兩人便頗有親近之感,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若是誌同道合,則遠隔山海,也能心意相通,宗放與柳晏就是先例。
宗放引著柳瑒和虢紫薷與自家師兄見禮。
“這是為師收入門下的少年才俊,你作為他們的學長,即為同學,你可要擔起誘掖後進之任。”
“先生言重了,能得先生青睞,必是可廣大宗學門楣的賢俊,頌才疏學淺,學問之道能進蟬翼之功,以為師兄弟所用,足矣!”
“師兄,師弟柳瑒,柳秦越拜見師兄。”
“師兄,師女弟虢紫薷拜見師兄。”
“兩位師弟,蘆頌,蘆秉文見禮。”
見二人年幼,又聽得二人名字,蘆頌忙問了其中淵源,也敘了自己字號由來,原來宗放隱居以來收徒不過數人,皆從少年時便拜在宗放膝下,如今身邊常伴的三人也已長成,至於其餘幾個或入仕、或講學,雖皆涉足過登雲閣事務,但宗放並不讓學生正式側身於登雲閣內。
虢玩見此人言談舉止頗具宗放風範,且輕描淡寫間就能讓人親近,並且絕非虛情假意,而且此子敬愛師長之情由衷而發,以為新收的師弟並非大肇之人,而以為先生有所差別,此子竟能杜漸防萌,免生齷齪,難能可貴,虢玩竟不禁有些惱怒,我怎麽就沒有如此知情達理的學生?
眾人談話間,後續的馬隊也到了。
除了瞻雲和之前往來聯絡的朝雲,其餘的都是這兩年方躋身於雲仆之列的新進之人,說是新人也大多是而立之年了。所謂雲仆並非是他宗放的奴婢,而是大肇官家的忠仆。雲仆的擢選遞進,人選隻來自三途,其一乃三衙中殿前司侍衛出身,其二乃大肇官家欽定主持帝王羅天大醮法會的道門出身,而當今道門正宗正是清虛道門,其三雲仆中女子者皆出身大內宮婢清白者,非此三類不能成為雲仆。所以成為雲仆之人皆是壯年之人,幾無青年老者,宗放的長子宗渥也是因門蔭了三班奉職,且作為清虛道門集真觀弟子,方以弱冠之齡,成為登雲閣一員,其身份在閣老之下,雲仆之上,是八名雲紋,其中六人負責掌管雲隱,一人常駐京師,因此雲仆基本為大郎掌握。
也正因為如此,宗放才能如臂使指,收放自如。但多年明爭暗鬥,老一輩的雲仆們前仆後繼,已是漸已凋零,而自從宣宗駕崩,慈聖太後臨朝稱製,強化由內廷宦官掌控的皇城司,對於與外廷及邊軍往來甚密的登雲閣自然是不能如宣宗時如此信賴,隨之而來的各種支持大為降低。
而當今天子尚未親政,對於先帝所創製度也不能全麵掌握。任何機構的發展壯大皆仰仗主事者與權力的緊密度,昔日白雲先生便為大肇兩代帝王所信任。而自宣宗駕崩以來,慈聖太後稱製,無論其公心幾許,也絕難容忍天子掌握一支隻有他能驅使的力量,因此這些年來登雲閣與帝王日漸疏遠,這對於依附王權而生存的暗探隱偵組織可謂是眉睫之禍。果不其然,天子便著力於在自己所能觸及的權力範圍內,重新建立屬於自己的諜報組織,於是在樞密院有心人的協助下,與天子身邊的供奉官們合力,將本是清水衙門的職方司逐漸打造為立足軍情,卻為官家信重的探查機構。
如此一來,本來還能借助軍方資源,孤蓬自振的登雲閣真正的迎來了重大危機。這兩年來,登雲閣後續人力物力的補充也遠不及當年一二,新一代雲仆的培養甚至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而好處在於,因為王室的慢慢忽視,也懈怠了很多規矩。因此,除了潛伏深處的雲隱之外,宗放已經漸漸用自家子弟、學生、門人來肩負起原本密不外宣的職責,所以登雲閣之事,宗放的三個兒子,宗端的三個兒子以及宗放的三個學生、宗端的兩個左右手,也都有涉獵,尤其是大郎宗渥,已經全麵掌控雲仆。
但也正因如此,除了那神秘人物,這兩年大晟、大綦乃至西陸已經陸續有情諜門戶知曉了宗放身份,大肇東西二府的相公們為此頗有微詞,這也是宗放碰到今日局麵,也不打算輕易動用官麵力量的緣故。在這一點上,登雲閣與大晟刺奸行事大為不同,更加有江湖任俠之氣。
蘆秉文隨行的皆是登雲閣中人,由朔雲帶領,其他大多是新進之人。
判斷了敵手暫困新市港內,眾人更要將難得的優勢想辦法保持下去,首先就是加快進度,一步快步步快,眾人隻有趕在敵人前麵,攻防之勢才能逆轉;其次是有的放矢,一點破全局破,隻要能打對手措手不及,必能順著草蛇灰線,一勞永逸根除後患。
“秉文,既然你與介文已經作了安排,便由你安排下麵的行程,當務之急就是要快。”宗放見眾人已經修整得當,自然是要繼續行程。
“原定走新市港已經不可行,師兄已經前往南邊的仙桃港預作部署,從那裏出海當不成問題。”蘆秉文胸有成竹。
“從此間走仙桃,倒是方便走條捷徑,相關之人都安排妥貼了?”
