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新任禦史大夫、陝西諸路都轉運使蘇轍也開始了第一次衙參。秦鳳路、永興軍路轉運使帶著各自的僚屬前來等候召見。秦鳳路轉運使吳時驚訝的發現都轉運使衙署前竟是精銳的秦鳳刀斧手在披甲護衛,而在整個陝西,能夠調動這些精銳的人隻有一個,答案就唿之欲出了。
吳時看著這些刀斧手,然後用手肘碰了碰永興軍路轉運使陸師閔,陸師閔漠然的說道:看來咱們這位蘇相是給我們立威呢!吳時點點頭邁步進入堂內,蘇轍一身紫袍,頭戴貂蟬冠,腰係玉帶,掛金魚袋,端坐在堂上。
吳時、陸師閔唱名行禮說道:下官秦鳳路轉運使吳時、永興軍路轉運使陸師閔拜見蘇相。蘇轍說道:二位請起。兩位轉運這才起來,然後是轉運司判官、機宜等屬官依次拜見。蘇轍見過這些官吏後,兩位轉運使說道:敢請蘇相訓示。蘇轍笑笑說道:諸位想必都已經知道本相為何到此了。西賊之患不除,國家永無寧日。故而官家此番用兵,以為關河寧定,百姓安居,我想諸位都是替官家牧守一方,無論宣撫司還是轉運司都該精誠合作,以求必勝。
堂下的官吏沒有想到,蘇轍一上來就直接這事挑明了,他們臉上都有些掛不住了,吳時出來說道:蘇相,我們轉運司雖然和宣撫司有些齟齬,但終究是大宋的臣子,一些風聞之事,大多子虛烏有,做不得真的。蘇轍微微一笑,取過宣撫司的文書說道:章樞相已經將所需物資寫成文書,送於本官,諸位看看吧!
蘇轍將文書遞給兩位轉運使,問道:上列物資,陝西還缺少多少?什麽時候能發運?事關軍情還望二位立刻辦理。看著這長長的清單,兩位轉運臉色鐵青,沒有說話將文書直接遞給了自己的屬官,一眾轉運司的官員都垂著頭不說話。蘇轍在堂上,慢悠悠的喝著茶,半晌才笑著問道:諸位可是有什麽難處啊?大可以講來嘛。
吳時這才站出來,向蘇轍拱手說道:蘇相,非是下官等有意刁難宣撫司,隻是章宣撫所要之物,就是窮搜陝西府庫,也難以提供,著實是強人所難了!秦鳳路轉運判官出班說道:蘇相,這宣撫司出兵不過二萬,馬匹等隻三萬,所要糧食就近四十萬石,陝西諸路本就依靠轉運,府庫內存糧不多,全為應變之用,府庫中能調出的糧食最多二十萬石,萬不能多了。
蘇轍笑道:這不費事,本相出京之前,官家已和政事堂議定,先取用陝西諸路常平倉的糧食,呂計相自西京再向陝西次第轉運,補足常平倉缺口。且四十萬石糧食,也不是一次就能轉運到平夏城的。蘇轍一說到常平倉,端起茶來眯著眼看著堂下的官員們。
果不其然,一說到調用常平倉,一眾官吏的眼神裏閃過的是驚訝,還有 恐慌。蘇轍在心裏歎了口氣,默不作聲的喝著茶。這時候陸師閔一臉憤怒的出來說道:蘇相,此事萬萬不可!常平倉乃是我陝西諸路軍民士庶臨危應變的救命糧,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可用。章宣撫要對西賊用兵,我等自無話講,理當全力支持,可眼下陝西諸路府庫中就這二十萬石糧食,章宣撫既要對西賊用兵,就緊著這二十萬石糧食來用,絕不可用我陝西軍民的常平倉做他章宣撫的軍糧,此事請恕下官難以從命!
