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朝堂爭鋒
穿越後周:從校長到聖宗 作者:funcklee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二天,太和殿,早朝。
“皇上,臣聞太子殿下已經接管了禁軍,殿前軍以及府兵,還請皇上收迴成命。”果然,早朝剛開始就有人彈劾郭宗宜。
不過令郭宗宜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彈劾的人,馮道,所謂的十朝宰相,一個當官當老了的老油條,妥妥的老狐狸,不知道他這次為什麽會挑頭出來反對此事。
隻聽得馮道接著說:“皇上,自古以來,從來都沒有太子掌軍之事,更何況還是掌管負責汴京和皇宮安全的軍隊,此乃大逆不道之舉,恐生禍端,請皇上收迴太子軍權。”
接著,趙匡胤也終於站出來了,說:“皇上明鑒,實乃沒有太子掌管禁軍之事,皇上忘了前朝太宗否?”
郭宗宜一聽趙匡胤將李世民都搬出來了,不就是說他想要學習李世民,讓郭榮成為太上皇嗎?這簡直了。
郭宗宜感覺一股怒氣在胸中想要噴湧而出一樣,死死的盯著兩人。
然後走出來,對郭榮說:“父皇,兒臣有話說。”
郭榮此時也被氣的不輕,但是他是皇帝,不能輕易動氣,隻能壓下心中的怒氣,剛想要說什麽,但是既然郭宗宜站了出來,就先聽聽他怎麽說。
於是就對郭宗宜說:“太子你說。”
郭宗宜轉過頭,看向所有的大臣說:“自古以來,哪有什麽自古以來?自古以來,都是後麵的朝代總結前朝滅亡的經驗,然後優化本朝的製度,哪有什麽一成不變的製度?”
“自商以來,紂王多次派遣軍隊開疆拓土,導致國內兵力空虛,被周武王滅國,所以周吸取了商的教訓,決定集結軍隊守衛國內,而讓哥哥諸侯開疆拓土,然而,幾百年後,諸侯坐大,周朝被諸侯所滅。”
“秦朝總結商周滅亡經驗,廢除分封製,實行郡縣製,但是那些官員們不忠,沒有為國盡忠的想法,導致漢高祖和項羽的軍隊殺過來的時候,一個個都投降了,反正在哪裏都是當官。”
“高祖劉邦奪取天下以後,決定還是分封,不過隻分封自己的兒子,非劉姓不得封王,後發生七國之亂,武帝重新恢複郡縣製,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思想。”
“王莽滅漢後,光武帝秀不再信任大臣,隻信任自己身邊的太監,導致三國鼎立,民不聊生,直至兩晉以及南北朝時期,天下大亂,我漢民十不存一。”
“隋唐汲取前朝教訓,形成了節度使製度,但是唐也是亡於節度使,更是亡於太子暗弱,無法控製朝政,那本朝需要汲取什麽教訓呢?這才是眾位大臣應該考慮的。”
“現在由我來接手皇宮守衛,是我和父皇商量好的,你們現在這是幹什麽?挑撥離間?要讓我們兩人不合?你們是何居心?”
“你們口口聲聲說太子不可掌管禁軍,那你們有沒有想過,父皇為什麽要裁撤禁軍,大家或許都忘了去年郊禮之事了?禁軍當時在幹什麽?禁軍的軍心是不穩的,是隨時動搖的,隻要稍微有人拱一把火,就會被點燃的,這就是一個隨時會叛變的軍隊,這樣的禁軍,能守衛皇城的安全嗎?”
然後猛地轉向趙匡胤,說:“趙統領,你說是不是?當日王殷隨便一句謊言,就可以動搖禁軍的軍心,到底是什麽原因?他久不在禁軍,再次迴到禁軍不到幾天的時間,就能讓禁軍死心塌地?還是說有人想要將事情鬧大,渾水摸魚?”
趙匡胤聽到郭宗宜的問話,腦袋上的汗珠,隨著鬢角一滴一滴的向著地板上滴去。
郭宗宜的話一說完,他立馬跪下,邊磕頭,邊對郭榮說:“皇上,此事與臣無關,當時臣還沒有上任禁軍統領之職,請皇上明鑒。”
然後又看向郭宗宜,說:“太子殿下,臣不敢說什麽事都問心無愧,但是臣對大周,對皇上的忠心,天可見,地可證,太子今日如此說,不怕寒了眾臣的心嗎?”
郭宗宜冷笑一聲說:“忠心?那為什麽禁軍的人員會有將近四成的空餉?是誰拿這些空餉私自給禁軍的?你這麽做居心何在?拉攏軍心?你想要幹什麽?”
