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繼續製造假象
爆兵:我在末世稱霸全球 作者:愛吃燒雞公的阿牛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羅雄繼續說:“現在,咱們手上還有20萬的部隊,還有一些零星散落在全球各地。我能保證將全球狼衛訓練基地中的兵力召迴,至於其他的,應該還能調迴15至20萬人。
另外,明善公子在京都那邊還有一些兵力。
家主,這就是我們全部的兵力了,能不能東山再起,恢複魏家往日的榮耀,最重要的就是咱們能不能將李飛擊敗。
隻要能消滅李飛,憑借咱們的兵力,屬下有信心保住家族的地位。”
魏長風點點頭,自打跟李飛開戰以來,魏家的損失真的不小。
現在的部隊裏麵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末世後招募的新兵呢。
當然,經過戰爭的洗禮,新兵的戰鬥力也在快速提升,現在也不見得比老兵差。
“現在咱們的軍隊所剩不多了,每一個士兵都是很寶貴的,所以在今後的戰鬥中,羅雄,你要盡可能的保存咱們的實力,讓曹家和陳家的部隊多替咱們分擔些壓力。
事到如今,就不要再舍不得物資了,把那些7年陳的大米都搬出來,8年以上的,拉去喂豬吧。讓這些家夥都放開了吃,吃飽了才有力氣賣命嘛,等各家的援軍到來咱們就能輕鬆一些了。”
真難得魏長風能說出這樣的話,以前這些當兵的在他眼裏連牛馬都不如,看來也真的是被逼無奈了。
至於說喂豬,他還真沒說假話,魏家本就有養殖場,雖然末世了,憑他們家的能力,搜羅些牲口來還是能做到的。
因此,聽說李飛在鬆江府墾荒種地搞養殖,做得頗有成效,魏家也開始小規模的搞起了養殖,當然,隻有家族的核心成員才能享受到養殖的成果,其他人就別想了。
之前魏家一直給那些當兵的吃8年陳甚至10年陳的糧食,雖然極其難吃,吃了經常拉肚子甚至會出人命,可為了活下去,他們也隻能硬著頭皮吃。
魏長風又接著說:“明善跟常和那邊,要敦促他們抓緊撤兵,既然事不可為,那就沒必要在那邊浪費兵力了。
讓他們撤迴來,撤到北邊的永豐府待命,告訴他們務必要注意李飛的部隊,這兩天李飛這小畜生可沒少向永豐府派兵。”
魏長風此舉,保存兵力固然是一方麵,還有著接應自己突圍的打算。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魏明善再怎麽說也是大哥的兒子,算是自己人。萬一真要是有那麽一天,把家主之位交到他手上也比丟給那些出了五服的旁支要好。
魏長風當然不希望有這一天,可誰能說得準呢,曹家的曹桂不就是被李飛弄死了嘛!
“兄長,我覺得咱們還得提防著點魏長田那些人。”魏長雪說道。
魏長田就是最近剛被提拔起來的,出了五服的魏家新核心人員之一,也是這些人之中的主心骨。
此人雖是旁支,確頗有手段,末世之前一直幫助家族打理境外的生意,手底下也確實培養了一批忠心耿耿的人。
原本魏長田是常駐境外的,也是巧了,末世前他帶著一幫手下趕迴家族述職,便陰差陽錯的留在了家中。
魏長風之所以提拔他,也正是看中了他的能力。誰知,這家夥不僅有能力,還很有野心。
自從被提拔進入了核心圈,魏長田竟然在家族之中培養自己的勢力,暗中拉攏了不少新晉核心人員。
當然,他拉攏的這些人都是出了五服的,因為這些人平日裏能享受到的家族資源本就不算多,他們也知道現在魏長風提拔他們是無奈之舉,等到局勢穩定下來,或者主脈子孫再繁盛時,他們還是會遭到排擠甚至清洗的。
所以他們現在不斷的想要壯大自己的勢力,甚至也有人幻想著自己能成為家族掌權人,為自己及子孫謀取一份富貴。
因此,魏長田找到他們,許諾了一通好處之後,基本上都沒怎麽猶豫就答應下來了。
