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包個紅包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二日早朝之後,朱元璋找了工部和戶部的有司官員,說了土豆和紅薯的事情。眾官員都覺得不可思議,跪地齊唿天佑大明、吾皇萬歲。朱元璋下旨來年開春在京師周邊試種幾畝地,並借此培訓種植之法,待收獲之後再討論全國推廣的事情。
時間匆匆,轉眼已是洪武二年的年底。南征的廖永忠、朱亮祖,北征的徐達、湯和以及馮宗異陸續返京。於是,朱元璋在十二月二十六召集了大朝會,對有功將領一一進行封賞。其中以徐達為最,常遇春次之,馮宗異再次之。最搶眼的非李文忠莫屬,他在大同危機時,臨機決斷,抓住戰機,大敗元軍,朱元璋對其大加讚賞。軍事上的接連勝利,提振了官民對於朝廷的信心,加深了對朱皇帝的擁戴之心,就在一片歡唿雀躍聲中,洪武二年迎來了最後一天。
洪武二年除夕清晨,朱標醒來後,掐指一算才意識到今天已經是大年二十九了(洪武二年十二月小),明天就是正旦。在明代,一歲之首稱為“正旦”。古人還稱為“上日”、“元日”、“朔日”、“元正”、“正日”、“正朝”,也有的稱為“三元”(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三朝”(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
“今天是除夕,宮裏應該會很熱鬧啊。”朱標自言自語道。
從懿文太子的記憶中,朱標得知,明代的除夕或者說春節的活動與現代社會沒有太多的差別。放鞭炮、吃餃子,壓歲錢以及互相祝福等等一應俱全。其實,年節的風俗形成於漢代,而起源自周代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和祭祀祖先的活動。不過在漢武帝之前,年節的慶祝時間卻各代不同。每一次改朝換代,天子為了顯示自己是“受命於天”,都要“改正朔,易服色”。雖然都是將正月作為每年的第一個月,但是按照現代的曆法,這個正月所在的月份就不盡相同了。
夏代以孟春之月(現在陰曆的正月)為歲首,商代以季冬之月(現在陰曆的十二月)為歲首,周代以仲冬之月(現在陰曆的十一月)為歲首,秦代以孟冬之月(現在陰曆的十月)為歲首,而漢初沿用秦製。這樣改來改去,使得曆法變得非常不準確,導致出現了很多錯亂的現象。於是,漢武帝命司馬遷等人製定了《太初曆》,以孟春之月為歲首,也就是現在陰曆的正月,並且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其間也有過短暫時間的改動。
由於從漢代以後就形成了固定時間點,年節的慶祝活動也演變成了頗為隆重的儀式。漢代有大儺驅鬼,魏晉和南朝時期也大體相同,不過北魏的驅儺儀式卻變成了演武對抗,類似一種軍事演習的活動,南北兩軍對壘,最後都是南軍敗北,以此象征對南朝的軍事勝利。到了唐代,驅儺從人數眾多的大型活動,變成了隻有幾個人參與的儺戲。而且隋唐之時,守歲之風盛行於宮廷與民間,許多唐代詩人都曾描繪過守歲的情景,隻不過皇宮裏是奢華無度,而民間則是有苦有甜。隋唐以後,年節娛樂活動越來越豐富,貼門神、春聯,燃放爆竹,給壓歲錢。那時候的壓歲錢是以紅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或者由尊長者賜給小兒。
“順子,更衣啦!”朱標坐起身來,穿鞋下了床,喊秦順來更衣。秦順帶著幾個內侍,捧著太子常服走進寢殿,給朱標穿戴整齊。
“順子,你聽說過紅包嗎?”朱標試探著問了一句。
“迴太子殿下,小的未曾聽說過。是紅色的包袱嗎?”秦順思索了一會兒,答道。
朱標心中盤算著,既然秦順沒聽過,那就表明這會兒雖然有給壓歲錢的風俗,但是沒有包在紅包裏,於是吩咐道:“順子,待會兒你去給孤找一些紅紙,大紅色的,裁剪成半尺見方,還有一盤漿糊。”
