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從容應對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懋打聽到皇帝在奉天殿西側偏殿看奏章,便匆匆趕去,叩首見禮之後,將大本堂發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向朱元璋講了一遍。朱元璋一聽之下,頓時惱火,拍案大喊兔崽子們反了天了。他設立大本堂的初衷是讓皇子們讀書,不要像他一樣是個大老粗,而這群兔崽子居然在大本堂內玩兒起來了,竟然還是太子朱標帶的頭兒,著實讓他火冒三丈,當即就想直驅大本堂,狠狠地揍這群不爭氣的兔崽子們一頓。
可是剛要扶案起身,他突然想到,就這樣貿然動手,打了其他人也就罷了,但是當眾揍太子,怕是不妥。若如此,太子身為儲君,威信何在!朱元璋強忍怒火又坐了迴去,對旁邊的一名內侍說:“去把太子給咱叫到這兒來。”接著又對李懋說:“李先生消消氣。咱的皇兒年紀尚小,不懂事。咱替你教訓他們,給你出氣。要不你今日先迴去吧。”朱元璋不想自己教訓兒子的時候,旁邊還站著外人,便打發李懋迴去。
李懋也不傻,皇帝都把話說到這份兒上了,他再不依不饒,那就是不知進退了,於是施禮告退。
沒多一會兒,朱標就來到了西側偏殿,待通報後進得門去,看見書案後的朱元璋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模樣,就知道今日所為肯定是把便宜老爹給惹火了。當即跪倒在地,高喊:“兒臣叩見父皇,恭請父皇聖安。”
“聖安個屁。少說那些沒用的。”朱元璋心裏生氣,爆了粗口。不過此時沒有外人,內侍們早都被他打發出去了,殿內僅有他父子二人。“你今日為何在大本堂帶頭玩樂?咱平時讓你讀的書,你都忘了?身為太子,就是這般德行?本以為你做了幾件玩物,如你母後所說,不過是閑來無事,打發時間,沒想到你居然如此妄為。”
朱標見朱元璋沒讓他起來,一肚子無奈,隻能跪著迴答,“兒子今日確實帶了幾樣新作的玩物到大本堂,但是那是為了給眾位弟弟換換腦筋,開拓思維,不是單純地玩樂。這些玩物裏麵蘊含了術數,甚至軍事知識,正是平時夫子不教的。兒子以為,讀書不能太死板,不能偏廢,要全麵。況且古人所言,夫子所授,亦非全對。”
朱元璋聽朱標還在強行狡辯,更是怒不可遏:“胡說八道,夫子所教都是聖人之道,豈會有錯。你大膽妄為也就罷了,竟還不知悔改,看我不揍你!”
朱標見朱元璋馬上要暴起‘傷人’,連忙說道:“聖人所處世事,與當今已是千差萬別,其所講的道理也並非全部適用。聖人講以德行教化萬民,修仁政則天下歸一。但兒子以為不盡然,行仁政固然不錯,但是那是對內,對我朝百姓。而對外,對四方夷狄,光以德服人是不夠的。想當初,元失其鹿,天下群雄共逐之。
父皇您以武力爭天下,凡十餘載而有四方,這豈是光修仁政能夠做到的?光講道理是不會讓敵人投降的。再說如今,北元雖已敗退,但其勢猶在,且頻頻劫掠;西南蜀地尚有偽夏自立;南蠻野人不服王化,降而複叛;東海倭寇,屢屢犯境,殺我百姓,這些都不是修仁政、施德行可以解決的,必須先以武力震懾之、討伐之。”
朱元璋覺得朱標所言不無道理。他以武力得天下,而縱觀曆史改朝換代少有不流血的,光耍嘴皮子成不了大事。況且如今天下絕非四海承平,四方戰事不少,打仗在所難免。於是,按下心中怒火,坐下來細聽。
朱標見老爹略微消了些怒氣,心中大定,接著說:“父皇要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不能光靠仁政,不能隻靠文臣,也得靠武將。能征善戰的勇猛將軍、百戰餘生的精銳士卒,不是靠之乎者也培養出來的,而且是靠戰場廝殺得來的;如何訓練軍隊、打造兵器,不是來自於四書五經這些正統學說,而是來自那些被文臣士子視為奇淫巧計、嗤之以鼻的雜學,所依靠的人是將校和工匠。
