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各有封賞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個不認識,這個也不認識”,朱標一邊翻一邊嘟囔,“怎麽沒有叫李進的?”
“哎?鄭士元,這個名字聽過,洪武四年進士,翰林院典籍,從八品。”終於見到一個熟悉的,朱標非常高興,繼續往下翻,又發現了一個熟悉的——道同,太常寺讚禮官,正九品。
“看來《洪武大案》比較靠譜,裏麵的人物應該都有出處。那怎麽沒有韓宜可呢?不應該啊,可能他現在還不是京官吧。”朱標自言自語道。
“殿下,您說什麽?”一旁伺候的秦順,見朱標一直嘀嘀咕咕的,又聽不清在說什麽。
“啊,沒什麽。”朱標將鄭士元和道同的名字和官職謄寫在一張紙上,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介入,改變兩人的命運。
然朱標沒有急著召見二人,明天三位國公班師迴京,他還得去禮部了解一下流程,等過幾天連同文原吉一起見。
第二天的郊迎場麵宏大,旌旗鼓樂隊伍多達數百人。在城外官道寬闊處搭建高台,朱標身著冕服,頭戴梁冠,以最高禮儀規格迎接,隨行官員亦是如此。
不多時,官道正前方行來一支隊伍,前麵三騎並列,從左到右,依次是徐達、馮宗異和李文忠,三人皆著盔甲罩身,快行至近前,則下馬步行。
朱標上前兩步迎接,對三人一一行禮,一番‘恭喜凱旋’的八股場麵話,對麵迴禮。隨後眾人伴隨著鼓樂之聲進入京師。
一路之上,徐達、馮宗異和李文忠麵色凝重,少言寡語,心事重重。要說徐李因為二人出師不利,馮宗異則是因為班師路上收到的三封信。
三封信分別來自臨濠馮府高管家、臨濠知府丁宇以及中書左丞胡惟庸,信的內容各不相同,但核心事件都一樣——臨濠民變。
高管家的信,著重描述了工匠如何貪得無厭,拿錢不幹活兒,完全一副受害者的樣子。丁宇的信更實在些,講述了自己了解到的全部以及安排的善後事宜,並提醒宋國公迴京後要有所準備。
胡惟庸的信主旨是詢問宋國公對臨濠的事是否有授意,要及早撇清關係,同時轉達了韓國公李善長讓他上折請罪的要求。
馮宗異本人非常鬱悶,沒想到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本來在西北大獲全勝,想著迴京必有重賞,風頭蓋過徐達。可偏偏插了這麽一件事兒,還搞成了禦案。
雖說他對此事一無所知,更沒有授意管家壓榨工匠,可畢竟事情發生在他府中,他脫不了幹係。他這迴出征,搞不好功過相抵,白忙活一場。
由於朱元璋早有交待,今日不必覲見,有事兒明天早朝再議,所以北征將校士卒,歸府的歸府,迴營的迴營,各自散了。
當天夜裏,馮宗異去了胡惟庸府上,二人商議良久。馮宗異決意舍棄高管家,此事本來就與他自身無關,並且向皇帝請罪——禦下不嚴、疏於管教。
胡惟庸認為臨濠的事情,朱元璋一定會派人去查證,到時候肯定有人人頭落地,高管家就是馮府的替罪羊。所以他建議宋國公立即安排臨濠的得力之人,秘密監視高管家,防止他逃跑,但不要打草驚蛇。
計議已定,馮宗異起身告辭。他準備迴去馬上給丁宇去信,讓他盯住高管家,如有異動,立即逮捕,等待朝廷派人調查。
翌日天明,奉天殿朝會,一幹文武分班肅列。魏國公徐達、宋國公馮宗異、曹國公李文忠分別就各路征伐的情況做了簡要匯報。
雖說此次北征沒有達到肅清沙漠,消滅北元的目的,但控製了河西走廊,削弱了王保保的有生力量,讓其短期內無力南下。
徐達、李文忠以兵敗辱國,請求治罪。朱元璋認為李文忠所部奸敵過萬,可謂有功,雖未能如願支援中路,亦非彼之過。
對於徐達,朱元璋先是責備他輕敵冒進,致使中路孤軍深入,然兵敗後及時穩住陣腳,充分利用敵我形勢,挽迴了敗局。雖有過,但亦有功,不賞不罰。
