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二年(公元234年)的春天,仿佛被一層淡淡的哀愁所籠罩,而這份哀愁,始於一位末代帝王的悄然離世,又隨著一場曠世之戰的序幕緩緩拉開,交織成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


    三月六日,春風雖暖,卻吹不散京城內外彌漫的悲傷。漢獻帝劉協,這位曆經滄桑、見證了大漢四百年興衰更替的末代帝王,在禪位於曹魏之後,被封為山陽公,於這日靜靜地閉上了眼睛,結束了他複雜而傳奇的一生。


    曹魏的皇帝曹睿,雖已繼承了這片江山,但麵對這位前朝帝王的辭世,他仍表現出了難得的尊重與哀悼。他身著素服,親臨宮門,遙祭這位曾經的天下之主,並派遣了最忠誠的特使,攜帶厚重的賻贈,前往山陽公府主持葬禮,以示對先皇的緬懷與敬意。


    葬禮上,白幡飄揚,哀樂低迴,昔日的帝王之尊,如今化作一抔黃土,留給後人的,除了無盡的唏噓,還有對曆史滄桑的深刻反思。


    四月,春風已綠江南岸,而在遙遠的北方,一場關乎天下大勢的較量正悄然醞釀。蜀漢丞相諸葛亮,這位被後世譽為“智聖”的傳奇人物,再次舉起了北伐的大旗,誓要完成先帝劉備未竟的遺願,光複漢室。


    此次北伐,是諸葛亮的第五次,也是最為悲壯的一次。他深知自己時日無多,卻依然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這條充滿未知與危險的道路。而曹魏方麵,麵對這位宿敵的又一次挑戰,自然不敢掉以輕心,由於曹綾在遼東地區主持大局,抽不出身,於是曹睿派出了足智多謀的司馬懿作為主帥,前往前線迎戰。


    司馬懿,這位與諸葛亮齊名的謀士,深知諸葛亮此次北伐的決絕與悲壯,他布下重重防線,以逸待勞,誓要在這場智勇的較量中,守住曹魏的疆土,不讓蜀漢的北伐之夢得逞。


    234年春天,諸葛亮經過三年勸農講武的準備,再率數萬大軍出斜穀口,同時派使臣到東吳,希望孫權能同時攻魏。孫權同意,下令讓陸遜率領水陸大軍在五月自合肥至廣陵一帶北伐曹魏。公元 234 年農曆四月,諸葛亮親率十萬大軍自漢中經褒斜道出斜穀,順利抵達郿縣,並在此安營紮寨。


    此時的司馬懿已經率軍越過了秦嶺,屯兵於渭水北岸。他根據當地地形判斷:“如果諸葛亮是一個勇敢的人,那麽他就會從武功出兵,然後依山向東進攻長安;要是他選擇向西登上五丈原,那麽魏軍就可以高枕無憂了。”結果正如司馬懿所料,諸葛亮選擇了後者,西上五丈原。


    見此情形,司馬懿大喜過望,立刻率軍渡過渭水,背水立營,企圖繼續用持久戰的策略來消耗漢軍的糧草物資,迫使諸葛亮不戰而退。


    此時,魏將郭淮對司馬懿說:“諸葛亮此次一定會奪取北原,如果讓他們成功,那麽我們的形勢將會變得非常不利。”司馬懿深以為然,於是派遣郭淮率兵搶先占據了北原。不久後,漢軍果然前來爭奪,但是卻被郭淮擊敗。


    諸葛亮吸取了前幾次北伐失敗的教訓,意識到要想取得勝利,必須解決糧草運輸問題。於是,他開始組織士兵在渭濱一帶與百姓共同屯田,發展生產,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保證軍隊的糧草供應。


    這樣一來,蜀軍就不必再依賴後方的補給,可以長期作戰,大大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和持久力。同時,這也使得魏軍無法輕易地斷其糧道,減輕了蜀軍的後顧之憂。


