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聲東擊西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樣一來,作為主力的中路軍首戰不利,甚至都沒有迴軍大溪口,而是直接退至歸州,與坐鎮留守的湯和會合。同時出發的南北兩路,雖然沿途有夏軍襲擾,但進兵還算順利,特別是李謀一路打了一個漂亮的反客為主殲滅戰。
說到底,這兩路隻是偏師,其意在於唿應中路水師,牽製夏軍的防守兵力。現在中路受阻退軍,他們也隻能乖乖地退迴歸州,再作打算。
夏主明升接到瞿塘峽的接班,心裏的一塊石頭落了地。這陣子他寢食難安,生怕哪天早晨起來,明軍已經兵臨城下了,然而為了士氣民心,他不能溜之大吉,隻好日日祈禱好運。
明軍的撤退,給了夏軍喘息的機會,戴壽等守將一致認為憑此一役足以讓明軍認清形勢,短期內不會再起兵戈,在保家衛國的功勞簿上,可以先記上一筆了。
可老天總是不會輕易地遂了人的心願,盡管西路軍受阻,但從陝西南下的明軍卻取得了不錯的戰果,眼下已進入蜀地。剛高興了沒兩天的明升,又開始默默祈禱了。
南下的明軍由穎川侯傅友德率領,從陸路進攻蜀夏。傅友德來了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假意四處宣揚要進兵金牛,卻再暗地裏探得青州、果陽乃至階州守備淡薄。
於是選了五千精兵為先鋒,輕裝簡從,晝夜兼程,直驅階州,而大軍則為後繼。蜀夏守將平章丁世真率兵拒守,被打得大敗,棄城而逃。
要說傅友德先攻階州,倒也不是他料敵機先,而是出發前朱元璋有交待:‘蜀人聞吾兵西伐,必悉其精銳東守瞿塘,北阻金牛,以拒我師。彼必謂地險而吾兵難至,若出其不意,直搗階文,門戶既隳,則腹心自潰。兵貴神速,但患爾等不勇耳。’
即便朱元璋沒有交待,麵對蜀地的形勢,傅友德也不會強攻重兵駐守的金牛,而必然尋找類似階州這種弱點。一方麵,這是帶兵將軍應該有的覺悟,非必要不硬磕,另一方麵,傅友德對蜀地可以說太熟悉了,他很清楚蜀夏會如何布置防禦力量,這也是朱元璋選擇他獨領一軍的原因。
說起傅友德的熟知蜀地的原因,就要從他的出身經曆講起。傅友德原是一名叫做李李喜喜的紅巾軍將領的部下,其屬於就劉福通一係。至正十五年,劉福通擁立韓林兒為帝,國號大宋,都毫州,成了元廷的心腹大患,被四麵圍剿。
劉福通為了打破被圍的局麵,命令紅巾軍向山東、河北乃至關中發展,以牽製元軍。李喜喜就是直驅關中的西路軍中的一員。西路軍在關中連戰連捷,曾經一度攻陷興元、鳳翔等地,逼近西安。
不過在關中受到豪強察罕帖木兒、李思齊等人優勢兵力的阻擊,終是不敵,西路軍各方均是敗北。敗績之後的李喜喜獨領一軍退入蜀地,沒過多久竟然改易旗幟,頭包青巾,稱青巾軍。
蜀地由於自然天險的原因,少受戰亂影響,所以各地警備廢弛,讓李喜喜鑽了空子,多地被攻陷。然而作為一支起義部隊,李喜喜等人沒有給蜀地人民帶來翻身解放的希望,而是百般虐待。
一路上燒殺搶掠,眾多百姓、官員死於非命,特別是許多婦女聽聞青巾軍即將破城便紛紛自殺,由此可見青巾軍絕非善類,嚴重背離了紅巾軍的革命理念,成為一方禍害。直到明玉珍率領紅巾軍進入四川,自立為王,開始對青巾軍進行圍剿。
明玉珍與青巾軍的交鋒,持續了兩年之久,終於在至正十九年給予其致命一擊,青巾軍被擊潰,部將士卒要麽四散奔逃,要麽被收編,其中就有傅友德。
作為降將的傅友德,沒有得到明玉珍的賞識,後來又投奔了陳友諒,處境算是好了一些,最終在小孤山向朱元璋投誠,站到了勝利者的隊伍裏。傅友德是有本事的人,跟隨朱元璋、徐達、常遇春等人多年來南征北戰,記下了不少功勞,否則怎麽能封侯呢!