對於馮宗異所部一幹人等,按功勞行賞,各位指揮彩叚五表裏,千戶四表裏,百戶三表裏,出征甘肅的京衛軍士白銀四萬四千兩,所率吐蕃、西安、河南各衛亦有賞賜。馮宗異等個別高級將領,卻因為對繳獲的牛羊馬匹隱匿不報甚至私自售賣,而不賞。
以衛國公鄧愈為首的南征隊伍,討伐在古州、田州、豐州等處作亂的洞蠻常梗化,一戰全勝,所到之處有不尊朝廷的禍亂勢力,也順路都收拾了。南征一幹將校皆有封賞,比之西路軍更盛。
沿海諸衛的剿倭行動也大獲成功,朱元璋詔令中書省,酌定獎賞:凡總旗軍士、弓兵,生擒賊一人者,賞銀十兩,斬首一級,銀八兩;民人生擒賊一人,銀十二兩,斬首一級,銀十兩。
宣讀了一大堆旨意,王祈年口幹舌燥,退後一步站立不語。此時,朱元璋發話了。
“這一年,南征北戰,諸位臣工辛苦,論功行賞自然是少不了。但有些事情,咱也得說一說。”
“你們都是朝廷的肱骨之臣,身負重任,代咱管理天下,教化萬民,咱對你們也十分看重,特別是一路跟隨咱打天下的老兄弟們,給予爾等高官厚祿、封爵世襲,待之不可謂不厚。”
“咱出身布衣,奉天承命,登基稱帝。自從當了皇帝,唯恐自己德行不夠,深知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自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
“名臣魏征曾上書唐太宗:‘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咱常常以此自省,唯恐立身不正,不堪天下表率。由己及人,咱也曾多次告誡爾等‘安享爵位,優遊富貴,不可忘艱難之時。人之常情,每謹於憂患,而忽於宴安,然不知憂患之來,常始於宴安也’。”
聽到此處,眾臣皆跪,齊聲高唿:“臣等謹記陛下聖訓。”
朱元璋並沒有讓他們平身的意思,繼續說:“可是呢,有人就是聽不進去,非要以身試法,自以為憑著鐵券就可以為所欲為。錯,大錯特錯!”
朱元璋不由得拍了一下禦案,嚇了其他人一跳,“不要以為你們幹的好事兒,咱不知道,之前一直隱而不發,留著情麵,可爾等越發不知收斂,以致釀成民變。”
“哎?鄭士元,這個名字聽過,洪武四年進士,翰林院典籍,從八品。”終於見到一個熟悉的,朱標非常高興,繼續往下翻,又發現了一個熟悉的——道同,太常寺讚禮官,正九品。
“看來《洪武大案》比較靠譜,裏麵的人物應該都有出處。那怎麽沒有韓宜可呢?不應該啊,可能他現在還不是京官吧。”朱標自言自語道。
“殿下,您說什麽?”一旁伺候的秦順,見朱標一直嘀嘀咕咕的,又聽不清在說什麽。
“啊,沒什麽。”朱標將鄭士元和道同的名字和官職謄寫在一張紙上,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介入,改變兩人的命運。
然朱標沒有急著召見二人,明天三位國公班師迴京,他還得去禮部了解一下流程,等過幾天連同文原吉一起見。
第二天的郊迎場麵宏大,旌旗鼓樂隊伍多達數百人。在城外官道寬闊處搭建高台,朱標身著冕服,頭戴梁冠,以最高禮儀規格迎接,隨行官員亦是如此。
不多時,官道正前方行來一支隊伍,前麵三騎並列,從左到右,依次是徐達、馮宗異和李文忠,三人皆著盔甲罩身,快行至近前,則下馬步行。
朱標上前兩步迎接,對三人一一行禮,一番‘恭喜凱旋’的八股場麵話,對麵迴禮。隨後眾人伴隨著鼓樂之聲進入京師。
一路之上,徐達、馮宗異和李文忠麵色凝重,少言寡語,心事重重。要說徐李因為二人出師不利,馮宗異則是因為班師路上收到的三封信。
三封信分別來自臨濠馮府高管家、臨濠知府丁宇以及中書左丞胡惟庸,信的內容各不相同,但核心事件都一樣——臨濠民變。
高管家的信,著重描述了工匠如何貪得無厭,拿錢不幹活兒,完全一副受害者的樣子。丁宇的信更實在些,講述了自己了解到的全部以及安排的善後事宜,並提醒宋國公迴京後要有所準備。
胡惟庸的信主旨是詢問宋國公對臨濠的事是否有授意,要及早撇清關係,同時轉達了韓國公李善長讓他上折請罪的要求。
