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趙佶發現自己的日子開始好過起來了。這一仗大勝後,首先是民間對自己的看法大為改觀,朝廷上的官吏們對於這位新皇帝也算接受了。趙佶決定幹一件他很久之前就想幹的事情,改年號,自己現在的年號建中靖國是向太後擬定的,是所謂建中,取自《尚書》:王懋昭大德,建中於民,以義製事,以禮製心,垂裕後昆。靖國取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吾以靖國也。向太後選取這個年號,是想告誡臣子們,建立中正之道,消弭黨政,安靖國家。寓意是十分美好的,但是趙佶實在不習慣四個字的年號,命令政事堂準備改元。
各位宰相都擬出了備用的年號,曾布擬定的是崇寧,也就是推崇熙寧之道,還是勸趙佶紹聖,繼續推行新法。韓忠彥擬定的年號是政和,取自《尚書》庶政惟和,萬國鹹寧之意。章惇精通易經,選取了觀卦的卦辭: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擬定了大觀。
趙佶思索著,首先排除了崇寧,現在趙佶就是希望將黨爭控製在一個可控範圍內,再提熙元豐之法,無異於主動掀起黨爭。趙佶在思考著哪個年號好,從寓意上說,政和當然十分美好,當然大觀的逼格高啊,畢竟來自於易經。趙佶在垂拱殿裏思索半天,在政和上重重的畫了一個圈。
趙佶在上麵批道:朕克謹天戒,順受民時。若稽前王,遹追先烈,卜降年之有永,導新布之嘉祥。宜因來歲之初,是正紀元之號,思與萬國,裒對神休。可自明年正月朔改為政和元年。
這幾日的趙佶一直在思考,到底應該何去何從,前世自己不過一個文科生,隻能算有點理化常識,知道水泥要燒,也知道煉鐵要建高爐,可是到底怎麽建,他是一問三不知。說實話,麵對女真人的鐵騎,原始火器並不能占多大優勢,當然火炮是非常有用的。
其實趙佶一直在想,自己不搞花石綱也不修艮嶽,是不是就不會有方臘造反了?還有水泊梁山那幫好漢,如今在幹什麽呢?這個大帝國如今在自己的掌握下,到底何去何從,都是自己要思考的問題,現在自己算是坐穩這把椅子了,可是自仁宗以來的三冗二積,如同大山一樣壓在自己和大宋身上,喘不過氣來。
趙佶展開去年的財政統計,元符三年,大宋總共收入是多少呢?三司統計下來是:黃金四千三百兩、白銀五萬七千兩、錢四千四百四十八萬貫,絹布一百五十一萬匹、糧食兩千四百四十五萬石、草七百九十九萬束。當然呂惠卿統計的乃是戶部左曹的收入。還有戶部右曹,也就是原來的司農寺係統,還有近三千萬貫的收入。
看起來收入十分巨大,但是開支之浩繁,是趙佶難以想象的,根據呂惠卿的統計,去年戶部左曹的收入除去支出,黃金還剩兩千七百兩,白銀還差三千兩,錢差一百八十二萬貫,布匹差十七萬匹,草差十二萬束,隻有糧食略有盈餘,剩七十四萬石,著七十四萬石糧食還是存在在賬麵上的,至於到底有多少,隻要天知道。
差額部分都是戶部右曹或者封樁庫來支持的,戶部右曹也不是隻收不出的,戶部右曹所管理的廣惠倉、常平倉以及免役、青苗、坊場、坑冶、河渡、山澤、地利、榷貨、戶絕沒納之財。但是戶部右曹也承擔著救濟賑災的重要功能,之前戶部右曹每年能歲入三千萬貫,靠的是青苗法,現在青苗法廢止,據呂惠卿估計,今年戶部右曹的收入隻有一千五百萬貫左右。