蘇轍說道:陸漕司倒頗有幾分骨鯁啊!陸師閔正色說道:下官司職一方,就要為此地生民考慮,他非所敢問也。蘇轍又看向吳時,吳時也起身說道:蘇相,下官也以為陸漕司說的在理。常平倉是陝西百萬生民的救命糧,孰輕孰重,蘇相應該權衡啊!蘇轍在心裏想著,吳時、陸師閔都是官聲不錯的人,在陝西多年也算得兢兢業業,尤其是陸師閔,還兼著提舉鹽茶公事的差遣,負責大宋與西北的茶馬交易,每年為大宋購買戰馬,也算得非常勤勉,蘇轍不認為他們都是貪官。
蘇轍說的:陝西今年來雖依靠朝廷轉運,但是並未有什麽大的災情,再者章宣撫用兵急需糧草,此次動用的又多是馬軍,戰馬食量之大,可當五卒,萬萬不能斷糧,一旦斷糧必然招致大敗啊!所以本相還是要動用常平倉的糧儲以供軍用。陸師閔激動的說道:蘇相不可,常平倉乃是陝西諸路百姓救命之糧,蘇相豈可奪百姓之糧,填塞戰馬牲畜之口。
蘇轍心裏有些憤怒了,在他的印象裏,吳時、陸師閔為官尚算清廉,可是今日隻是,隻要提到常平倉,兩路轉運司的官吏就像被踩了尾巴的貓一樣,分明是有鬼,看來這陝西的水確實不淺啊!蘇轍平靜的說道:二位不必著急,按國朝製度,常平倉本就有支應軍糧的用途,而且據本相所知,熙寧九年正月,秦鳳路支常平倉十萬緡供秦鳳諸軍用,元豐七年八月,秦州支常平倉二十萬緡以助軍用,為何今日就不能用了,諸位倒是為本相解惑?
蘇轍這麽說,一眾官吏倒是有些無話可說了,蘇轍繼續說道:本相也是做過州縣親民官的,州縣常平倉到底是什麽樣子的,本相也不是不清楚,陝西諸路乃是國朝這幾十年輪輸轉運的大頭,每年不下於百萬石糧米從東南轉運而來,數十年如一日,就算是天災人禍,黃河決口,無論從京倉還是京畿常平倉,甚至官家開內帑以濟軍用,從未斷絕,而今日本相不過從常平倉中借支軍糧,二位極言不可,到底是何道理,莫以為本相沒在州縣任官,就不知道州縣之中這些肮髒事!陝西諸路各州縣常平倉內實有存糧到底多少!據實講來。
下麵的一眾官員都有些驚訝,蘇轍這麽說,直接就是暗指陝西諸路轉運司的官員合謀貪墨常平倉的財物,這話別人說說也就罷了,蘇轍說的話就非常嚴重了,蘇轍不僅是他們的頂頭上司陝西諸路都轉運使,更是監察機構禦史台的長官禦史大夫,蘇轍這麽說就是懷疑整個轉運司了。陸師閔和吳時臉上有些惶恐了,連忙說道:蘇相,下官等雖算不得什麽幹吏,但也尚知敬畏國法,絕不敢作此此事!
吳時也說道:蘇相,既是要核查常平倉,就先屏退無關人等,下官等向蘇相說明。吳時擺明了是話裏有話,蘇轍說道:既如此,二位漕司留下,其餘人等各安其位吧!說罷迴轉二堂,兩位漕司跟隨著蘇轍進去了。
在二堂裏,蘇轍坐下後問道:事到如今,二位可否直言相告,常平倉內到底有多少存糧?吳時和陸師閔有些無奈,囁嚅著不敢說話,蘇轍問道:按賬麵所算,陝西諸路常平倉內應有存糧三十四萬石,可否調出二十五石?兩位轉運使默不作聲,蘇轍加重語氣說道:二十萬石可有?迴答蘇轍的是沉默,蘇轍憤怒的說道“偌大一個陝西,常平倉內連十五萬石糧食都湊不出來嗎?迴答蘇轍還是沉默。
蘇轍強行壓住怒火,說道:看來是本相官卑職小,這等機要之事,本相是不配知道了,也罷,本相就送二位到東京,去跟政事堂、跟官家說吧!蘇轍向外喝到:何指揮何在?一個身著重甲的魁梧大漢進來行禮說道:蘇相,末將恭候鈞諭!蘇轍說道:你帶一百刀斧手,送這二位大人去東京,交予烏台罷!陸師閔說道:蘇相,下官也有難言之隱啊!蘇轍說道:是在這裏說還是在東京說,全在二位了!陸師閔說道:蘇相,下官等實說就是,還望蘇相給下官點體麵。蘇轍點點頭,吩咐道:何指揮,你帶人將無關人等都趕出去,將這二堂圍起來。何指揮領命去辦了。
蘇轍這才坐下,說道:二位可以實說了吧?吳時說道:蘇相,事到如今,我也不瞞您了,現在陝西諸路州縣府庫內存糧二十二餘石,常平倉存糧九萬餘石,若是三司轉運及時,向章宣撫可以先轉運三十萬石軍糧。
蘇轍都嚇一跳,指著他們兩個怒道:爾等合衙官吏,竟貪墨常平倉存糧二十多萬石!視朝廷律法為何物?當烏台是什麽去處,如此膽大,亙古未聞!陸師閔說道:蘇相,下官敢以身家姓命擔保,下官自到任以來,從未貪墨過常平倉的一粒糧食,一文錢。吳時也說道:下官也敢擔保,從未貪墨。蘇轍怒道:那存糧去哪裏了?二十多萬石的存糧,難道都是下麵的州縣小吏貪墨的,爾等以為這就可以擺脫罪責?二十萬石糧食不翼而飛,貽誤軍機,追奪出身以來文字,流放沙門島都算輕的了!
