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科學技術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以天朝上國的地大物博、文化源遠流長、能工巧匠之多,用作貿易的東西從來不缺,最有名的例如絲綢、瓷器等。所謂貿易,實則互通有無,朝廷也能從域外得到本來沒有的東西,如香料、胡椒、辣椒以番茄等等。長期的貿易順差,可以積攢大量的財富,賺世界的銀子,完成資本的積累。
可光有錢並不意味著強大,清末的gdp總量高得驚人,但都是農業產值,富而不強,甚至成了待宰的肥羊,列強眼裏的肥肉,因此,必須利用資金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縱觀世界曆史,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發生,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造就了不少世界強國。
限於十四世紀的客觀條件和整體科技水平,隻能勉強摸到蒸汽革命的門檻。即便如此,必須努力樹立現代科學的觀念,建立科學的門類,營造研究的氛圍,使得時機成熟的時候,技術革命能夠發生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讓其依然引領世界,而不是陷入落後挨打的局麵。
眾所周知,在華夏燦爛輝煌的文明中,科學技術高度發達,水平遠超世界。朱標迴想起前世讀的一本書《讓科學的光芒照亮自己》,其中兩幅圖形象地對比了中西方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
圖中以量化的方式,闡述了科學理論、技術、實驗以及總量隨著時間的發展趨勢。華夏文明作為一個沒有斷層的文明,上述四個方麵的發展是連續的、穩定的、不斷增長的,隻是越到近代,發展越慢,甚至有些停滯。
而西方在經曆古希臘、古羅馬的科技發展之後,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教會對人們思想的禁錮,嚴重壓製了科技的發展,出現了科技斷層。文藝複興之後,科學技術得到了恢複性的發展,特別是16、17世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飛猛進,很快便超過了華夏文明,並且持續領先。
後世所用的科學體係、知識都是借用西方的近代科學,為何華夏文明擁有深厚的積累,出現了影響世界的四大發明,卻沒有產生近代科學呢?
四大發明在我國誕生,與華夏文明的大一統特性密切相關,這一特性是我國封建社會區別於歐洲封建領主的重要標誌。大一統,在地域上表現為有中央政府管理廣闊的疆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時間上也表現為文明的連續性,沒有中斷。
造紙術、指南針、火藥以及印刷術,都在大一統需求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並且經曆漫長的時間得到普及。我國封建社會以文人儒生作為精英,來管理國家。在記錄事件、傳遞消息以及傳播文化等方麵有巨大的需求,那麽造紙術以及印刷術的發明、推廣正是這種需求推動的。
類似的,指南針、火藥也是在完成統一、對抗外敵以及鎮壓叛亂的軍事需要下應運而生。可以說,這四種發明不同於農業、手工業等與吃穿用行密切相關的技術,他們是為在廣闊疆域上組織強大的統一國家服務的。
能夠在曆史的長河之中,長時間維持大一統國家形式的文明唯有華夏,由此產生的高水平的技術是順理成章。除了四大發明之外,還有水利工程,如著名的都江堰,大運河等,隻有在大一統國家的強力組織下,才能夠完成。
可以說,對維持大一統有利或者必須的技術,譬如交通、通訊、軍事技術、曆法、土地測量以及體現皇權的建築技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位於世界的巔峰。再加上封建小農經濟的手工業技術,占據了我國古代技術總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大一統的社會特點,通過國家行為對技術進行幹預,打破了古代技術固有的封閉性,推動了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然而這一特點,也使得技術的快速發展隻出現在大一統王朝的盛世,一旦王朝崩潰,那麽技術體係也隨之瓦解。
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有明顯的政治色彩,或者說是為國家政治服務的。這一點在天文學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對星星的運動、日食、彗星等等現象的解釋都具有政治目的,討論的是這種現象與在位君王所作所為、與家國社稷社稷的關係,而不是其背後的科學規律。
有時候,為了討好君上,甚至人為篡改計算預測的結果,或者為計算錯誤導致的預報不準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君上的善行感動天地。此外,研究這些天文現象的人都有官職在身,所持觀點正確與否不是靠實驗觀察,而是接受最高統治者的裁決。
君上的裁判,很明顯帶有強烈的個人好惡,偏向於有利自己統治的一方。獲勝的一方加官進爵,所持的觀點被奉為真理,而失敗者則是被打壓甚至丟了性命,他的理論也就變得一文不值,無人問津了。這些都讓原本發達的科學陷入了封建禮教的桎梏,無法進步。
另外,從西方科學發展的曆程來看,科學的思維來源於思辨的哲學。我國古代哲學思想高度發達,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麵,然而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成為天下正統,作為國家治理者、精英階層的文人無不浸潤其中。
以個人經驗進行合理外推,是儒家認識世界的模式,這種模式深刻影響了我國古代科學家的思維。它的好處在於,科學理論在無神論、實踐經驗以及唯物主義的指導下發展,相比於西方的神學思想,具有先天的優勢,使得科學理論大放異彩。
在日常經驗和直觀外推能夠解釋的領域,我國古代的科學理論都有過精彩的論述,比如流星、隕石、化石以及彩虹。然而一旦超出直觀外推所能解釋的範疇,科學理論就變得含糊不清,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成為了一種自我安慰的詭辯。