趙匡胤一時語塞,過了好一會,才說:“我,我,我看將士們餉銀完全不夠日常所需,所以用空餉加給將士們,也是為了讓他們更加盡心的為皇上效力,更何況,我當日擔任禁軍統領之時,就已經有了這麽多空餉,這不是我的問題。”
郭宗宜剛要說什麽的時候,郭榮出聲製止了二人的爭吵,說:“好了,不要吵了,這事情就先這樣吧,讓太子掌管禁軍和殿前軍,是我們二人商議的結果,此事就這樣決定了。”
趙匡胤一聽,就知道此事無可挽迴,也就不再糾纏,迴到了隊伍中。
郭宗宜現在已經有些罵人罵嗨了,也不顧郭榮的話,還是站在前麵,說:“父皇,我還有話要說。”也不等郭榮迴話,走向馮道,說:“馮大人,馮大人今年也是七十有三了吧?”
馮道聽到郭宗宜的問話,有些奇怪,但是也迴道:“是的,太子殿下,下官今年七十有三了。”
郭宗宜繼續說:“我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大人算上現在,應該是經曆了十朝了,而且是十朝宰相了,不知道馮大人這是良禽擇木而棲呢?還是識時務者為俊傑呢?”
馮道一聽,立馬氣急,指著郭宗宜說:“你,你。”
郭宗宜立馬迴道:“我?我什麽?不管朝代如何變換,你都能穩坐釣魚台,當你的宰相,實乃罕事。當年燕王對你賞識,提拔與你,你為何又效力唐莊宗?後唐對你恩重如山,你為何又棄之於不顧,效力於晉?聽說你還臣服於契丹的遼帝,繼續當你的宰相?這就是你的人生信條?你這是忠?你這是孝?你這是仁?你這是義?”
“你這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你這是沒有國,隻有自己的自私小人行徑,這裏哪有你狺狺狂吠之處?亡國降臣固位難,癡頑老子幾朝官。朝梁暮晉渾閑事,更舍殘骸與契丹。”
馮道一時間臉色漲紅,指著郭宗宜的手都是顫抖的。張嘴半天,說不出任何話來。
頹然的放下手,麵相郭榮,顫抖的跪下,說:“皇上,老臣無顏在此朝堂之上,今欲辭去官職,迴歸家鄉,還望皇上開恩。”這句話說的眼淚鼻涕橫流。
郭宗宜其實現在已經心態平息了,也感覺前麵的話說的不太合適,這其實是將很多人都說進去了,這放成一般人都無法接受,更何況是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一個將名譽看的很重的老臣。
對此郭宗宜一時間有些後悔,真是禍從口出。但是現在話都已經說出去了,也無法收迴了,郭宗宜隻好默默的站到隊伍裏麵。
“皇上,臣聞太子殿下已經接管了禁軍,殿前軍以及府兵,還請皇上收迴成命。”果然,早朝剛開始就有人彈劾郭宗宜。
不過令郭宗宜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彈劾的人,馮道,所謂的十朝宰相,一個當官當老了的老油條,妥妥的老狐狸,不知道他這次為什麽會挑頭出來反對此事。
隻聽得馮道接著說:“皇上,自古以來,從來都沒有太子掌軍之事,更何況還是掌管負責汴京和皇宮安全的軍隊,此乃大逆不道之舉,恐生禍端,請皇上收迴太子軍權。”
接著,趙匡胤也終於站出來了,說:“皇上明鑒,實乃沒有太子掌管禁軍之事,皇上忘了前朝太宗否?”
郭宗宜一聽趙匡胤將李世民都搬出來了,不就是說他想要學習李世民,讓郭榮成為太上皇嗎?這簡直了。
郭宗宜感覺一股怒氣在胸中想要噴湧而出一樣,死死的盯著兩人。
然後走出來,對郭榮說:“父皇,兒臣有話說。”
郭榮此時也被氣的不輕,但是他是皇帝,不能輕易動氣,隻能壓下心中的怒氣,剛想要說什麽,但是既然郭宗宜站了出來,就先聽聽他怎麽說。
於是就對郭宗宜說:“太子你說。”
郭宗宜轉過頭,看向所有的大臣說:“自古以來,哪有什麽自古以來?自古以來,都是後麵的朝代總結前朝滅亡的經驗,然後優化本朝的製度,哪有什麽一成不變的製度?”
“自商以來,紂王多次派遣軍隊開疆拓土,導致國內兵力空虛,被周武王滅國,所以周吸取了商的教訓,決定集結軍隊守衛國內,而讓哥哥諸侯開疆拓土,然而,幾百年後,諸侯坐大,周朝被諸侯所滅。”
“秦朝總結商周滅亡經驗,廢除分封製,實行郡縣製,但是那些官員們不忠,沒有為國盡忠的想法,導致漢高祖和項羽的軍隊殺過來的時候,一個個都投降了,反正在哪裏都是當官。”
“高祖劉邦奪取天下以後,決定還是分封,不過隻分封自己的兒子,非劉姓不得封王,後發生七國之亂,武帝重新恢複郡縣製,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思想。”
“王莽滅漢後,光武帝秀不再信任大臣,隻信任自己身邊的太監,導致三國鼎立,民不聊生,直至兩晉以及南北朝時期,天下大亂,我漢民十不存一。”
“隋唐汲取前朝教訓,形成了節度使製度,但是唐也是亡於節度使,更是亡於太子暗弱,無法控製朝政,那本朝需要汲取什麽教訓呢?這才是眾位大臣應該考慮的。”
“現在由我來接手皇宮守衛,是我和父皇商量好的,你們現在這是幹什麽?挑撥離間?要讓我們兩人不合?你們是何居心?”
