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出兵伐夏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善長點點頭:“沒什麽不可能的。如今和以前不一樣了,陛下一統天下,富有四海,已經不需要或者不允許我等這樣的小團體把持朝政了,無論是浙東文人還是淮西鄉黨,都不行。”
朱亮祖一聽朱老大要搞整頓,登時坐不住了,“韓國公,那我們該怎麽辦?”一旁的胡惟庸雖未說話,但眼神裏也透著詢問之意。
“不要慌。我等與浙東那些人還是不一樣的。陛下是念舊的,給了我們高官厚祿,我們要懂得感恩,知進退。永嘉侯,現在陛下還得依靠你們武將靖清寰宇,一時不會有所動作,不過你們也得謹慎些,手底下的小動作收斂點兒。而我在丞相的位子上怕是待不了幾日了,老夫打算近日向陛下請辭。”
“李相,您一旦請辭,那我等該如何是好?朝中豈不是沒有了依靠?”胡惟庸趕緊問道,他是靠著李善長的提拔才走到了今天。如今這個靠山要走,他有點兒慌。
“此事已由不得我了,就算我不請辭,陛下也會逼我退下來。前陣子出了楊憲的事情,左丞空缺,而我請辭之後,又多出了一個左丞相的位置。惟庸,我會推薦你出任左丞。至於左丞相之位,你暫時還不夠格,隻能聽憑陛下安排。”
胡惟庸沒想到天上降喜事,趕緊跪倒,說道:“謝李相提拔之恩,我胡惟庸今後必以您馬首是瞻,甘效犬馬之勞。”
“起來吧,憑你的才幹,擔任左丞綽綽有餘。老夫為國舉賢,職責所在。”李善長笑嗬嗬地說。三人又聊了些閑話,胡、朱二人便起身告辭了。
剛出府門,朱亮祖上前一步對胡惟庸說:“胡老弟,恭喜你啊,榮升左丞。日後做到丞相也不是沒有可能。”
“那也比不上侯爺,子孫世享富貴,與國同存啊。”胡惟庸話語間略帶羨慕,“敢問侯爺,令郎現下可在軍中?”
朱亮祖本來還沉浸在胡惟庸的恭維之中,聽得問起兒子,有點兒詫異,“我兒就在我麾下效力。胡老弟為何問起他?”
“侯爺,陛下年中設立親軍都尉府,選任功臣子弟護衛皇城。這可是天子禁軍,侍奉禦前,難得的機會,侯爺不要錯過啊!”胡惟庸邊說邊向朱亮祖使了個眼色。
“機會是不錯,可哪有在親爹手下當差舒服啊!”朱亮祖起初對胡惟庸的話不以為意,當看到其丟過來的眼色,才反應過來,“胡老弟的意思是……”
“侯爺明白就行了,此事得抓緊才行。以令郎的能力,做個千戶不成問題吧。”胡惟庸說完一拱手,“侯爺,下官還有公務,告辭了。”
“好的,我迴去馬上就辦。胡老弟請便,日後朝中你我兄弟還得多多照應。”朱亮祖答應一聲,走向一旁拴著的戰馬。
“那是自然。”胡惟庸邊說邊坐進轎子,二人各自離去。
洪武三年十一月底,晉封中書右丞汪廣洋為忠勤伯,禦史中丞兼弘文館學士劉基為誠意伯,皆賜誥命。朱元璋在給二人的誥書中都提到了漢之張子房、諸葛亮,以此褒獎他們的功績,算是對浙東文人多年來輔佐之功的認可。
忠勤伯汪廣洋食祿三百六十石,而誠意伯劉伯溫的食祿隻有區區二百四十石,是這次所封功臣中最低的,相比韓國公的四千石食祿,簡直像是打發要飯的。汪廣洋前次犯錯被貶,楊憲事件後又調迴中書任右丞,如今得了伯爵,心中唯有高興。而劉伯溫對此結果則喜憂參半,喜的是爵位不高,風頭不顯,憂的是皇帝仍然在盯著自己,日後稍有行差踏錯,少不得刀斧加身。
總的來說,有功之臣都有封賞,可謂皆大歡喜。捎帶腳兒,工部的沈奇和兵部李賢也升任了本部的員外郎,不過職司不變,繼續配合朱標搞火器,這下積極性更高了。
