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登極大典(上)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什麽話?”馬皇後好奇地問。
“其實,老五也有主了。兒子想讓老五娶馮家的丫頭。還有,鄧愈家的女兒,嫁給老二或者老三做個側妃。”
馬皇後沉思片刻,突然佯怒道:“好啊!老大,你都想好了,還裝模作樣地來問為娘!”抬手便要打過去。
朱標趕緊把臉湊了上來,笑著說:“娘,娘,您別生氣。婚姻大事,當然是父母作主,兒子說不合適啊。”
高高抬起、輕輕放下,馬皇後哪裏下得去手:“行吧。與功臣之家約為婚姻,是你父皇早就有的打算,你們兄弟一個也跑不了。”
“這麽說,您是答應了?”
“我還能說什麽呢,兒大不由娘啊!”
“也不是馬上就談婚論嫁,先把婚約定下,等個兩三年再行婚禮。”
“你來安排就是。那疑慮之二呢?”馬皇後繼續問。
說到這一點,朱標收起了方才的笑模樣,突然變得很嚴肅:“疑慮二,便是對淮西和浙東文官,該如何加恩?李先生的情況與徐叔叔類似,賞無可賞,加無可加,也隻能結親了。不過,李先生家隻有一子,這樣的話......”
“咱們家嫁女兒唄。直說就是了,非得等為娘發話啊!”馬皇後略帶怒氣地說。
“問題是,兒子不知道哪位妹妹合適?”
馬皇後想了一圈,開口道:“那就鏡靜吧,她年紀長些,過兩年便可出嫁。”
“兒子明白。那劉先生呢?兒臣覺得,晉侯爵,實至名歸。”
“當初你父皇也想如此,怎奈劉先生堅辭不受。我想還是在散官、勳級上加恩吧。”
“兒子明白。散官加一級,俸祿加一百石。”
馬皇後想了想,歎了口氣:“隨你吧。還有嗎?”
“那個......”朱標本來還想問問關於胡惟庸的事兒,可是方才提到劉基,他發現馬皇後的麵色一下子就變得很差,眼下對此話題也沒了興致,“沒有了。謝母後指點。兒子吃飽了。”
“好!”馬皇後迴了一個字。
從坤寧宮迴到春和宮,朱標一路都在思考有關恩旨的事情。恩旨,是新任皇帝朝廷重臣的一種籠絡,也可以從中看出新的天子寵臣,代表了朝廷的風向,不得不慎重。
朱標沒有到書房,直接去找了常秀,一家三口,在院子裏聊天,伺候的宮人都給打發得遠遠的。朱標對常秀說了他對於恩旨的想法,讓她給參謀參謀。
“秀兒,感謝殿下對常家的體念。弟弟年紀輕輕,靠父蔭封公爵,難免輕狂,先前已然惹出了不少麻煩,殿下沒有深究,已是對對弟弟最大的愛護。如今若是再加恩,秀兒反倒要推辭了。”常秀輕聲說。
“秀兒能這麽想,我心裏就踏實了。”
“殿下,秀兒認為對於魏國公和韓國公,隻是結親還不夠。”常秀說。
朱標問:“哦?願聞其詳。”
“結親一事,不能在大典上公開提及,加封了其他人,唯獨缺少了這兩個文武領袖,保不齊會有人浮想聯翩,以為殿下與兩位國公之間有什麽矛盾,這不利於朝局的穩定。”
“秀兒的意思是,對兩位國公還是要明旨加恩?可是已經加無可加了,否則也不會想到結親的辦法。”朱標兩手一攤。
“確實,兩位國公已位極人臣,再加恩話,就隻能破例了。”
“如何破例?”
“爵位、散階、勳級皆無可加,那就在官職上想辦法吧。殿下以為,三公兼任三孤,如何?”