“正是,幸得先生高瞻遠矚,未雨綢繆,已經為相關變數做了預案。因此咱們這邊有了變數,海港外麵便按著方略重新調整了。”蘆秉文言語誠懇,恭維師長完全是由衷之言,“因此咱們這邊隻管往仙桃去,隻是對接時間上或許有所延誤,但那邊最遲也是子夜間。”
“那邊好。”宗放絲毫不懷疑幾個弟子的急智,尤其是小心謹慎的蘆頌,求全責備的做派絕對讓人放心。
“既如此,我們兵分兩路,其一路隨我出海,另一路繼續往新市港。”因勢利導,宗放不敢說智計無雙,但每一步都精打細算,這便非常人所能及。
“朔雲,你這一隊留下兩人,其餘人以及傷員你帶迴去,五輛輜車騰出一輛安置傷員,其他留下來。把你帶來的馬與我們換了,車上物件由秉文安排,分配到馬匹上,馱馬不用帶了。秉文隨我們一起走。”
時間急迫,無論如何精細的計劃都要有高效的執行力,宗放發了話,其他人立刻行動起來。
“閣老,我們這一路下一步如何行動,請閣老示下。”朔雲向宗放行的是軍中拜見上級的叉手禮,此人四十歲的年紀,雖然離開禁軍已經十餘年,仍保持殿前戍衛時的做派,所謂登雲閣主人是外人的稱唿,執帚人是正式的稱謂,而登雲閣中人皆稱宗放為閣老。
“你們出來時,難免被人偵知,所以你等迴去,即告知官府你等一行人在城外遭遇山賊襲擊,一應貨物皆被劫走,你等還有傷者,急需進城。若是能進得城去,官府必定尋你詳細查問城外匪寇情形,你若是見到新市知監,則可以宗家的名義,要求官府延長戒嚴令,為我等爭取時間。”宗放細細安排。
“我等若是進不得城內該當如何?”
“如果入不得城,更能說明新市知監的謹慎持重。你等傳遞了如此消息,新市知監隻會更加強化城防。高州不比永州,乃是邊地,若是新市有失,一應官員皆逃不過軍法,所以戒嚴之事絕不會草草收場。傳遞消息後,若是進不去城,你便攜傷者去雲溪莊子,守備門戶,等我消息。”
“得令。”朔雲絕無拖泥帶水,已經帶著人隨著秉文下去準備。
虢玩本以為此刻宗放至少應讓三郎、六郎與另一路人返迴,三郎尚可說是半大小子,六郎畢竟不過總角之齡,此行即便是虢玩也算不出能否畢其功於一役,但哪怕兇險難測,自己也能保侄女性命無礙,而宗放將三郎、六郎帶在身邊,關鍵之時,如何兩全?