“你們口口聲聲說太子不可掌管禁軍,那你們有沒有想過,父皇為什麽要裁撤禁軍,大家或許都忘了去年郊禮之事了?禁軍當時在幹什麽?禁軍的軍心是不穩的,是隨時動搖的,隻要稍微有人拱一把火,就會被點燃的,這就是一個隨時會叛變的軍隊,這樣的禁軍,能守衛皇城的安全嗎?”
然後猛地轉向趙匡胤,說:“趙統領,你說是不是?當日王殷隨便一句謊言,就可以動搖禁軍的軍心,到底是什麽原因?他久不在禁軍,再次迴到禁軍不到幾天的時間,就能讓禁軍死心塌地?還是說有人想要將事情鬧大,渾水摸魚?”
趙匡胤聽到郭宗宜的問話,腦袋上的汗珠,隨著鬢角一滴一滴的向著地板上滴去。
郭宗宜的話一說完,他立馬跪下,邊磕頭,邊對郭榮說:“皇上,此事與臣無關,當時臣還沒有上任禁軍統領之職,請皇上明鑒。”
然後又看向郭宗宜,說:“太子殿下,臣不敢說什麽事都問心無愧,但是臣對大周,對皇上的忠心,天可見,地可證,太子今日如此說,不怕寒了眾臣的心嗎?”
郭宗宜冷笑一聲說:“忠心?那為什麽禁軍的人員會有將近四成的空餉?是誰拿這些空餉私自給禁軍的?你這麽做居心何在?拉攏軍心?你想要幹什麽?”
趙匡胤一時語塞,過了好一會,才說:“我,我,我看將士們餉銀完全不夠日常所需,所以用空餉加給將士們,也是為了讓他們更加盡心的為皇上效力,更何況,我當日擔任禁軍統領之時,就已經有了這麽多空餉,這不是我的問題。”
郭宗宜剛要說什麽的時候,郭榮出聲製止了二人的爭吵,說:“好了,不要吵了,這事情就先這樣吧,讓太子掌管禁軍和殿前軍,是我們二人商議的結果,此事就這樣決定了。”
趙匡胤一聽,就知道此事無可挽迴,也就不再糾纏,迴到了隊伍中。
郭宗宜現在已經有些罵人罵嗨了,也不顧郭榮的話,還是站在前麵,說:“父皇,我還有話要說。”也不等郭榮迴話,走向馮道,說:“馮大人,馮大人今年也是七十有三了吧?”
馮道聽到郭宗宜的問話,有些奇怪,但是也迴道:“是的,太子殿下,下官今年七十有三了。”
郭宗宜繼續說:“我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大人算上現在,應該是經曆了十朝了,而且是十朝宰相了,不知道馮大人這是良禽擇木而棲呢?還是識時務者為俊傑呢?”
馮道一聽,立馬氣急,指著郭宗宜說:“你,你。”
郭宗宜立馬迴道:“我?我什麽?不管朝代如何變換,你都能穩坐釣魚台,當你的宰相,實乃罕事。當年燕王對你賞識,提拔與你,你為何又效力唐莊宗?後唐對你恩重如山,你為何又棄之於不顧,效力於晉?聽說你還臣服於契丹的遼帝,繼續當你的宰相?這就是你的人生信條?你這是忠?你這是孝?你這是仁?你這是義?”
“你這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你這是沒有國,隻有自己的自私小人行徑,這裏哪有你狺狺狂吠之處?亡國降臣固位難,癡頑老子幾朝官。朝梁暮晉渾閑事,更舍殘骸與契丹。”
馮道一時間臉色漲紅,指著郭宗宜的手都是顫抖的。張嘴半天,說不出任何話來。
頹然的放下手,麵相郭榮,顫抖的跪下,說:“皇上,老臣無顏在此朝堂之上,今欲辭去官職,迴歸家鄉,還望皇上開恩。”這句話說的眼淚鼻涕橫流。
郭宗宜其實現在已經心態平息了,也感覺前麵的話說的不太合適,這其實是將很多人都說進去了,這放成一般人都無法接受,更何況是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一個將名譽看的很重的老臣。
對此郭宗宜一時間有些後悔,真是禍從口出。但是現在話都已經說出去了,也無法收迴了,郭宗宜隻好默默的站到隊伍裏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