兒子以為,大本堂中的諸位子弟,都是大明朝未來的棟梁之才,他們不能隻識文、不知武,靠吟詩作對打不了勝仗,保衛不了國家。咱大明朝能有如此廣闊的疆域,與父皇的武略是分不開的。兒子身為太子儲君,不僅要經營好祖宗的江山,更希望能夠開疆拓土,揚我國威。兒子與眾位皇弟身為朱家子孫,必以此為己任,馳騁疆場,保家衛國,方能不負身體裏流淌的父皇血脈,方能告慰祖宗的在天之靈。”說到最後,朱標不由得提高了嗓門。
朱元璋見朱標說得慷慨激昂,自己也聽得熱血沸騰,漲紅了臉,忍不住都要拍手叫好。心想這才是咱大明朝後繼之君該有的樣子,早知道如此,真不該讓李懋和那些內官們退出去,應該讓他們都聽聽這番豪言壯語。
眼瞅著成功地轉移了話題,而且哄得便宜老爹如此激動,朱標心知奸計得逞,趁熱打鐵繼續說:“父皇曾說過,元主失德,我朝奉天而行繼承元之正統。那麽,兒子以為,正統的繼承不僅僅在法理,也應該落到實處,譬如疆域、人口等。現如今咱大明朝土地雖廣,但與前元相比,還差得遠,甚至不如漢唐。開疆拓土的事業需要一代代朱家子孫帶領天下臣民去完成。”
朱元璋聽到此處,插言道:“標兒說得有理。前元經過成吉思汗、窩闊台、元世祖三代方有當時之天下,而且元人遊牧,逐水草而居,方便遷徙,能夠巡遍廣闊的疆土。而咱大明起於中原農耕之地,不善放牧,遠涉千裏去占據那麽多土地非常困難。
所以,咱雖然打敗了前元,攻克了大都,逼得元主狼狽逃竄,卻不能徹底消滅他們,隻能任由北元盤踞在長城以北,讓邊民百姓忍受一次又一次地襲擾。這不是咱大明兵慫將怯,而是遊牧民族的特性如此,打完就走,任誰也沒辦法。古之漢唐,雖國富民強,但對於北方匈奴和突厥,能打一時之勝仗,卻也沒有根除禍患的良方。如今我大明亦有此患!”
可是剛要扶案起身,他突然想到,就這樣貿然動手,打了其他人也就罷了,但是當眾揍太子,怕是不妥。若如此,太子身為儲君,威信何在!朱元璋強忍怒火又坐了迴去,對旁邊的一名內侍說:“去把太子給咱叫到這兒來。”接著又對李懋說:“李先生消消氣。咱的皇兒年紀尚小,不懂事。咱替你教訓他們,給你出氣。要不你今日先迴去吧。”朱元璋不想自己教訓兒子的時候,旁邊還站著外人,便打發李懋迴去。
李懋也不傻,皇帝都把話說到這份兒上了,他再不依不饒,那就是不知進退了,於是施禮告退。
沒多一會兒,朱標就來到了西側偏殿,待通報後進得門去,看見書案後的朱元璋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模樣,就知道今日所為肯定是把便宜老爹給惹火了。當即跪倒在地,高喊:“兒臣叩見父皇,恭請父皇聖安。”
“聖安個屁。少說那些沒用的。”朱元璋心裏生氣,爆了粗口。不過此時沒有外人,內侍們早都被他打發出去了,殿內僅有他父子二人。“你今日為何在大本堂帶頭玩樂?咱平時讓你讀的書,你都忘了?身為太子,就是這般德行?本以為你做了幾件玩物,如你母後所說,不過是閑來無事,打發時間,沒想到你居然如此妄為。”
朱標見朱元璋沒讓他起來,一肚子無奈,隻能跪著迴答,“兒子今日確實帶了幾樣新作的玩物到大本堂,但是那是為了給眾位弟弟換換腦筋,開拓思維,不是單純地玩樂。這些玩物裏麵蘊含了術數,甚至軍事知識,正是平時夫子不教的。兒子以為,讀書不能太死板,不能偏廢,要全麵。況且古人所言,夫子所授,亦非全對。”
朱元璋聽朱標還在強行狡辯,更是怒不可遏:“胡說八道,夫子所教都是聖人之道,豈會有錯。你大膽妄為也就罷了,竟還不知悔改,看我不揍你!”