“三公兼三孤?”朱標念叨著,“是個辦法。秀兒果然冰雪聰明。”
“殿下謬讚了。”
關於胡惟庸,朱標也沒有對常秀提及。胡惟庸作為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丞相,名垂青史,他到底心腸如何,朱標決定采取和便宜老爹一樣的策略,升他的官,探探底。
可是朱標沒有朱元璋那樣的震懾力,所以他更需要徐達等武將的站台。槍杆子裏出政權,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隻要掌握了軍隊,就不怕胡惟庸會翻天。至於和他走得近的幾位侯爺,朱標也會小心提防,將他們派到幾位國公的手下,盡量遠離南京。
日子轉眼即過,該迴來的人已經迴來了,二十七日的斬衰期也到了,登極大典也已準備妥當。前兩天禮部侍郎李叔正來匯報了典禮的儀程。最初,禮部會同幾個相關部司,草擬的大典流程十分複雜,比之朱元璋的開國登極也不差多少了。
朱標看後,認為嗣君繼位沒有必要鋪張浪費,點到為止,保留必要的環節就可以,於是令他們刪減酌定後再報。侍郎李叔正遞上來的儀程就簡單很多,典禮定於七月二十日上午,大致分為祭拜、朝賀、宣詔三個步驟。
七月十九日,內官各監就開始準備起來。司設監在華蓋殿內設禦座,奉天殿設寶座,尚寶監在奉天殿設寶案。欽天監設定時鼓,鴻臚寺設表案於丹陛之上,教坊司擺放鍾鼓鐃鈸等樂器,備而不奏,由錦衣衛在奉天殿內東側設立雲蓋、雲盤,午門外備好雲輿,承天門上立雲蓋,擺宣讀案。
典禮當日,天剛破曉,宮城內已是燈火通明,晨霧繚繞中,宮牆內外的喧囂聲漸漸響起。中書省、禮部、太常寺以及鴻臚寺的官員,分別去往太廟和社稷壇,以登極之事告祭。
朱標一大早就起來梳洗打扮,這一天他期盼已久,典禮之後,他便正式君臨天下,內心激動可想而知。
朱標先是身著孝服,親自來到朱元璋神主幾筵前,祗告受命。迴想起便宜老爹在地府的諄諄叮囑,朱標不由得淚眼朦朧,心中默念定不辜負朱元璋的一片苦心。侍奉之左右,無不被太子的孝行所感動。
告畢,朱標前往華蓋殿更換袞冕服。這套皇帝的袞冕服,與他當太子時候穿的,一樣繁瑣,穿的、戴的、掛的、係的,多達十來種。當然二者也有不少區別,最重要的區別就是冕冠上的九旒變成了十二旒,衣服上的圖案由九章變成了十二章。當然還有其他細節上的更改,主要體現在規格上的提升。
具袞冕服,朱標在引導官的帶領下來到奉天殿前,行祭告天地之禮,其意在於向上天表明自己奉天行事。禮畢後,前往奉先殿謁告祖宗。本來還需要再到大行皇帝幾筵前行禮,不過正好也在奉先殿,就一並進行。朱標於奉先殿行五拜三叩首禮,然後再到坤寧宮向馬皇後行五拜三叩首禮。這一套流程下來,兩個時辰已過。
再之後,錦衣衛陳設大駕鹵簿,朱標仍著冕服,升座華蓋殿。於此同時,文武百官身著各式朝服,從奉天門入,站立在奉天殿前的丹墀之上,等待鴻臚寺官員的引導。
在華蓋殿,不是為了接受百官的朝賀,主要是升座奉天殿做準備,同時接受典禮執事官的禮拜。行禮完畢,讚禮官高唱奏請升殿。
朱標從殿中門出,進入奉天殿,緩緩升上寶座。他端坐其上,略有些緊張,以前都是站在一旁,今天坐在正中,視野與往日不同,看得見殿外丹墀上的百官,密密麻麻一大片。
錦衣衛鳴鞭,文武百官上表稱賀。朱標揮手示意百官免賀,免宣表,隻行五拜三叩首禮,之後,百官退出至承天門外。
翰林院官攜帶詔書,奏請用寶,尚寶監於寶安之上用印,鴻臚寺官奏請頒詔,翰林院官手捧詔書授禮部官。
禮部官捧詔書從奉天殿左門出,經奉天門、內五龍橋至午門外,將詔書置入雲輿之中,在錦衣衛護衛下,至承天門。登城樓,立於宣讀案前,展書宣詔。
“其實,老五也有主了。兒子想讓老五娶馮家的丫頭。還有,鄧愈家的女兒,嫁給老二或者老三做個側妃。”
馬皇後沉思片刻,突然佯怒道:“好啊!老大,你都想好了,還裝模作樣地來問為娘!”抬手便要打過去。
朱標趕緊把臉湊了上來,笑著說:“娘,娘,您別生氣。婚姻大事,當然是父母作主,兒子說不合適啊。”
高高抬起、輕輕放下,馬皇後哪裏下得去手:“行吧。與功臣之家約為婚姻,是你父皇早就有的打算,你們兄弟一個也跑不了。”
“這麽說,您是答應了?”