陸師閔說道:蘇相,下官雖說不敏,但還能約束小吏,雖然些許小吏貪墨確是無法避免,但是常平倉短少,確實不是貪墨。蘇轍怒極反笑,說道:好啊,這短少的糧食到底哪裏去了?難不成能彰了翅膀飛走不成。
吳時說道:其實常平倉短少,是一個頑疾,尤其是陝西,一來是陝西本就產糧不多,糧價高漲,常平倉根本買不到糧食,全靠轉運,但是轉運都是有漂沒的,一般來說朝廷每向陝西轉運一百石糧食,陝西實收大概在八十石左右。蘇轍問道:朝廷轉運,民夫行糧等都是朝廷供給,就算運輸途中有所損耗,斷然也不會有兩成吧?吳時笑道:蘇相,這漂沒,就不會出庫的。蘇轍這才明白,哪裏是什麽漂沒,就是三司和司農寺的官吏貪墨了的。蘇轍問道:既有此事,為何不上書烏台,查處此輩。
陸師閔苦笑道:蘇相啊,就算我等冒死向烏台彈劾,他們不過是換個地方做官,最多不過罰銅,可是我們陝西的轉運可就難了,一旦糧食不能及時轉運,又趕上歉收,到時候激起民變,我等的罪過就大了!蘇轍隻得無奈的說道:就算如此,不過兩成之數,還有十多萬石的糧食去哪裏了?
陸師閔說道:我等將糧食借出去了!蘇轍都愣住了,問道:陝西今年有災情嗎?既然有災情,爾等為何不上報中樞?可知道蒙蔽聖聽是多大的罪過!蘇轍以為是他們蒙蔽災情,私自動用常平倉的糧食救濟災民,因為常平倉的主要作用就是備荒備災的,其實青苗法就是常平倉製度的改良。陸師閔意識道蘇轍想多了,趕緊說道:今年陝西沒有災情,我等是將糧食借給了商人。
蘇轍說道:什麽樣的商人能從常平倉中借的十多萬石的糧食,他借這麽多糧食要幹什麽?陸師閔說道:蘇相知道,下官還有個提舉鹽茶公事的差遣,其實就是在熙河路與番部用茶馬糧食等交易戰馬。蘇轍說道:這我自然知曉,可是此事與糧食有什麽關係?
陸師閔說道此處,不由得流淚說道:罷,今日下官就請蘇相為下官做主吧!下官自任這提舉鹽茶公事以來,多次派遣官吏去熙河路交易,可是每次派去的人,不是被襲殺於路上,就是到了熙河路根本找不到蕃部與之交易,下官也曾致書熙河路經略安撫使司,但是杳無音信。可是若是完不成茶馬交易,就無戰馬可用,事關軍國大事,下官怎麽不急,但是就在此時,有個商人找到下官,言明隻要下官借糧於他,一應事體他都會辦妥的,所要戰馬,如數奉上。
蘇轍感覺簡直是天方夜譚,說道:你堂堂一路轉運使都辦不到的事,一介商賈就行嗎?陸師閔說道:確實可行,因為他是高家的人,說白了,他們從下官這裏借的糧食,再部分與西賊交易,換取青鹽,部分到熙河路換取馬匹,再將青鹽倒賣到東京,所的銀錢隻需三成就可以從巴蜀或東南購來糧食還給常平倉,今年已經是第二年了,下官等哪知道朝廷突然要用兵啊!
蘇轍簡直無語,是關高家,也就是官家的祖母,而且高遵裕在神宗時久鎮陝西,門下極多,還真不是一般豪門能比的。蘇轍問道:那高家的人,已經將糧食運走了嗎?陸師閔說道:沒這麽快,大部分糧食還在陝西,高家在陝西主事之人可還在?陸師閔說道:還在,是高家遠支,蘇相要去拜會他嗎?