馮宗異本人非常鬱悶,沒想到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本來在西北大獲全勝,想著迴京必有重賞,風頭蓋過徐達。可偏偏插了這麽一件事兒,還搞成了禦案。
雖說他對此事一無所知,更沒有授意管家壓榨工匠,可畢竟事情發生在他府中,他脫不了幹係。他這迴出征,搞不好功過相抵,白忙活一場。
由於朱元璋早有交待,今日不必覲見,有事兒明天早朝再議,所以北征將校士卒,歸府的歸府,迴營的迴營,各自散了。
當天夜裏,馮宗異去了胡惟庸府上,二人商議良久。馮宗異決意舍棄高管家,此事本來就與他自身無關,並且向皇帝請罪——禦下不嚴、疏於管教。
胡惟庸認為臨濠的事情,朱元璋一定會派人去查證,到時候肯定有人人頭落地,高管家就是馮府的替罪羊。所以他建議宋國公立即安排臨濠的得力之人,秘密監視高管家,防止他逃跑,但不要打草驚蛇。
計議已定,馮宗異起身告辭。他準備迴去馬上給丁宇去信,讓他盯住高管家,如有異動,立即逮捕,等待朝廷派人調查。
翌日天明,奉天殿朝會,一幹文武分班肅列。魏國公徐達、宋國公馮宗異、曹國公李文忠分別就各路征伐的情況做了簡要匯報。
雖說此次北征沒有達到肅清沙漠,消滅北元的目的,但控製了河西走廊,削弱了王保保的有生力量,讓其短期內無力南下。
徐達、李文忠以兵敗辱國,請求治罪。朱元璋認為李文忠所部奸敵過萬,可謂有功,雖未能如願支援中路,亦非彼之過。
對於徐達,朱元璋先是責備他輕敵冒進,致使中路孤軍深入,然兵敗後及時穩住陣腳,充分利用敵我形勢,挽迴了敗局。雖有過,但亦有功,不賞不罰。
對於馮宗異所部一幹人等,按功勞行賞,各位指揮彩叚五表裏,千戶四表裏,百戶三表裏,出征甘肅的京衛軍士白銀四萬四千兩,所率吐蕃、西安、河南各衛亦有賞賜。馮宗異等個別高級將領,卻因為對繳獲的牛羊馬匹隱匿不報甚至私自售賣,而不賞。
以衛國公鄧愈為首的南征隊伍,討伐在古州、田州、豐州等處作亂的洞蠻常梗化,一戰全勝,所到之處有不尊朝廷的禍亂勢力,也順路都收拾了。南征一幹將校皆有封賞,比之西路軍更盛。
沿海諸衛的剿倭行動也大獲成功,朱元璋詔令中書省,酌定獎賞:凡總旗軍士、弓兵,生擒賊一人者,賞銀十兩,斬首一級,銀八兩;民人生擒賊一人,銀十二兩,斬首一級,銀十兩。
宣讀了一大堆旨意,王祈年口幹舌燥,退後一步站立不語。此時,朱元璋發話了。
“這一年,南征北戰,諸位臣工辛苦,論功行賞自然是少不了。但有些事情,咱也得說一說。”
“你們都是朝廷的肱骨之臣,身負重任,代咱管理天下,教化萬民,咱對你們也十分看重,特別是一路跟隨咱打天下的老兄弟們,給予爾等高官厚祿、封爵世襲,待之不可謂不厚。”
“咱出身布衣,奉天承命,登基稱帝。自從當了皇帝,唯恐自己德行不夠,深知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自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
“名臣魏征曾上書唐太宗:‘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咱常常以此自省,唯恐立身不正,不堪天下表率。由己及人,咱也曾多次告誡爾等‘安享爵位,優遊富貴,不可忘艱難之時。人之常情,每謹於憂患,而忽於宴安,然不知憂患之來,常始於宴安也’。”
聽到此處,眾臣皆跪,齊聲高唿:“臣等謹記陛下聖訓。”
朱元璋並沒有讓他們平身的意思,繼續說:“可是呢,有人就是聽不進去,非要以身試法,自以為憑著鐵券就可以為所欲為。錯,大錯特錯!”
朱元璋不由得拍了一下禦案,嚇了其他人一跳,“不要以為你們幹的好事兒,咱不知道,之前一直隱而不發,留著情麵,可爾等越發不知收斂,以致釀成民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