“我還能說什麽呢,兒大不由娘啊!”
“也不是馬上就談婚論嫁,先把婚約定下,等個兩三年再行婚禮。”
“你來安排就是。那疑慮之二呢?”馬皇後繼續問。
說到這一點,朱標收起了方才的笑模樣,突然變得很嚴肅:“疑慮二,便是對淮西和浙東文官,該如何加恩?李先生的情況與徐叔叔類似,賞無可賞,加無可加,也隻能結親了。不過,李先生家隻有一子,這樣的話......”
“咱們家嫁女兒唄。直說就是了,非得等為娘發話啊!”馬皇後略帶怒氣地說。
“問題是,兒子不知道哪位妹妹合適?”
馬皇後想了一圈,開口道:“那就鏡靜吧,她年紀長些,過兩年便可出嫁。”
“兒子明白。那劉先生呢?兒臣覺得,晉侯爵,實至名歸。”
“當初你父皇也想如此,怎奈劉先生堅辭不受。我想還是在散官、勳級上加恩吧。”
“兒子明白。散官加一級,俸祿加一百石。”
馬皇後想了想,歎了口氣:“隨你吧。還有嗎?”
“那個......”朱標本來還想問問關於胡惟庸的事兒,可是方才提到劉基,他發現馬皇後的麵色一下子就變得很差,眼下對此話題也沒了興致,“沒有了。謝母後指點。兒子吃飽了。”
“好!”馬皇後迴了一個字。
從坤寧宮迴到春和宮,朱標一路都在思考有關恩旨的事情。恩旨,是新任皇帝朝廷重臣的一種籠絡,也可以從中看出新的天子寵臣,代表了朝廷的風向,不得不慎重。
朱標沒有到書房,直接去找了常秀,一家三口,在院子裏聊天,伺候的宮人都給打發得遠遠的。朱標對常秀說了他對於恩旨的想法,讓她給參謀參謀。
“秀兒,感謝殿下對常家的體念。弟弟年紀輕輕,靠父蔭封公爵,難免輕狂,先前已然惹出了不少麻煩,殿下沒有深究,已是對對弟弟最大的愛護。如今若是再加恩,秀兒反倒要推辭了。”常秀輕聲說。
“秀兒能這麽想,我心裏就踏實了。”
“殿下,秀兒認為對於魏國公和韓國公,隻是結親還不夠。”常秀說。
朱標問:“哦?願聞其詳。”
“結親一事,不能在大典上公開提及,加封了其他人,唯獨缺少了這兩個文武領袖,保不齊會有人浮想聯翩,以為殿下與兩位國公之間有什麽矛盾,這不利於朝局的穩定。”
“秀兒的意思是,對兩位國公還是要明旨加恩?可是已經加無可加了,否則也不會想到結親的辦法。”朱標兩手一攤。
“確實,兩位國公已位極人臣,再加恩話,就隻能破例了。”
“如何破例?”
“爵位、散階、勳級皆無可加,那就在官職上想辦法吧。殿下以為,三公兼任三孤,如何?”