不過他們也不傻,不會給人留下把柄,現在也就是在家族會議上聲援魏長田,不斷幫他造勢,抬高他在家族中的地位,期待著有一天,李飛能再放點煙花,把魏長風魏明禮等人全部帶走。
到那時,魏長田的機會就來了,他們也能跟著享受榮華富貴。
魏長風當然知道魏長雪擔心的是什麽,但是他現在也沒什麽好辦法,隻能說:“咱們牢牢掌握住軍隊,他們就鬧不出幺蛾子。”
魏長雪點點頭,軍隊是末世中的立足之本,不過也正是因為對軍隊的掌控,才使得主脈族人犧牲巨大,很多人都是在前線督戰中被李飛的部隊打死的。
外麵,魏家之人也在不停的忙碌著,不斷催促各家的援軍前來匯合。
連南府,李飛的辦公室裏。
宋澤手裏拿著一份情報說:“司令,袁家軍動了。”
李飛略一思索,便明白了其中的緣由:“看來,魏家是真的撐不住了。”
宋澤不敢接話,隻是靜靜的等待著司令的命令。
“繼續監視袁家軍,我要知道他們的一舉一動。筱筱,你通知楊衛國來一趟。”
楊衛國正在自己的指揮所裏,琢磨著要不要打的再狠一點,讓魏家多派點兵力出來讓自己殺,可又害怕打狠了魏家縮迴去不出來。
聽聞司令召喚,不敢怠慢,小跑著來到李飛的辦公室。
李飛也沒囉嗦:“老楊,情報處剛剛匯報,袁家軍動了。”
楊衛國也很快想明白其中原因,但是他沒有擅自提出意見,還是問李飛:“司令,該怎麽處置他們,還請您示下!”
“嗯,你派一個旅上去,且戰且退,不要打的太狠,幾十公裏的距離,既要讓袁家軍看到希望,又不能讓他們跟魏家匯合。”
楊衛國明白,司令這是要繼續製造假象,讓敵人以為鬆江軍後繼乏力了,讓各家的援軍趕緊過來送死。
有了李飛的指示,楊衛國就知道該怎麽做了,這樣的任務,當然要派一個作戰經驗豐富之人前往。
思來想去,楊衛國叫來了楊大衛。
另外,明善公子在京都那邊還有一些兵力。
家主,這就是我們全部的兵力了,能不能東山再起,恢複魏家往日的榮耀,最重要的就是咱們能不能將李飛擊敗。
隻要能消滅李飛,憑借咱們的兵力,屬下有信心保住家族的地位。”
魏長風點點頭,自打跟李飛開戰以來,魏家的損失真的不小。
現在的部隊裏麵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末世後招募的新兵呢。
當然,經過戰爭的洗禮,新兵的戰鬥力也在快速提升,現在也不見得比老兵差。
“現在咱們的軍隊所剩不多了,每一個士兵都是很寶貴的,所以在今後的戰鬥中,羅雄,你要盡可能的保存咱們的實力,讓曹家和陳家的部隊多替咱們分擔些壓力。
事到如今,就不要再舍不得物資了,把那些7年陳的大米都搬出來,8年以上的,拉去喂豬吧。讓這些家夥都放開了吃,吃飽了才有力氣賣命嘛,等各家的援軍到來咱們就能輕鬆一些了。”
真難得魏長風能說出這樣的話,以前這些當兵的在他眼裏連牛馬都不如,看來也真的是被逼無奈了。
至於說喂豬,他還真沒說假話,魏家本就有養殖場,雖然末世了,憑他們家的能力,搜羅些牲口來還是能做到的。
因此,聽說李飛在鬆江府墾荒種地搞養殖,做得頗有成效,魏家也開始小規模的搞起了養殖,當然,隻有家族的核心成員才能享受到養殖的成果,其他人就別想了。
之前魏家一直給那些當兵的吃8年陳甚至10年陳的糧食,雖然極其難吃,吃了經常拉肚子甚至會出人命,可為了活下去,他們也隻能硬著頭皮吃。
魏長風又接著說:“明善跟常和那邊,要敦促他們抓緊撤兵,既然事不可為,那就沒必要在那邊浪費兵力了。
讓他們撤迴來,撤到北邊的永豐府待命,告訴他們務必要注意李飛的部隊,這兩天李飛這小畜生可沒少向永豐府派兵。”
魏長風此舉,保存兵力固然是一方麵,還有著接應自己突圍的打算。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魏明善再怎麽說也是大哥的兒子,算是自己人。萬一真要是有那麽一天,把家主之位交到他手上也比丟給那些出了五服的旁支要好。
魏長風當然不希望有這一天,可誰能說得準呢,曹家的曹桂不就是被李飛弄死了嘛!