當年,李喜喜率軍從關中退入蜀地,是沿著隴蜀古道而行的,大致路線是:鞏昌——宕昌——階州——文州——龍州——綿州(綿陽)——漢州(廣漢)。而且,李喜喜並沒有像明玉珍一樣把四川作為根據地,而是如流寇一般到處跑,所以蜀地各處,特別是靠西的一片,包括成都,都有他的活動軌跡。
此次,傅友德奉命從陝西進兵,恰恰就是走當年的老路。古時候,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雖然過了不少年頭,但星星還是那個星星,路還是那條路。所以,他對沿途的地理山川,橋梁關隘,了然於胸,對蜀夏的兵力部署也猜個八九不離十。
在攻克階州之後,傅友德一鼓作氣,在一月之內,連下文州、青州、江油、明章乃至軍事重地綿州等地,夏軍望風而逃,明軍一時間無人能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了夏都重慶的後院。
眼瞅著後院起火,夏主明升著急了,趕緊召集在朝的大臣門商議應對之策。
“陛下,我軍兵力有限,謹守咽喉要道尚且勉強,怕是無力分兵。若是抽調北麵的兵力迴防,臣擔心明軍會趁虛而入,那時我們要麵對的就不是一個傅友德了。”平章吳友仁出班奏道。
明升聞言點了點頭,心中又把傅友德這個叛徒罵了一遍。自從得知傅友德連克數地,如入無人之境,明升就不時地咒罵其背信棄義,陰險小人,要不是先帝收留,早就成了刀下亡魂,現在卻以怨報德。
“那吳卿以為該當如何?”罵歸罵,但眼下還得有個章程。
“迴稟陛下,臣以為應從瞿塘峽抽調兵力迴防。先前,戴丞相莫將軍等率軍成功抵擋住了明軍西進的攻勢,給其迎頭痛擊。臣揣測,短期內湯和等人不會再有所動作,所以此時調兵最為合適,請陛下聖斷。”
說到底,這兩路隻是偏師,其意在於唿應中路水師,牽製夏軍的防守兵力。現在中路受阻退軍,他們也隻能乖乖地退迴歸州,再作打算。
夏主明升接到瞿塘峽的接班,心裏的一塊石頭落了地。這陣子他寢食難安,生怕哪天早晨起來,明軍已經兵臨城下了,然而為了士氣民心,他不能溜之大吉,隻好日日祈禱好運。
明軍的撤退,給了夏軍喘息的機會,戴壽等守將一致認為憑此一役足以讓明軍認清形勢,短期內不會再起兵戈,在保家衛國的功勞簿上,可以先記上一筆了。
可老天總是不會輕易地遂了人的心願,盡管西路軍受阻,但從陝西南下的明軍卻取得了不錯的戰果,眼下已進入蜀地。剛高興了沒兩天的明升,又開始默默祈禱了。
南下的明軍由穎川侯傅友德率領,從陸路進攻蜀夏。傅友德來了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假意四處宣揚要進兵金牛,卻再暗地裏探得青州、果陽乃至階州守備淡薄。
於是選了五千精兵為先鋒,輕裝簡從,晝夜兼程,直驅階州,而大軍則為後繼。蜀夏守將平章丁世真率兵拒守,被打得大敗,棄城而逃。
要說傅友德先攻階州,倒也不是他料敵機先,而是出發前朱元璋有交待:‘蜀人聞吾兵西伐,必悉其精銳東守瞿塘,北阻金牛,以拒我師。彼必謂地險而吾兵難至,若出其不意,直搗階文,門戶既隳,則腹心自潰。兵貴神速,但患爾等不勇耳。’
即便朱元璋沒有交待,麵對蜀地的形勢,傅友德也不會強攻重兵駐守的金牛,而必然尋找類似階州這種弱點。一方麵,這是帶兵將軍應該有的覺悟,非必要不硬磕,另一方麵,傅友德對蜀地可以說太熟悉了,他很清楚蜀夏會如何布置防禦力量,這也是朱元璋選擇他獨領一軍的原因。
