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國之大喪(下)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至於諡號和廟號,朱標自然是尊重曆史,無論中書省遞上什麽樣的選項,他都會批示如下:尊諡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
至於孝陵的位置,朱標指派劉基去勘察,無出意外的話,應該還是會選定鍾山之陽,獨龍阜玩珠峰之下的位置。中都停建,一些在途物料被運抵南京,準備增修文華殿、武英殿,現在正好可以用來修建孝陵。
不知為什麽,便宜老爹沒有留下遺詔,對身後事如何操辦,沒有任何隻言片語的指導。好在,真實的明太祖遺詔字數不多,朱標了然於胸。
對於喪事辦理,隻有寥寥數語:“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天下臣民出臨三日,皆釋服,無妨嫁娶。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可見,其本意是節儉為主,勿添麻煩。
朱標覺得有必要對禮部說一說大體思路,省得搞得太繁瑣,於是吩咐說:“順子,去把中書省左丞胡惟庸,禮部尚書牛諒、太常寺卿陳昧叫來。”
“父皇驟然殯天,未有遺詔。事關喪禮,孤有幾點交代。”
“請太子殿下示下。”胡惟庸拱手。
“父皇起於淮右布衣,時時處處為民著想,孤深有體會,故妄自揣度父皇遺願,大喪禮儀,務求簡單。”
“第一,即日布告天下,先帝崩逝。第二,天下臣民自得令之日,哭臨三日,釋服,嫁娶無妨。第三,中外官員不得擅離信地,各行省、都司,許遣一人到京。第四,不得組織民眾到官府、內宮哭臨。第五,不得以喪禮名義加派雜稅。第六,山陵製度,務從節儉,喪祭儀物,不用金玉。”
“謹遵太子教令。”三人同時答道。
“牛尚書,孤有一事相詢。”
“殿下請講。”
“陵寢營建,非一日之功。父皇梓宮如何安排?”
“迴稟殿下,此事臣已有考慮。依宋製,宋帝生前皆不修陵,嗣君為之,大行皇帝停靈七月奉安地宮。”
“既有前例可援,孤就放心了。暫安何處為宜?”朱標問。其實明代有專門的宮殿暫安大行皇帝、皇後梓宮,叫仁智殿,在武英殿以北。不過,南京宮城內卻還沒有這個地方。
“臣以為,暫安奉先殿為宜。”牛諒迴答。
“好,此事依牛尚書所言。山陵之製,莫備於漢,舉國之力,開山鑿陵,所耗何止億萬。先帝念民生艱難,陵園因山川之故,毋多修作,為萬世之表。煩請諸位時時、事事不忘以民為本,毋違父皇遺願。”
“臣等謹記。”
“好了,退下吧。”
禮部動作很快,轉天就遞上了喪儀的折子,內容還真是不少。其中涉及到朱標的部分,卻也不是很多。首先,朱標和弟弟妹妹們,作為兒女,當守孝三年,服斬衰。三年並非嚴格三十六個月,而是頭兩年以及第三年的前三個月,亦即二十七個月。也就是說,普通人三日釋服,朱標等人二十七日釋服,這期間正式場合,則服素衣烏紗帽黑角帶。
其次,大行皇帝梓宮、神主牌位、幾筵都置於奉先殿。朱標每日早晚前往,大哭於陵前,如是三日,其後七日隻需早上前往即可。
還有一些事項,譬如登極,上尊諡號,都需要先到大行皇帝幾筵前行禮、祭告。
哭臨的時候,朱標留心觀察了一下百官的情形。朱元璋作為大明開國之君,撒手人寰,朝廷中的很多官員,都是同他一起打天下的,感情深厚,哭臨之時,真情流露,倒也不似假哭,譬如劉基、李善長、鄧愈、湯和等。還有一些早期收養的義子也是痛哭流涕,沐英就是典型代表,其悲痛程度簡直勝過朱標這個親兒子。朱標每天都得去勸勸他,甚至專門派人看著,以其防悲傷過度,哭壞了身子。
大概過了十來天,大理寺卿劉基勘察鍾山返迴,果如所料,吉壤位置與後世孝陵所在完全一致。朱標立即召來了禮部、工部、太常寺等相關人員,把自己抽空繪製的陵寢草圖拿了出來。
說是草圖都有點過了,隻是朱標對於陵園的一個大概的規劃,簡單畫了幾筆,寫了標注。例如占地麵積,區域劃分,從裏到外都有哪些建築,主要的建築規製等等,這都來自於他當年參觀明清帝陵時看的簡介。
畢竟是帝陵,太過寒酸也說不過去,總的來說,孝陵的陵園規劃大大縮小,但是麻雀雖小,五髒俱全,更像是一座普通的帝陵,而不是整整一個陵區。也許朱元璋方麵就是把孝陵陵園當作這個大明帝國的帝陵陵區來規劃的,所以麵積極大,可惜出了個朱棣,使得老朱隻能孤零零地獨享這一片風水寶地。
“殿下竟然對陵寢建製也有如此獨到見解,臣佩服之至。”工部尚書張允拱手道。
“得了,孤隨手畫畫而已。”朱標擺擺手,“接下來,工部要抓緊繪製詳細圖樣。有什麽困難,隨時上報,所需喪祭器物,也抓緊準備。時間不等人啊!”
