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接到命令,立刻趕迴京城,求見趙佶,對於蔡京的求見,趙佶絲毫不感到意外,曆史上蔡京五度拜相,趙佶為什麽一定要用蔡京,除了他善於理財,能夠幫趙佶籌集到供他享樂的錢財,與他互相唱和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蔡京善於體會趙佶的意思。
很多事情,能替趙佶背鍋,這樣的臣子,那當然是極好的。這次他收到政事堂的堂諭,迴到東京稍微了解了一下情況,就明白了自己要幹什麽,就是貫徹趙佶的意誌,把這個案子辦成鐵案。
蔡京求見趙佶後,趙佶在垂拱殿接見蔡京,蔡京一見到趙佶,立刻行禮,還帶來了禮物,趙佶說道:“蔡卿不必如此,往來舟車轉運,甚為不便。”
蔡京說道:“官家,這些都是些許土產,隻是臣的一片心意,不值什麽錢。隻是圖個稀奇,官家玩賞罷了。”寒暄一陣過後,趙佶進入正題,問道:“卿家應該知道吾為什麽召卿入置勘院吧!”
蔡京說道:“臣唯官家之命耳!”
趙佶笑著擺擺手,將自己的意圖說給蔡京,說白了,趙佶的意圖很簡單,皇城司所查實的事實不能變更,將此案辦成一個鐵案,就照此昭告天下,從此將孔家趕下神壇就行。趙佶實在是不想在這些事情繼續浪費時間了,這幾日的朝參,每天幾乎都是在討論這件事情了。
朝廷每天都來扯這些事情,哪裏還有時間幹活。最近和西賊、大理的外交又正是關鍵的時刻,趙佶不想在這個時候,在這種事情上浪費時間了。
蔡京明白趙佶的意思了,就是按照現有案情,將此案了解即可,不要再生事端就行。趙佶並不想在這件事情上再過多的花費時間了。蔡京明白趙佶的意圖後就離開,趕緊進入置勘院了,和科舉一樣,置勘院也是要鎖院的,所有的置勘院官吏被封閉在辦公地點內,一直要到完成審判才能散院迴家。
蔡京是最後一個來到置勘院的,他來之後,置勘院就鎖院了。
第二天,範純禮召集一眾判官、推官商量案情。現今人犯已經押到京城,首先就是查看卷宗,看看卷宗是否有疑點,然後再提審人犯,複核人犯的供述和口供是否相符。
沒想到範致虛上來就開大,範致虛認為皇城司的口供一律不能相信,要全部推倒重來,原因也很簡單,範致虛認為皇城司口供肯定是來自於嚴刑拷打,雖然大宋刑統並不禁止司法官員拷問人犯。但是對於犯罪官員的拷問還是很謹慎的。
仁宗皇帝曾經專門下詔,品官犯罪,三問不承,即奏請追攝;若情理重害而拒隱,方許枷訊。邇來有司廢法,不原輕重,枷訊與常人無異,將使人有輕吾爵祿之心。可申明條令,以稱欽恤之意。也就是說,對於犯罪官員的拷問,是要有一定條件的。
對於拷問品官的條件異於普通人,需要經過三問,且隻有在情理重害而堅不吐實的情況下,才能刑訊。對待品官之所以與常人有異,從該詔令中可知是基於尊重有爵祿之人,體現皇上體恤臣子之心。故而範致虛認為皇城司的這些口供顯然沒有經過三問的程序,應當予以排除。
這話讓諸位判官、推官都無語了,蔡京當即反對道:“雖然有所謂三問之製,但是一來本案中人犯有官爵者隻有孔若虛,而今孔若虛已經伏法,孔若蒙並無官爵,孔家大部分人也沒有官爵,也就不能依三問之製,二來本案案情重大,私藏甲胄弩弓、勾連江湖匪類,伏殺朝廷大員,這等滅門亡身的大罪,怎麽可能輕易招認,若不用刑,恐怕難得實情。三是皇城司似乎不在三問的法司之列吧!”
蔡京果然是好口才,一番話將範致虛說得啞口無言,在蔡京看來,本案事實俱在,已經沒有什麽可說得,可以直接進入量刑環節了,蔡京根本不願在這些事情上浪費時間,官家既然要盡快結案,自己就按照官家意圖辦就是了。
蔡京接著說道:“凡訊問之法,鞫情之術,有正,有譎。正以核之,陳樞是也。譎以擿之,王璥是也。術苟精焉,情必得矣!”