蘇轍冷笑道:二位自輕自賤也就罷了,還要拉上本相嗎?陸師閔你帶著何指揮去,將他帶到本相麵前來!
吳時看著這些刀斧手,然後用手肘碰了碰永興軍路轉運使陸師閔,陸師閔漠然的說道:看來咱們這位蘇相是給我們立威呢!吳時點點頭邁步進入堂內,蘇轍一身紫袍,頭戴貂蟬冠,腰係玉帶,掛金魚袋,端坐在堂上。
吳時、陸師閔唱名行禮說道:下官秦鳳路轉運使吳時、永興軍路轉運使陸師閔拜見蘇相。蘇轍說道:二位請起。兩位轉運這才起來,然後是轉運司判官、機宜等屬官依次拜見。蘇轍見過這些官吏後,兩位轉運使說道:敢請蘇相訓示。蘇轍笑笑說道:諸位想必都已經知道本相為何到此了。西賊之患不除,國家永無寧日。故而官家此番用兵,以為關河寧定,百姓安居,我想諸位都是替官家牧守一方,無論宣撫司還是轉運司都該精誠合作,以求必勝。
堂下的官吏沒有想到,蘇轍一上來就直接這事挑明了,他們臉上都有些掛不住了,吳時出來說道:蘇相,我們轉運司雖然和宣撫司有些齟齬,但終究是大宋的臣子,一些風聞之事,大多子虛烏有,做不得真的。蘇轍微微一笑,取過宣撫司的文書說道:章樞相已經將所需物資寫成文書,送於本官,諸位看看吧!
蘇轍將文書遞給兩位轉運使,問道:上列物資,陝西還缺少多少?什麽時候能發運?事關軍情還望二位立刻辦理。看著這長長的清單,兩位轉運臉色鐵青,沒有說話將文書直接遞給了自己的屬官,一眾轉運司的官員都垂著頭不說話。蘇轍在堂上,慢悠悠的喝著茶,半晌才笑著問道:諸位可是有什麽難處啊?大可以講來嘛。
吳時這才站出來,向蘇轍拱手說道:蘇相,非是下官等有意刁難宣撫司,隻是章宣撫所要之物,就是窮搜陝西府庫,也難以提供,著實是強人所難了!秦鳳路轉運判官出班說道:蘇相,這宣撫司出兵不過二萬,馬匹等隻三萬,所要糧食就近四十萬石,陝西諸路本就依靠轉運,府庫內存糧不多,全為應變之用,府庫中能調出的糧食最多二十萬石,萬不能多了。
蘇轍笑道:這不費事,本相出京之前,官家已和政事堂議定,先取用陝西諸路常平倉的糧食,呂計相自西京再向陝西次第轉運,補足常平倉缺口。且四十萬石糧食,也不是一次就能轉運到平夏城的。蘇轍一說到常平倉,端起茶來眯著眼看著堂下的官員們。
果不其然,一說到調用常平倉,一眾官吏的眼神裏閃過的是驚訝,還有 恐慌。蘇轍在心裏歎了口氣,默不作聲的喝著茶。這時候陸師閔一臉憤怒的出來說道:蘇相,此事萬萬不可!常平倉乃是我陝西諸路軍民士庶臨危應變的救命糧,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可用。章宣撫要對西賊用兵,我等自無話講,理當全力支持,可眼下陝西諸路府庫中就這二十萬石糧食,章宣撫既要對西賊用兵,就緊著這二十萬石糧食來用,絕不可用我陝西軍民的常平倉做他章宣撫的軍糧,此事請恕下官難以從命!
