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諶一派儒雅氣度,看向龐統,眼神卻是漸漸銳利。龐統的相貌,著實是很醜,肌膚黝黑,塌鼻梁,一眼看去,便是有礙觀瞻。


    在士人中,這是極少的。


    甚至會遭到排斥。


    荀諶本身是俊朗儒雅的代表,相貌堂堂,緩緩道:“龐統,你是世子的謀士。換句話說,在未來便是世子的心腹臣子。”


    “為人臣者,要代表君主的威嚴威儀。”


    “你這副尊容,一眼望之,就讓人心生掛礙,甚至會讓人揣測世子麾下,難道都是這般歪瓜裂棗嗎?”


    “為人臣者,能力很重要,可是,相貌則是在能力之前。”


    “你連基本的相貌都沒有,首先就讓人心生厭惡。不僅你自己難以施展抱負,更是會牽連到世子。”


    “在下的問題,便是你長得如此的醜陋,何必要出來惡心人呢?好好待在家中,不好嗎?老老實實研究學問,也是一種品行。”


    荀諶開口就打人打臉,直接戳龐統的心窩子。


    作為袁紹麾下潁川出身的人,荀諶能感受到袁家的前景,因為袁尚的睿智不凡,袁家的未來,儼然已經不弱於曹操。


    曾經,荀諶也認為袁家恐怕不長久,他都自己想過退路。


    如今袁尚不一樣了,荀諶也是開始重視起來。


    他需要有話語權。


    偏偏,袁尚走了一趟荊州,又帶了兩個謀士迴來,都是荊州來的士人。這樣的人出現,等於在袁家爭奪話語權,搶占士人的地位,荀諶選擇了出麵。


    事實上在這時代,一個人的相貌,是很重要的一環。


    益州張鬆,相貌醜陋,他去投奔曹操,卻被曹操鄙夷羞辱。他途經荊州時,被劉備禮遇敬重,感激涕零便的歸順劉備,為劉備謀劃。


    曆史上龐統曾去了江東見孫權,也因為相貌被孫權瞧不起。


    這是相貌的影響。


    到魏晉南北朝,相貌更重要,儼然是一個衡量的前提標準。


    龐統年幼就受到相貌的影響,現在聽到荀諶的話,衣袖中的手握緊。隻是他臉上神情淡然,不急不緩道:“荀先生一番話大謬,貽笑大方。”


    荀諶道:“哦,在下願聞其詳。”


    龐統沉聲道:“人之相貌,乃是天生。有的人,相貌俊朗;也有的人,相貌醜陋。”


    “然而,這不是評判一個人的標準。”


    “古有嫫母,性情賢淑,能力出眾,為黃帝所敬重。黃帝曾言,重美貌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輕色者,才是真賢。”


    “黃帝都明白相貌醜陋不重要的道理,難不成荀先生認為,能比擬上古黃帝,比黃帝的見識都更為廣袤嗎?”


    一番話,滴水不漏,更是借助相貌反擊。


    荀諶也是略微皺眉。


    龐統一張嘴不簡單,這個人是有些才學的。


    龐統卻不曾停下,繼續說道:“春秋時,齊國大賢晏子,相貌醜陋,身材短小不足五尺,為人所詬病。”


    “晏子在齊國,使得齊國強盛,列國盡知。”


    “司馬公著《史記》,說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晏子儉矣,夷吾則奢;齊桓以霸,景公以治。”


    “連太史公也不以相貌論人,稱讚晏子,甚至願意為晏子牽馬執鞭。荀先生認為自己,能和太史公相比嗎?”


    龐統的語氣很平靜,卻擲地有聲。


    荀諶臉上多了一抹凝重。


    他準備反擊,可是他還未說話,龐統又再度道:“荀先生出自潁川名門,是大儒荀子後人。”


    “荀子在《非相》中說,故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形不勝心,心不勝術;術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


    “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君子之謂吉,小人之謂兇。故長短小大,善惡形相,非吉兇也。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


    “荀子都說,看人不能看相貌。因為判斷借助相貌判斷一個人,是最膚淺的。”


    “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越勁,百人之敵也,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戮,後世言惡,則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聞見之不眾,議論之卑爾。”


    “荀先生啊,這是荀子的觀點。”


    “你祖上都已經說的很清楚,莫非,你不認可荀子的學說?如果真是這樣,那我承認你的話,那也無妨。”


    龐統神色平靜,一番話,卻是平地起驚雷。


    一個個看向龐統,大為驚訝。


    袁尚臉上露出讚許神情。


    辯論,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龐統的高明機變之處,就在於最後,搬出荀家的老祖宗荀子來,直接打荀諶的臉。


    漢以孝治天下。


    荀諶敢非議老祖宗荀子,荀家就不會認可荀諶。


    當然荀諶的話,其實是一個普遍的道理。


    天下君王,乃至於天下人都要看臉,這就是現實。隻不過到了理論辯駁,沒有哪個大儒名士,會承認自己把看臉放在第一位。


    任何人,對外宣傳的口徑,肯定說把德行放在第一位。


    袁尚又看向荀諶。


    接下來,荀諶會怎麽應對呢?是繼續辯駁?


    還是認輸。


    荀諶麵色一變再變,猶豫片刻後歎息一聲,拱手道:“龐士元善辯,在下服了。”


    說著話,荀諶退迴坐席。


    袁尚環顧眾人,微笑道:“荀先生已經見識了龐統之才還有人來討教指點嗎?”


    “在下逢紀,有一疑問,請徐庶徐元直賜教。”


    逢紀也跟著站出來。


    逢紀是袁紹身邊的名士,也是袁尚的人。


    如果袁尚的麾下謀士少,就必須借助逢紀等人,可是如今,突然來了兩個謀士,逢紀也感受到了壓力。


    打壓徐庶,勢在必行。


    徐庶一步踏出,不卑不亢道:“逢先生,請賜教。”


    逢紀正色道:“徐元直出自荊州,和龐統是同門嗎?”


    “不是!”


    徐庶搖頭迴答,泰然道:“在下寄居荊州,時常在鹿門山聽龐德公講學。”


    逢紀問道:“那麽,你師從何人?研究什麽經典呢?”


    這一番話,是詢問徐庶的師門,以及師門傳承的學問。


    自春秋戰國以來,詩、書、禮、易、春秋,各有研究的人,譬如鄭玄,主攻古文經學,同時兼顧今文經學。


    在經學造詣上,無人能出其右。


    譬如當今的國丈伏完,伏家專攻《尚書》,因為秦始皇焚書坑儒,諸子百家的典籍被焚毀,而伏家的老祖宗伏勝,在秦朝時是博士,專門研究《尚書》。


    當時天下焚書,伏勝藏匿了一卷《尚書》在牆壁中,得以保存尚書的部分內容。


    漢文帝繼位,專門派晁錯到伏勝的家中請教,才有後世的《伏生授經圖》。


    後世尚書學者,大多數都傳自伏家,所以有‘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有《尚書》而無伏生,人亦不能曉其義。’


    除此外,《公羊春秋》、《呂氏春秋》等,實際上各門學問,都有家族的淵源,主要的經學解釋權,都在大家族的手中。


    這是逢紀的意圖。


    要刁難徐庶的出身,以及徐庶研究的經典和學問。


    你一個沒有師承的人,要立足很難。


    袁尚聽到了逢紀的話,也明白了逢紀的意圖,他看向徐庶,眼中也有一抹期待。


    徐庶,要怎麽破局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火燒烏巢?我轉身燒了曹操大本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火神朱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火神朱雀並收藏火燒烏巢?我轉身燒了曹操大本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