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佶今日前來視朝,本以為沒什麽重要事情。結果台諫的一眾噴子發威了,彈劾的對象是三司使呂惠卿,原因嘛,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呂惠卿的兩個弟弟呂升卿、呂和卿近日被提拔了,台諫的想法很簡單,肯定是你呂惠卿這奸賊,培植黨羽,任用私人,提拔自己的弟弟,公器私用。
一眾諫官痛陳呂惠卿和他弟弟們的“光輝曆史”,當然他這兩個弟弟也確是不成器,神宗時呂惠卿任參知政事時,盡管其弟弟館閣校勘呂升卿不學無術,呂惠卿卻依舊推薦他和國子監直講沈季長一同為崇政殿說書,每每進宮侍講,呂升卿總是舍棄經義不談而論錢財貨物,神宗有時問之以經義,呂升卿不能應對,便立刻示意沈季長從旁代為迴答。
他的另一個弟弟呂和卿更是個坑哥狂魔,比之著名坑弟狂魔不遑多讓。熙寧七年八月,呂惠卿又采用弟弟曲陽縣尉呂和卿的計謀,製定五等丁產簿,讓百姓自報家財,連一兩隻家中禽畜都不許遺漏。還允許他人告發隱瞞家產者,用被告者財產的三分之一充賞告發的人,百姓不勝其困。又靠保甲正長發放青苗錢,還讓保甲內的人一同前往官府認領,不得遺漏一人,以至於上下騷動。
呂和卿的這個方略,直接坑了他哥哥呂惠卿,在台諫和地方的不斷彈劾下,兄弟三人都相繼去職,熙寧七年十月,呂升卿因罪事而被遣出京師改任江南西路轉運副使。不久,禦史蔡承禧又論他結黨誤國等數件罪惡,禦史中丞鄧綰又告發他的兄弟強借華亭縣富民錢五百萬與知縣張若濟買田地一同作惡,並將這兩人一同下獄審問。不久後便下詔讓呂惠卿出京知陳州,不久後又改知延州。
從此三兄弟輾轉邊州,不得大用,哲宗繼位後,在章惇的推薦下,哲宗皇帝曾經召見過呂惠卿,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呂惠卿極其兇橫,其弟呂升卿也是。\"故而在哲宗朝三兄弟還是不得重用。
直到自己繼位,才召迴他任三司使,這期間台諫的彈劾可一直沒停過,台諫罵呂惠卿可沒什麽好話,趙佶看了都直唿受不了,他有這個膽子在台諫的眼皮子底下提拔自己的弟弟?趙佶不認為呂惠卿有這麽傻,而且自己都不知道的事情,台諫的鼻子怎麽這麽靈的?
好幾名諫官接連上疏後,趙佶終於理清楚事情的原委了,原來最近吏部推薦館閣貼職的殿閣學士,上麵赫然出現了呂升卿和呂和卿的名字,呂升卿擬授天章閣待製,呂和卿擬授寶文閣待製,呂升卿就算了,畢竟是做過崇政殿說書的,也是二甲進士出身,得個館閣貼職還算說得過去,台諫說不定也就捏著鼻子認了。
可是呂和卿憑什麽?他一個三甲進士,連京官都沒做過,還出了個餿主意,捅了天大的簍子,就因為呂惠卿當上三司使入了政事堂,他們兄弟就要得授館閣貼紙,多少詞章才子、科第名家,窮極一生都得不到館閣貼職,呂惠卿你這麽搞是吧!那我們台諫就讓你下課!
殿內跪了一地的禦史,痛陳呂惠卿和他兄弟的那些爛事,台諫的要求很簡單:罷黜呂惠卿,對呂升卿、呂和卿奪官查辦。
看著老神在在的呂惠卿,趙佶問道:“計相有何話說?”
呂惠卿這才出班說道:“官家,臣弟之拔擢,臣確是不知情,若是台諫認為有問題,可以追查,若臣弟不應授館閣貼職,即當罷黜。”
聽了呂惠卿的話,趙佶也覺得呂惠卿做這個手腳的可能性不大,吏部不歸他管,政事堂諸公除了章惇以外和他交情不深,趙佶不認為韓忠彥會幫呂惠卿這忙,蘇轍就更不可能了,章惇備位樞相,最近忙的一塌糊塗,哪有時間玩這個。所以心機之蛙一直摸你肚子,就是你曾布,趙佶掃了一眼政事堂諸公,蘇轍皺眉思索,韓忠彥麵無表情,章惇也是一副毫不相幹的表情,曾布倒是一直看著台諫的禦史們,好像他們臉上畫著花一樣。
趙佶問道:“韓相,館閣貼職的選拔除授,由負責,是什麽程序?”