“小的遵命。”秦順連忙答道。
待穿好了衣服,梳洗一番之後,秦順便出去準備紅紙和漿糊了。朱標簡單地吃了些早飯,便坐到書案後,開始磨墨。他打算在紅包上寫“新年快樂”、“恭喜發財”,“大吉大利”等等祝福語。至於紅包裏麵嘛,就隻能放幾個銅錢意思一下了。
過了約莫半個時辰,秦順捧著一個托盤走了進來,放在書案之上。“太子殿下,紅紙和漿糊,小的給您拿過來了。”
“好。剛才忘了說了,派人再去拿一些銅錢過來。你留在這裏幫孤做一些紅包。”朱標一邊說著,一邊拿起一張紅紙,折來折去。三下五除二,就折成了一個紙包的樣子。
“順子,你在這裏、這裏還有這裏塗上漿糊,粘起來。”朱標拿著一個紅包,給秦順指示一下,並告訴他怎麽做。
秦順頭腦比較靈光,朱標隻是簡單說了一遍,他就記住了,很快地就粘好了一個紅包,雙手捧到朱標眼前,說:“太子殿下,小的粘好了。”
朱標接過紅包,仔細看了一下,讚道:“不錯,做得很好。這樣,你跟著我學,先折紅包。”朱標順手遞給秦順幾張紅紙。
朱標和秦順分別立於書案的內外,一個一個地折著紅包。不多時,一摞紅紙就沒了,大概有三十個紅包。然後,兩個人又開始用漿糊將紅包粘好。粘了幾個之後,朱標便拿起筆,在紅包的正麵寫字。秦順粘好一個,朱標便寫一個,又用了約莫半個時辰,所有的紅包都寫好了祝福語。
“順子,把銅錢拿過來,每個紅包內放五個,然後再用漿糊將開口封住。”朱標又吩咐道。
一個一個地裝銅錢、封開口,忙活了半天,紅包擺了滿滿一個托盤。朱標心滿意足地靠坐在椅子上,看著剩下幾個沒裝起來的銅錢,對秦順說:“順子,這幾個銅錢賞給你了,別嫌少啊。”
秦順聞言立馬跪倒在地,磕頭如搗蒜:“小的不敢。謝殿下賞賜。”
“起來吧,把錢收起來。對了,今晚守歲,準備一些餃子,到時候聽孤的吩咐。”朱標坐直了身子,對秦順說道。
“小的遵命。”秦順站起身來答道。
“餃子不是孤一個人吃,所有守歲的人都得吃,所以要準備得足夠多,明白嗎?”朱標補充道。
“小的明白。”
除夕一整天,皇宮裏到處都在忙碌,內侍、宮女們都在為晚上的守歲活動以及明日的正旦朝賀宴會做準備。朱標身為太子,自然不用操心這些瑣事,他明天要參加便宜老爹在奉天殿舉行的大宴會,而馬皇後則是在坤寧宮和各位命婦聚餐。
時間匆匆,轉眼已是洪武二年的年底。南征的廖永忠、朱亮祖,北征的徐達、湯和以及馮宗異陸續返京。於是,朱元璋在十二月二十六召集了大朝會,對有功將領一一進行封賞。其中以徐達為最,常遇春次之,馮宗異再次之。最搶眼的非李文忠莫屬,他在大同危機時,臨機決斷,抓住戰機,大敗元軍,朱元璋對其大加讚賞。軍事上的接連勝利,提振了官民對於朝廷的信心,加深了對朱皇帝的擁戴之心,就在一片歡唿雀躍聲中,洪武二年迎來了最後一天。
洪武二年除夕清晨,朱標醒來後,掐指一算才意識到今天已經是大年二十九了(洪武二年十二月小),明天就是正旦。在明代,一歲之首稱為“正旦”。古人還稱為“上日”、“元日”、“朔日”、“元正”、“正日”、“正朝”,也有的稱為“三元”(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三朝”(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
“今天是除夕,宮裏應該會很熱鬧啊。”朱標自言自語道。
從懿文太子的記憶中,朱標得知,明代的除夕或者說春節的活動與現代社會沒有太多的差別。放鞭炮、吃餃子,壓歲錢以及互相祝福等等一應俱全。其實,年節的風俗形成於漢代,而起源自周代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和祭祀祖先的活動。不過在漢武帝之前,年節的慶祝時間卻各代不同。每一次改朝換代,天子為了顯示自己是“受命於天”,都要“改正朔,易服色”。雖然都是將正月作為每年的第一個月,但是按照現代的曆法,這個正月所在的月份就不盡相同了。
