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大宋的經筵製度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的。很多時候,經筵也是官家了解外麵情況的一個途徑。


    尤其是元豐改製後,侍讀、侍講、崇政殿說書多為兼職.之所以出現經筵官以兼官為主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經筵官身為\"帝師\",必須由學問好、有聲望、有地位的名儒碩士(多為進士出身)擔任;二是皇帝將經筵授課視為一條了解外部和諮詢時政的渠道,因此相對獨立於相權的台諫官,就常成為經筵兼官;台諫官充經筵講官已經成為定例。


    選任經筵講官一樣要平衡各方勢力。畢竟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既然開經筵日講已經是必然的,那麽這個經筵日講就得按照趙佶的意思來,本官家可不是給你們當學生來了。


    趙佶說道:“諸卿可再薦幾位博學多才之士,以備諮詢顧問。”


    蘇轍這才說道:“官家,臣薦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並兼史館編修、實錄檢討官晁補之,端方正直,正聲直言,器識淵深,可以為官家備位諮詢。”


    趙佶想了一會才記起這位是誰,蘇門四學士之一,蘇軾稱其文博辯雋偉,絕人遠甚,必顯於世。晁補之還是個神童,27歲時舉進士,試開封及禮部別院,皆第一。神宗閱其文曰:‘是深於經術者,可革浮薄。’


    韓忠彥也說道:“補之才氣飄逸,嗜學不知倦,文章溫潤典縟,其淩麗奇卓出於天成。尤精《楚辭》,論集屈、宋以來賦詠為《變離騷》等三書。安南用兵,著《罪言》一篇,大意欲擇仁厚勇略吏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諸郡武備,議者以為通達世務。”


    晁補之能被蘇軾看重,其本身的才略還是相當不錯的。17歲時,從父官杭州,觀覽錢塘風物之盛麗,山川之秀異,於是寫了《七述》一文。此時,大文學家蘇軾正做杭州通判,喜歡杭州美景,欲作杭州賦。晁補之以《七述》謁見蘇軾,蘇軾“讀之歎曰:‘吾可以擱筆矣!’其才學可見一斑。


    但是和蘇軾一樣,這哥們嘴也挺欠的,而且運氣是相當不好。蘇軾嘴欠,但是隻被構陷成功一次,還有章惇這樣的大佬撈他,晁補之就不一樣了。


    晁補之入仕後,初為澶州司戶參軍,北京國子監教授。元佑初,為太學正,由李清臣薦堪館閣,經考試後,升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以秘閣校理通判揚州,後召還,為著作佐郎。元佑末,紹聖初,大宋王朝政局大變, 章悖當國,排斥元佑舊臣,晁補之亦受累離開京師出知齊州。後“坐修《神宗實錄》失實,降通判應天府、毫州,又貶監處、信二州酒稅。最後一度在奸黨內榜上有名。


    而且由於他一生仁途坎坷,屢遭貶謫,多處漂泊,對宦海生活感受尤深,自號歸來子,羨慕陶潛為人,已經多次上疏請求致仕了。趙佶說道:“吾聞晁補之倦於宦遊,多次請求致仕,吾恐其不願赴任,強留亦不妥。”


    蘇轍笑道:“此事包在家兄身上,家兄出麵,想必晁補之不會推辭的。”趙佶笑笑,蘇軾於晁補之亦師亦父,蘇軾開口,晁補之敢不從,想抽蘇學士的七匹狼了嗎。


    趙佶在思索著,其實大宋的經筵,宰執們雖然沒有經筵講官貼職,但是一樣可以充任經筵講官。皇佑四年九月乙未,禦邇英閣,命賈昌朝講“乾卦”。帝謂侍臣曰:“昌朝位將相,執經侍講,朝廷美事也。”翌日,賈昌朝又手疏:“‘乾卦’大旨,在上一爻,夫爻在亢極,必有兇災。不即言兇,而言‘亢龍有悔’者,以悔中有可兇可吉之象,若修徳以濟世,則免悔而獲吉也。”


    賈昌朝時任樞密使,雖然不是經筵講官,但是隻要官家特旨,一樣可以充任經筵講官的。而且隨著“新學”人物呂惠卿、曾布、王雱、沈季長、黃履等都曾經充任過經筵講官,學問上是絕對不差的。


    曾布就曾經做過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加集賢校理,判司農寺,檢正中書五房公事。呂惠卿更是主編過《三經新義》學問更是不差,章惇這個奇人,拿科舉刷分的小天才更不用講了,能和蘇軾玩到一起去的人,學問自是不差的。


    但是此時章惇做樞密使管理戎政,呂惠卿是計相都是事務繁忙,把心思用在這上麵有些劃不來,曾布做參知政事,相對比較清閑,而且他們三人中曾布最年輕,且學識文采都是一流的。他幼年喪父,從學於其兄曾鞏,後從學於歐陽文忠公,也擔任過知製誥,若論文辭,恐怕隻有兩位蘇學士能超越他。


    趙佶於是說道:“吾披覽實錄,仁宗嚐以宰執充任經筵講官,吾以為此舉大善,不若曾相充經筵講官,總司其事,在選取一位飽學之士,三位講官,每旬輪流進講可也。”


    曾布趕緊謝恩,宰相充任經筵講官,就等同於帝王師了,這等榮耀,比做首相強多了。


    呂惠卿笑著說道:“經筵講官,也要選一個年紀輕的,最好與官家年歲相當的,不要都是白首老頭,了無生趣,直想讓人睡覺。”


    一眾大臣都笑起來了,韓忠彥說道:“計相可有這種少年英才推薦啊?一幫老頭確實令人大倒胃口,還是少年郎好!”


    章惇笑著說道:“計相有個鄉黨,倒是個神童,如今在蘇台長麾下呢!”


    蘇轍想想說道:“樞相莫不是說得周武仲?”章惇點點頭說道:“正是此人,蘇台長以為如何啊?”


    蘇轍想想說道:“周武仲確實少年英才,17歲補太學博士,紹聖四年(1097年)進士,才學優長,不過尚未有館閣貼職,按舊例經筵講官需先得館閣貼職方可充任。”


    趙佶此時也起了好奇之心,17歲就補太學博士,這是何等英才,雖然是通過別頭試中的進士,不過二十的進士,在大宋也很了不起了,趙佶於是笑著說道:“這有何難?大蘇學士執掌翰苑,令周武仲召試館閣貼職,若大蘇學士以為才學尚可,加秘書省正字、崇政殿說書!”


    趙佶也就不再討論了,讓各位大臣們各自迴去辦公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宣和軼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休息的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休息的雲並收藏宣和軼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