蘇轍說道:陸漕司倒頗有幾分骨鯁啊!陸師閔正色說道:下官司職一方,就要為此地生民考慮,他非所敢問也。蘇轍又看向吳時,吳時也起身說道:蘇相,下官也以為陸漕司說的在理。常平倉是陝西百萬生民的救命糧,孰輕孰重,蘇相應該權衡啊!蘇轍在心裏想著,吳時、陸師閔都是官聲不錯的人,在陝西多年也算得兢兢業業,尤其是陸師閔,還兼著提舉鹽茶公事的差遣,負責大宋與西北的茶馬交易,每年為大宋購買戰馬,也算得非常勤勉,蘇轍不認為他們都是貪官。
蘇轍說的:陝西今年來雖依靠朝廷轉運,但是並未有什麽大的災情,再者章宣撫用兵急需糧草,此次動用的又多是馬軍,戰馬食量之大,可當五卒,萬萬不能斷糧,一旦斷糧必然招致大敗啊!所以本相還是要動用常平倉的糧儲以供軍用。陸師閔激動的說道:蘇相不可,常平倉乃是陝西諸路百姓救命之糧,蘇相豈可奪百姓之糧,填塞戰馬牲畜之口。
蘇轍心裏有些憤怒了,在他的印象裏,吳時、陸師閔為官尚算清廉,可是今日隻是,隻要提到常平倉,兩路轉運司的官吏就像被踩了尾巴的貓一樣,分明是有鬼,看來這陝西的水確實不淺啊!蘇轍平靜的說道:二位不必著急,按國朝製度,常平倉本就有支應軍糧的用途,而且據本相所知,熙寧九年正月,秦鳳路支常平倉十萬緡供秦鳳諸軍用,元豐七年八月,秦州支常平倉二十萬緡以助軍用,為何今日就不能用了,諸位倒是為本相解惑?
蘇轍這麽說,一眾官吏倒是有些無話可說了,蘇轍繼續說道:本相也是做過州縣親民官的,州縣常平倉到底是什麽樣子的,本相也不是不清楚,陝西諸路乃是國朝這幾十年輪輸轉運的大頭,每年不下於百萬石糧米從東南轉運而來,數十年如一日,就算是天災人禍,黃河決口,無論從京倉還是京畿常平倉,甚至官家開內帑以濟軍用,從未斷絕,而今日本相不過從常平倉中借支軍糧,二位極言不可,到底是何道理,莫以為本相沒在州縣任官,就不知道州縣之中這些肮髒事!陝西諸路各州縣常平倉內實有存糧到底多少!據實講來。
下麵的一眾官員都有些驚訝,蘇轍這麽說,直接就是暗指陝西諸路轉運司的官員合謀貪墨常平倉的財物,這話別人說說也就罷了,蘇轍說的話就非常嚴重了,蘇轍不僅是他們的頂頭上司陝西諸路都轉運使,更是監察機構禦史台的長官禦史大夫,蘇轍這麽說就是懷疑整個轉運司了。陸師閔和吳時臉上有些惶恐了,連忙說道:蘇相,下官等雖算不得什麽幹吏,但也尚知敬畏國法,絕不敢作此此事!
吳時也說道:蘇相,既是要核查常平倉,就先屏退無關人等,下官等向蘇相說明。吳時擺明了是話裏有話,蘇轍說道:既如此,二位漕司留下,其餘人等各安其位吧!說罷迴轉二堂,兩位漕司跟隨著蘇轍進去了。
在二堂裏,蘇轍坐下後問道:事到如今,二位可否直言相告,常平倉內到底有多少存糧?吳時和陸師閔有些無奈,囁嚅著不敢說話,蘇轍問道:按賬麵所算,陝西諸路常平倉內應有存糧三十四萬石,可否調出二十五石?兩位轉運使默不作聲,蘇轍加重語氣說道:二十萬石可有?迴答蘇轍的是沉默,蘇轍憤怒的說道“偌大一個陝西,常平倉內連十五萬石糧食都湊不出來嗎?迴答蘇轍還是沉默。
蘇轍強行壓住怒火,說道:看來是本相官卑職小,這等機要之事,本相是不配知道了,也罷,本相就送二位到東京,去跟政事堂、跟官家說吧!蘇轍向外喝到:何指揮何在?一個身著重甲的魁梧大漢進來行禮說道:蘇相,末將恭候鈞諭!蘇轍說道:你帶一百刀斧手,送這二位大人去東京,交予烏台罷!陸師閔說道:蘇相,下官也有難言之隱啊!蘇轍說道:是在這裏說還是在東京說,全在二位了!陸師閔說道:蘇相,下官等實說就是,還望蘇相給下官點體麵。蘇轍點點頭,吩咐道:何指揮,你帶人將無關人等都趕出去,將這二堂圍起來。何指揮領命去辦了。
蘇轍這才坐下,說道:二位可以實說了吧?吳時說道:蘇相,事到如今,我也不瞞您了,現在陝西諸路州縣府庫內存糧二十二餘石,常平倉存糧九萬餘石,若是三司轉運及時,向章宣撫可以先轉運三十萬石軍糧。
蘇轍都嚇一跳,指著他們兩個怒道:爾等合衙官吏,竟貪墨常平倉存糧二十多萬石!視朝廷律法為何物?當烏台是什麽去處,如此膽大,亙古未聞!陸師閔說道:蘇相,下官敢以身家姓命擔保,下官自到任以來,從未貪墨過常平倉的一粒糧食,一文錢。吳時也說道:下官也敢擔保,從未貪墨。蘇轍怒道:那存糧去哪裏了?二十多萬石的存糧,難道都是下麵的州縣小吏貪墨的,爾等以為這就可以擺脫罪責?二十萬石糧食不翼而飛,貽誤軍機,追奪出身以來文字,流放沙門島都算輕的了!
