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埋下種子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攻占興元並且打退了蜀夏吳友仁的大舉進攻,使得明軍完全控製了陝西,並為下一步進攻蜀中搶占了立足點,打開了從北麵進入蜀地的門戶。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在北方,擴廓大敗、順帝崩逝、新元主北逃,北元軍事集團暫時無力對抗明軍,北部邊疆短期內安穩無虞。在南方,割據一方、自立為王的蜀夏,盤踞雲南的前元梁王,都是阻礙朱元璋完成統一大業的絆腳石,此時就成了眼中釘、肉中刺,必須一一解決。
對蜀夏,朱元璋起先一直以和平收複為首選,而對雲南則從來都是武力進攻為上。前陣子朱元璋還派人前往蜀夏,商量借道進攻雲南事宜。結果,蜀夏君臣害怕明廷行假途滅虢之策,嚴辭拒絕。此舉惹得朱元璋很不高興,加之前些年幾次遣使勸降夏主明升無果,朱元璋對和平收降蜀夏徹底失去信心,隻能訴諸武力,且欲取雲南,也必須先解決蜀地。
朱標對明升的決絕毫不意外,沒有一個帝王甘願當亡國之君,不過蜀夏的實力畢竟有限,主弱臣庸,明軍拿下蜀地沒有難度。反觀雲南卻是一塊兒硬骨頭,不僅有前元殘部,還有很多蠻夷土司,崇山峻嶺,民風彪悍,三天兩頭兒地襲邊擾民。但是,朱標不打算摻和南麵的事情,他現在重點關注北疆,畢竟北方遊牧民族才是中原王朝的大患。
奉天殿內,朱元璋正在禦案前批閱奏章。今夏南方雨水偏多,多地已是水災泛濫,百姓流離失所;沿海各地諸如山東、浙江等也不太平,倭寇屢屢襲擾,雖被擊退,但為禍不淺。災後撫恤、蠲免錢糧、修繕城池,大事小情的,都得皇帝批閱點頭。
“啟稟陛下,太子殿下求見。”值殿內侍官通稟道。
“讓他進來吧,不用唱和了。”朱元璋頭也沒抬,手中的筆也沒停,繼續說,“另外,以後太子來見,無需通稟,直接引入就行了。”
“是,臣遵旨。”
朱標走入奉天殿內,跪地稱:“兒臣參見父皇。”
“起來說話。”朱元璋放下手中的筆,示意朱標起身,拿起桌案上的茶盞喝了一口。
“謝父皇。”朱標謝恩起身。
“老大,有什麽事兒就說吧。咱這兒還有很多奏章沒看呢!”朱元璋放下茶盞,指了指旁邊高高一摞奏章說道。
“父皇,兒臣今日來,是有些關於北方戰事的想法,向父皇稟奏。”朱標開門見山地說。他覺得與便宜老爹說話還是直來直去地好。
“北方?此次北征大獲全勝,擴廓帖木兒隻身逃亡,順帝身死,宗室家眷、朝廷重臣悉數被俘,僅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僥幸逃脫。你還有何想法?”朱元璋不解地問。
“兒臣知曉,元主既亡,新主落跑,北元實力大損,北疆安定。另外,父皇命徐叔叔率軍攻占興元,是想趁元人勢微之際平定蜀中,進而兵進雲南。”
“是啊,沒錯,咱是有這個打算。豎子明升,不識好歹。這和北方戰事有什麽關係?別扯那些沒用的,說重點。”
“是。兒臣以為,順帝已死,新主逃亡,北方各地散落的前元殘部失去了效忠對象,已成一盤散沙,正是勸降的大好時機。父皇乃仁德之君,一向善待前元降人,招降詔書一出,必定悉數來歸。”
“是這麽個理兒,咱也是這麽想的。咱已經下詔,草原上的前元文臣武將、宗室親王,隻要來降,一概收納,並且由朝廷授予官職,仍就統領部落,悉如從前。”朱元璋得意地說。
“父皇聖明。不過,兒臣以為,這些降人仍居草原,遠離教化,少沐皇恩,有多少忠心實難知曉,不若給他們樹立一個可以效忠的對象。”朱標轉入正題。
“一個可以效忠的對象?”朱元璋有點兒納悶,“既已歸降,自然是效忠我大明。你這話是何意?”