而後的一個月內,朱元璋多次召見受封文武,諄諄告誡:“爾等享有富貴,正當與賢人君子講學,以明道理,以廣見聞,通達古今之務,以成遠大之器,豈可苟且,自足止於武夫而已”,“朕賴諸將佐成大業,今四方悉定,征伐休息,卿等皆爵為公侯,安享富貴,當保此祿位,傳之子孫,與國同久,然須安分守法,存心謹畏,則自無過舉”。
洪武四年的新年正旦,與前一年無甚差別。宮中禮儀規程怎會隨意更改,按照流程走一遍也就是了——皇帝在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賀,大宴群臣,皇後在坤寧宮賜宴朝中命婦。朱標等人仍是趁著晚飯時分去給父母拜年。
文武百官在正旦日朝賀完天子,正欲安穩過年,沒想到正月初二就有大事件。中書左丞相、太師韓國公李善長上書辭官致仕,朱元璋再三勸慰,最終無奈同意。與此同時,為保證中書省的日常工作,以中書右丞忠勤伯汪廣洋為中書右丞相,參知政事胡惟庸為中書左丞。
這樣一來,中書省沒有左丞相,反倒是有兩個右丞相——汪廣洋和徐達,一文一武,一個浙東一個淮西。朱元璋沒有將能力更強的劉伯溫提上來,而是任用了剛剛犯過錯的汪廣洋,為了安撫淮西文臣,提拔了精明能幹的胡惟庸任左丞。
至於為什麽不用劉伯溫,朱標私以為是要留著他在禦史台鎮場子。盡管朱元璋對劉基頗有意見,但是其為人正直、行事果敢,嫉惡如仇,在禦史中丞的位置上最適合不過了。在沒有其他合適人選之前,朱元璋肯定不會讓劉基挪地方的。
魏國公徐達雖然兼任右丞相,顯然他沒時間、也不願意管中書省的事兒。而忠勤伯汪廣洋雖位居右丞相,但是有楊憲的前車之鑒,又有一幫淮西文武虎視眈眈,加上自己剛犯過錯,難免畏首畏尾,後來他索性把省內事務都丟給胡惟庸處理,自己成天喝茶看報紙,一問三不知。而胡惟庸則成了中書省實際上的一把手,與皇帝的接觸日益頻繁。
正月初三,又來一件大事。朱元璋親自祭告天地神明,誓師討伐蜀夏明升。命中山侯湯和為征西將軍、江夏侯周德興為左副將軍、德慶侯廖永忠為右副將軍,會同營陽侯楊璟、都督僉事葉升率京衛、荊湘舟師由瞿塘趨重慶;潁川侯傅友德為征虜前將軍、濟寧侯顧時為左副將軍,會同都督僉事何文輝等率河南、陝西步騎由秦隴趨成都。
朱亮祖一聽朱老大要搞整頓,登時坐不住了,“韓國公,那我們該怎麽辦?”一旁的胡惟庸雖未說話,但眼神裏也透著詢問之意。
“不要慌。我等與浙東那些人還是不一樣的。陛下是念舊的,給了我們高官厚祿,我們要懂得感恩,知進退。永嘉侯,現在陛下還得依靠你們武將靖清寰宇,一時不會有所動作,不過你們也得謹慎些,手底下的小動作收斂點兒。而我在丞相的位子上怕是待不了幾日了,老夫打算近日向陛下請辭。”
“李相,您一旦請辭,那我等該如何是好?朝中豈不是沒有了依靠?”胡惟庸趕緊問道,他是靠著李善長的提拔才走到了今天。如今這個靠山要走,他有點兒慌。
“此事已由不得我了,就算我不請辭,陛下也會逼我退下來。前陣子出了楊憲的事情,左丞空缺,而我請辭之後,又多出了一個左丞相的位置。惟庸,我會推薦你出任左丞。至於左丞相之位,你暫時還不夠格,隻能聽憑陛下安排。”
胡惟庸沒想到天上降喜事,趕緊跪倒,說道:“謝李相提拔之恩,我胡惟庸今後必以您馬首是瞻,甘效犬馬之勞。”
“起來吧,憑你的才幹,擔任左丞綽綽有餘。老夫為國舉賢,職責所在。”李善長笑嗬嗬地說。三人又聊了些閑話,胡、朱二人便起身告辭了。
剛出府門,朱亮祖上前一步對胡惟庸說:“胡老弟,恭喜你啊,榮升左丞。日後做到丞相也不是沒有可能。”
“那也比不上侯爺,子孫世享富貴,與國同存啊。”胡惟庸話語間略帶羨慕,“敢問侯爺,令郎現下可在軍中?”
朱亮祖本來還沉浸在胡惟庸的恭維之中,聽得問起兒子,有點兒詫異,“我兒就在我麾下效力。胡老弟為何問起他?”
