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那名小旗撓了撓頭,一時想不起來,“哦,有了。一種叫土豆,一種叫紅薯。聽說還是從京師皇宮裏傳出來的嘞!真是神仙顯靈,這好東西出在咱大明朝。”


    “哎呀媽呀!了不得!”李老三張大了嘴巴,這信息量有點兒大,怔了半天,蹦出這麽一句,“好吃嗎?”


    小旗聽了差點兒跌倒,沒想到這小子關心這個問題,“嗯,我弟弟信上說,烤著吃,煮著吃都行,土豆吃起來麵麵的,紅薯是甜的。等咱們自己種的熟了,讓你吃個夠。”


    李老三用力地點了點頭,他腦袋裏已經開始幻想那情景了,吃到飽,不由得嘴角上揚。小旗看了李老三一眼,笑著搖了搖頭,沒繼續說,轉身走開了。


    本來去年在京師郊外收獲的土豆紅薯,朱標打算直送北平,在軍中試種。但是車隊出發幾天後,朱標反複思量決定在山東地區卸貨,趕在九月份左右種植一波兒,所得分為三部分,一部分留種,一部分運北平,另一小部分給衛所軍士嚐嚐鮮。


    土豆紅薯不愧高產作物,畝產量沒的說,三千斤妥妥的。看著堆積如山的土豆紅薯,試種的軍戶們實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雖然還知道味道如何,但就憑這產量,絕對是好東西。


    在各自小旗長官的督導之下,收獲的土豆紅薯被分了類,有磕碰的都分給了試種軍戶。同時囑咐了一些烹飪方法和注意事項,著重說明一旦發現土豆發芽,萬不可食用,以免中毒。


    士卒們用最簡單的方式,或煮或烤,迫不及待地想嚐一嚐,結果還不賴,不難吃,甚至紅薯可稱得上好吃。一時間,土豆紅薯成了熱門話題。


    當然,朱標也沒忘記叮囑做好宣傳工作。一方麵,要宣傳土豆紅薯來源於皇宮,是上天的恩賜,另一方麵,讓山東的試種軍戶,給自家外地親人寫信或者捎口信,宣揚這兩種作物。如此安排之下,北平城頭的一幕,很多地方都有發生,特別是苦寒缺糧之地,更是翹首以待。


    照例,正旦佳節大臣們可以享受長達五天的假期,正月初六再上班理事。可朱元璋自己是個閑不住的人,過了正旦當日,一切如常,奏折照批不誤。初四,下旨設立親王護衛指揮使司,凡就藩親王,王府設三護衛,衛設左、右、前、後、中五所,所千戶二人、百戶十人,設圍子手二所,每所千戶一人。


    按照洪武七年欽定的衛所編製,每衛5600人,每所1120人,每百戶112人。若以每所兩個千戶算下來,藩王的護衛軍士總人數接近四萬人,實際是六衛的兵力。


    不過這裏所說的所千戶二人,其實不是兩個千戶,而應該是設置正副職。以秦王為例,洪武六年詔命長興侯耿炳文於西安、鳳翔、平涼、慶陽、延安、鞏昌、臨洮諸府舊軍內選一萬九千人充秦王府護衛軍士。


    按照一所一個千戶來算,三衛再加上圍子二所,軍士總數人,剛好相符。這些原屬朝廷的衛所軍士,年深日久成了藩王府的私兵,一支隻知王命的武裝力量。單純看數量,不到兩萬人的規模,雖不足以對抗朝廷,但藩王借此可以名正言順養兵、練兵,還可以超編,隻要有錢有糧,搞到三四萬人也不是不可以。


    有了這些班底,培養幾個得力幹將,逐個擊破周邊的衛所,所轄軍隊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多,足以威脅朝廷。理論上雖如此,但明朝藩王造反的不多,如燕王、穀王、寧王,唯有一勝餘者皆敗。自燕王朱棣靖難成功之後,藩王的護衛被大幅減少,一般也就是三五千人,實力大不如前。而且,遷都北平便於朝廷就近控製邊軍,明初頗具實力的邊塞藩王亦被架空。


    雖說藩王擁兵,特別是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的塞王實力更強,尾大不掉於中央不利,而就眼下的形勢而言,朱標非但不會反對,甚至大力支持。隻要朝廷實力足夠強悍,就算隻是驢糞蛋表麵光,能嚇唬住人,對付一兩個不上道的藩王,那還不是隨便拿捏。


    眼下這些將來就藩掌軍的親王,是皇帝對抗驕兵悍將、奪迴軍權的棋子,若是沒有點兒實力如何能夠服眾,沒有自己的班底如何指揮藩國內的其他部隊。可以說,從冊封藩王開始,到太子輔政,再到親王掌兵,是朱元璋製定的“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策略,是對付朝廷上淮西巨黨的手段之一。


    那些個驕兵悍將,倚仗從龍之功,手握兵權,便囂張跋扈,有違國典。讓親王就藩掌兵,便是和他們爭權,抽了他們的底牌,貪戀權勢、看不清形勢的淮西武將自然是一百個不願意。


    分封諸王以為藩屏的國策乃朱元璋欽定,他們不敢質疑,而且木已成舟後悔也來不及了,可自己肚裏沒多少彎彎繞繞,想不出好主意。於是拉上了部分淮西文官,一同商量對策。


    雖說諸王已封,可即便是年長些的秦王,起碼也得曆練幾年才能就藩,這不是去享福遊玩,而是肩負著重大使命,朱元璋定然不會兒戲。


    心懷不滿淮西文武覺得這段時間就是一個機會。少年兒郎,養在深宮,身居王爵,難免驕狂,特別離宮居府,少了約束,更容易行為不端。隻要抓住其把柄,扣上德行不夠的帽子,就能夠占住理兒,拖延就藩。


    再者,諸王就藩之後,更是天高皇帝遠,不可能各個安分守己,估計肆意妄為的事情更多,屆時朱元璋定然大發脾氣,輕則下旨申飭,重則迴京圈禁,甚至奪爵除國亦大有可能。如此一來,多少能保住一些兵權,在皇帝心中不至於失了份量。


    不得不說,這幫人看人、看事比較準確,朱標的眾位弟弟確有德行有虧者,而且還不少,被抓住了小辮子,讓禦史言官在朱元璋耳邊嗡嗡個不停,的確起到了拖延就藩效果。而且在藩國內的表現也不怎麽樣,朱元璋沒少下旨申飭。


    但是,這些都沒有動搖朱元璋的既定政策,也沒保住眾多淮西武將手中的權力,甚至小命也沒保住。究其原因,一方麵,是帝王政治需要,不得不為,朱元璋心中早就埋下了‘將帥可廢,國家不可亡’的種子,另一方麵,那些淮西武將自己屁股底下更髒,貪贓枉法的事情更多,所謂烏鴉站在煤堆上——誰也別說誰黑,最後被收拾也怨不得別人。


    除了言官的進諫,以宋國公馮宗異為首,永嘉侯朱亮祖為聯絡人的部分淮西武將小團體,私底下用了更見不得人的手段——通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陸一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陸一叁並收藏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