韓忠彥說道:“官家,館閣貼職,清貴無比,一向是吏部和翰苑提出名單,政事堂審議後再報請官家批準,或者官家直接除授。”
趙佶接著問道:“那本次館閣貼職的除授,是怎麽進行的?”
韓忠彥說道:“官家,本次館閣貼職,尚在選拔人選過程中,臣都還沒收到名單,所以是否有呂升卿、呂和卿兄弟,臣不知曉,但是曾相分管吏部,應當知曉的。”
韓忠彥真是補的一手好刀,這些宰相們,都是千年的妖精,玩什麽聊齋啊,曾布搞得這些鬼,宰相們肯定都清楚,所以韓忠彥毫不猶豫的賣了曾布。一眾台諫的諫官馬上發現了新目標,開始彈劾曾布,說他私相授受,為呂惠卿買好等,要求連曾布一起罷黜。
趙佶問道:“曾相有什麽說的嗎?”
曾布說道:“台諫所言,實乃風聞言事,本次館閣貼職,人選尚未確定,台諫何以言辭鑿鑿,認為呂升卿、呂和卿兄弟一定在本次館閣貼職名單中呢?臣未見呂氏兄弟,台諫所言甚為荒謬!”
趙佶笑著點點,為曾布點了讚,反應夠快,夠陰險,夠不要臉,確是是搞政治的好材料,不但矢口否認,還倒打台諫一耙,這些剛剛步入政壇的熱血憤青們,今天被老政客陰了一把,好好上了一課吧,趙佶說道:“台諫無事生非,汙蔑大臣,理當處罰,今日參與的全部罰銅!”
趙佶借坡下驢,拿台諫這幫人出了口氣,趙佶看得清楚,上次噴自己作曲子的,好幾個也在裏麵,正好出出氣。趙佶其實想到的是另一個問題,正好借這個時機說出來,趙佶緩緩的說道:“本朝官員,皆有任期,有勘磨,何以政事堂諸公沒有呢?”
這話確是趙佶心中思考已久的問題,沒有任期,沒有製度,宰相之間的互相傾軋就十分嚴重,政局不穩,所以趙佶想給政事堂也定定規矩,免得黨爭再度波及政事堂。
一眾諫官痛陳呂惠卿和他弟弟們的“光輝曆史”,當然他這兩個弟弟也確是不成器,神宗時呂惠卿任參知政事時,盡管其弟弟館閣校勘呂升卿不學無術,呂惠卿卻依舊推薦他和國子監直講沈季長一同為崇政殿說書,每每進宮侍講,呂升卿總是舍棄經義不談而論錢財貨物,神宗有時問之以經義,呂升卿不能應對,便立刻示意沈季長從旁代為迴答。
他的另一個弟弟呂和卿更是個坑哥狂魔,比之著名坑弟狂魔不遑多讓。熙寧七年八月,呂惠卿又采用弟弟曲陽縣尉呂和卿的計謀,製定五等丁產簿,讓百姓自報家財,連一兩隻家中禽畜都不許遺漏。還允許他人告發隱瞞家產者,用被告者財產的三分之一充賞告發的人,百姓不勝其困。又靠保甲正長發放青苗錢,還讓保甲內的人一同前往官府認領,不得遺漏一人,以至於上下騷動。
呂和卿的這個方略,直接坑了他哥哥呂惠卿,在台諫和地方的不斷彈劾下,兄弟三人都相繼去職,熙寧七年十月,呂升卿因罪事而被遣出京師改任江南西路轉運副使。不久,禦史蔡承禧又論他結黨誤國等數件罪惡,禦史中丞鄧綰又告發他的兄弟強借華亭縣富民錢五百萬與知縣張若濟買田地一同作惡,並將這兩人一同下獄審問。不久後便下詔讓呂惠卿出京知陳州,不久後又改知延州。
從此三兄弟輾轉邊州,不得大用,哲宗繼位後,在章惇的推薦下,哲宗皇帝曾經召見過呂惠卿,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呂惠卿極其兇橫,其弟呂升卿也是。\"故而在哲宗朝三兄弟還是不得重用。
直到自己繼位,才召迴他任三司使,這期間台諫的彈劾可一直沒停過,台諫罵呂惠卿可沒什麽好話,趙佶看了都直唿受不了,他有這個膽子在台諫的眼皮子底下提拔自己的弟弟?趙佶不認為呂惠卿有這麽傻,而且自己都不知道的事情,台諫的鼻子怎麽這麽靈的?