    兩軍對峙,烽火連天,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役在中原大地上演。諸葛亮利用地形,巧妙布陣,多次使司馬懿陷入困境;而司馬懿則憑借深厚的謀略和沉穩的性格,一次次化解危機,雙方鬥智鬥勇,難分高下。


    一次,諸葛亮派虎步監孟琰駐武功水(今岐山縣石頭河)東,適逢水漲,阻斷了諸葛亮和孟琰的聯係。司馬懿趁機出兵進攻孟琰。結果諸葛亮一方麵派工兵架橋,一方麵派弩兵向司馬懿的部隊射箭。司馬懿看到橋快架好,隻好撤退了。


    另有一次,諸葛亮采用聲東擊西之策,想要調離魏軍攻下陽遂,被郭淮識破,預先有備而進攻失敗。


    五丈原邊,秋風蕭瑟,魏蜀兩軍對峙,已逾百日。


    諸葛亮營中,燈火通明,案上地圖鋪展,他眉頭緊鎖,凝視著遠方魏營的寂靜。“來人,備禮,送往司馬懿營中。”諸葛亮的聲音低沉而堅定,眼中閃爍著智謀的光芒。


    不久,一使者手持錦盒,踏入魏營。司馬懿聞訊,淡然一笑,揮手示意使者上前。“哦?孔明先生又有何高見?”司馬懿語帶譏諷,緩緩打開錦盒,隻見其中是一套精致的女裝與頭巾,頓時營中一片嘩然。


    司馬懿拿起衣物,輕輕撫摸,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孔明先生這是在嘲笑我司馬懿如同婦人般怯懦嗎?”他轉身麵向眾將,見將領們個個義憤填膺,怒火中燒。


    “主公,末將請戰!不能讓那諸葛亮如此侮辱我軍!”一將領憤然出列,請命出戰。


    司馬懿搖了搖頭,麵色平靜如水:“諸位稍安勿躁,孔明此舉,意在激我出軍,好落入他預設的陣勢之中。我若中計,豈不是正合他意?”


    說罷,司馬懿竟真的拿起女裝,讓侍從幫助她緩緩穿上,說:“速為本都督更衣。”


    司馬懿對著銅鏡整了整衣襟,笑道:“此衣雖非我本意,但穿上倒也別有一番風味,哈哈哈哈 ,我很喜歡。諸位看,可還合身?”


    將領們麵麵相覷,驚愕之餘,更多的是對司馬懿這份沉得住氣的敬佩與不解。


    “司馬都督,這……”將領孫禮欲言又止,滿臉不甘。


    司馬懿擺手打斷,轉向使者:“迴去告訴孔明先生,司馬懿非不知羞恥之人,但更知兵法之道。他若真有本事,便來破我營寨,否則,這女裝,我便當作是他對我智謀的認可了,替我好好謝謝他。”


    使者領命而去,為了搪塞將領們的要求,司馬懿假意上表給魏明帝請戰。曹睿便派衛尉辛毗為軍師,到前線節製司馬懿。司馬懿的言及自己欲出戰而不得,請求聖裁。


    數日後,曹睿的詔書與衛尉辛毗一同抵達前線。辛毗手持聖旨,步入魏營,司馬懿恭敬接旨,而後與辛毗密談。


    “仲達,朕知你受辱,然國事為重,望你以大局為重,勿輕舉妄動。”辛毗傳達了曹睿的旨意,眼神中透露著對司馬懿的信任與期待。


    司馬懿躬身領命,心中卻暗自思量:“孔明啊孔明,你雖智計無雙,卻也難料我心如鐵石,不為所動。這場較量,才剛剛開始。”