“臣明白。”張允,牛諒、陳昧一同迴答。
“劉先生,有什麽要說的?”朱標看劉基欲言又止的樣子,於是有此一問。
“殿下,臣所勘察的吉壤之地,並非白地,尚有農戶數十,以及一座寺廟。本想請旨遷移,方才看了殿下的規劃,不遷亦可。”
“既然和陵寢修建並不衝突,那就慢慢辦理。該遷還是遷吧。萬年安息之所,還是不要太過喧囂。”朱標說。他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如今孝陵雖然不大,但是萬一以後不遷都,自己的陵寢肯定建在旁邊,提前預留出地方總是方便。
“臣明白了。”劉基迴答。
“陵寢修建,以地宮、寶城為先,其餘的可以緩緩。父皇在天之靈,期盼入土為安。這一段時間,就有勞各位了,退下吧。”朱標說。
“謹遵太子殿下教令。”
待幾人走後,朱標又想起來一事,於是吩咐:“順子,叫錦衣衛百戶李大力。”
不一會兒,李大力走進來,跪地:“標下,參見太子殿下。”
“起來吧。大力,你先派人把那日的行刺之人從陳留帶迴京師,好好照顧,不得用刑。順便打聽一下隨行隊伍走到哪兒了,告訴崇禮侯買的裏八剌,速速返京。”
“標下,領命。”李大力躬身答道。
朱標走到李大力跟前,小聲地說:“派可靠之人,盯緊秦王府。”
“秦王府?”李大力有些詫異。
“對,準確的說是秦王妃。王府每日有何人進出,前門後門、高低貴賤、男女老少,都要一一記錄,核實身份。特別是秦王妃出府,務必盯緊了。一日一報,不得有誤。”
“標下,領命。”
“記住,此事絕密!”朱標小聲叮囑。
“標下,明白。”
至於孝陵的位置,朱標指派劉基去勘察,無出意外的話,應該還是會選定鍾山之陽,獨龍阜玩珠峰之下的位置。中都停建,一些在途物料被運抵南京,準備增修文華殿、武英殿,現在正好可以用來修建孝陵。
不知為什麽,便宜老爹沒有留下遺詔,對身後事如何操辦,沒有任何隻言片語的指導。好在,真實的明太祖遺詔字數不多,朱標了然於胸。
對於喪事辦理,隻有寥寥數語:“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天下臣民出臨三日,皆釋服,無妨嫁娶。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可見,其本意是節儉為主,勿添麻煩。
朱標覺得有必要對禮部說一說大體思路,省得搞得太繁瑣,於是吩咐說:“順子,去把中書省左丞胡惟庸,禮部尚書牛諒、太常寺卿陳昧叫來。”
“父皇驟然殯天,未有遺詔。事關喪禮,孤有幾點交代。”
“請太子殿下示下。”胡惟庸拱手。
“父皇起於淮右布衣,時時處處為民著想,孤深有體會,故妄自揣度父皇遺願,大喪禮儀,務求簡單。”
“第一,即日布告天下,先帝崩逝。第二,天下臣民自得令之日,哭臨三日,釋服,嫁娶無妨。第三,中外官員不得擅離信地,各行省、都司,許遣一人到京。第四,不得組織民眾到官府、內宮哭臨。第五,不得以喪禮名義加派雜稅。第六,山陵製度,務從節儉,喪祭儀物,不用金玉。”
“謹遵太子教令。”三人同時答道。
“牛尚書,孤有一事相詢。”
“殿下請講。”
“陵寢營建,非一日之功。父皇梓宮如何安排?”