好幾名諫官接連上疏後,趙佶終於理清楚事情的原委了,原來最近吏部推薦館閣貼職的殿閣學士,上麵赫然出現了呂升卿和呂和卿的名字,呂升卿擬授天章閣待製,呂和卿擬授寶文閣待製,呂升卿就算了,畢竟是做過崇政殿說書的,也是二甲進士出身,得個館閣貼職還算說得過去,台諫說不定也就捏著鼻子認了。
可是呂和卿憑什麽?他一個三甲進士,連京官都沒做過,還出了個餿主意,捅了天大的簍子,就因為呂惠卿當上三司使入了政事堂,他們兄弟就要得授館閣貼紙,多少詞章才子、科第名家,窮極一生都得不到館閣貼職,呂惠卿你這麽搞是吧!那我們台諫就讓你下課!
殿內跪了一地的禦史,痛陳呂惠卿和他兄弟的那些爛事,台諫的要求很簡單:罷黜呂惠卿,對呂升卿、呂和卿奪官查辦。
看著老神在在的呂惠卿,趙佶問道:“計相有何話說?”
呂惠卿這才出班說道:“官家,臣弟之拔擢,臣確是不知情,若是台諫認為有問題,可以追查,若臣弟不應授館閣貼職,即當罷黜。”
聽了呂惠卿的話,趙佶也覺得呂惠卿做這個手腳的可能性不大,吏部不歸他管,政事堂諸公除了章惇以外和他交情不深,趙佶不認為韓忠彥會幫呂惠卿這忙,蘇轍就更不可能了,章惇備位樞相,最近忙的一塌糊塗,哪有時間玩這個。所以心機之蛙一直摸你肚子,就是你曾布,趙佶掃了一眼政事堂諸公,蘇轍皺眉思索,韓忠彥麵無表情,章惇也是一副毫不相幹的表情,曾布倒是一直看著台諫的禦史們,好像他們臉上畫著花一樣。
趙佶問道:“韓相,館閣貼職的選拔除授,由負責,是什麽程序?”
韓忠彥說道:“官家,館閣貼職,清貴無比,一向是吏部和翰苑提出名單,政事堂審議後再報請官家批準,或者官家直接除授。”
趙佶接著問道:“那本次館閣貼職的除授,是怎麽進行的?”
韓忠彥說道:“官家,本次館閣貼職,尚在選拔人選過程中,臣都還沒收到名單,所以是否有呂升卿、呂和卿兄弟,臣不知曉,但是曾相分管吏部,應當知曉的。”
韓忠彥真是補的一手好刀,這些宰相們,都是千年的妖精,玩什麽聊齋啊,曾布搞得這些鬼,宰相們肯定都清楚,所以韓忠彥毫不猶豫的賣了曾布。一眾台諫的諫官馬上發現了新目標,開始彈劾曾布,說他私相授受,為呂惠卿買好等,要求連曾布一起罷黜。
趙佶問道:“曾相有什麽說的嗎?”
曾布說道:“台諫所言,實乃風聞言事,本次館閣貼職,人選尚未確定,台諫何以言辭鑿鑿,認為呂升卿、呂和卿兄弟一定在本次館閣貼職名單中呢?臣未見呂氏兄弟,台諫所言甚為荒謬!”
趙佶笑著點點,為曾布點了讚,反應夠快,夠陰險,夠不要臉,確是是搞政治的好材料,不但矢口否認,還倒打台諫一耙,這些剛剛步入政壇的熱血憤青們,今天被老政客陰了一把,好好上了一課吧,趙佶說道:“台諫無事生非,汙蔑大臣,理當處罰,今日參與的全部罰銅!”
趙佶借坡下驢,拿台諫這幫人出了口氣,趙佶看得清楚,上次噴自己作曲子的,好幾個也在裏麵,正好出出氣。趙佶其實想到的是另一個問題,正好借這個時機說出來,趙佶緩緩的說道:“本朝官員,皆有任期,有勘磨,何以政事堂諸公沒有呢?”
這話確是趙佶心中思考已久的問題,沒有任期,沒有製度,宰相之間的互相傾軋就十分嚴重,政局不穩,所以趙佶想給政事堂也定定規矩,免得黨爭再度波及政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