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趙佶長歎不語,折克行主動問道:“官家因何事歎息?”


    趙佶說道:“折將軍有所不知,吾欲整頓都門禁軍,裁汰老弱,補充士卒,將都門禁軍恢複到太祖舊觀。”


    折克行說道:“官家有此大誌,吾國無憂矣!”


    趙佶搖搖頭說道:“現在姚殿帥、狄馬帥都是一時之選,唯獨步軍司,曹步帥過於謹慎,在步軍司威望不足,而且他忠謹有餘而進取不足,故而想請折將軍從旁協助,整頓步軍司。”


    折克行說道:“官家以此重任托付於臣,臣必效死力!”趙佶於是向折克行詢問對於國朝體製,尤其是三衙體製的看法,折克行作為邊關宿將,對於大宋體製內的這些弊端肯定是十分清楚了解的。故而趙佶想從折克行這裏了解一些情況,好為之後的對症下藥提供依據。


    折克行看來也是久受其害,直接開始侃侃而談,直言宋軍兩司三衙體製的弊端。實際上宋軍現有的軍政軍令體係,追本溯源,都是在對五代時藩鎮割據進行矯枉過正式的改革,以圖徹底擺脫藩鎮割據的風險。


    宋初侍衛親軍與殿前諸軍的組建模式均脫胎於五代,保留了舊式軍隊的諸多習氣,其中將校與軍兵之間存在嚴重的私人依附關係,形成一股獨特的政治勢力,給宋初政局穩定造成重大隱患。欲廓清五代遺留的亂局,宋廷必須麵對的問題是既要消解這支政治勢力同時還要保證禁軍為朝廷所用。


    故而自太祖起,就有意識的以現有禁軍軍 隊體係為基礎,在軍隊體係之外另行構建一套軍政 體係,使兩者之間並行不悖。最終的結果就是搞成了宋軍現在這一套軍政軍令體係。


    軍令承傳體係,三衙軍政體係與禁軍軍隊體係成為大宋軍事體係中並列的組成部分。軍令承傳體係改變在於,樞密院代替原侍衛親軍、殿前帥府為軍事政令之源,政令經兩司傳至諸軍。


    軍隊組織體係調整為,侍衛親軍與殿前軍高級將校被削奪兵權後,以管軍之名統領諸軍,以維持禁軍的組織體係。軍政管理體係,侍衛、殿前兩司作為軍政機構,本身擁有的製令之權使得其管理眾禁兵的職能日趨完善。


    也就是所謂的天下之兵,本於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於三衙,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看起來樞密院和三衙對掌兵權,各司其職,實際上完全不是這麽迴事。


    僅以軍令的傳達舉例說明此事:全國範圍軍令承 傳:樞密院——— 兩司(三 衙)———京師及諸路所置的禁軍及廂軍管軍以下各級將校統領全國廂禁軍諸軍及各營。實際上在皇帝們有意無意的支持下,樞密院早就徹底淩駕於三衙武帥,成為事實上的最高軍事機關了。


    而禁軍禁軍步軍都虞侯以上高級將校在保留高級軍職的身份同時,由師旅將帥向職司主官轉變,其任三衙主官者行施職權由通過軍吏轉為三衙官吏,其辦公場所亦由公廨轉入三衙。 由於軍政體係與禁軍組織體係之間沒有全然融合, 禁軍中低級將校不屬軍政機構官吏,而禁軍各營內部組織性要靠中低級軍校來維持


    通過這種方式,其實是變相剝奪了三衙管軍的兵權,將他們與禁軍各軍、廂、營割裂開來,將他們擺上三衙,不再實際領兵。


    同時三衙管軍兼有兩重身份,在京其所管軍隊為京師各番號禁軍,外任則為征戰軍隊之將帥。禁軍高級將校之職任總曰:“總領中外師旅,內以彈壓貔虎,外以威服夷夏”。管軍因其兼有節度、觀察、防禦使等武官銜,被納入武官差遣之列,可外任為部署、鈐轄等統兵職。


    留於京師的管軍職責有二,一為名義上統領京師各支禁軍,二為以三衙正貳官身份掌領三衙機構。高級將校雖兼兩職,實則有別,其管軍之職所統轄對象為整體上的禁軍,偏於虛職,其三衙主官之職所管對象為單體的禁兵、廂兵等,有明確的具體事權。


    在具體的軍事活動中,樞密院也取代三衙成為決策機關,三衙則成為樞密院的執行機關。禁兵執行征戰、戍邊及輪值任務,涉及兵力的流出均須經過三衙。


    依宋製,京師禁兵若不出戍,訓練之外需擔起番衛之責,禁兵需輪替到宮苑、京師衙署、城門、巡檢等處輪值。另高級官員赴任他處,朝廷差禁兵若幹護送。京師凡需用禁兵之處,三衙從 諸營中抽取兵士若幹,指定某將校帶領,事畢於三衙交割手續。


    地方靖安,須由朝廷派禁兵震懾,更戍之製使得禁兵輪替到地方州軍屯駐成為常態。某處應屯禁兵若幹,由樞密院來擬定數目,然樞密院自身無統兵之權,蓄於各營的禁兵須通過三衙才轉化為屯戍之兵。在調兵流程中,所經的三衙機構與本轄將校等環節皆不可缺,三衙接到樞密院調兵印信公牒後,根據在冊各營兵籍,到軍營處由將校點足數目。 禁兵若繞過三衙和本轄將校而自行投奔征戰軍隊充當效用,則不為製度允許。


    這套磕磕碰碰的製度極大的降低了禁軍的反應速度、堵塞了禁軍的指揮鏈條,究其根源在於三衙軍政體係難以將禁軍原有組織體係全部消化,由而造成軍政官員與將校在身份上的差異,三衙等軍政機構官吏大多不具軍職,而絕大部分禁軍軍校不屬武官之列。


    兩者之間的鴻溝導致三衙政令在行施過程中由將校代行的環節與軍政官吏主導的環節無從實現無偏離對接,無論軍政體係亦或是軍隊組織體係皆非為對方量身打造,故而出現不配套的現象。


    才使得禁軍麵對突發事件,根本來不及反應,禁軍麵對西賊、契丹甚至交趾往往束手束腳,難以大勝的緣由也在於此。


    聽完折克行的陳述,趙佶自己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如何讓宋軍的反應更加敏捷,命令傳達更加流暢,確實是個重要的問題,現今之事,還是大閱,趙佶決定大閱後在討論此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宣和軼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休息的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休息的雲並收藏宣和軼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