    於是,五丈原上,魏軍依舊堅如磐石,任由蜀軍如何挑釁,始終不為所動。兩軍對峙,仿佛時間都在這一刻凝固,靜待著那決定勝負的一刻到來。


    諸葛亮明白“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隻是做樣而已。而司馬懿卻從諸葛亮派出的下戰使者口中探得諸葛亮事事親力親為,食少事繁多,認為諸葛亮活不了多久。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諸葛亮的身體日益衰弱,他深知自己已無力迴天,八月,諸葛亮果然因積勞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惡化。諸葛亮病重的消息傳到成都,劉禪派李福去探望諸葛亮,並詢問此後國家大計。


    在蜀漢的暮秋時節,五丈原上,秋風蕭瑟,落葉紛飛,一場關乎國家未來的重要托付悄然展開。


    劉禪,這位年輕的帝王,深知丞相諸葛亮對於蜀漢的重要性,心中滿是不安與憂慮。他深知,諸葛亮一旦離去,蜀漢的天空或將失去最亮的星辰。於是,他派遣了心腹大臣李福,帶著深重的使命,前往五丈原探望病重的諸葛亮,並詢問那至關重要的國家大計。


    李福策馬疾馳,穿過蜿蜒的山路,終於來到了諸葛亮的營帳前。營內燭光搖曳,映照著諸葛亮蒼白卻堅毅的臉龐。他緩緩睜開眼,見是李福,眼中閃過一絲欣慰。


    “李大人,你終於來了。”諸葛亮的聲音雖弱,卻依舊沉穩有力。


    李福跪倒在地,泣不成聲:“丞相,陛下憂心忡忡,特命我來詢問,若丞相有不測,國家大計當如何處置?”


    諸葛亮微微點頭,示意李福起身。他沉吟片刻,緩緩說道:“我雖有心為陛下分憂,但天命難違。我之後,當以蔣琬、費禕、董允三人相繼為丞相之任。他們皆乃忠良之士,定能輔佐陛下,穩固社稷。”


    李福聞言,心中稍安,卻又忍不住問道:“丞相,那軍中之事,尤其是魏延將軍,他性情剛烈,恐有不測。”


    諸葛亮輕歎一聲,目光深邃:“魏延勇武過人,然其性高傲,非能統禦全軍之人。我已安排楊儀、費禕統領各軍撤退,魏延、薑維負責斷後。望他們能以大局為重,勿生嫌隙。”


    李福深知此中複雜,卻又不敢多言,隻得默默記下。


    在秋風瑟瑟的五丈原軍營深處,諸葛亮的營帳內燭光搖曳,映照著他蒼白而堅定的臉龐。病榻之上,他深知自己時日無多,心中卻仍掛念著蜀漢的未來與北伐的大業。於是,他召來了自己最信賴的弟子——薑維。


    薑維步入營帳,見恩師諸葛亮氣息微弱,眼眶不禁濕潤。他快步上前,跪倒在床榻邊,聲音哽咽:“丞相,維在此,有何吩咐?”


    諸葛亮勉強睜開眼,目光中滿是對薑維的期許與信任。“伯約啊,我知你智勇雙全,乃是我蜀漢之棟梁。我此生最大的遺憾,便是未能完成先帝遺誌,北伐中原,興複漢室。如今,我將這北伐的重任,托付於你。”


    薑維聞言,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他鄭重地磕了三個頭,誓言旦旦:“丞相放心,維定當竭盡全力,繼承丞相遺誌,北伐中原,不辱使命!”


    諸葛亮微微一笑,似乎對薑維的迴答十分滿意。他示意身旁侍從取來一本泛黃的書卷,那是他耗盡心血編寫的兵書二十四篇,凝聚了他一生的智慧與戰略。


    “伯約,此書乃我多年心血所成,內含兵法精要,你務必熟讀精思,靈活運用。它將成為你日後北伐路上的指路明燈。”


    薑維雙手接過兵書,隻覺沉甸甸的,仿佛接過了整個蜀漢的未來。他眼中含淚,再次拜謝:“丞相大恩,維沒齒難忘。定當不負丞相厚望,勤學不輟,以報丞相知遇之恩。”