朱標見朱元璋馬上要暴起‘傷人’,連忙說道:“聖人所處世事,與當今已是千差萬別,其所講的道理也並非全部適用。聖人講以德行教化萬民,修仁政則天下歸一。但兒子以為不盡然,行仁政固然不錯,但是那是對內,對我朝百姓。而對外,對四方夷狄,光以德服人是不夠的。想當初,元失其鹿,天下群雄共逐之。
父皇您以武力爭天下,凡十餘載而有四方,這豈是光修仁政能夠做到的?光講道理是不會讓敵人投降的。再說如今,北元雖已敗退,但其勢猶在,且頻頻劫掠;西南蜀地尚有偽夏自立;南蠻野人不服王化,降而複叛;東海倭寇,屢屢犯境,殺我百姓,這些都不是修仁政、施德行可以解決的,必須先以武力震懾之、討伐之。”
朱元璋覺得朱標所言不無道理。他以武力得天下,而縱觀曆史改朝換代少有不流血的,光耍嘴皮子成不了大事。況且如今天下絕非四海承平,四方戰事不少,打仗在所難免。於是,按下心中怒火,坐下來細聽。
朱標見老爹略微消了些怒氣,心中大定,接著說:“父皇要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不能光靠仁政,不能隻靠文臣,也得靠武將。能征善戰的勇猛將軍、百戰餘生的精銳士卒,不是靠之乎者也培養出來的,而且是靠戰場廝殺得來的;如何訓練軍隊、打造兵器,不是來自於四書五經這些正統學說,而是來自那些被文臣士子視為奇淫巧計、嗤之以鼻的雜學,所依靠的人是將校和工匠。
兒子以為,大本堂中的諸位子弟,都是大明朝未來的棟梁之才,他們不能隻識文、不知武,靠吟詩作對打不了勝仗,保衛不了國家。咱大明朝能有如此廣闊的疆域,與父皇的武略是分不開的。兒子身為太子儲君,不僅要經營好祖宗的江山,更希望能夠開疆拓土,揚我國威。兒子與眾位皇弟身為朱家子孫,必以此為己任,馳騁疆場,保家衛國,方能不負身體裏流淌的父皇血脈,方能告慰祖宗的在天之靈。”說到最後,朱標不由得提高了嗓門。
朱元璋見朱標說得慷慨激昂,自己也聽得熱血沸騰,漲紅了臉,忍不住都要拍手叫好。心想這才是咱大明朝後繼之君該有的樣子,早知道如此,真不該讓李懋和那些內官們退出去,應該讓他們都聽聽這番豪言壯語。
眼瞅著成功地轉移了話題,而且哄得便宜老爹如此激動,朱標心知奸計得逞,趁熱打鐵繼續說:“父皇曾說過,元主失德,我朝奉天而行繼承元之正統。那麽,兒子以為,正統的繼承不僅僅在法理,也應該落到實處,譬如疆域、人口等。現如今咱大明朝土地雖廣,但與前元相比,還差得遠,甚至不如漢唐。開疆拓土的事業需要一代代朱家子孫帶領天下臣民去完成。”
朱元璋聽到此處,插言道:“標兒說得有理。前元經過成吉思汗、窩闊台、元世祖三代方有當時之天下,而且元人遊牧,逐水草而居,方便遷徙,能夠巡遍廣闊的疆土。而咱大明起於中原農耕之地,不善放牧,遠涉千裏去占據那麽多土地非常困難。
所以,咱雖然打敗了前元,攻克了大都,逼得元主狼狽逃竄,卻不能徹底消滅他們,隻能任由北元盤踞在長城以北,讓邊民百姓忍受一次又一次地襲擾。這不是咱大明兵慫將怯,而是遊牧民族的特性如此,打完就走,任誰也沒辦法。古之漢唐,雖國富民強,但對於北方匈奴和突厥,能打一時之勝仗,卻也沒有根除禍患的良方。如今我大明亦有此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