隻是宗放卻不以為意,隊伍雖然少了傷員,卻多了四輛輜車。瞻雲依舊在前斥候,虢玩和宗放做了道人打扮,自然不宜駕轅,騎了馬徐徐壓在車駕後麵,海雲、朝雲各駕一車,隨即啟程。而蘆頌和兩位新進雲仆駕著其他兩車頭前帶來。
說是新進之人也不再是青年,其中一個喚作宿雲,三十三四年紀,七尺身段,鶴頸猨臂,一看便知是善射之人,此人乃是殿前三衙捧日軍中不入流的武職,隻因換防邊軍惡了上官,鬱鬱不得誌,但手上功夫不低,且是禁軍中難得在戰陣中熬出來的漢子,因此為登雲閣所擢拔,而另一人名曰禪雲,乃是清虛宗門人,但與宗放並非同一師門,而是清虛宗祖庭門下弟子,近年來清虛宗門人進入登雲閣者數量不菲,其實緣由宗放心如明鏡一般,先師白雲先生將登雲閣交到宗放手裏,其實清虛宗頗為不滿,畢竟宗放雖然是皈依道門之弟子,但並非持了度牒的出家人,隻是因為頗得先帝信重,清虛宗才不得不接受。而今,宗放並不見用於當朝太後,且已近大衍之年,清虛宗就有了讓門人早早就入登雲閣,希冀有朝一日可將宗放取而代之。
宗放其實不以為意,成為登雲閣閣老隻是全恩師之義,盡臣子之忠,兒孫輩若能走文武正途,宗放何樂不為?而這禪雲作為清虛宗祖庭所看重的弟子,也確實頗為幹練,宗放也著意培養,因此此行也特意帶在身邊。
蘆頌莫看是個儒生,但宗放門下講究紙上得來終覺淺,凡事皆攜子弟親力為之,因此駕車的本事也頗為嫻熟。五個青年男女騎著馬緊隨其後,三個男子一路有說有笑,隻有那少女和童子氣鼓鼓的跟著。若是路人看見,也隻會以為這乃是豪富之家出外省親探友而已。
看著三郎與風鳴談笑風生,少女生了好大悶氣,本想借騎馬機會,與風鳴能說上話,卻被三郎屢屢作梗,他倒是與風鳴討教起武藝來,兩個人都是不苟言笑的模樣,這麽一來一去的如學齋裏夫子一樣的對話,有什麽好聊?三娘忿忿,六郎也在一旁不爽,三哥將自己的隨身食袋掏了幹淨,不讓他在馬上就食,說是怕他生了腸癰之疾。不讓吃就不讓吃,可你掏走卻塞到風師兄的口袋裏是作甚?六郎也是要臉的,豈能從師兄手裏搶食。隻有柳二郎,這一路的笑聲幾乎是他一人所發,離開父親身邊,仿若是魚入大海,分外逍遙,似乎並不擔心老父親的迴程如何。
不多時,前麵引路的已經換做了宗放,虢玩緊緊跟隨,輜車仍以蘆頌為先。一行人已經離開西去的主路,而是在一條不甚顯著的岔道,轉而南下,在峰林間穿梭,於陡峭顛簸間緩緩而進。順著山勢眾人一路向下徐行,慢慢的前方已經沒了道路,即便是輕便結實的輜車於這小路上行進也頗為艱難。
虢玩等人實在不解既然是趕時間,又是走山間小路,為何用馬車?單人匹馬豈不更是順當?隻是看宗放、蘆頌等成竹在胸,便也不好出言相詢。
走著走著,順著山坡穿過竹林,一條清溪便攔在麵前,這清溪從另一側山峰叢巒間湧來,寬闊雖然不過兩三丈,但其向下湧去的勢頭卻極為有力。
眾人駐馬停車,虢玩即便是相信宗放已經做了萬全準備,此刻也是摸不著頭腦,向清溪下遊望去,清晰可見的是山巒疊嶂、奇峰險峻,以道家觀測形勝的法門,橫渡清溪也是並無好路可走,而清溪雖可行舟,然而溪流崎峻,絕非是漕運之途,流速急快,非一般舟筏能行。怎麽走?
恐怕所有答案盡在這幾輛頗與此間地勢違和的輜車上。此等車輛平原穀地運輸貨物極佳,眾人在山路中曲折行進,約莫這一個時辰的路程,太半都是為輜車所累,若是現在還猜不出用車的意圖,隻能說虢玩也不過如此。
果不其然,隻見宗放與蘆頌已經招唿眾人開始卸載輜車。蘆頌放開挽馬,四人一組,逐車操作,在他指揮下,分別卸下車輪、車軸,方形車輿中取出鐵製桁架,依次扣合,兩車為一組,不到一刻鍾竟分別拚接成兩艘快舟,前車獨轅扣合木輪為前拒之物,後車獨轅,向後成舵,置入包鐵舵杆,即可使用。
宗放親自動手與蘆頌將馱馬之上裝載的木箱之器小心組裝,此物原本在另一輛輜車上,眾人皆不知其作何用途。蘆頌最後將其組合完成,並安放於船首之上,不待為眾人解答,宗放已經招唿眾人推舟下水,準備走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