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青這話一說完我和張風起都愣了一下,隨即反應過來。張風起問道:“皇上派你來的?”
一個嶺南六品通判,安帝一個皇上,這倆人關係差著還是挺遠的。張風起一時不解,他也不清楚呂青什麽時候跟皇上搭上線的。
呂青看著我們二人疑惑的樣子才解釋道:“不是皇上直派的,具體來說是簡知府的意思。皇上知道你來這西境的參與戰事了,朝堂上是十分關注你們的戰況。一直是有八百裏加急傳令兵在宣景城待命。隨時從簡知府那裏送迴你的戰報到皇城。你給簡知府的每一份軍報皇上都是親自過目了的。”
聽著呂青的話我和張風起的心情已經從不屑,震驚,到複雜的無法形容了。這個場合我不好說什麽,等張風起開口。
“皇上一直關注著我們這邊兒的戰事?我私自出兵我還想著迴去怎麽跟他解釋呢..而且整個朝堂都在關注是怎麽迴事?他們不是一直不支持出兵的嗎?”張風起耿直的把心裏的疑問全問了出來。其實從二人剛相見的態度就表情,張風起和呂青的關係很好。張風起說了什麽過分的話他都知道呂青不會傳出去的。
“嗬嗬,風起啊,你可接到過一次讓你撤兵,或者怪罪於你的旨意?”呂青笑問道。
“額..這倒是沒有..”張風起尷尬的迴應著。
確實我們出來一個多月,朝堂上怎麽也是知道這邊兒出兵的消息的。隻是我們一直忙於戰事,倒忽略了應付的問題。反正想著打贏了也能讓人閉嘴,大不了功過相抵,不賞不罰就是了。反正一開始也不是為了大安打仗的,隻是想為嶺南打出一片和平。隻是一直拿大安當個說辭,名頭。
但現在細細想來,雖然張風起想出兵的請旨全都被駁迴了。可他執意出兵之後還真是沒有任何一道旨意傳來。沒支持,也沒反對。那些以賈術辰為主的反戰派這次倒也消停,不過這一切確實很反常。
“別瞎想了,是皇上力排眾議,支持你們這次戰事的。我來到此也是這個目的。皇上傳諭給玉生,玉生再讓我來此告知你們的。”
玉生,簡玉生。嶺南州的知府,真正的封疆大吏。我還是不太了解大安的官職體係,這一個知府管的不是一座城,而是一個州,十來座城或者縣。聽起來跟太守確實一樣,隻是名字不一樣。但我除了張風起,能接觸到的最大官兒就是嶺南的那位狗縣令劉福海了。
“好家夥,繞了一圈兒還是玉生讓你來的嘛。我還真以為你和皇上搭上關係了我才能在這西境安心戰事的呢。”
“哈哈哈,張風起,王遠道,聽旨。”呂青本來笑著,突然話鋒一轉正色起來,說了這麽一句話。
張風起驚了一下趕緊下跪,而我愣在了一旁。我還在揣摩什麽意思呢,怎麽還有我的事兒?但這時注意力迴來才發現麵前的呂青和一旁已經跪下的張風起都在看著我。
“??你們看什麽?”我表示不理解,聖旨說啥啊?看我幹什麽?
“跪下啊遠道,聽聖旨。”張風起向我說道。
“跪下?給誰跪?我不跪。皇上又不在這,跪他幹嘛?而且他就是本人在此我也未必會跪。” 這古代的傳統有些是我接受不了的,見了皇帝就要下跪是哪的道理?我是穿越之人,又不是大安的百姓。本一介平民既沒有食君祿,那念什麽軍恩?而且我對大安的皇帝印象極差,我怎麽可能跪這麽一個庸碌荒謬的皇帝?再加上他本人又不在這,做這樣子幹啥?