舉兩個例子。其一,著名的兩小兒辯日。兩個小孩兒從直觀感受出發,判斷太陽的遠近,得出了相反的結論,於是求助於當時最具威望的孔子。可是孔子並沒有比兩個小孩兒更高的認知水平,他無法判斷誰對誰錯。後人沒有去追尋到底誰對誰錯,或者說形成相反結論的原因,而是作為偉人孔子的笑料四處傳播。
可光有錢並不意味著強大,清末的gdp總量高得驚人,但都是農業產值,富而不強,甚至成了待宰的肥羊,列強眼裏的肥肉,因此,必須利用資金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縱觀世界曆史,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發生,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造就了不少世界強國。
限於十四世紀的客觀條件和整體科技水平,隻能勉強摸到蒸汽革命的門檻。即便如此,必須努力樹立現代科學的觀念,建立科學的門類,營造研究的氛圍,使得時機成熟的時候,技術革命能夠發生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讓其依然引領世界,而不是陷入落後挨打的局麵。
眾所周知,在華夏燦爛輝煌的文明中,科學技術高度發達,水平遠超世界。朱標迴想起前世讀的一本書《讓科學的光芒照亮自己》,其中兩幅圖形象地對比了中西方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
圖中以量化的方式,闡述了科學理論、技術、實驗以及總量隨著時間的發展趨勢。華夏文明作為一個沒有斷層的文明,上述四個方麵的發展是連續的、穩定的、不斷增長的,隻是越到近代,發展越慢,甚至有些停滯。
而西方在經曆古希臘、古羅馬的科技發展之後,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教會對人們思想的禁錮,嚴重壓製了科技的發展,出現了科技斷層。文藝複興之後,科學技術得到了恢複性的發展,特別是16、17世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飛猛進,很快便超過了華夏文明,並且持續領先。
後世所用的科學體係、知識都是借用西方的近代科學,為何華夏文明擁有深厚的積累,出現了影響世界的四大發明,卻沒有產生近代科學呢?
四大發明在我國誕生,與華夏文明的大一統特性密切相關,這一特性是我國封建社會區別於歐洲封建領主的重要標誌。大一統,在地域上表現為有中央政府管理廣闊的疆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時間上也表現為文明的連續性,沒有中斷。
造紙術、指南針、火藥以及印刷術,都在大一統需求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並且經曆漫長的時間得到普及。我國封建社會以文人儒生作為精英,來管理國家。在記錄事件、傳遞消息以及傳播文化等方麵有巨大的需求,那麽造紙術以及印刷術的發明、推廣正是這種需求推動的。
類似的,指南針、火藥也是在完成統一、對抗外敵以及鎮壓叛亂的軍事需要下應運而生。可以說,這四種發明不同於農業、手工業等與吃穿用行密切相關的技術,他們是為在廣闊疆域上組織強大的統一國家服務的。
能夠在曆史的長河之中,長時間維持大一統國家形式的文明唯有華夏,由此產生的高水平的技術是順理成章。除了四大發明之外,還有水利工程,如著名的都江堰,大運河等,隻有在大一統國家的強力組織下,才能夠完成。
可以說,對維持大一統有利或者必須的技術,譬如交通、通訊、軍事技術、曆法、土地測量以及體現皇權的建築技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位於世界的巔峰。再加上封建小農經濟的手工業技術,占據了我國古代技術總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大一統的社會特點,通過國家行為對技術進行幹預,打破了古代技術固有的封閉性,推動了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然而這一特點,也使得技術的快速發展隻出現在大一統王朝的盛世,一旦王朝崩潰,那麽技術體係也隨之瓦解。
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有明顯的政治色彩,或者說是為國家政治服務的。這一點在天文學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對星星的運動、日食、彗星等等現象的解釋都具有政治目的,討論的是這種現象與在位君王所作所為、與家國社稷社稷的關係,而不是其背後的科學規律。
有時候,為了討好君上,甚至人為篡改計算預測的結果,或者為計算錯誤導致的預報不準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君上的善行感動天地。此外,研究這些天文現象的人都有官職在身,所持觀點正確與否不是靠實驗觀察,而是接受最高統治者的裁決。
君上的裁判,很明顯帶有強烈的個人好惡,偏向於有利自己統治的一方。獲勝的一方加官進爵,所持的觀點被奉為真理,而失敗者則是被打壓甚至丟了性命,他的理論也就變得一文不值,無人問津了。這些都讓原本發達的科學陷入了封建禮教的桎梏,無法進步。
另外,從西方科學發展的曆程來看,科學的思維來源於思辨的哲學。我國古代哲學思想高度發達,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麵,然而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成為天下正統,作為國家治理者、精英階層的文人無不浸潤其中。
以個人經驗進行合理外推,是儒家認識世界的模式,這種模式深刻影響了我國古代科學家的思維。它的好處在於,科學理論在無神論、實踐經驗以及唯物主義的指導下發展,相比於西方的神學思想,具有先天的優勢,使得科學理論大放異彩。
在日常經驗和直觀外推能夠解釋的領域,我國古代的科學理論都有過精彩的論述,比如流星、隕石、化石以及彩虹。然而一旦超出直觀外推所能解釋的範疇,科學理論就變得含糊不清,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成為了一種自我安慰的詭辯。
舉兩個例子。其一,著名的兩小兒辯日。兩個小孩兒從直觀感受出發,判斷太陽的遠近,得出了相反的結論,於是求助於當時最具威望的孔子。可是孔子並沒有比兩個小孩兒更高的認知水平,他無法判斷誰對誰錯。後人沒有去追尋到底誰對誰錯,或者說形成相反結論的原因,而是作為偉人孔子的笑料四處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