陸師閔說道:蘇相,下官雖說不敏,但還能約束小吏,雖然些許小吏貪墨確是無法避免,但是常平倉短少,確實不是貪墨。蘇轍怒極反笑,說道:好啊,這短少的糧食到底哪裏去了?難不成能彰了翅膀飛走不成。
吳時說道:其實常平倉短少,是一個頑疾,尤其是陝西,一來是陝西本就產糧不多,糧價高漲,常平倉根本買不到糧食,全靠轉運,但是轉運都是有漂沒的,一般來說朝廷每向陝西轉運一百石糧食,陝西實收大概在八十石左右。蘇轍問道:朝廷轉運,民夫行糧等都是朝廷供給,就算運輸途中有所損耗,斷然也不會有兩成吧?吳時笑道:蘇相,這漂沒,就不會出庫的。蘇轍這才明白,哪裏是什麽漂沒,就是三司和司農寺的官吏貪墨了的。蘇轍問道:既有此事,為何不上書烏台,查處此輩。
陸師閔苦笑道:蘇相啊,就算我等冒死向烏台彈劾,他們不過是換個地方做官,最多不過罰銅,可是我們陝西的轉運可就難了,一旦糧食不能及時轉運,又趕上歉收,到時候激起民變,我等的罪過就大了!蘇轍隻得無奈的說道:就算如此,不過兩成之數,還有十多萬石的糧食去哪裏了?
陸師閔說道:我等將糧食借出去了!蘇轍都愣住了,問道:陝西今年有災情嗎?既然有災情,爾等為何不上報中樞?可知道蒙蔽聖聽是多大的罪過!蘇轍以為是他們蒙蔽災情,私自動用常平倉的糧食救濟災民,因為常平倉的主要作用就是備荒備災的,其實青苗法就是常平倉製度的改良。陸師閔意識道蘇轍想多了,趕緊說道:今年陝西沒有災情,我等是將糧食借給了商人。
蘇轍說道:什麽樣的商人能從常平倉中借的十多萬石的糧食,他借這麽多糧食要幹什麽?陸師閔說道:蘇相知道,下官還有個提舉鹽茶公事的差遣,其實就是在熙河路與番部用茶馬糧食等交易戰馬。蘇轍說道:這我自然知曉,可是此事與糧食有什麽關係?
陸師閔說道此處,不由得流淚說道:罷,今日下官就請蘇相為下官做主吧!下官自任這提舉鹽茶公事以來,多次派遣官吏去熙河路交易,可是每次派去的人,不是被襲殺於路上,就是到了熙河路根本找不到蕃部與之交易,下官也曾致書熙河路經略安撫使司,但是杳無音信。可是若是完不成茶馬交易,就無戰馬可用,事關軍國大事,下官怎麽不急,但是就在此時,有個商人找到下官,言明隻要下官借糧於他,一應事體他都會辦妥的,所要戰馬,如數奉上。
蘇轍感覺簡直是天方夜譚,說道:你堂堂一路轉運使都辦不到的事,一介商賈就行嗎?陸師閔說道:確實可行,因為他是高家的人,說白了,他們從下官這裏借的糧食,再部分與西賊交易,換取青鹽,部分到熙河路換取馬匹,再將青鹽倒賣到東京,所的銀錢隻需三成就可以從巴蜀或東南購來糧食還給常平倉,今年已經是第二年了,下官等哪知道朝廷突然要用兵啊!
蘇轍簡直無語,是關高家,也就是官家的祖母,而且高遵裕在神宗時久鎮陝西,門下極多,還真不是一般豪門能比的。蘇轍問道:那高家的人,已經將糧食運走了嗎?陸師閔說道:沒這麽快,大部分糧食還在陝西,高家在陝西主事之人可還在?陸師閔說道:還在,是高家遠支,蘇相要去拜會他嗎?
蘇轍冷笑道:二位自輕自賤也就罷了,還要拉上本相嗎?陸師閔你帶著何指揮去,將他帶到本相麵前來!