但我的話一說完二人皆是一驚,尤其是呂青,張大了嘴巴說不出話來。張風起對我還是了解的,他知道我看不上大安朝,也不喜歡安帝。隻是這個時候他也說不出什麽,他畢竟私下裏也不是太喜歡安帝。他隻是想保護好嶺南百姓而已。
“要不..你直接念吧。遠道本就瀟灑慣了,不喜這些繁文縟節。”張風起尷尬的向呂青說道。
而呂青表情更是不可置信的模樣看著張風起。這是繁文縟節?聽旨下跪什麽時候成繁文縟節了?古來如此啊。呂青並不理解,但我說的話確實沒毛病。皇上又不可能出現在燕赤的荒山之中,誰在意聽他旨意的人跪還是不跪。這些都是呂青心裏想的,經過這一係列心裏變化呂青索性心想二人都這個態度,那我也就不管了。
直接念起聖旨:順天應時,奉於明命,安帝有曰,嶺南邊戶使張風起,王遠道,二人為大安出征西境,功高勞苦。自太祖皇帝後二百餘年來,大安朝從未有過主動出兵之舉。朝野上下議論不斷,而不明是非者居多。茲事體大,朕深明此戰意義之重,故而力排眾議。雖朕有心助二位將軍討盡西逆,但因燕北之事難於抽調各部兵馬相助。而嶺南貧瘠,朕聽聞後時而憂心,故從戶部調集糧草十萬石送往於嶺南以資軍備。朕在此希望此戰二位將軍此戰取勝,為大安南境打出一片太平。大安以武立國,嶺南軍又是大安南境的第一道防線。願太祖勇武保佑二位平安歸來,朕定會親自為你二人慶功封賞。
呂青語氣正色的念完了聖旨,張風起立刻麵露感激之情雙手捧起接過聖旨。而我則思考起了聖旨上的話,意思就是安帝也明白我們此戰是為了嶺南的和平,是為了大安南境的和平才私自出兵的。
而他是支持我們這麽做的,但因為燕北和北襄的戰事,沒法抽調兵員來資助我們,可還是送了我們十萬石的糧草。至於嶺南貧瘠這種話一個皇帝又怎麽可能不知道呢?這裏本就是邊境,流放發配之地,怎麽可能富裕?
漂亮話講的不錯,至於什麽慶功封賞我倒是不在意。我隻是好奇安帝的態度,怎麽跟我聽聞的不太一樣。是我先入為主產生了不好的印象,還是..
算了至於這些事兒我現在也懶得思索,總之對這個結果我和張風起是十分歡喜的。皇帝支持就好,那麽不管此戰結果如何,我們迴去都不會因此被降罪。想來張風起是不怕的,這大安朝還能在這安帝手裏有什麽樣的掌控也是難說。權宜之計也好,真心實意也罷,總之他話說了,我們也就放心了。
隻是我不懂,為什麽要加上我,這旨意像是對我和張風起兩個人說的。但也隻是提了我的名字一嘴,安帝為什麽會知道我?
一個嶺南六品通判,安帝一個皇上,這倆人關係差著還是挺遠的。張風起一時不解,他也不清楚呂青什麽時候跟皇上搭上線的。
呂青看著我們二人疑惑的樣子才解釋道:“不是皇上直派的,具體來說是簡知府的意思。皇上知道你來這西境的參與戰事了,朝堂上是十分關注你們的戰況。一直是有八百裏加急傳令兵在宣景城待命。隨時從簡知府那裏送迴你的戰報到皇城。你給簡知府的每一份軍報皇上都是親自過目了的。”
聽著呂青的話我和張風起的心情已經從不屑,震驚,到複雜的無法形容了。這個場合我不好說什麽,等張風起開口。
“皇上一直關注著我們這邊兒的戰事?我私自出兵我還想著迴去怎麽跟他解釋呢..而且整個朝堂都在關注是怎麽迴事?他們不是一直不支持出兵的嗎?”張風起耿直的把心裏的疑問全問了出來。其實從二人剛相見的態度就表情,張風起和呂青的關係很好。張風起說了什麽過分的話他都知道呂青不會傳出去的。
“嗬嗬,風起啊,你可接到過一次讓你撤兵,或者怪罪於你的旨意?”呂青笑問道。
“額..這倒是沒有..”張風起尷尬的迴應著。
確實我們出來一個多月,朝堂上怎麽也是知道這邊兒出兵的消息的。隻是我們一直忙於戰事,倒忽略了應付的問題。反正想著打贏了也能讓人閉嘴,大不了功過相抵,不賞不罰就是了。反正一開始也不是為了大安打仗的,隻是想為嶺南打出一片和平。隻是一直拿大安當個說辭,名頭。
但現在細細想來,雖然張風起想出兵的請旨全都被駁迴了。可他執意出兵之後還真是沒有任何一道旨意傳來。沒支持,也沒反對。那些以賈術辰為主的反戰派這次倒也消停,不過這一切確實很反常。
“別瞎想了,是皇上力排眾議,支持你們這次戰事的。我來到此也是這個目的。皇上傳諭給玉生,玉生再讓我來此告知你們的。”
玉生,簡玉生。嶺南州的知府,真正的封疆大吏。我還是不太了解大安的官職體係,這一個知府管的不是一座城,而是一個州,十來座城或者縣。聽起來跟太守確實一樣,隻是名字不一樣。但我除了張風起,能接觸到的最大官兒就是嶺南的那位狗縣令劉福海了。
“好家夥,繞了一圈兒還是玉生讓你來的嘛。我還真以為你和皇上搭上關係了我才能在這西境安心戰事的呢。”
“哈哈哈,張風起,王遠道,聽旨。”呂青本來笑著,突然話鋒一轉正色起來,說了這麽一句話。
張風起驚了一下趕緊下跪,而我愣在了一旁。我還在揣摩什麽意思呢,怎麽還有我的事兒?但這時注意力迴來才發現麵前的呂青和一旁已經跪下的張風起都在看著我。
“??你們看什麽?”我表示不理解,聖旨說啥啊?看我幹什麽?