說起傅友德的熟知蜀地的原因,就要從他的出身經曆講起。傅友德原是一名叫做李李喜喜的紅巾軍將領的部下,其屬於就劉福通一係。至正十五年,劉福通擁立韓林兒為帝,國號大宋,都毫州,成了元廷的心腹大患,被四麵圍剿。
劉福通為了打破被圍的局麵,命令紅巾軍向山東、河北乃至關中發展,以牽製元軍。李喜喜就是直驅關中的西路軍中的一員。西路軍在關中連戰連捷,曾經一度攻陷興元、鳳翔等地,逼近西安。
不過在關中受到豪強察罕帖木兒、李思齊等人優勢兵力的阻擊,終是不敵,西路軍各方均是敗北。敗績之後的李喜喜獨領一軍退入蜀地,沒過多久竟然改易旗幟,頭包青巾,稱青巾軍。
蜀地由於自然天險的原因,少受戰亂影響,所以各地警備廢弛,讓李喜喜鑽了空子,多地被攻陷。然而作為一支起義部隊,李喜喜等人沒有給蜀地人民帶來翻身解放的希望,而是百般虐待。
一路上燒殺搶掠,眾多百姓、官員死於非命,特別是許多婦女聽聞青巾軍即將破城便紛紛自殺,由此可見青巾軍絕非善類,嚴重背離了紅巾軍的革命理念,成為一方禍害。直到明玉珍率領紅巾軍進入四川,自立為王,開始對青巾軍進行圍剿。
明玉珍與青巾軍的交鋒,持續了兩年之久,終於在至正十九年給予其致命一擊,青巾軍被擊潰,部將士卒要麽四散奔逃,要麽被收編,其中就有傅友德。
作為降將的傅友德,沒有得到明玉珍的賞識,後來又投奔了陳友諒,處境算是好了一些,最終在小孤山向朱元璋投誠,站到了勝利者的隊伍裏。傅友德是有本事的人,跟隨朱元璋、徐達、常遇春等人多年來南征北戰,記下了不少功勞,否則怎麽能封侯呢!
當年,李喜喜率軍從關中退入蜀地,是沿著隴蜀古道而行的,大致路線是:鞏昌——宕昌——階州——文州——龍州——綿州(綿陽)——漢州(廣漢)。而且,李喜喜並沒有像明玉珍一樣把四川作為根據地,而是如流寇一般到處跑,所以蜀地各處,特別是靠西的一片,包括成都,都有他的活動軌跡。
此次,傅友德奉命從陝西進兵,恰恰就是走當年的老路。古時候,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雖然過了不少年頭,但星星還是那個星星,路還是那條路。所以,他對沿途的地理山川,橋梁關隘,了然於胸,對蜀夏的兵力部署也猜個八九不離十。
在攻克階州之後,傅友德一鼓作氣,在一月之內,連下文州、青州、江油、明章乃至軍事重地綿州等地,夏軍望風而逃,明軍一時間無人能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了夏都重慶的後院。
眼瞅著後院起火,夏主明升著急了,趕緊召集在朝的大臣門商議應對之策。
“陛下,我軍兵力有限,謹守咽喉要道尚且勉強,怕是無力分兵。若是抽調北麵的兵力迴防,臣擔心明軍會趁虛而入,那時我們要麵對的就不是一個傅友德了。”平章吳友仁出班奏道。
明升聞言點了點頭,心中又把傅友德這個叛徒罵了一遍。自從得知傅友德連克數地,如入無人之境,明升就不時地咒罵其背信棄義,陰險小人,要不是先帝收留,早就成了刀下亡魂,現在卻以怨報德。
“那吳卿以為該當如何?”罵歸罵,但眼下還得有個章程。
“迴稟陛下,臣以為應從瞿塘峽抽調兵力迴防。先前,戴丞相莫將軍等率軍成功抵擋住了明軍西進的攻勢,給其迎頭痛擊。臣揣測,短期內湯和等人不會再有所動作,所以此時調兵最為合適,請陛下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