其實今年的工作重點很簡單,就是搞錢,今年大宋連續兩場國喪,哲宗皇帝和向太後的山陵需要大約六百萬貫,對西夏用已經用掉了差不多百萬貫,不過據呂惠卿估計,接下來修葺割踏寨,補充兵員等,總的大概需要二百萬貫左右。還不要說趙佶準備補充禁軍,另招募了三將敢戰士,都是需要大量的錢財,所以當務之極就是搞錢。
作為計相的三司使呂惠卿也不是沒提出方案,他建議重設六路發運使,即朝廷來當一把批發商掙差價,實際就是均輸法,均輸法雖然不是開源,但是可以節約朝廷資金,按呂惠卿的估計,每年可以為朝廷節約三百萬貫左右的資金。呂惠卿提議蔡京任六路發運使,把他提出汴梁的用意很明顯,看來老奸臣已經發現小奸臣了。
呂惠卿提出的第二個辦法就是撲買銅礦,將朝廷掌握的銅礦撲買給商人,商人隻需繳納一定的錢財,所產銅與官服二八抽分即可,按照呂惠卿的估計,此舉可以為朝廷增收五百萬貫,同時朝廷鑄錢的成本也會大幅度下降,倒是個一舉兩得的辦法。趙佶將呂惠卿的這個提議轉給政事堂討論,要是可以就施行。
呂惠卿的第三個辦法就是打擊私鹽和嚴禁銅錢外流,說來這是個很搞笑的事情,大宋周邊的鄰居,無論遼國、西夏、大理甚至日本,都不鑄錢,而是直接使用大宋的銅錢,他們用貨物交換大量的銅錢運迴國內,導致大宋常年錢荒,還有佛寺道觀鑄造神像,熔煉大量銅錢。私鹽泛濫也是老問題了,不過說實話,這個問題不好解決,倒是這些禿驢,趙佶還是想動一動的。
趙佶聽說這些禿驢不事生產,不交賦稅,還大肆置辦所謂廟產,向百姓放貸,哪有半點出家人的樣子。不過這事太容易被罵,畢竟朝中不少大臣與和尚們都交往匪淺,趙佶可不想被罵的狗血淋頭,準備物色一個替罪羊來幹這個事。
坐在垂拱殿裏,趙佶突然覺得很無聊,於是命人喚來高俅,問道:在班直可還好?高俅笑道:托官家的福,小臣在班直一切都好。趙佶說道:吾在大內呆的煩悶,你可知道什麽好去處?高俅有些尷尬的說道:官家如今比不得之前了,這重重宮門,小臣可沒辦法。
趙佶佯怒道:高俅你要是想不出辦法,吾讓你去沙門島玩玩!高俅趕緊告饒,說道:小臣有辦法,官家不若降詔到王駙馬府上觀畫,明日休沐,相公們也不會多說什麽的。趙佶就讓高俅全權安排此事。
各位宰相都擬出了備用的年號,曾布擬定的是崇寧,也就是推崇熙寧之道,還是勸趙佶紹聖,繼續推行新法。韓忠彥擬定的年號是政和,取自《尚書》庶政惟和,萬國鹹寧之意。章惇精通易經,選取了觀卦的卦辭: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擬定了大觀。
趙佶思索著,首先排除了崇寧,現在趙佶就是希望將黨爭控製在一個可控範圍內,再提熙元豐之法,無異於主動掀起黨爭。趙佶在思考著哪個年號好,從寓意上說,政和當然十分美好,當然大觀的逼格高啊,畢竟來自於易經。趙佶在垂拱殿裏思索半天,在政和上重重的畫了一個圈。
趙佶在上麵批道:朕克謹天戒,順受民時。若稽前王,遹追先烈,卜降年之有永,導新布之嘉祥。宜因來歲之初,是正紀元之號,思與萬國,裒對神休。可自明年正月朔改為政和元年。
這幾日的趙佶一直在思考,到底應該何去何從,前世自己不過一個文科生,隻能算有點理化常識,知道水泥要燒,也知道煉鐵要建高爐,可是到底怎麽建,他是一問三不知。說實話,麵對女真人的鐵騎,原始火器並不能占多大優勢,當然火炮是非常有用的。
其實趙佶一直在想,自己不搞花石綱也不修艮嶽,是不是就不會有方臘造反了?還有水泊梁山那幫好漢,如今在幹什麽呢?這個大帝國如今在自己的掌握下,到底何去何從,都是自己要思考的問題,現在自己算是坐穩這把椅子了,可是自仁宗以來的三冗二積,如同大山一樣壓在自己和大宋身上,喘不過氣來。