“跪下啊遠道,聽聖旨。”張風起向我說道。
“跪下?給誰跪?我不跪。皇上又不在這,跪他幹嘛?而且他就是本人在此我也未必會跪。” 這古代的傳統有些是我接受不了的,見了皇帝就要下跪是哪的道理?我是穿越之人,又不是大安的百姓。本一介平民既沒有食君祿,那念什麽軍恩?而且我對大安的皇帝印象極差,我怎麽可能跪這麽一個庸碌荒謬的皇帝?再加上他本人又不在這,做這樣子幹啥?
但我的話一說完二人皆是一驚,尤其是呂青,張大了嘴巴說不出話來。張風起對我還是了解的,他知道我看不上大安朝,也不喜歡安帝。隻是這個時候他也說不出什麽,他畢竟私下裏也不是太喜歡安帝。他隻是想保護好嶺南百姓而已。
“要不..你直接念吧。遠道本就瀟灑慣了,不喜這些繁文縟節。”張風起尷尬的向呂青說道。
而呂青表情更是不可置信的模樣看著張風起。這是繁文縟節?聽旨下跪什麽時候成繁文縟節了?古來如此啊。呂青並不理解,但我說的話確實沒毛病。皇上又不可能出現在燕赤的荒山之中,誰在意聽他旨意的人跪還是不跪。這些都是呂青心裏想的,經過這一係列心裏變化呂青索性心想二人都這個態度,那我也就不管了。
直接念起聖旨:順天應時,奉於明命,安帝有曰,嶺南邊戶使張風起,王遠道,二人為大安出征西境,功高勞苦。自太祖皇帝後二百餘年來,大安朝從未有過主動出兵之舉。朝野上下議論不斷,而不明是非者居多。茲事體大,朕深明此戰意義之重,故而力排眾議。雖朕有心助二位將軍討盡西逆,但因燕北之事難於抽調各部兵馬相助。而嶺南貧瘠,朕聽聞後時而憂心,故從戶部調集糧草十萬石送往於嶺南以資軍備。朕在此希望此戰二位將軍此戰取勝,為大安南境打出一片太平。大安以武立國,嶺南軍又是大安南境的第一道防線。願太祖勇武保佑二位平安歸來,朕定會親自為你二人慶功封賞。
呂青語氣正色的念完了聖旨,張風起立刻麵露感激之情雙手捧起接過聖旨。而我則思考起了聖旨上的話,意思就是安帝也明白我們此戰是為了嶺南的和平,是為了大安南境的和平才私自出兵的。
而他是支持我們這麽做的,但因為燕北和北襄的戰事,沒法抽調兵員來資助我們,可還是送了我們十萬石的糧草。至於嶺南貧瘠這種話一個皇帝又怎麽可能不知道呢?這裏本就是邊境,流放發配之地,怎麽可能富裕?
漂亮話講的不錯,至於什麽慶功封賞我倒是不在意。我隻是好奇安帝的態度,怎麽跟我聽聞的不太一樣。是我先入為主產生了不好的印象,還是..
算了至於這些事兒我現在也懶得思索,總之對這個結果我和張風起是十分歡喜的。皇帝支持就好,那麽不管此戰結果如何,我們迴去都不會因此被降罪。想來張風起是不怕的,這大安朝還能在這安帝手裏有什麽樣的掌控也是難說。權宜之計也好,真心實意也罷,總之他話說了,我們也就放心了。
隻是我不懂,為什麽要加上我,這旨意像是對我和張風起兩個人說的。但也隻是提了我的名字一嘴,安帝為什麽會知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