“侯爺,陛下年中設立親軍都尉府,選任功臣子弟護衛皇城。這可是天子禁軍,侍奉禦前,難得的機會,侯爺不要錯過啊!”胡惟庸邊說邊向朱亮祖使了個眼色。
“機會是不錯,可哪有在親爹手下當差舒服啊!”朱亮祖起初對胡惟庸的話不以為意,當看到其丟過來的眼色,才反應過來,“胡老弟的意思是……”
“侯爺明白就行了,此事得抓緊才行。以令郎的能力,做個千戶不成問題吧。”胡惟庸說完一拱手,“侯爺,下官還有公務,告辭了。”
“好的,我迴去馬上就辦。胡老弟請便,日後朝中你我兄弟還得多多照應。”朱亮祖答應一聲,走向一旁拴著的戰馬。
“那是自然。”胡惟庸邊說邊坐進轎子,二人各自離去。
洪武三年十一月底,晉封中書右丞汪廣洋為忠勤伯,禦史中丞兼弘文館學士劉基為誠意伯,皆賜誥命。朱元璋在給二人的誥書中都提到了漢之張子房、諸葛亮,以此褒獎他們的功績,算是對浙東文人多年來輔佐之功的認可。
忠勤伯汪廣洋食祿三百六十石,而誠意伯劉伯溫的食祿隻有區區二百四十石,是這次所封功臣中最低的,相比韓國公的四千石食祿,簡直像是打發要飯的。汪廣洋前次犯錯被貶,楊憲事件後又調迴中書任右丞,如今得了伯爵,心中唯有高興。而劉伯溫對此結果則喜憂參半,喜的是爵位不高,風頭不顯,憂的是皇帝仍然在盯著自己,日後稍有行差踏錯,少不得刀斧加身。
總的來說,有功之臣都有封賞,可謂皆大歡喜。捎帶腳兒,工部的沈奇和兵部李賢也升任了本部的員外郎,不過職司不變,繼續配合朱標搞火器,這下積極性更高了。
而後的一個月內,朱元璋多次召見受封文武,諄諄告誡:“爾等享有富貴,正當與賢人君子講學,以明道理,以廣見聞,通達古今之務,以成遠大之器,豈可苟且,自足止於武夫而已”,“朕賴諸將佐成大業,今四方悉定,征伐休息,卿等皆爵為公侯,安享富貴,當保此祿位,傳之子孫,與國同久,然須安分守法,存心謹畏,則自無過舉”。
洪武四年的新年正旦,與前一年無甚差別。宮中禮儀規程怎會隨意更改,按照流程走一遍也就是了——皇帝在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賀,大宴群臣,皇後在坤寧宮賜宴朝中命婦。朱標等人仍是趁著晚飯時分去給父母拜年。
文武百官在正旦日朝賀完天子,正欲安穩過年,沒想到正月初二就有大事件。中書左丞相、太師韓國公李善長上書辭官致仕,朱元璋再三勸慰,最終無奈同意。與此同時,為保證中書省的日常工作,以中書右丞忠勤伯汪廣洋為中書右丞相,參知政事胡惟庸為中書左丞。
這樣一來,中書省沒有左丞相,反倒是有兩個右丞相——汪廣洋和徐達,一文一武,一個浙東一個淮西。朱元璋沒有將能力更強的劉伯溫提上來,而是任用了剛剛犯過錯的汪廣洋,為了安撫淮西文臣,提拔了精明能幹的胡惟庸任左丞。
至於為什麽不用劉伯溫,朱標私以為是要留著他在禦史台鎮場子。盡管朱元璋對劉基頗有意見,但是其為人正直、行事果敢,嫉惡如仇,在禦史中丞的位置上最適合不過了。在沒有其他合適人選之前,朱元璋肯定不會讓劉基挪地方的。
魏國公徐達雖然兼任右丞相,顯然他沒時間、也不願意管中書省的事兒。而忠勤伯汪廣洋雖位居右丞相,但是有楊憲的前車之鑒,又有一幫淮西文武虎視眈眈,加上自己剛犯過錯,難免畏首畏尾,後來他索性把省內事務都丟給胡惟庸處理,自己成天喝茶看報紙,一問三不知。而胡惟庸則成了中書省實際上的一把手,與皇帝的接觸日益頻繁。
正月初三,又來一件大事。朱元璋親自祭告天地神明,誓師討伐蜀夏明升。命中山侯湯和為征西將軍、江夏侯周德興為左副將軍、德慶侯廖永忠為右副將軍,會同營陽侯楊璟、都督僉事葉升率京衛、荊湘舟師由瞿塘趨重慶;潁川侯傅友德為征虜前將軍、濟寧侯顧時為左副將軍,會同都督僉事何文輝等率河南、陝西步騎由秦隴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