蔡京主張就案卷事實對人犯直接展開訊問,大宋的司法訊問承襲唐製,還是五聽之法。即: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辭聽是“觀其出言,不直則煩”;色聽是“察其顏色,不直則赧”;氣聽是“觀其氣息,不直則喘”;耳聽是“觀其聆聽,不直則惑”;目聽是“觀其眸子視,不直則眊然”。
按照刑統規定,凡審理案件,應先以情審察辭理,反複參驗;如果事狀疑似,而當事人又不肯實供者,則采取拷掠以取得口供。大宋的司法,隻要人犯認罪伏法,又沒有其他的可疑情狀,就可以定案了。
卷宗上孔家所犯之案如此眾多,涉及的人犯也是非常之多,怎麽訊問也是一個問題。
趙挺之建議,先提審孔若蒙,落實孔家私藏甲胄弩弓和勾連江湖匪類伏殺鄭俠一事,然後孔家眾人所犯之案,三位推官分別提審,若是沒有問題,就依法審斷,若是有情狀不符或者人犯喊冤的,由諸位判官推官一道會勘。
趙挺之的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讚同,於是範純禮簽發牌票,令皇城司將孔若蒙押解來,供置勘院審斷。童貫親自帶隊,領著皇城司精銳親事官將孔若蒙押解至置勘院,當然也少不了對孔若蒙諄諄教導一番。
此時的孔若蒙怎麽不知,要置孔家於死地的是趙官家,任他巧舌如簧,隻不過是增加自己的皮肉之苦罷了。範純禮領著諸位判官推官在置勘院二堂訊問孔若蒙。
為了尊重他聖人苗裔和原奉聖公的爵位,範純禮令衙役將他的械具去掉,然後諸位判官和推官們開始對著案卷和孔若蒙核對,沒想到孔若蒙全盤承認,無論範致虛怎麽暗示,孔若蒙都咬定說辭,範純禮並沒有參與訊問,而是在堂上仔細觀察著孔若蒙。
將其訊問完後,範純禮將孔若蒙還押皇城司,與一眾推官判官們討論案件起來。
很多事情,能替趙佶背鍋,這樣的臣子,那當然是極好的。這次他收到政事堂的堂諭,迴到東京稍微了解了一下情況,就明白了自己要幹什麽,就是貫徹趙佶的意誌,把這個案子辦成鐵案。
蔡京求見趙佶後,趙佶在垂拱殿接見蔡京,蔡京一見到趙佶,立刻行禮,還帶來了禮物,趙佶說道:“蔡卿不必如此,往來舟車轉運,甚為不便。”
蔡京說道:“官家,這些都是些許土產,隻是臣的一片心意,不值什麽錢。隻是圖個稀奇,官家玩賞罷了。”寒暄一陣過後,趙佶進入正題,問道:“卿家應該知道吾為什麽召卿入置勘院吧!”
蔡京說道:“臣唯官家之命耳!”