“兄長,我覺得咱們還得提防著點魏長田那些人。”魏長雪說道。
魏長田就是最近剛被提拔起來的,出了五服的魏家新核心人員之一,也是這些人之中的主心骨。
此人雖是旁支,確頗有手段,末世之前一直幫助家族打理境外的生意,手底下也確實培養了一批忠心耿耿的人。
原本魏長田是常駐境外的,也是巧了,末世前他帶著一幫手下趕迴家族述職,便陰差陽錯的留在了家中。
魏長風之所以提拔他,也正是看中了他的能力。誰知,這家夥不僅有能力,還很有野心。
自從被提拔進入了核心圈,魏長田竟然在家族之中培養自己的勢力,暗中拉攏了不少新晉核心人員。
當然,他拉攏的這些人都是出了五服的,因為這些人平日裏能享受到的家族資源本就不算多,他們也知道現在魏長風提拔他們是無奈之舉,等到局勢穩定下來,或者主脈子孫再繁盛時,他們還是會遭到排擠甚至清洗的。
所以他們現在不斷的想要壯大自己的勢力,甚至也有人幻想著自己能成為家族掌權人,為自己及子孫謀取一份富貴。
因此,魏長田找到他們,許諾了一通好處之後,基本上都沒怎麽猶豫就答應下來了。
不過他們也不傻,不會給人留下把柄,現在也就是在家族會議上聲援魏長田,不斷幫他造勢,抬高他在家族中的地位,期待著有一天,李飛能再放點煙花,把魏長風魏明禮等人全部帶走。
到那時,魏長田的機會就來了,他們也能跟著享受榮華富貴。
魏長風當然知道魏長雪擔心的是什麽,但是他現在也沒什麽好辦法,隻能說:“咱們牢牢掌握住軍隊,他們就鬧不出幺蛾子。”
魏長雪點點頭,軍隊是末世中的立足之本,不過也正是因為對軍隊的掌控,才使得主脈族人犧牲巨大,很多人都是在前線督戰中被李飛的部隊打死的。
外麵,魏家之人也在不停的忙碌著,不斷催促各家的援軍前來匯合。
連南府,李飛的辦公室裏。
宋澤手裏拿著一份情報說:“司令,袁家軍動了。”
李飛略一思索,便明白了其中的緣由:“看來,魏家是真的撐不住了。”
宋澤不敢接話,隻是靜靜的等待著司令的命令。
“繼續監視袁家軍,我要知道他們的一舉一動。筱筱,你通知楊衛國來一趟。”
楊衛國正在自己的指揮所裏,琢磨著要不要打的再狠一點,讓魏家多派點兵力出來讓自己殺,可又害怕打狠了魏家縮迴去不出來。
聽聞司令召喚,不敢怠慢,小跑著來到李飛的辦公室。
李飛也沒囉嗦:“老楊,情報處剛剛匯報,袁家軍動了。”
楊衛國也很快想明白其中原因,但是他沒有擅自提出意見,還是問李飛:“司令,該怎麽處置他們,還請您示下!”
“嗯,你派一個旅上去,且戰且退,不要打的太狠,幾十公裏的距離,既要讓袁家軍看到希望,又不能讓他們跟魏家匯合。”
楊衛國明白,司令這是要繼續製造假象,讓敵人以為鬆江軍後繼乏力了,讓各家的援軍趕緊過來送死。
有了李飛的指示,楊衛國就知道該怎麽做了,這樣的任務,當然要派一個作戰經驗豐富之人前往。
思來想去,楊衛國叫來了楊大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