“父皇既許前元降將留在各自部落,那我朝便難於管理約束,想讓他們效忠我大明,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做到的。一旦北元新主緩過勁兒來,招其舉事,難免會有人三心二意。所以,兒臣的意思是,給這些部族樹立一個可以心安理得效忠的對象,足以對抗新元主的對象。這樣我們隻需控製住這個人物,就能夠掌控部分蒙古部落,以為屏障。”
“你的意思是,扶植一個傀儡,以元人對抗元人?不過想要做到這一點很難,新元主乃順帝嫡長子,名正言順,豈是旁支可比。”朱元璋搖頭,表示不讚成。
“父皇,眼下京師就有一個現成的。”朱標趕緊提醒道。
“哦?”朱元璋聞言思索了片刻,“你是說買的裏八剌。”
“正是。買的裏八剌乃是順帝之孫,新元主之子,這個身份可以利用。”
“身份倒是沒有問題,可萬一將來他有二心,與新元主聯合,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咱的意思是,讓他留在京師,感受我大明的物阜民豐,國力強盛。待成年之後,放其迴歸草原,若能繼承元主之位,必與我朝親善,如此北疆可保安寧。”
朱標心想:我就知道你打的是這個如意算盤。可惜啊,老朱,事情並沒有朝著你預計的方向發展。買的裏八剌確實繼承了帝位,卻沒和大明親近,元明之間依舊爭鬥不斷。所以,這個法子行不通的。
“父皇之意,兒臣明白。不過此策的變數非我朝所能掌控。迴歸草原後的買的裏八剌,即便能夠憑借身份繼承元主之位,但其久離草原,沒有心腹部落,難免要受製於人;而其若想掌控權力,必然要為蒙古貴族謀求足夠的利益,那無非就是與我朝為敵,南下劫掠。請父皇三思。”
朱元璋沉吟了半晌,點了點頭,說:“標兒所言不無道理。那你的想法是?”
“迴稟父皇。兒臣讚成父皇對買的裏八剌的恩典,令其沐浴皇恩,感念我朝。不過,封爵賞賜,令其享受榮華隻是其一;其二,讓其去除胡習,歸於漢化,識漢字,說漢話,娶漢女;其三,讓其見識我朝軍威,不敢興起半點兒反叛之心。”朱元璋聞言點頭,示意朱標繼續說。
對蜀夏,朱元璋起先一直以和平收複為首選,而對雲南則從來都是武力進攻為上。前陣子朱元璋還派人前往蜀夏,商量借道進攻雲南事宜。結果,蜀夏君臣害怕明廷行假途滅虢之策,嚴辭拒絕。此舉惹得朱元璋很不高興,加之前些年幾次遣使勸降夏主明升無果,朱元璋對和平收降蜀夏徹底失去信心,隻能訴諸武力,且欲取雲南,也必須先解決蜀地。
朱標對明升的決絕毫不意外,沒有一個帝王甘願當亡國之君,不過蜀夏的實力畢竟有限,主弱臣庸,明軍拿下蜀地沒有難度。反觀雲南卻是一塊兒硬骨頭,不僅有前元殘部,還有很多蠻夷土司,崇山峻嶺,民風彪悍,三天兩頭兒地襲邊擾民。但是,朱標不打算摻和南麵的事情,他現在重點關注北疆,畢竟北方遊牧民族才是中原王朝的大患。
奉天殿內,朱元璋正在禦案前批閱奏章。今夏南方雨水偏多,多地已是水災泛濫,百姓流離失所;沿海各地諸如山東、浙江等也不太平,倭寇屢屢襲擾,雖被擊退,但為禍不淺。災後撫恤、蠲免錢糧、修繕城池,大事小情的,都得皇帝批閱點頭。
“啟稟陛下,太子殿下求見。”值殿內侍官通稟道。
“讓他進來吧,不用唱和了。”朱元璋頭也沒抬,手中的筆也沒停,繼續說,“另外,以後太子來見,無需通稟,直接引入就行了。”
“是,臣遵旨。”
朱標走入奉天殿內,跪地稱:“兒臣參見父皇。”
“起來說話。”朱元璋放下手中的筆,示意朱標起身,拿起桌案上的茶盞喝了一口。
“謝父皇。”朱標謝恩起身。
“老大,有什麽事兒就說吧。咱這兒還有很多奏章沒看呢!”朱元璋放下茶盞,指了指旁邊高高一摞奏章說道。