趙佶笑著擺擺手,將自己的意圖說給蔡京,說白了,趙佶的意圖很簡單,皇城司所查實的事實不能變更,將此案辦成一個鐵案,就照此昭告天下,從此將孔家趕下神壇就行。趙佶實在是不想在這些事情繼續浪費時間了,這幾日的朝參,每天幾乎都是在討論這件事情了。
朝廷每天都來扯這些事情,哪裏還有時間幹活。最近和西賊、大理的外交又正是關鍵的時刻,趙佶不想在這個時候,在這種事情上浪費時間了。
蔡京明白趙佶的意思了,就是按照現有案情,將此案了解即可,不要再生事端就行。趙佶並不想在這件事情上再過多的花費時間了。蔡京明白趙佶的意圖後就離開,趕緊進入置勘院了,和科舉一樣,置勘院也是要鎖院的,所有的置勘院官吏被封閉在辦公地點內,一直要到完成審判才能散院迴家。
蔡京是最後一個來到置勘院的,他來之後,置勘院就鎖院了。
第二天,範純禮召集一眾判官、推官商量案情。現今人犯已經押到京城,首先就是查看卷宗,看看卷宗是否有疑點,然後再提審人犯,複核人犯的供述和口供是否相符。
沒想到範致虛上來就開大,範致虛認為皇城司的口供一律不能相信,要全部推倒重來,原因也很簡單,範致虛認為皇城司口供肯定是來自於嚴刑拷打,雖然大宋刑統並不禁止司法官員拷問人犯。但是對於犯罪官員的拷問還是很謹慎的。
仁宗皇帝曾經專門下詔,品官犯罪,三問不承,即奏請追攝;若情理重害而拒隱,方許枷訊。邇來有司廢法,不原輕重,枷訊與常人無異,將使人有輕吾爵祿之心。可申明條令,以稱欽恤之意。也就是說,對於犯罪官員的拷問,是要有一定條件的。
對於拷問品官的條件異於普通人,需要經過三問,且隻有在情理重害而堅不吐實的情況下,才能刑訊。對待品官之所以與常人有異,從該詔令中可知是基於尊重有爵祿之人,體現皇上體恤臣子之心。故而範致虛認為皇城司的這些口供顯然沒有經過三問的程序,應當予以排除。
這話讓諸位判官、推官都無語了,蔡京當即反對道:“雖然有所謂三問之製,但是一來本案中人犯有官爵者隻有孔若虛,而今孔若虛已經伏法,孔若蒙並無官爵,孔家大部分人也沒有官爵,也就不能依三問之製,二來本案案情重大,私藏甲胄弩弓、勾連江湖匪類,伏殺朝廷大員,這等滅門亡身的大罪,怎麽可能輕易招認,若不用刑,恐怕難得實情。三是皇城司似乎不在三問的法司之列吧!”
蔡京果然是好口才,一番話將範致虛說得啞口無言,在蔡京看來,本案事實俱在,已經沒有什麽可說得,可以直接進入量刑環節了,蔡京根本不願在這些事情上浪費時間,官家既然要盡快結案,自己就按照官家意圖辦就是了。
蔡京接著說道:“凡訊問之法,鞫情之術,有正,有譎。正以核之,陳樞是也。譎以擿之,王璥是也。術苟精焉,情必得矣!”
蔡京主張就案卷事實對人犯直接展開訊問,大宋的司法訊問承襲唐製,還是五聽之法。即: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辭聽是“觀其出言,不直則煩”;色聽是“察其顏色,不直則赧”;氣聽是“觀其氣息,不直則喘”;耳聽是“觀其聆聽,不直則惑”;目聽是“觀其眸子視,不直則眊然”。
按照刑統規定,凡審理案件,應先以情審察辭理,反複參驗;如果事狀疑似,而當事人又不肯實供者,則采取拷掠以取得口供。大宋的司法,隻要人犯認罪伏法,又沒有其他的可疑情狀,就可以定案了。
卷宗上孔家所犯之案如此眾多,涉及的人犯也是非常之多,怎麽訊問也是一個問題。
趙挺之建議,先提審孔若蒙,落實孔家私藏甲胄弩弓和勾連江湖匪類伏殺鄭俠一事,然後孔家眾人所犯之案,三位推官分別提審,若是沒有問題,就依法審斷,若是有情狀不符或者人犯喊冤的,由諸位判官推官一道會勘。
趙挺之的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讚同,於是範純禮簽發牌票,令皇城司將孔若蒙押解來,供置勘院審斷。童貫親自帶隊,領著皇城司精銳親事官將孔若蒙押解至置勘院,當然也少不了對孔若蒙諄諄教導一番。
此時的孔若蒙怎麽不知,要置孔家於死地的是趙官家,任他巧舌如簧,隻不過是增加自己的皮肉之苦罷了。範純禮領著諸位判官推官在置勘院二堂訊問孔若蒙。
為了尊重他聖人苗裔和原奉聖公的爵位,範純禮令衙役將他的械具去掉,然後諸位判官和推官們開始對著案卷和孔若蒙核對,沒想到孔若蒙全盤承認,無論範致虛怎麽暗示,孔若蒙都咬定說辭,範純禮並沒有參與訊問,而是在堂上仔細觀察著孔若蒙。
將其訊問完後,範純禮將孔若蒙還押皇城司,與一眾推官判官們討論案件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