    諸葛亮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抹欣慰的光芒。隨後,他緩緩閉上了眼,仿佛所有的牽掛與憂慮都隨著這一閉而消散。營帳內,一片寂靜,隻有薑維壓抑不住的抽泣聲。


    隨著諸葛亮的病情日益沉重,他終在五丈原軍營中與世長辭,留下了一段傳奇與無盡的遺憾。


    不久,消息傳遍軍營,蜀軍將領們紛紛趕來,見諸葛亮已安詳離世,無不悲痛欲絕。


    他們跪在營帳外,齊聲高唿:“丞相!丞相!”聲音響徹雲霄,充滿了對諸葛亮無盡的敬仰與哀思。


    薑維站在人群中,望著恩師的遺體,心中五味雜陳。他知道,從這一刻起,他不僅要完成諸葛亮的遺誌,更要肩負起整個蜀漢的命運。他暗暗發誓,定要讓北伐的旗幟,在中原大地上高高飄揚,以告慰丞相的在天之靈。


    消息傳迴成都,舉國震驚,劉禪悲痛欲絕。而另一邊,諸葛亮並未讓軍中二號人物魏延參與遺命部署,隻是要楊儀和費禕統領各軍撤退。由魏延、薑維負責斷後,由此引起了魏延和楊儀的火拚。


    而楊儀、薑維按照諸葛亮臨終的部署,秘不發喪,整頓軍馬從容撤退。


    薑維,這位年輕的將領,夾在兩位前輩的恩怨之間,左右為難。他深知,此時唯有以大局為重,才能避免更大的災難。於是,他竭力勸說雙方,希望他們能夠放下私怨,共同為蜀漢的未來著想。


    然而,曆史的洪流往往不以個人意誌為轉移。魏延與楊儀的火拚,最終導致了魏延的敗亡,也為蜀漢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已經殞沒,率軍追擊,薑維擊鼓整軍,做出擊狀,司馬懿不敢進攻,於是蜀軍從容退去,進入斜穀後,才訃告發喪,而此事後來也被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嚇走活仲達” 。


    虎嘯龍吟悄然落幕,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他的離世,不僅標誌著蜀漢北伐的徹底失敗,也宣告了一個時代的落幕。


    而司馬懿,在得知諸葛亮逝世的消息後,心中也不禁湧起一股複雜的情感。他敬佩諸葛亮的才華與忠誠,同時也意識到,因為諸葛亮的存在,司馬懿才得到重用,隨著這位宿敵的離去,自己也將被雪藏或者被曹睿處死,一時間心情憂鬱,與司馬師和司馬昭討論今後家族的生存。


    在五丈原的戰雲漸漸散去之時,遠在魏國都城的司馬懿,坐在書房內,手中把玩著一枚棋子,卻遲遲未落下。窗外,春風拂過,帶來一絲絲不易察覺的涼意,正如他此刻的心境。


    “父親,前線傳來消息,諸葛亮……病逝了。”司馬師步入書房,聲音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他深知這個消息對父親意味著什麽。


    司馬懿聞言,手中的棋子輕輕落下,發出清脆的聲響,卻也似乎是他內心情感的一次釋放。“哦……”他輕歎一聲,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時空,看到了那個與他鬥智鬥勇多年的對手。“孔明啊孔明,你終究是走在了我的前麵。”


    司馬昭緊隨其後,步入書房,見父親神色複雜,心中也不禁暗自揣測。“父親,諸葛亮的離世,對魏國而言,無疑是一大喜訊。但孩兒也知,這對父親您……”他欲言又止,擔心觸及父親敏感的神經。


    司馬懿抬頭,望向兩個兒子,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欣慰。“你們長大了,能看出這其中的微妙。諸葛亮的才華與忠誠,我向來敬佩。他的離世,對魏國而言,確實減少了一個強大的敵人,但對我司馬家而言,卻也是一場未知的考驗。”


    他站起身,緩緩踱步至窗前,望著外麵的天空,繼續說道:“因為孔明,我得以在朝中立足,甚至被重用。他的存在,讓我有了展示才華的舞台,也讓我成為了陛下的心腹大患。如今,他走了,我的位置,又能穩固多久呢?”


