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文醜三人投降華朝,趙雲率領兩萬多大軍前來支援兗州的消息後,無論麴義還是孫策、紀靈等人,都有些打起了退堂鼓。


    如不是害怕遭到文醜一樣的慘敗,麴義也不會退出兗州地界,迴到自己青州的祝阿、曆城做出防禦姿態了。


    然而,麴義的防禦性後撤,卻被袁紹理解成了懦弱怯戰,竟然直接派遣張合前來接替了麴義的帥位,將麴義降為了副帥。


    麴義錯愕之下,冷笑著將帥印交給了張合,迴到自己的臨時府邸就閉門不出。


    還當什麽副帥?


    去被人嘲笑麽?


    因此,麴義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張合也沒太在意他,隻是按照袁紹的指示,又率軍西進,準備強攻盧縣。


    但隨著趙雲、徐晃、臧霸、管亥等人的支援,兗州的兵力更加充沛,防禦更加牢固。加上張循的“神機妙算”,張合同樣對盧縣無可奈何,偶爾還會遭到華朝騎兵的偷襲,損失慘重,最後也隻能退迴青州固守。


    劉備、孫策、袁術也是同樣的遭遇,軍隊戰鬥力本來就不如華朝,唯一的優勢就是人數,以及華朝需要分兵防守各郡縣的情況。但現在華朝擊敗了文醜那一路大軍,還收降了幾萬降兵,增兵數萬調到兗州來參與防守,討華聯軍就更加攻不進兗州了。


    不僅如此,趙雲的戰鬥力,可以抹平關羽,加上徐晃、臧霸、管亥等人的支援,華軍還將部分已經進入兗州地界的討華聯軍趕了出去,並穩步推進,反而攻占了部分地方。


    不過,這裏是中原,不是草原,劉備等人的軍隊如果退到自己的城池裏,依托城牆進行防守,華朝的騎兵也暫時攻不破。


    不是沒武器,而是戰線太多,地盤太大,暫時沒那麽多兵力,張循要保護兗州境內農民已有的生產勞動成果。


    於是雙方形成了對峙,誰也不敢撤軍。


    之前還沒撕破臉的時候,大家的戒備心還沒這麽強,沒有互相攻占城池。但現在,劉備等人都不敢撤離邊境了,一旦撤離就會被華軍占領,占了就不會再吐出來。


    如果舍不得丟地盤,那自然就不敢撤軍了。


    雙方數十萬大軍就在中原冀州、青州、兗州、徐州、豫州的交界地區對峙耗著,進退不得。


    張循倒是絲毫不怕的,他已經將司隸、並州經營成了穩定的大後方,無論農業還是工業生產都遠超其他諸侯,可以源源不斷地為兗州提供糧草和兵源。而且有係統在,也不怕被偷襲,隨時可以提前調兵遣將擊碎敵人的陰謀。


    剩下的,就是等待黃忠大軍占領益州,幫他把統轄人口提升到1000萬以上,完成係統升級後再一統中原了。


    加上這個季節又是中原地區播種稻穀或收割冬小麥的時間,在雙方戰線逐漸穩定後,張循提議各自罷戰,讓農民出城種植稻穀或收割麥子,不允許襲擊平民,否則天下共譴之。


    袁紹、劉備、袁術等人糧草儲備本來就不如張循,聽到這個提議自然求之不得。於是雙方不再劍拔弩張,開始允許農民出城勞作,軍隊則在交界處互相監視,但不再動手。


    不過,當大家都閑下來後,本來一起聯盟討華的袁術、孫策矛盾就開始凸顯出來了。


    孫堅、孫策本來都是袁術的手下,結果孫策打下丹陽、會稽、吳郡後自立了,不再聽袁術的號令,形同叛變,這讓袁術早就心懷不滿。


    這次為了一起討伐華朝,袁術允許孫策借道沛國,本身隻是給孫策提供一條通道而已。結果哪料到兗州的華朝防線這麽穩固,所有人都沒能攻進去。


    然後,孫策就停在沛國不走了。


    眼看著冬小麥就要收割上來,要是孫策不走的話,那豈不是收的糧食要被孫策拿走?


    這是袁術萬萬不能答應的事情,雙方開始扯皮,袁術希望孫策退迴江東,或者遷移到徐州的地盤上。本來孫策從丹陽郡到沛國,就要經過徐州的廣陵郡、下邳國。


    但這種事兒劉備又不可能答應,他不能因為自己與孫策交情更好,就將江東小霸王放進自己的地盤內,推脫說既然孫策已經在沛國紮下了營寨,那就不能驅趕人家。人家孫策從江東大老遠跑來幫忙打華朝,袁術不能讓孫策寒了心,更不能驅趕人家迴江東。


    要隻是迴了江東還罷,萬一華朝將孫策拉攏了過去,大家正與華朝交戰的時候,孫策從江東背後偷襲揚州、徐州,這就是袁術、劉備不能承擔的後果了。


    袁術聽劉備這麽說,也隻能暫時忍了下來。但後麵越想越氣,於是在雙方底層將士偶爾發生摩擦的時候,選擇了包庇,導致雙方衝突越來越大。


    最後孫策果然一不做二不休,將沛國收割準備上交袁術的冬小麥給截留了,當做了自己的糧草軍需。


    這下就捅到了袁術的心髒,在古代,沒有比糧草更重要的戰爭物資了。因此,袁術當即翻臉,親自帶兵圍困孫策,要孫策交出糧草。


    孫策自然不幹,雙方頓時僵上了。袁術派手下大將秦翊叫陣鬥將,結果被孫策手下老將韓當當場斬殺。


    袁術大怒,下令進攻孫策營寨。孫策雖然軍隊人數少,卻都是精銳,而且手下黃蓋、韓當、程普都是當世一流武將,加上孫策自己號稱小霸王,武力值更是頂尖。


    袁術大將紀靈被華軍牽製在梁國,餘者皆擋不住孫策,被孫策打得大敗虧輸,差點兒殺到中軍砍了袁術的腦袋,嚇得袁術連滾帶爬地逃離沛國,迴到了豫州治所譙縣。


    隨後,袁術聽從謀士閻象的建議,不再跟孫策直接對抗,而是利用袁術更強的實力對沛國進行包圍。畢竟,袁術兵力更多,地盤更廣。而孫策,即使占著沛國,又跟江東不接壤,隔著袁術的揚州九江郡來著。隻要袁術將九江郡守好,那孫策就隻能被困死在沛國。


    閻象和袁術都認為這計策不錯,等困了一段時間後,孫策要麽就隻能向他投降,要麽就隻能離開沛國。


    然而他們卻不知道的是,張循早已洞悉了他們內訌,派人暗中接觸了孫策。


    本來孫策外號小霸王,自然也是有稱王稱霸心思的。不然,也不會親自帶兵攻打與江東並不接壤的兗州。


    但在真正與兗州交戰了一番,看清了華朝軍隊的實力後,並通過討華聯軍的一係列敗仗推測天下早晚是華朝的,孫策實際上已經有了騎牆之心。


    張循也正是推算到這一點,才派出人與孫策接觸,策反孫策,讓他成為華朝的內應,等華朝反攻的時候,孫策就要從背後給袁術一刀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我能趨吉避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巧並收藏三國:我能趨吉避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