“父皇,兒臣今日來,是有些關於北方戰事的想法,向父皇稟奏。”朱標開門見山地說。他覺得與便宜老爹說話還是直來直去地好。
“北方?此次北征大獲全勝,擴廓帖木兒隻身逃亡,順帝身死,宗室家眷、朝廷重臣悉數被俘,僅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僥幸逃脫。你還有何想法?”朱元璋不解地問。
“兒臣知曉,元主既亡,新主落跑,北元實力大損,北疆安定。另外,父皇命徐叔叔率軍攻占興元,是想趁元人勢微之際平定蜀中,進而兵進雲南。”
“是啊,沒錯,咱是有這個打算。豎子明升,不識好歹。這和北方戰事有什麽關係?別扯那些沒用的,說重點。”
“是。兒臣以為,順帝已死,新主逃亡,北方各地散落的前元殘部失去了效忠對象,已成一盤散沙,正是勸降的大好時機。父皇乃仁德之君,一向善待前元降人,招降詔書一出,必定悉數來歸。”
“是這麽個理兒,咱也是這麽想的。咱已經下詔,草原上的前元文臣武將、宗室親王,隻要來降,一概收納,並且由朝廷授予官職,仍就統領部落,悉如從前。”朱元璋得意地說。
“父皇聖明。不過,兒臣以為,這些降人仍居草原,遠離教化,少沐皇恩,有多少忠心實難知曉,不若給他們樹立一個可以效忠的對象。”朱標轉入正題。
“一個可以效忠的對象?”朱元璋有點兒納悶,“既已歸降,自然是效忠我大明。你這話是何意?”
“父皇既許前元降將留在各自部落,那我朝便難於管理約束,想讓他們效忠我大明,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做到的。一旦北元新主緩過勁兒來,招其舉事,難免會有人三心二意。所以,兒臣的意思是,給這些部族樹立一個可以心安理得效忠的對象,足以對抗新元主的對象。這樣我們隻需控製住這個人物,就能夠掌控部分蒙古部落,以為屏障。”
“你的意思是,扶植一個傀儡,以元人對抗元人?不過想要做到這一點很難,新元主乃順帝嫡長子,名正言順,豈是旁支可比。”朱元璋搖頭,表示不讚成。
“父皇,眼下京師就有一個現成的。”朱標趕緊提醒道。
“哦?”朱元璋聞言思索了片刻,“你是說買的裏八剌。”
“正是。買的裏八剌乃是順帝之孫,新元主之子,這個身份可以利用。”
“身份倒是沒有問題,可萬一將來他有二心,與新元主聯合,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咱的意思是,讓他留在京師,感受我大明的物阜民豐,國力強盛。待成年之後,放其迴歸草原,若能繼承元主之位,必與我朝親善,如此北疆可保安寧。”
朱標心想:我就知道你打的是這個如意算盤。可惜啊,老朱,事情並沒有朝著你預計的方向發展。買的裏八剌確實繼承了帝位,卻沒和大明親近,元明之間依舊爭鬥不斷。所以,這個法子行不通的。
“父皇之意,兒臣明白。不過此策的變數非我朝所能掌控。迴歸草原後的買的裏八剌,即便能夠憑借身份繼承元主之位,但其久離草原,沒有心腹部落,難免要受製於人;而其若想掌控權力,必然要為蒙古貴族謀求足夠的利益,那無非就是與我朝為敵,南下劫掠。請父皇三思。”
朱元璋沉吟了半晌,點了點頭,說:“標兒所言不無道理。那你的想法是?”
“迴稟父皇。兒臣讚成父皇對買的裏八剌的恩典,令其沐浴皇恩,感念我朝。不過,封爵賞賜,令其享受榮華隻是其一;其二,讓其去除胡習,歸於漢化,識漢字,說漢話,娶漢女;其三,讓其見識我朝軍威,不敢興起半點兒反叛之心。”朱元璋聞言點頭,示意朱標繼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