    司馬師與司馬昭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擔憂。“父親,我們司馬家世代忠良,定能度過此難關。”司馬師堅定地說道。


    “是啊,父親。我們兄弟二人定當竭盡全力,輔佐父親,守護家族。”司馬昭也表態道。


    司馬懿轉過身,看著兩個兒子,眼中閃過一絲溫暖。“有你們在,我司馬家何愁不興?但記住,未來的路,需要謹慎再謹慎。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自保,更要為家族的長遠打算。”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孔明雖逝,但他的智慧與謀略,依然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要以此為鑒,不斷壯大自己,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任何挑戰。”


    在魏國都城洛陽,春日的陽光透過雲層,灑在金碧輝煌的宮殿之上,帶來一絲溫暖的氣息。此時,曹睿,這位年輕的魏國皇帝,正坐在龍椅上,手中緊握著一份來自前線的密報,臉上洋溢著難以掩飾的喜悅。


    “諸葛亮,他死了,他終於死了,那個讓朕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的對手,終於……離世了。”曹睿的聲音微微顫抖,但更多的是一種解脫與釋然。他抬頭望向殿外,仿佛能看見那片曾經被諸葛亮陰霾籠罩的天空,此刻正逐漸放晴。


    “傳旨下去,今年全國減輕賦稅,以慶祝這一大喜訊!”曹睿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中迴蕩,顯得格外有力。他深知,諸葛亮的去世不僅意味著一個強大對手的消失,更是對魏國百姓的一次恩澤,是他們多年來飽受戰亂之苦後的一絲慰藉。


    隨後,曹睿召來了自己最信賴的妹妹——曹綾。曹綾不僅武藝高強,更有著不輸男子的智慧與膽識,是曹睿心中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皇妹,你可知,那諸葛亮已經……”曹睿話未說完,但眼中的笑意已足以說明一切。


    曹綾聞言,心中也是一陣輕鬆,但她並未完全放下戒備。“陛下,諸葛亮雖逝,但蜀國仍有諸多能臣猛將,我們不可掉以輕心。”她的話語中既有對現狀的清醒認識,也有對兄長可能產生的輕敵之心的提醒。


    曹睿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讚許。“皇妹所言極是,但諸葛亮的離世,無疑為我們消除了一個最大的心腹大患。如今,朕再也不用過分依賴司馬懿那老狐狸了,他雖有才,但心思深沉,難以捉摸。”說到這裏,曹睿的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既有對司馬懿能力的認可,也有對他可能構成的威脅的忌憚。


    “至於蜀國,朕已有了新的打算。等到時機成熟,朕要親自率軍,一舉攻克蜀地,完成先父先祖未竟之業,讓天下再次歸於一統!”曹睿的話語中充滿了豪情壯誌,仿佛已經看到了勝利的那一天。


    曹綾見狀,也深受感染。“陛下英明,臣妹願隨陛下出征,共赴疆場,為魏國開疆拓土,建功立業!”


    兄妹二人相視一笑,那份默契與信任,讓整個大殿都充滿了溫暖與力量。他們知道,未來的路還很長,但隻要有彼此相伴,有魏國的萬千將士齊心協力,打敗蜀國,指日可待。


    劉禪為諸葛亮舉辦了葬禮,並按照諸葛亮的遺願把他葬在定軍山那裏,人事安排也遵從遺囑,讓蔣琬擔任大將軍行丞相事,費褘擔任尚書輔助蔣琬,董允在宮中擔任諫議大夫。其餘文武按功過給予升遷或貶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穿越我是東鄉公主曹綾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緘默夜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緘默夜雨並收藏三國:穿越我是東鄉公主曹綾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