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趙佶在朝參後就請章惇和三衙管軍們到垂拱殿來,商量大閱的事情。


    趙佶問道:“現今大閱準備的如何了?”


    章惇說道:“官家,一應事宜基本都妥當了。”說罷拿出大閱的具體規劃,呈送給趙佶。


    根據趙佶的指示,大閱選擇的地方就是真宗皇帝當年大閱禁軍的東武村,當年真宗皇帝留下的行宮還可以使用,隻需要修葺一下即可。


    趙佶問道:“哪些軍伍參加大閱?”


    章惇說道:“官家,上四軍全部參與,還有殿前、侍衛馬步二司每軍各抽調一將精兵參與。”


    趙佶算了一下,人數是不少了,十萬人總是有的,可是這些禁軍,大多是沒上過戰場的新兵,總感覺殺氣不夠,恐怕難以震懾外邦,趙佶問道:“要不然從西軍抽調一些精銳來,就憑都門禁軍,恐怕難以震懾外邦。”


    大宋精銳都在西軍,本來是朝野都明知的事實,但是趙佶這麽直白的說出來,對都門禁軍戰鬥力的不信任,還是讓幾位三衙管軍有些尷尬。


    殿帥姚麟說道:“官家,都門禁軍而今也已經整訓完成,且禁軍整訓,多用的也是西軍抽調而來的精銳,大閱也應當足用了。而今調動西軍,不光耗費頗大,時間也非常緊湊,恐怕來不及了。”


    趙佶對都門禁軍還是信任不足,主要是都門禁軍沒打過什麽像樣的大仗,趙佶對他們實在是信任不起來,在趙佶心裏這些都門禁軍充充門麵還行,真的被內行人一看,肯定能看出來端倪。


    趙佶決定抽調西軍的白梃兵和折家的黨項精騎到東京參加大閱。


    還有一個趙佶不能言說的事情,趙佶一直想將麟府路折家軍調來看看成色,對於這個大宋將門的特例,趙佶一直十分好奇,折家世鎮麟府路,明顯違背了大宋的祖製,連跟隨太祖太宗一起打天下的從龍功臣都沒有能夠世鎮一地,裂土分封,折家一個黨項世家,怎麽做到的?


    從宋太祖答應折家世鎮府州之後,府州知州皆由折氏子弟充任,多是弟繼兄位或者父死子繼,且宋廷規定,地方 知州任期一般為3年,事實上很多人往往做不到2 年,而折家的知州一職卻沒有限製在任期限,最長 的折克行做知州28年。府州知州從折從阮到折可 求,共7世14人,這樣府州的行政多掌握在折氏手中。


    最後經濟上因為折氏世襲知府州折氏可以“用其部曲,食其租入”。而休戰時期折氏又控製著邊界貿易,除此之外還有戰爭的擄獲,義莊、別業的收入,開墾閑田的收益以及朝廷的俸祿和賞賜。這樣折氏在經濟上也能做到一定程度上的自給自足。


    可以說折家帶有很大的藩鎮色彩,軍事、政治以及經濟上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就保 證了折氏在府州的特殊地位,為其成為藩鎮性質的軍事集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這樣在大宋一朝“祖宗家法”的治理下卻形成了特殊的“將門”現象。


    當然,趙佶並不懷疑折家的忠誠,尤其是折家與西夏,世代血戰,早就是生死仇敵了,但是趙佶對折家依舊十分好奇。趙佶說道:“國朝大閱,西軍作為國朝精銳,豈可不參加?用金牌急遞,召西軍的白梃兵來,還有河東麟府路的折家,吾還未看過折家健兒的風采呢!”


    折家的當代家主折克行,雖然現在已經以老病退居府州,不問軍事了,但是在西賊眼裏,可是和章楶、王文鬱一樣的存在。熙寧三年(1070年),西夏攻環、慶2州,折克行奉命以兵援種諤,護餉道,戰於葭蘆川,以功升知府州。元豐四年(1081年),折克行率部落兵受王中正節製之五路之一河東路攻夏,殺夏國大將咩保吳良,為夏人畏懼。次年,先後二次敗夏軍於青崗嶺和廝羅川。元豐六年(1083年),又敗夏軍於三角嶺,斬鈐轄吳埋保等。


    元佑六年(1091年),折克行會諸將出折水川,大敗夏軍,斬千人有奇。紹聖三年(1096年)九月,為太原知州孫覽重修葭蘆城,護築照應,陳兵備敵。元符二年(1099年),又助孫覽建築河東十堡寨,規劃督役,出力尤多。官至秦州觀察使。折克行在邊30年,善拊士卒,戰功最多,屢與西夏戰,夏人唿為“折家父”。


    若單論斬首之多,折克行絕對是宋軍諸將的翹楚,現在雖然以老病致仕,但是朝中都認為折克行是為了給折可適讓路才致仕的。折家的折家兵名震西北,西賊震撼。


    接下來就是對大閱的各位將官的分配安排了,命殿前都指揮使姚麟為左右廂教陣都總管,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何灌副之,宣徽北院使、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狄詠為隨駕都總管,帶禦器械、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種師道為左廂押陣使,西上合門使、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曹誦為右廂押陣使, 禦前忠佐馬步軍都軍頭輔超為左廂排陣使,少保、宣徽南院使折克行為右廂排陣使,客省使、樞密都承旨張叔夜為大陣前都巡檢,昭宣使李神福、 勾當皇城司公事、大內都提舉童貫京城內都巡檢,內侍都知寶梁師成副之,宮苑使、殿前司都虞侯班直統製高俅為新舊城裹同巡檢。


    趙佶安排完這一切,問章惇和三衙管軍道:“諸位可還有什麽意見?”


    章惇說道:“官家,折克行早就因老病致仕,而今將其啟用,還是大閱這樣重大的事情,折克行能否擔當此任,臣心裏實在沒底,不若調折可適來,更為妥當。”


    趙佶想了想說道:“折可適如今身負重任,執掌麟府路,不可輕離,還是折克行吧,這些事情並不麻煩,折克行也是老將了,應該能夠處理好的。”


    見趙佶這麽說,臣子們也不好說什麽了,當即取旨辦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宣和軼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休息的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休息的雲並收藏宣和軼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