夏代以孟春之月(現在陰曆的正月)為歲首,商代以季冬之月(現在陰曆的十二月)為歲首,周代以仲冬之月(現在陰曆的十一月)為歲首,秦代以孟冬之月(現在陰曆的十月)為歲首,而漢初沿用秦製。這樣改來改去,使得曆法變得非常不準確,導致出現了很多錯亂的現象。於是,漢武帝命司馬遷等人製定了《太初曆》,以孟春之月為歲首,也就是現在陰曆的正月,並且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其間也有過短暫時間的改動。
由於從漢代以後就形成了固定時間點,年節的慶祝活動也演變成了頗為隆重的儀式。漢代有大儺驅鬼,魏晉和南朝時期也大體相同,不過北魏的驅儺儀式卻變成了演武對抗,類似一種軍事演習的活動,南北兩軍對壘,最後都是南軍敗北,以此象征對南朝的軍事勝利。到了唐代,驅儺從人數眾多的大型活動,變成了隻有幾個人參與的儺戲。而且隋唐之時,守歲之風盛行於宮廷與民間,許多唐代詩人都曾描繪過守歲的情景,隻不過皇宮裏是奢華無度,而民間則是有苦有甜。隋唐以後,年節娛樂活動越來越豐富,貼門神、春聯,燃放爆竹,給壓歲錢。那時候的壓歲錢是以紅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或者由尊長者賜給小兒。
“順子,更衣啦!”朱標坐起身來,穿鞋下了床,喊秦順來更衣。秦順帶著幾個內侍,捧著太子常服走進寢殿,給朱標穿戴整齊。
“順子,你聽說過紅包嗎?”朱標試探著問了一句。
“迴太子殿下,小的未曾聽說過。是紅色的包袱嗎?”秦順思索了一會兒,答道。
朱標心中盤算著,既然秦順沒聽過,那就表明這會兒雖然有給壓歲錢的風俗,但是沒有包在紅包裏,於是吩咐道:“順子,待會兒你去給孤找一些紅紙,大紅色的,裁剪成半尺見方,還有一盤漿糊。”
“小的遵命。”秦順連忙答道。
待穿好了衣服,梳洗一番之後,秦順便出去準備紅紙和漿糊了。朱標簡單地吃了些早飯,便坐到書案後,開始磨墨。他打算在紅包上寫“新年快樂”、“恭喜發財”,“大吉大利”等等祝福語。至於紅包裏麵嘛,就隻能放幾個銅錢意思一下了。
過了約莫半個時辰,秦順捧著一個托盤走了進來,放在書案之上。“太子殿下,紅紙和漿糊,小的給您拿過來了。”
“好。剛才忘了說了,派人再去拿一些銅錢過來。你留在這裏幫孤做一些紅包。”朱標一邊說著,一邊拿起一張紅紙,折來折去。三下五除二,就折成了一個紙包的樣子。
“順子,你在這裏、這裏還有這裏塗上漿糊,粘起來。”朱標拿著一個紅包,給秦順指示一下,並告訴他怎麽做。
秦順頭腦比較靈光,朱標隻是簡單說了一遍,他就記住了,很快地就粘好了一個紅包,雙手捧到朱標眼前,說:“太子殿下,小的粘好了。”
朱標接過紅包,仔細看了一下,讚道:“不錯,做得很好。這樣,你跟著我學,先折紅包。”朱標順手遞給秦順幾張紅紙。
朱標和秦順分別立於書案的內外,一個一個地折著紅包。不多時,一摞紅紙就沒了,大概有三十個紅包。然後,兩個人又開始用漿糊將紅包粘好。粘了幾個之後,朱標便拿起筆,在紅包的正麵寫字。秦順粘好一個,朱標便寫一個,又用了約莫半個時辰,所有的紅包都寫好了祝福語。
“順子,把銅錢拿過來,每個紅包內放五個,然後再用漿糊將開口封住。”朱標又吩咐道。
一個一個地裝銅錢、封開口,忙活了半天,紅包擺了滿滿一個托盤。朱標心滿意足地靠坐在椅子上,看著剩下幾個沒裝起來的銅錢,對秦順說:“順子,這幾個銅錢賞給你了,別嫌少啊。”
秦順聞言立馬跪倒在地,磕頭如搗蒜:“小的不敢。謝殿下賞賜。”
“起來吧,把錢收起來。對了,今晚守歲,準備一些餃子,到時候聽孤的吩咐。”朱標坐直了身子,對秦順說道。
“小的遵命。”秦順站起身來答道。
“餃子不是孤一個人吃,所有守歲的人都得吃,所以要準備得足夠多,明白嗎?”朱標補充道。
“小的明白。”
除夕一整天,皇宮裏到處都在忙碌,內侍、宮女們都在為晚上的守歲活動以及明日的正旦朝賀宴會做準備。朱標身為太子,自然不用操心這些瑣事,他明天要參加便宜老爹在奉天殿舉行的大宴會,而馬皇後則是在坤寧宮和各位命婦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