趙佶展開去年的財政統計,元符三年,大宋總共收入是多少呢?三司統計下來是:黃金四千三百兩、白銀五萬七千兩、錢四千四百四十八萬貫,絹布一百五十一萬匹、糧食兩千四百四十五萬石、草七百九十九萬束。當然呂惠卿統計的乃是戶部左曹的收入。還有戶部右曹,也就是原來的司農寺係統,還有近三千萬貫的收入。
看起來收入十分巨大,但是開支之浩繁,是趙佶難以想象的,根據呂惠卿的統計,去年戶部左曹的收入除去支出,黃金還剩兩千七百兩,白銀還差三千兩,錢差一百八十二萬貫,布匹差十七萬匹,草差十二萬束,隻有糧食略有盈餘,剩七十四萬石,著七十四萬石糧食還是存在在賬麵上的,至於到底有多少,隻要天知道。
差額部分都是戶部右曹或者封樁庫來支持的,戶部右曹也不是隻收不出的,戶部右曹所管理的廣惠倉、常平倉以及免役、青苗、坊場、坑冶、河渡、山澤、地利、榷貨、戶絕沒納之財。但是戶部右曹也承擔著救濟賑災的重要功能,之前戶部右曹每年能歲入三千萬貫,靠的是青苗法,現在青苗法廢止,據呂惠卿估計,今年戶部右曹的收入隻有一千五百萬貫左右。
其實今年的工作重點很簡單,就是搞錢,今年大宋連續兩場國喪,哲宗皇帝和向太後的山陵需要大約六百萬貫,對西夏用已經用掉了差不多百萬貫,不過據呂惠卿估計,接下來修葺割踏寨,補充兵員等,總的大概需要二百萬貫左右。還不要說趙佶準備補充禁軍,另招募了三將敢戰士,都是需要大量的錢財,所以當務之極就是搞錢。
作為計相的三司使呂惠卿也不是沒提出方案,他建議重設六路發運使,即朝廷來當一把批發商掙差價,實際就是均輸法,均輸法雖然不是開源,但是可以節約朝廷資金,按呂惠卿的估計,每年可以為朝廷節約三百萬貫左右的資金。呂惠卿提議蔡京任六路發運使,把他提出汴梁的用意很明顯,看來老奸臣已經發現小奸臣了。
呂惠卿提出的第二個辦法就是撲買銅礦,將朝廷掌握的銅礦撲買給商人,商人隻需繳納一定的錢財,所產銅與官服二八抽分即可,按照呂惠卿的估計,此舉可以為朝廷增收五百萬貫,同時朝廷鑄錢的成本也會大幅度下降,倒是個一舉兩得的辦法。趙佶將呂惠卿的這個提議轉給政事堂討論,要是可以就施行。
呂惠卿的第三個辦法就是打擊私鹽和嚴禁銅錢外流,說來這是個很搞笑的事情,大宋周邊的鄰居,無論遼國、西夏、大理甚至日本,都不鑄錢,而是直接使用大宋的銅錢,他們用貨物交換大量的銅錢運迴國內,導致大宋常年錢荒,還有佛寺道觀鑄造神像,熔煉大量銅錢。私鹽泛濫也是老問題了,不過說實話,這個問題不好解決,倒是這些禿驢,趙佶還是想動一動的。
趙佶聽說這些禿驢不事生產,不交賦稅,還大肆置辦所謂廟產,向百姓放貸,哪有半點出家人的樣子。不過這事太容易被罵,畢竟朝中不少大臣與和尚們都交往匪淺,趙佶可不想被罵的狗血淋頭,準備物色一個替罪羊來幹這個事。
坐在垂拱殿裏,趙佶突然覺得很無聊,於是命人喚來高俅,問道:在班直可還好?高俅笑道:托官家的福,小臣在班直一切都好。趙佶說道:吾在大內呆的煩悶,你可知道什麽好去處?高俅有些尷尬的說道:官家如今比不得之前了,這重重宮門,小臣可沒辦法。
趙佶佯怒道:高俅你要是想不出辦法,吾讓你去沙門島玩玩!高俅趕緊告饒,說道:小臣有辦法,官家不若降詔到王駙馬府上觀畫,明日休沐,相公們也不會多說什麽的。趙佶就讓高俅全權安排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