“迴稟殿下,此事臣已有考慮。依宋製,宋帝生前皆不修陵,嗣君為之,大行皇帝停靈七月奉安地宮。”
“既有前例可援,孤就放心了。暫安何處為宜?”朱標問。其實明代有專門的宮殿暫安大行皇帝、皇後梓宮,叫仁智殿,在武英殿以北。不過,南京宮城內卻還沒有這個地方。
“臣以為,暫安奉先殿為宜。”牛諒迴答。
“好,此事依牛尚書所言。山陵之製,莫備於漢,舉國之力,開山鑿陵,所耗何止億萬。先帝念民生艱難,陵園因山川之故,毋多修作,為萬世之表。煩請諸位時時、事事不忘以民為本,毋違父皇遺願。”
“臣等謹記。”
“好了,退下吧。”
禮部動作很快,轉天就遞上了喪儀的折子,內容還真是不少。其中涉及到朱標的部分,卻也不是很多。首先,朱標和弟弟妹妹們,作為兒女,當守孝三年,服斬衰。三年並非嚴格三十六個月,而是頭兩年以及第三年的前三個月,亦即二十七個月。也就是說,普通人三日釋服,朱標等人二十七日釋服,這期間正式場合,則服素衣烏紗帽黑角帶。
其次,大行皇帝梓宮、神主牌位、幾筵都置於奉先殿。朱標每日早晚前往,大哭於陵前,如是三日,其後七日隻需早上前往即可。
還有一些事項,譬如登極,上尊諡號,都需要先到大行皇帝幾筵前行禮、祭告。
哭臨的時候,朱標留心觀察了一下百官的情形。朱元璋作為大明開國之君,撒手人寰,朝廷中的很多官員,都是同他一起打天下的,感情深厚,哭臨之時,真情流露,倒也不似假哭,譬如劉基、李善長、鄧愈、湯和等。還有一些早期收養的義子也是痛哭流涕,沐英就是典型代表,其悲痛程度簡直勝過朱標這個親兒子。朱標每天都得去勸勸他,甚至專門派人看著,以其防悲傷過度,哭壞了身子。
大概過了十來天,大理寺卿劉基勘察鍾山返迴,果如所料,吉壤位置與後世孝陵所在完全一致。朱標立即召來了禮部、工部、太常寺等相關人員,把自己抽空繪製的陵寢草圖拿了出來。
說是草圖都有點過了,隻是朱標對於陵園的一個大概的規劃,簡單畫了幾筆,寫了標注。例如占地麵積,區域劃分,從裏到外都有哪些建築,主要的建築規製等等,這都來自於他當年參觀明清帝陵時看的簡介。
畢竟是帝陵,太過寒酸也說不過去,總的來說,孝陵的陵園規劃大大縮小,但是麻雀雖小,五髒俱全,更像是一座普通的帝陵,而不是整整一個陵區。也許朱元璋方麵就是把孝陵陵園當作這個大明帝國的帝陵陵區來規劃的,所以麵積極大,可惜出了個朱棣,使得老朱隻能孤零零地獨享這一片風水寶地。
“殿下竟然對陵寢建製也有如此獨到見解,臣佩服之至。”工部尚書張允拱手道。
“得了,孤隨手畫畫而已。”朱標擺擺手,“接下來,工部要抓緊繪製詳細圖樣。有什麽困難,隨時上報,所需喪祭器物,也抓緊準備。時間不等人啊!”
“臣明白。”張允,牛諒、陳昧一同迴答。
“劉先生,有什麽要說的?”朱標看劉基欲言又止的樣子,於是有此一問。
“殿下,臣所勘察的吉壤之地,並非白地,尚有農戶數十,以及一座寺廟。本想請旨遷移,方才看了殿下的規劃,不遷亦可。”
“既然和陵寢修建並不衝突,那就慢慢辦理。該遷還是遷吧。萬年安息之所,還是不要太過喧囂。”朱標說。他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如今孝陵雖然不大,但是萬一以後不遷都,自己的陵寢肯定建在旁邊,提前預留出地方總是方便。
“臣明白了。”劉基迴答。
“陵寢修建,以地宮、寶城為先,其餘的可以緩緩。父皇在天之靈,期盼入土為安。這一段時間,就有勞各位了,退下吧。”朱標說。
“謹遵太子殿下教令。”
待幾人走後,朱標又想起來一事,於是吩咐:“順子,叫錦衣衛百戶李大力。”
不一會兒,李大力走進來,跪地:“標下,參見太子殿下。”
“起來吧。大力,你先派人把那日的行刺之人從陳留帶迴京師,好好照顧,不得用刑。順便打聽一下隨行隊伍走到哪兒了,告訴崇禮侯買的裏八剌,速速返京。”
“標下,領命。”李大力躬身答道。
朱標走到李大力跟前,小聲地說:“派可靠之人,盯緊秦王府。”
“秦王府?”李大力有些詫異。
“對,準確的說是秦王妃。王府每日有何人進出,前門後門、高低貴賤、男女老少,都要一一記錄,核實身份。特別是秦王妃出府,務必盯緊了。一日一報,不得有誤。”
“標下,領命。”
“記住,此事絕密!”朱標小聲叮囑。
“標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