“三公兼三孤?”朱標念叨著,“是個辦法。秀兒果然冰雪聰明。”
“殿下謬讚了。”
關於胡惟庸,朱標也沒有對常秀提及。胡惟庸作為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丞相,名垂青史,他到底心腸如何,朱標決定采取和便宜老爹一樣的策略,升他的官,探探底。
可是朱標沒有朱元璋那樣的震懾力,所以他更需要徐達等武將的站台。槍杆子裏出政權,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隻要掌握了軍隊,就不怕胡惟庸會翻天。至於和他走得近的幾位侯爺,朱標也會小心提防,將他們派到幾位國公的手下,盡量遠離南京。
日子轉眼即過,該迴來的人已經迴來了,二十七日的斬衰期也到了,登極大典也已準備妥當。前兩天禮部侍郎李叔正來匯報了典禮的儀程。最初,禮部會同幾個相關部司,草擬的大典流程十分複雜,比之朱元璋的開國登極也不差多少了。
朱標看後,認為嗣君繼位沒有必要鋪張浪費,點到為止,保留必要的環節就可以,於是令他們刪減酌定後再報。侍郎李叔正遞上來的儀程就簡單很多,典禮定於七月二十日上午,大致分為祭拜、朝賀、宣詔三個步驟。
七月十九日,內官各監就開始準備起來。司設監在華蓋殿內設禦座,奉天殿設寶座,尚寶監在奉天殿設寶案。欽天監設定時鼓,鴻臚寺設表案於丹陛之上,教坊司擺放鍾鼓鐃鈸等樂器,備而不奏,由錦衣衛在奉天殿內東側設立雲蓋、雲盤,午門外備好雲輿,承天門上立雲蓋,擺宣讀案。
典禮當日,天剛破曉,宮城內已是燈火通明,晨霧繚繞中,宮牆內外的喧囂聲漸漸響起。中書省、禮部、太常寺以及鴻臚寺的官員,分別去往太廟和社稷壇,以登極之事告祭。
朱標一大早就起來梳洗打扮,這一天他期盼已久,典禮之後,他便正式君臨天下,內心激動可想而知。
朱標先是身著孝服,親自來到朱元璋神主幾筵前,祗告受命。迴想起便宜老爹在地府的諄諄叮囑,朱標不由得淚眼朦朧,心中默念定不辜負朱元璋的一片苦心。侍奉之左右,無不被太子的孝行所感動。
告畢,朱標前往華蓋殿更換袞冕服。這套皇帝的袞冕服,與他當太子時候穿的,一樣繁瑣,穿的、戴的、掛的、係的,多達十來種。當然二者也有不少區別,最重要的區別就是冕冠上的九旒變成了十二旒,衣服上的圖案由九章變成了十二章。當然還有其他細節上的更改,主要體現在規格上的提升。
具袞冕服,朱標在引導官的帶領下來到奉天殿前,行祭告天地之禮,其意在於向上天表明自己奉天行事。禮畢後,前往奉先殿謁告祖宗。本來還需要再到大行皇帝幾筵前行禮,不過正好也在奉先殿,就一並進行。朱標於奉先殿行五拜三叩首禮,然後再到坤寧宮向馬皇後行五拜三叩首禮。這一套流程下來,兩個時辰已過。
再之後,錦衣衛陳設大駕鹵簿,朱標仍著冕服,升座華蓋殿。於此同時,文武百官身著各式朝服,從奉天門入,站立在奉天殿前的丹墀之上,等待鴻臚寺官員的引導。
在華蓋殿,不是為了接受百官的朝賀,主要是升座奉天殿做準備,同時接受典禮執事官的禮拜。行禮完畢,讚禮官高唱奏請升殿。
朱標從殿中門出,進入奉天殿,緩緩升上寶座。他端坐其上,略有些緊張,以前都是站在一旁,今天坐在正中,視野與往日不同,看得見殿外丹墀上的百官,密密麻麻一大片。
錦衣衛鳴鞭,文武百官上表稱賀。朱標揮手示意百官免賀,免宣表,隻行五拜三叩首禮,之後,百官退出至承天門外。
翰林院官攜帶詔書,奏請用寶,尚寶監於寶安之上用印,鴻臚寺官奏請頒詔,翰林院官手捧詔書授禮部官。
禮部官捧詔書從奉天殿左門出,經奉天門、內五龍橋至午門外,將詔書置入雲輿之中,在錦衣衛護衛下,至承天門。登城樓,立於宣讀案前,展書宣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